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主要从自媒体的优势及不足着手,探讨了自媒体的时代特征;在当前网络迅速发展的环境下,自媒体如何对大学生素质教育形成影响以及如何创新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是本文的研究重点,由于网络信息纷乱不堪,所以存在着很多良莠不齐的信息,考验着大学生的辨别能力,不仅如此,自媒体的发展给高校的教育也带来了很大的冲击,如何创新、加强大学生的网络素养教育是如今急需要考虑的问题。本文将对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的创新途径进行相关阐述。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媒介素养与网络信息素养等相关概念的解析,得出大学生的媒介素养主要表现为对媒体的批判态度、媒体效能的认识、自我效能感和在线访问网络信息的次数,通过利用SPSS统计软件对问卷调查收集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分别分析对媒体的批判态度、媒体效能的认识、自我效能感和在线访问网络信息的次数与网络信息素养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生对媒体的批判态度、媒体效能的认识、自我效能感和在线访问网络信息的次数均对网络信息素养的提高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3.
大学生网络传播行为嬗变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文通过对大学生网络使用状况的最新调查,发现大学生的网络使用正在从稚嫩走向理智和成熟,网络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和进行人际沟通的重要方式。网络的使用,提高了大学生的信息解读能力、沟通和交际能力。大学生对网络的认识也日趋理性。研究发现,网络技能的提高,对大学生信息能力和网络素养的加强,产生了显著的正效应。网络技能是提高大学生网络素养可以选择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4.
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网络环境的复杂化,信息素养成为当代大学生的必备素质之一。文章主要对信息素养涉及的四个方面: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和信息道德以及大学生上网现状进行问卷调查分析,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原因分析并提出了信息素养培养的若干对策。  相似文献   

5.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新媒体素养已成为衡量高校教师综合素质的重要标志。以高校教师新媒体素养为研究对象,从新媒体认知能力、新媒体知识与技能、新媒体应用能力三个维度建立高校教师新媒体素养评价指标体系;然后用层次分析法来确定各指标权重;最后通过问卷调查对高校教师新媒体素养现状进行研究,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研究对提升高校教师新媒体素养及提高教学效果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新媒介的迅速发展改变了以往的传播模式,自媒体化和泛娱乐化使严肃的公众话语逐步消解。在此新媒介语境下,正确认识和使用媒介已成为现代大学生应该具备的一项基本素质。本文在解读新媒介语境的基础上,提出优化大学生媒介素养可从推行学校媒介教育、培养学生进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及利用校园媒体强化大学生媒介实践能力三方面进行。  相似文献   

7.
手机已成为大学生须臾不离的社交工具,手机媒体环境下的大学生在思维方式、言行举止、道德观念等方面都发生着变化。通过探析大学生对手机媒体的认知现状,进而对当前我国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和归纳,并从高校的角度提出了加强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从数字技术应用素养、数字内容社交素养、数字媒体创新素养和数字安全保护素养4个维度构建农村居民数字素养评价指标体系,探讨数字素养对农村居民数字生活参与的影响效应和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农村居民数字素养总体偏低。数字素养显著正向影响农村居民数字消费、数字文娱、数字出行、数字教育、数字医疗和数字生活参与度。社会网络、社会学习和自我效能感在上述影响中发挥部分中介作用,并且对不同领域数字生活的影响有较显著差异。进一步研究发现,数字素养通过强弱社会关系网络对农村居民各领域数字生活影响存在差异,尤其是弱关系网络对参与复杂数字生活有显著影响。据此提出建立健全数字教育培育体系,提高农村居民自我效能感,统筹协调强、弱社会网络,提升社会学习能力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网络的飞速发展,使网络素养正逐渐融入各种教育目标与评价体系之中,并成为评价人才素质的一个新看点。笔者根据网络素养内涵的四个方面来设计问卷,对我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及个别访谈,分析了我校大学生网络素养现状。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对策分析,为提高我校大学生网络素养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0.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促进了媒体融合大幅度、深程度的变革,媒体在大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影响和作用日益加大.当前大学生媒体素养的现状是:时间分配不合理,需要提升时间管理能力;抵御负面舆论能力欠缺,需要提升舆论应对能力;自我为中心意识加强,网络活动增多,需要增加社会实践;信息获取能力欠缺,缺乏对自己版权的重视和对他人版权的尊重,需...  相似文献   

11.
微媒体的发展过程给政府网络话语权带来了诸多影响,微媒体的传播主体、传播渠道、传播内容以及传播速度各方面的改变,对于政府网络话语权而言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可以通过培养网络主流媒体成为核心力量、开通政务微媒体作为重要推手、加强网络技术作为重要保障、提高公民的媒介素养、加强法律法规建设等手段提升政府的公信力,使政府在微媒体网络环境中找准定位,不断突破,更好地实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相似文献   

12.
从知识可视化和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的概念分析入手,着重论述了知识可视化对网络媒介素养教育内容的影响,认为知识可视化应该成为网络媒介素养教育内容的一部分;分析了网络媒介素养教育对知识可视化创作的促进作用,指出网络信息的深度解读能力和传播能力对知识可视化的创作提供了很好的保障;阐明了知识可视化与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的共同目的—一促进网络时代人们对知识的获取、传播与创造,从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明确了知识可视化与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的相关性,提出知识可视化与网络媒介素养教育融合的策略.  相似文献   

13.
"90"后大学生尽管有一定的鉴别能力,但对媒体素养的掌握水平显然不够。从某种程度上讲,研究大学生媒体素养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帮助他们提高面对媒体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借鉴国外经验,通过媒体教育提高青少年认识和利用媒体的能力,邀请其他院校进行交流,促进媒体素养的贯通,倡导学生积极加强媒体素养的学习,找出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媒体素养教育模式是当今大学媒体素养教育的必要举措。  相似文献   

14.
以河北省四所高校为例调查分析了普通高校学生对媒体认知与对媒体信息的分析批判能力;对煤介技术的应用开发能力;对媒体道德规范的认知与自律能力;对媒介经济行为的认知及消费理性等四方面的传媒素养现状,得出了有意义的结论并提出理性思考.  相似文献   

15.
随着网络和媒体技术的发展,媒体素养教育已日益凸显其重要性。基于我国英语教学的现状,文中探讨在英语教学中融合媒体素养教育的必要性、意义、原则以及可行途径,并提出媒体素养教育在英语教学中的成功整合将有利于学生批判性思维和探究式学习方式的培养,从而使学生具备良好的公民素质。  相似文献   

16.
自媒体时代高校网络舆情呈现出新的特点和发展趋势,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了机遇与挑战,如何正确认识和把握高校网络舆情的内在规律和特点,减少其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冲击,已成为亟需解决的重大问题。高校应充分利用自媒体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契合,从凝聚网络道德教育正能量,加强学生媒介素养教育,建立和健全大学生合法权益保障机制,组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立健全网络舆情应急处置体系,来构建高校网络舆情引导机制。  相似文献   

17.
当今世界网络话语权争夺日趋激烈,大学生作为网络发言权的主力军,其媒介素养的培育成为亟待解决的课题.网络话语权语境下大学生媒介素养受到多种挑战,介绍大学生媒介素养现状,分析大学生利用媒介资源的动机、方式、有效程度和批判能力存在不足.从网络话语的发言权、主动权、表达权、监管权四个方面入手,为大学生媒介素养培育提出有效的解决路径.  相似文献   

18.
网络意识形态斗争策略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已成为意识形态斗争最重要的战场,只有不断转变观念,创新网络意识形态斗争方法;加强网络意识形态斗争"正面战场"建设,提高主流网站的凝聚力与感召力;加强对网络草根舆论的引导与管理,防范敌对势力的渗透;加强队伍建设,健全激励机制,提高网络意识形态工作者的能力与积极性;加强网民媒体素养教育,提高网民的素质,我们才能掌握网络宣传的领导权与主动权,使网络成为抵御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渗透,弘扬主旋律,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阵地,使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与资本主义、封建主义意识形态的交锋中取得最后的胜利。  相似文献   

19.
在社会化媒体日益发达的今天,传统的"把关人"角色正在发生嬗变,新型网络媒体"把关人"涌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网络舆论呈现传播广泛性、衍变突发性和治理复杂性的特征,对编辑的把关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负面网络舆论的诱发,与后真相时代的网络舆论分化与情绪宣泄、网络编辑的新闻真实性把关失守和社交媒体的编辑主体意识不强有关.从编辑把关角度而言,网络舆论引导策略至少包括:强化各级编辑把关的主体意识,进行全媒体化过程筛查;严守内容把关职责,创新审核筛查机制;把握媒介融合机遇,提升专业化的媒介素养;勇担社会道义责任,实现网络舆论的正向引导.  相似文献   

20.
论高等教育对信息素养的培养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对信息素养的概念和标准进行了分析与讨论。基于对当代社会发展特征与需要的分析,提出信息素养的培养应成为信息社会高等教育新观念。文章还就培养学生信息能力与信息素养提出了对策,分析了当前在实现人力资本快速有效增值中需要着重解决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