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1 毫秒
1.
纯文学的当代境遇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章从语言、情节、内容、主题、阅读、受众、作者等七个方面对纯文学进行了界定,分析了纯文学在当代遭遇冷寂的种种原因,并对其发展前景做了充满乐观的展望。  相似文献   

2.
消费主义文化兴起于20世纪20、30年代,二次大战以后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迅速得以蔓延,以对物品的绝对占有和追求享乐主义为特征。消费主义文化不仅是资本主义从生产型社会向消费型社会转型时期的一种影响深远的经济与社会文化现象,而且还是现代媒体变革与媒体社会文化建构功能和作用不断得到加强的结果。目前中国正处在现代化转型的关键时期,不仅经济、社会的现代化进程突飞猛进,而且新闻传播事业日新月异,现代媒体的传播建构功能与作用不断得到加强;与此同时,追求物质享受和享乐主义的消费主义思潮也大有蔓延之势,因此对现代媒体的消费主义文化传播与建构问题的关注和思考,将具有特殊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新闻消费主义对新闻专业主义的建构与消解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新闻消费主义与新闻专业主义有相融合的一面,可理解为前者对后者的建构,具体体现在新闻消费主义对受众需求的尊重和对客观性原理的促进,同时二者又有相冲突的一面,可理解为前者对后者的消解,具体体现在新闻消费主义对新闻报道制作的影响和对受众的影响.通过制订法律规范媒体的行为和采取一定的技术手段,可以缓解二者的冲突,找到平衡点,使其在对峙抗争和渗透融合中,不断发展.  相似文献   

4.
在消费主义意识影响下,文学经典的边缘化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为使文学经典重现魅力,重获活力,首先要与“狼”共舞,在大众文化意识和精英文化意识两级寻求价值互补;其次是用审美标准统摄“文学经典”与“文学史经典”的教学;最后是重新发现新的阐释空间,在文学经典教学中体现当下关怀与创新追求。  相似文献   

5.
本文在分析国内知名媒介品牌<体坛周报>以及全球第二大传媒集团VIACOM的基础上,提出建构媒介品牌的三大核心要指:确立媒介品牌基石,媒介品牌经营理念的形成,注重媒介品牌营销和整体包装.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西方社会文化思潮对中国传媒实践产生的影响为宏观的外部场域;将西方消费社会消费主义的发展演变以及全球性扩张作为研究中国传媒消费语境形成以及消费特征研究的参照,探究中国消费社会相同的形成和发展特征以及新闻传播实践所受到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网络社群文化是网络共同体共享的价值观、仪式和精神意趣,而作为一种社会化的符号,品牌则是网络社群文化的外在表征。网络社群文化形塑并引领着成员观念与行为的同时,还催生了社群经济这一新经济形态,它体现为成员间交流与交换行为的互渗、信息共享与分享模式的对流,并推动品牌由“物格”向“人格”的价值转向。因此,网络社群背景下的品牌建构理念应以“文化认同”为基础,以“品牌开放”为导向,品牌传播策略也应向“链接社群”的方式转换。  相似文献   

8.
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大陆的“张爱玲热”,在很大程度上超出了学术研究和文学欣赏的通常情形,成为了一场较大规模且持续不断的以张爱玲为品牌为文化符号的消费活动。创作名家变成了文化明星,文学名作变成了市场精品,欣赏张爱玲变成了消费张爱玲。过渡“消费”张爱玲的结果,是张爱玲被平面化、庸俗化。  相似文献   

9.
消费主义语境下视觉文化的审美嬗变和多维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经济-文化全球化、大众传媒与后现代主义的共同推进下,消费主义成为当今中国社会整体性的文化语境.影像与形象占据主导地位的视觉文化在此背景下应运而生,它踏破以往视觉艺术的边界而向整体的生活突围,使得文化审美的主体结构、对象范围、生产方式、审美性质等方面都随之发生了一系列的嬗变,从而对人类艺术生产与接受的现状和前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深入,作为西方文化重要内容的消费主义开始影响我国的消费生活,也逐渐进入我国理论研究的视野。本文简要梳理了西方理论界有关消费主义文化的理论研究,以及我国学者对消费主义倾向的理论研究。  相似文献   

11.
商业时代的社会变革推动了文学的转型,从深度模式到平面化、从贵族化到大众化、从教化到娱乐,文学的主导趋势开始靠拢消费主义时尚。目前就给这一文学发展趋势作历史定位显然还为时过早。娱乐性与严肃性既分流又兼容,这是转型期文学真正可行的改革和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2.
消费主义与“世界文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消费主义是资本逻辑和技术理性合谋的结果。但何谓消费主义?谁主世界潮流?消费意识缘何成为大众意识,作家、理论家如何在写作或思辨中实现或抵抗所谓的“现代性”或“后现代性”?往大处说,世界常常是少数所谓的主流大国和强国;往小处说,“世界文学”也主要是少数西方大国和综合国力强盛国家的文学。这在几乎所有世界文学史的写作中都或多或少有所体现。因此,世界等于民族这个反向结果其实是一直存在的,只不过它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表现得清晰明了和毋庸置疑。盖因在跨国资本的全球化进程中,利益高于一切。换句话说,资本之外,一切皆无。而全球资本的主要支配者所追求的利润、所奉行的逻辑、所遵从的价值、所代表的集团和它们针对弱国或发展中国家的去民族化、去本土化意识形态,显然与各民族的传统文化和信仰不可调和地构成了一对矛盾。  相似文献   

13.
在经济-文化全球化、大众传媒与后现代主义的共同推进下,消费主义成为当今中国社会整体性的文化语境。消费文化所主导的感性主义的平面化审美向度,颠覆、解构了传统审美的人文内涵,因此,借助美学的介入,使消费文化维持一种泛审美与审美的人文精神向度之间的必要张力,是时代赋予广大人文科学工作者的重要使命。  相似文献   

14.
本文认为 ,文学是作者和读者的互动语言交往 ,语言共识空间的形成是文学作品艺术价值实现的保证。当前导致纯文学危机的因素很多 ,但深层原因是纯文学与读者的语言共识空间的萎缩。导致这种萎缩的原因有外在于文学的 ,也有文学的内部原因。明了当前文学现状 ,在有望迎来纯文学新的繁荣。  相似文献   

15.
早就有人预言过“艺术的终结”,也经常能听到文学“发生危机”或“陷入低谷”的惊呼;但对“文学”是什么、“文学性”是什么的疑惑与反思,却是新世纪文坛学界的新景观。于是,有聚焦于“纯文学”、“文学自主性”的讨论与争辩,有所谓“底层经验”、“底层写作”甚至“无产者写作”的提出与倡导。 若从福柯的话语理论看,任何“话语”都不是先验自明、充分自足的,都与某种意识形态密切相关,任何一种话语形式都会折射出权力社会制度对话语实践的不可忽视的影响,正如福柯所言:“它们——只是它们而不是别种话语——在某时某地的出现究竟意味着什么。”应该说,在关于“底层生存”与“纯文学”的讨论与争辩背后,人们不难看到当下社会生活与文化思想的剧烈变化和交锋,感受到人文学者对中国社会现实包括现代历史的不同认识、不同评价。 在现代中国历史的脉络中,无论“底层生存”还是“纯文学”,都不是多么新鲜的话题;但值得注意的是,它们之在当下中国骤然浮现、聚讼纷纭,却是因为它们连系着新的理论视野、新的理解文学的方式,表现出进一步解放文学、更丰富地介入文学之可能。从这一点来说,对于它们的讨论与理解不应该导致观念的“倒退”或重新狭隘化,而反倒应该能帮助文学焕发内在的活力。进入深广的境界。所以,虽然“底层生存”与“纯文学”是当代文学场域两端的相反的极点,但在它们之间。却存在着更多的文学的维度,而且,在这样一种理论张力中,文学恰恰有望获得崭新的生长。  相似文献   

16.
体验营销--品牌塑造新思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体验营销自进入中国以来,一直受到业界人士的广泛关注。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商家的竞争正由传统的营销方式逐步向体验营销过渡。介绍了体验营销的概念,分析了体验营销的特点,挖掘出体验营销在经营品牌中的优势,最后对中国企业在经营品牌时如何导入体验营销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17.
体验营销和品牌建设理论的融合催生了品牌体验这一概念,并受到了学术界和实业界人士的广泛关注,成为品牌理论研究中的新热潮。本文回顾了国内外学者对品牌体验的主要研究成果,对品牌体验的界定、维度、影响机制及测量量表等方面进行了梳理和总结,并进行了简要的评述。  相似文献   

18.
纯文学的迷思与底层写作的陷阱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底层写作的潮流和当代知识分子阶层自身的焦虑有关.于是,虽然以现实关怀、批判性的面目出现,底层写作只不过是支离破碎地呈现了下层生活的苦难片段,却无力、也无心以现实主义的文学激情去批判性地呈现民众的真实生活场景.所谓底层写作仍然在暗中借用"纯文学"的主题与模式,这决定了所谓底层写作的局限.  相似文献   

19.
深邃、悠远、繁复的儒、道、释合力构筑的中国文化传统成为周作人“纯文学”观复杂、深厚的文化渊源。而且,正是以之为基础而形成的这一脉非主流文论的涌现,从一个特定的层面形成了中国现当代文艺理论富有张力的全景画卷。虽然我们无法支离、抽取中国文化传统中的任何单一的成分,但是儒与道、释在周作人“纯文学”观不同层面所发生的影响成为显在的事实。具体体现在:周作人“纯文学”观中“载道”和“言志”的并蓄拓延着儒家折中调和的思维方式;求乐与求美的统一内蕴着道家的生命情调;苦涩与平和的融会体现着释家人生价值观。  相似文献   

20.
当今高校品牌战略的构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品牌战略在企业的运用由来已久,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打造名牌是企业发展的必然选择。而高等学校长期以来都是在政府的主导下,没有企业的市场风险,因而缺乏品牌意识。但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教育体制的改革及教育市场的日益开放,高校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高等教育市场化现象越来越明显,高校已经进入"竞争时代"。树立品牌意识,创造和拥有品牌,增强自身在未来竞争中的实力,构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高校品牌是我国高校发展的必经之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