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关于中国当代文学史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中国当代文学”,从文化、语言、民族的统一性来考察,应由三个“板块”构成:大陆文学、台湾文学、香港与澳门文学。这正与抗日战争时期“中国现代文学”的三个“板块”相续接。近年来有三种研究倾向不利于把握“当代文学”的根本特征与历史定位,研究失去了历史感。“当代文学”这一文学时段,是五四启蒙精神与五四新文学传统从消解到复归、文学现代化进程从阻断到续接的一个文学时段,文学史在这里走了一条“之”字形的路。  相似文献   

2.
近来澳门文学的整体风貌展现出都市文学形态日渐成熟的姿态,在创作方面,无论从澳门文学本土创作的规模上还是从题材布局上,无不显示着本土创作力量愈发坚实的趋势;文学研究方面,澳门学者和各地学者一致将目光转向了澳门文学的跨语言特征,以此论证澳门文学与汉语新文学的关系以及澳门文学特殊性所在,显示出较为鲜明的时代特色;澳门文学一贯善于从多元文化背景和丰富多彩的文学周边活动中汲取发展的养分,一年一度的澳门文学节以及各类纷繁的活动,为这座城市不断增添文艺气息。  相似文献   

3.
在港澳文学中,香港文学与澳门文学有共性,也有各自不同的殊相。就以1920年代开始、1980年代发展起来的澳门诗歌而论,已与香港新诗分流,形成了华文作家与土生诗人互补等特色。澳门新诗评论多为具体作品评论,理论研究极少。澳门的诗评家主要有黄晓峰、陶里、云惟利、郑炜明、李观鼎等。  相似文献   

4.
澳门文学的基本格局中,侨寓文学因素一度占据着突出的位置,并形成了澳门文学的独特传统。离岸文学现象则说明澳门文学曾有侨寓外地的传统。澳门文学概念的正式形成是在1984年,这一概念形成以后,对澳门文学的文化格局建构起到了有效的唤起作用。澳门文学概念的讨论与学术辩证,也突出显示了澳门文学文化格局的独特性。  相似文献   

5.
澳门中文报纸与澳门文学关系密切,一方面,澳门中文报纸是澳门文学最主要的传播媒介,对回归十年来澳门文学作者群、读者群的培植,澳门文学体裁、题材与主题的发展变革以及澳门文学观念的更替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澳门文学也是澳门中文报纸的重要组成,有效地拓展了澳门中文报纸的新闻表达空间、加强了澳门中文报纸的媒体竞争能力并建构了澳门中文报纸的文学文化品味。面对日益艰难的处境,澳门中文报纸与文学应积极寻求突围和转型。  相似文献   

6.
澳门古近代文学是一种"植入"式文学,即中国内地的文人墨客旅澳或居澳期间,留下了大量的诗词歌赋,构成了这一时期文学主潮和文学现象.它的一个明显特点,就是它的东西方互看,你看我,我看你,但说不上有意识的交融.研究澳门文学发展足迹,这种东西方互看的窗口作用,对理解东西方文化与文学相遇和碰撞,具有一定的认识价值.文章重点探讨澳门古近代"植入"式文学的内涵.  相似文献   

7.
自20世纪七八十年代澳门文学研究的自觉展开以来,由于研究者立场、视野的差异,语境及观念的变化,使"澳门文学"概念问题本身更加复杂化。其实"澳门文学"概念的厘定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需要不断地以"历史化"的方式见证澳门文学历史的独特性和阶段性。而"澳门文学"概念的确立应坚持中国文学的背景、自身的时代性与现实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三方面原则,它是作家身份、语言使用、文化记忆以及作品数量等诸多因素综合考量的结果,并将在完善的过程中达到一种观念上的"自足"。  相似文献   

8.
本文是《澳门文学编年史》的节选之一。《编年史》以报刊发表的文学作品为主,兼及作品单行本的出版和有关文学活动,以还原澳门文学的真切史实。这部分节选记录了1960年1月至3月澳门文学的具体面貌。  相似文献   

9.
回顾新中国70年澳大利亚文学研究状况,有助于我们立足现实、展望未来。70年澳大利亚文学研究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粗到细、从综合到专研,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在图书出版方面,建国初期及改革开放后,国内翻译出版的澳大利亚文学作品数量尤多,质量上乘。黄源深的《澳大利亚文学史》(1997)和王腊宝的《澳大利亚文学批评》(2016)两部论著的出版,标志新中国澳大利亚文学研究取得了非凡的成就。中文学术期刊有关澳大利亚文学研究的论文数以百计,这些文章在土著、女性、儿童、华裔、殖民、生态等主题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就。未来的澳大利亚文学研究需在澳大利亚性、世界性和中澳文学互动等方面进一步加深和拓展以丰富世界文学内涵。  相似文献   

10.
回归十年,澳门文学研究在祖国内地呈现多元格局,无论在区域性质、发展嬗变、思想资源,还是题材类别、研究方法等方面都不断进展,但同时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充分发掘中国文学研究的宝贵资源和吸收借鉴世界优秀的文化成果,将有助于中国文学研究界更好地总结经验,将澳门文学研究推向新的阶段,更好地促进澳门文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一向备受冷落的南朝帝王及其家族文学研究渐趋活跃,出现了一系列研究成果,有关南朝帝王及其家族文学的诸多重要问题如诗文创作、文学思想、文学集团等得到了深入系统的阐释和研究,但研究也存在着视角过于单一、观念陈旧、比较研究不足等局限。  相似文献   

12.
进入新时期、特别是新世纪以来,学者们提出了少数民族文学和少数民族文学研究如何创新、发展的问题与对策。 在本文里,为着同样的发展和创新的大目标,我们试图从“文化话语研究”的视角重新阐释当代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及其研究的性质和特点,以期发掘民族文学实践和研究范式应该关注的新问题,同时也提出民族文学和研究应该采取的新策略。  相似文献   

13.
中国是一个民俗史料、民俗著作丰富的国家。对历史民俗文献的整理和研究既是中国民俗学的优势,也是中国民俗学研究不能忽视的的学术重点。在民俗学视野下进行历史民俗文献研究,要求对“历史民俗文献”进行准确的学术界定,充分发掘并重视历史民俗文献研究的价值和意义,并对历史民俗文献的整理和研究提出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早期的民俗学者以严谨的学风开创了历史民俗文献的学术风尚,现今中外学者也在不同程度上取得了一定的学术研究成果,有力地推动了历史民俗文献研究的学术进程。同时,历史民俗文献研究存在着许多研究薄弱或缺失方面,这一方面说明学术研究的缺失偏颇,另一方面也启示这是有待开发的学术宝库。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中国文学史的研究需要超越历史和政治局限,关注台港澳文学的复杂形态以及与大陆文学的内在的联系.把台港澳文学融入20世纪中国文学的叙述,是对当代的中国文学研究的一种结构性改变,也会对文学史分期的构想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5.
底层文学已成为新世纪文学创作的一种趋向,作为一种异质性的文学创作逐渐引起批评界和理论界的关注。关注底层求生者,关注底层求生者的生存焦虑和身份焦虑,也成为底层写作者抒写的一种范式,注重从心灵的探讨以期寻求人性的思考,在关注底层求生者生存境况的前提下更注重从心理去捕捉他们希望的追寻与失落。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后结构主义的独特视角对我国当代青春文学进行了解读。第一部分共时性与历时性的双重在场说明了当代青春文学产生的背景和原因;第二部分平等的对话与互动分析了当代青春文学畅销的缘由;第三部分自反性的回归剖析了后结构主义对我国当代青春文学发展能提供的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17.
台港澳及海外华文文学研究自20世纪80年代初在中国大陆兴起以来,至今 已有近20年的历史。本文以历届学术年会及其论文集为主要依据,具体考察了这一学科从 “台港文学”到“台港澳暨海外华文文学”到“世界华文文学”概念的确立,从初始的作家 作品研究到各种题材/体裁的多向拓展,从传统、单调的研究方法到研究方法研究观念的不 断更新的历史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18.
纵观王阳明一生,始终与诗赋相伴,从存世诗文来看其文学成就确能颉颃当时名家。王阳明非常重视诗歌的教化作用,他从立德角度对文学进行思考,反对着意安排组织的偏重形式的创作之风,主张恢复关注受众特点的诗教传统。王阳明的文学实践活动是其心学形成过程中的推动力量之一,当心学成熟后,再以心学反观文学,进而形成其对文学的理论见解,对其创作产生一定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9.
文学是否只表达了"稀释了的思想"是一个事关跨学科比较研究是否有价值的重大问题。西方传统哲学认为文学艺术中只有"肤浅的见解",阻碍了思想比较的深入。浪漫主义的文学独立意识实质上为跨学科比较奠定了合法性基础。20世纪现代审美个体主义颠覆了哲学至上论,论证了文学艺术是一个滋养"个体的心灵"的自律性思想领域,对跨学科的比较文学研究有积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