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从1910年到1940年,滇越铁路一直是云南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最密集繁盛的对外通道,昆明在云南的区域中心地位主要由滇越铁路奠定,昆明的城市形态变迁也与滇越铁路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2.
1910年滇越铁路的建成通车,开启了云南社会由传统向近代的过渡。滇越铁路是在半殖民半封建的语境下来表现云南近代化这一历史主题的。铁路管理权的丧失,不仅便利了帝国主义控制云南经济,使国人应得之利益大量流失;而且导致了云南社会的失衡和人的异化,使云南陷于经济发展失调、匪患严重的艰难境地。  相似文献   

3.
滇越铁路与云南近代进出口贸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滇越铁路是指云南昆明到越南河内的一条窄轨铁路,是法国侵略云南的见证,它的修建对云南近代政治经济、文化产生了巨大作用.本文通过对滇越铁路通车前后云南近代进出口贸易情况的对比,论述了滇越铁路的通车对云南近代进出口贸易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清末桂西南地区的地缘政治形态包括地缘政治环境、行为、心理、思想和格局等若干方面.中法战争是桂西南地区地缘政治形态变迁的转折点,英法两国的地缘政治角逐是桂西南地区地缘政治形态形成的主要原因.从1884年的中法战争起,桂西南地区的地缘政治地位就处于上升趋势,桂西南地区的经济和文化近代化发展加速,1907年南宁被迫自开为商埠,广西的地缘政治中心随之转到南宁,1910年滇越铁路通车后,法国将主要注意力转向云南,广西边疆安全形势趋缓,桂西南地区的地缘政治地位骤降,导致以龙州为中心的桂西南地区近代化进程中断.  相似文献   

5.
瘟疫在给人类带来生命和财产损失的同时,对一座城市而言,也能促进城市的变迁。1908—1910年的上海鼠疫在市政的物质层面、城市管理的制度层面和民众的观念层面上促进了城市的变迁。  相似文献   

6.
云南,彩云之南。一百年前,“瘴疠之区”、“蛮荒之地”是它的无奈;一百年後,“香料王国”、“烟以滇为天”是它的骄傲。这一百年对浩瀚宇宙来说不过沧海一粟;这一百年对这座边陲古城来说却波澜壮阔、可歌可泣。一百年的惨烈与壮丽犹如凤凰浴火般惊心动魄,那战火中新生的云南犹如烈焰中重生的凤凰,腾空而起,长鸣冲天,伴随而来的是解脱的欢愉,是重生的欣喜,是未来的召唤。凤凰涅槃浴火重生凤凰在烈火中永生,滇城在硝烟中新生。1910年,带有半殖民性质的滇越铁路通车,云南这座深处内陆的边陲古城走到了海边,宁静不再,随之而来的是历史赋予的一次…  相似文献   

7.
[摘要]云南省红河州的河口镇是20世纪初期修建的中越跨国铁路——滇越铁路上中国段与越南段的一个连接点。随着滇越铁路的通车,河口也迅速成为最先与资本主义现代文明发生接触的“前沿地带”,其发达程度远甚于同一时期的内地城市。本文通过对这一边境小城在20世纪初期的城市化建设进程的叙述,讨论了在早期现代化过程中,“国家”与“社会”之间的互动以及“边境”与“现代性”之间的内在关系,并对“边境”这一概念进行了反思。  相似文献   

8.
城镇居民休闲消费变迁经历了简朴型、粗放型和集约型三个发展阶段,影响其变迁的主要因素有经济发展水平、恩格尔系数、城镇居民收入和闲暇时间等。剖析其变迁因素,对新常态下构建休闲消费适度有限增长模式、建立合理的休假制度和新型城镇化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中国的城市空间营造思想随着时代的发展变迁分为五个阶段,首先是1859年之前的古代阶段,这一阶段的主导思想是中国传统的礼制思想;第二阶段是1859—1949年,这一阶段是中国传统礼制和西方营造思想之间的相互融合;第三阶段是1949—1979年,这一阶段是在政府威权影响下的城市空间营造;第四阶段是1979—2009年,这一阶段是市场经济影响下的城市空间营造;第五阶段是2009年以及之后的中国,这一阶段将是多元文化和价值观认同下的城市空间营造。  相似文献   

10.
城市土地利用状况是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物质反映。城市化的不同阶段,城市土地空间呈现不同的用地特征。回顾建国以来不同时期我国城市土地利用经历的一系列复杂深刻的变迁,探讨变迁的原因,以期形成对于我国城市土地利用问题和发展趋势的深刻认识。  相似文献   

11.
1910—1911年东北肺鼠疫对中国公共卫生构建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晚清以来的社会变革使官方与民间对现代医学逐渐有所认知,此次疫情则推动医疗卫生体系的进一步发展。以伍连德为首的西医专家扑灭疫情的同时,还有效遏制住日俄两国以防疫为名对东北地区的渗透,更以这次抗疫成功为契机,将毕生所学投入到中国的公共卫生事业。伍氏的贡献是清末民初西方医疗体系建设过程的一个缩影,展现出中国近现代医疗发展在科学、政治、文化间密不可分的交织作用下产生的若干历史面相。  相似文献   

12.
作为民初重要的文学杂志,1910-1920年<小说月报>拥有一支非常出色的作者群.与民初社会和文化的多元景观相对应,这一作者群也呈现出极其复杂的状态和组合.悲悼和伤感情怀、道德和伦理的徘徊、爱国情绪与忧患意识、自我反思与精神的放逐是这群乱世文人文化心态的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13.
当代中国乡制渊源于传统中国社会的乡里制度,发展于民国时期的乡镇自治,经过民主革命时期的经验累积,最终在新中国成立后得以确立。传统社会的乡总体上看不是完全意义上的正式基层政权建制。1928年国民政府《县组织法》及其后的"新县制"确立的乡镇自治打破了中国古代行政以县为最基层的制度,使乡镇在法律上成为具有自治性质的国家基层行政机构。新中国成立后,1954年宪法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将乡正式确定为国家的农村基层政权单位,标志着当代中国乡制的初步定型,其后又经历若干变迁,在1982年宪法得到确立和完善。新时期乡镇体制改革必须充分挖掘传统中可资借鉴的遗产,认真总结现阶段乡镇管理体制改革的实践经验,积极稳妥地将乡镇管理体制改革引向深入。  相似文献   

14.
清末民初上海零售业态变迁原因简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清末民初的上海,由于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其零售经营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是由当时上海的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的。工业的增长、贸易的繁荣、人口的增加、消费观念的改变使得近代上海成为零售业态变迁最为剧烈的城市。环球百货业的兴起是这一时期业态发展的突出成就。  相似文献   

15.
中国近代高等警察教育综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近代高等警察教育产生于20世纪初,大致经历了清末民初、北京警官高等学校、南京中央警官学校等三个发展阶段.作为中国近代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近代高等警察教育在最初模仿和照搬日本、欧美的办学经验之后,逐步摸索出一条结合中国国情的多元化借鉴的发展道路,形成了受到历届政府高度重视的强调警察专业化建设和军事化管理的办学模式,对中国近代警政建设起到了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6.
自1978年中国社会进入消费转型期以来,如何激发国内消费需求,建立一种合理的消费发展战略成为关系到中国社会发展的重中之重。通过分析建国以来中国消费政策的嬗变,揭示出建国以来在消费基本理论问题上的争论以及围绕争论所引发的消费理念的嬗变,并分析随之导致的中国社会的变化,便于更好总结我国社会发展的经验教训,进一步完善现有的消费政策,最终促进中国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7.
文章对蔡元培的教育方针思想作了回溯性的审视和评析 ,并给其以民初教育宗旨理论基础的准确复位 ,揭示了其与民初教育宗旨之间的内在联系 ,从而为民国教育宗旨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界  相似文献   

18.
清末民初,蔡元培在投身新式教育、从事革命活动以及留学德国期间,积极译介和传播进化论伦理观、互助论伦理观、包尔生的调和论伦理学、康德的理性主义伦理学等西方道德哲学。他用西方的价值观与科学方法发掘和探索中国古代伦理学遗产,取得了具有开创意义的成果。他在儒家伦理价值基础上,融合西方价值观和伦理学说,建构了以公民道德教育为核心的新教育体系,并把道德教育改革从思想理论层面推向了制度和实践层面。  相似文献   

19.
民国前期正处于世界矛盾和利益急剧变动的转换阶段。相对较为落后的日本垄断资本 ,为了在与西方先进国家争夺同其邻近的殖民市场 (中国 )的过程中 ,实现和保持其在华利益优势 ,不断变换其对华具体政策 ,以便有效利用国内外形势的剧烈变化所造成的各种条件。文章对这一时期日本的对华政策先作简明概括 ,进而从政治、经济等方面对此期不同阶段政策的变动作综合分析 ,最后考查民国前期日本的对华政策的变动对日本输华贸易所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慈善"一词在古语中大都用作形容词,将其作为概念和术语是20世纪初从日本转译过来的。该术语出现后立即被人们接受,至民初又得到官方文件的认可,终使其术语的地位得以确立。"慈善"作为术语的出现和迅速普及与近代社会变迁密切相关,一方面,作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激荡于中国社会的新名词洪峰中的一员,社会变革为其出现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另一方面,时人对中国传统慈善事业近代转型的自觉认知有力地推动了术语"慈善"的出现与迅速普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