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一方面,人格是个别,个性是一般。个性是一个人的自我,是一个人所具有的稳定的、恒久的、整体的属性,因而包括一个人所具有的全部稳定属性;人格则仅仅是一个人的心理自我,是一个人所具有的稳定的、恒久的、整体的心理状态。另一方面,人格是一般,品德是个别。人格是一个人的心理自我,是一个人的长期行为所表现和形成的稳定的、恒久的、整体的心理状态;品德则是一个人的道德自我,是一个人长期的道德行为所形成和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自我,是一个人长期遵守或违背道德的行为所形成和表现出来的道德人格和道德个性。  相似文献   

2.
本文运用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理,阐明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与外部世界紧密相连的社会,是一个矛盾缓和的社会,是一个不断完善的社会,也是一个曲折发展的社会。  相似文献   

3.
我是好孩子,还是坏孩子呢?站在镜子前,我用妈妈的口红在上面画满了一个又一个问号。你是一个坏孩子。镜子中的一个戴着耳机,嚼着口香糖的女孩站在我右边说。不,你是一个好孩子。一个抱着书,一脸安静的女孩又说。  相似文献   

4.
我常常回忆起刚过完19岁生日,决定写一部长篇小说(即《青春万岁》)的情景。当时,我觉得它像一个总攻击的决定,是一个战略决策,是一个大胆的尝试,是一个决定今后一生方向的壮举,当然也是一个冒险,是一个狂妄之举,因为所有的忠告都说初学写作应该从百字小文、千字小文做起。  相似文献   

5.
教师是什么?运用生命哲学照亮教师,我们发现:教师是一个本能冲动的存在;是一个环境共生的存在;是一个历史承续的存在;是一个精神自治的存在。  相似文献   

6.
历史是什么,历史是否具有客观性,能否走进历史?这是一个一直困扰历史研究者和历史爱好者的问题。历史从存在论的角度看,是一个存在,具有不可逆性,是客观的;历史研究的对象、过程和结果以及史料作为客观历史的一部分,也是一个存在,具有客观性,是一个可以无限走近的存在。  相似文献   

7.
秦中谦 《老友》2009,(5):20-21
又是绿柳婆娑、蜂飞蝶舞的季节,又是歌声嘹亮、心潮澎湃的日子。在迎接季风和阳光抚爱的日子里,又一个温暖的五月来临了。五月,是一个阳光灿烂、景色迷人的季节;是一个创造、追求的季节;是一个百花争艳、歌声如潮的季节;是一个机器轰鸣、生机勃勃的季节。让我们敞开胸怀,拥抱五月的到来。  相似文献   

8.
章必功 《可乐》2011,(3):57-57
祝贺大家,从明天起,劈柴喂马走天下。当今天下是一个热情洋溢的世界,也是一个浮华躁动的世界;是一个充满机会与竞争的世界,也是一个充满诱惑与欲望的世界。初出茅庐,只身行走,有一种素质至为重要。这种素质,我把它叫做定力。  相似文献   

9.
贞观时期是我国古代社会一个繁荣昌盛的时代,是一个积极向上的时代。民族关系是体现贞观之治的一个重要表现,为此,简要分析贞观时期的民族政策。  相似文献   

10.
交通拥堵是由多种因素相互作用产生的一个复杂的问题,它既是一个技术问题,也是一个经济问题,同时也是一个社会问题。以福州市为例,分析和探讨了城市交通拥堵的问题,并对此提出缓解交通压力的推进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11.
扬无咎是南宋初期著名墨梅画家、词人、书法家,其词、画、书法尤为人所称,时有"逃禅三绝"之誉。其词清丽婉雅,格调殊工;其画清淡野逸,格高韵深。以《柳梢青》与《四梅图》为代表的词画艺术,真正达到了"词中有画、画中有词"的极高境界,并将词、画、书法三者完美地融为一体,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南宋词人刘克庄、周密、陈允平,元代诗人虞集、张雨、柯九思,明人文徵明、文嘉、徐守和、徐贲,清人宋荦、宋韦金,乃至乾隆皇帝等,或题跋、或追和,蔚成词坛画苑千古佳话。  相似文献   

12.
绘画的程式是画家在创作过程中归纳总结、独创出的规范化的、类型化的形式技巧,画家艺术个性的形成正是因为自我艺术程式的存在。倪瓒的绘画在树法、石法、构图等方面都具有一定的程式,这些程式组成了倪瓒画面疏朗清雅、空荡冷寂、超逸萧疏的意境。《渔庄秋霁图》是其很具代表性的作品,通过对作品中树、石、构图、书法落款等程式的分析,可以深入体会倪瓒的绘画艺术程式,有利于对倪瓒的绘画进行更好的学习和研究。  相似文献   

13.
文人书画艺术是中国古代精神文明成果的集中展示形式之一,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对于中国书画艺术的健康发展起 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书画艺术同源发展,但文人之书与文人之画的发展却有先后之别。文人书画的出现与封建经济的发 展,文学艺术的深刻影响,士人阶层的出现,篆刻艺术的发展,新材料的运用,审美观念的变革等均密切相关。探索文人书画 的起源对于正确认识文人书画的是非功过,特别是对现当代各级美术教育有着重要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4.
《芥子园画传》作为传统绘画的教本,是文人画家组织生产的结果,它代表着文人画的价值理念和意识形态,在金陵城里有着浓厚商业氛围的书肆书坊中出售。对《芥子园画传》的批评反衬了山水表达的模式化、雕版印刷的现实性以及绘画学习的方便性,它们将带来传统绘画的普泛化和浅俗化,是新的美学价值生成的契机。和传统的画谱相比,《芥子园画传》提供的学习方法可让初学者在短期内掌握绘画技巧和知识点,为登堂入室打下良好基础,它也有意识地连接到历史上名家的画法、画作,使文化资源的获取变得容易。通过借助李渔和芥子园品牌效应的推广,《芥子园画传》终结了传统绘画学习方面的资源垄断,打破了文化对社会阶层的区隔,开辟了中国绘画走向现代性、平民化的路径。  相似文献   

15.
从西方几种艺术史研究方法看中国绘画史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西绘画不同的哲学基础,使得对于它们的观照也有不同的视角。我们的艺术史学科还处于起步探索阶段,而西方艺术史研究已经形成了一套相对完整的学科体系。几十年来西方艺术史研究方法的演变发展,对中国绘画史研究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本文试通过对上世纪初期到中叶,并影响至今的几种西方艺术史研究方法的阐述,分析个别方法试图解决的问题,以及最后未能解决的问题。通过这种梳理,期待从新的意义层面来透视出一些问题,并在此基础上,谈谈对中国传统绘画研究的独特性的一点理解。  相似文献   

16.
南宋夏圭(禹玉)与北宋李公麟均系曾经影响中国画史发展序列的重要代表人物.但其作品历经沧桑,多所佚失,经各家有序著录且指为夏、李作品者虽不乏其例,但是否真、赝、临、仿等实质性问题,却一直存在较大争议,且流传内涵大多模糊含混,至于指为真迹或具有一定临摹水准且流传序列清晰完整之二氏作品,则更属少见.有鉴于此,通过对大量文献资料以及田野调查资料的汰选整理,去芜存菁,综合运用美术学、艺术市场学、美术考古学、统计学、社会学、文献学等相关学科的研究方法,在系统、完整地对台北历史博物馆所藏传为宋代夏圭<溪山无尽图>、李公麟<五百罗汉图>两长卷之基本递传流变经过以及相关问题进行深入、细致的讨论研究的基础上,可以勾勒出两卷从宋代以至近现代至少七百余年的大致流变历史轨迹.上述两卷原基本滞留点最晚至明清时期大致均在江淮流域一带,其中传为夏圭<溪山无尽图>之长卷,约在清代中期偏晚一些流入陕西西安,民国二十年(1931)后复回流江南.另一传为李公麟<五百罗汉图>长卷则长期存在于江南地区,有较为坚实丰厚的流传基础.以此为契机,论文进而综合分析各家学说,相应对两卷之真赝、用纸以及题跋、著录等相关问题进行了初步分析讨论,最终联缀复原出氤氲影响夏圭<溪山无尽图>长卷、李公麟<五百罗汉图>长卷辗转流徙的时代背景、人文环境以及两卷其后得在上海地区因缘汇聚并同时回购至前陕西省政府、旋复在1949年后因战事缘故辗转迁徙台湾,终为台北历史博物馆什袭庋藏的一段复杂历史.其对弥补台北历史博物馆馆藏文物档案史料之空阙以及补充、完善区域性、专题性中国艺术市场历史与中国美术史研究等,均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与历史意义.至于对两卷递传原委、递传经过、递传序列与相关问题的甄别讨论以及涉及20世纪30年代陕西省政府曾经进行系列收藏、展览、推介、研究活动的历史勾勒兼及1949年后两卷迁台经过、捐赠原委等相关问题的复原、考证等,尤显凸出,具有一定的学术张力.  相似文献   

17.
从20世纪初,中国建立美术学校起,传统美术就受到西方美术的巨大冲击。西法与中法的对立首先集中表现在写生和临摹学习方式的应用上,继而产生了以徐悲鸿为代表的写生派"素描是一切造型艺术的基础"和国粹派"画中国画学素描有害无益"的观点之争,直到20世纪末,这种争论还在继续。那么21世纪,中国画教学路在何方?已实实在在摆在我们面前。  相似文献   

18.
《论语》“绘事后素”章释义考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无所与杂"谓之素,"不亏其神"谓之纯,"素以为绚兮"是对庄姜纯素美的概括。"绘事后素",典出《周礼.冬官.考工记》"画缋之事后素功"句,指绘画中最后施以素功(用白彩等去其渍污),修整画迹。"礼以节人",礼的作用可比于"素功"。"礼后乎"指恭慎勇直等需要礼随其后节之,以避免过或不及。"起予"指"发明我意"。  相似文献   

19.
钱锺书有关中国传统文艺批评论诗标准的推断,依据了一个虚假的隐含前提:众人推崇杜诗都遵守一种标准——重视所谓"实"以及相联系的风格,并进而由此将这一标准推断为整个中国传统文艺批评的论诗标准。这一推断似乎过于简单片面而让人生疑,因为钱氏似乎有意无意地忽略和回避了中唐以后文艺批评家在推尊杜诗的标准问题上,实际存有的差异性、冲突性和复杂性。同时,作为一位学贯古今、治学严谨的大学者,他为了证实其上述推断,强调中国传统文艺批评对诗和画的标准互为对立,在有关严羽和王士祯的论述中,竟然违背中国传统文艺批评史上的基本事实,出现了一些明显的简单偏颇之处。而所有这些,又让人对其文章结论的学术严谨性产生怀疑。  相似文献   

20.
庄子“吾丧我”思想是《齐物论》全篇的精神内核,对于当前的绘画创作与教学有着深刻的启示性。首先,分析历来学者对于“吾丧我”的各种解说,力图准确把握其含义。其次,回望西方绘画创作历程,分析西方绘画创作与“我”之间的各种关联性。再次,比较庄子“吾丧我”思想与海德格尔的“无蔽真理”观的相通性。最后,运用“吾丧我”思想解读法国绘画大师保罗·塞尚的绘画创作历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