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随着日本经济实力的增强,它在谋求政治大国地位的同时,也想在军事上有所作为,新日美防卫合作指针在参、众两院的通过就是这种意图的显露。因此,认真研究日本防务政策发生变化的战略意图显得尤为重要。本文拟就日本修订日美军事同盟的背景、意图及影响作一些分析。一、日本修订日美军事同盟的背景和意图冷战结束后,作为冷战产物的日美安保同盟究竟要不要保留?保留下来的安全同盟应该赋予什么样的任务?日本与美国经过多年的酝酿和权衡,终于在1996年4月共同发表了《日美安全保障联合宣言》。根据《日美安全保障联合宣言》,日美双…  相似文献   

2.
电子商务业的崛起促进了我国国际经济贸易的发展。近几年来,我国电子商务国际贸易的发展速度十分迅速,然而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具有一定的差距。传统的国际贸易方式已无法满足当代电子商务国际贸易的发展需要。通过加大对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掌握好电子商务的主动权,提出全面实现电子商务促进国际经济贸易发展的可行性策略,推动我国的经济发展。本文主要对电子商务促进国际经贸发展的策略进行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3.
许剑冬 《经营管理者》2009,(22):234-234
新上台的日本民主党政府推出以亚洲为核心的外交政策以及东亚共同体构想,动摇了战后以"日美基轴"为核心的日本外交。因反恐战争和金融危机的双重影响,美国的影响力空前削弱,日本适时提出对日美关系的重新审视显得顺理成章。日本近期对外政策的一系列变动,给日美关系带来了变数。  相似文献   

4.
电子商务缩小了中小企业与大企业之间差距,增加了中小企业的交易机会,降低了中小企业的交易成本和采购成本,提高了中小企业抵抗风险的能力,给广大中小企业带来了极其难得的发展机遇,但电子商务也使企业竞争更加激烈,使一些传统行业受到冲击。基于此,中小企业发展电子商务首先要提高中小企业决策层对应用电子商务的重视和参与程度,其次要循序渐进重点从第三方电子商务服务平台做起深化企业变革。  相似文献   

5.
<正>日美安保的道义旗帜是"和平",中日两国在不触动日美"伤痂"的和平前提下争取自主解决历史遗留问题,才能创造有平等尊严的东亚地区政治。日本"从属"于美国1945年9月2日,盟军最高司令官麦克阿瑟在停泊于东京湾的美国军舰"密苏里"号上主持接受日本投降仪式。9月22日,美国发表了《对投降后初期日本的政策》,规定:"日本天皇和  相似文献   

6.
张旭 《领导文萃》2010,(7):36-38
<正>借由"密约"彻查,一场涉及日本民、自两党,以及日、美两国关系的政治博弈已然开局2009年9月17日,即日本民主党党首鸠山由纪夫组阁的第二天,民主党政调会长、日本新任外相冈田克也在记者招待会上忽然宣布了一项决定——将对自民党执政年代美、日两国政府间达成的"密约"进行彻底调查。  相似文献   

7.
正近年来,在美国政府的公开表述中,"战后美日和解""美国民主成功改造日本""美日贡献世界和平"等话语屡见不鲜。对美国而言,日本有着无可替代的战略价值。要回答为何奥巴马容许日本解禁集体自卫权,为何美国从不太担心日本军国主义复辟,日本突破战后体制对美国外交究竟意味着什么,笔者认为,须先厘清战后美国的两个主义:尼克松主义和威尔逊主义。无论是福  相似文献   

8.
日本学者对美日贸易摩擦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如何维持日美之间正常的经济关系,已不是两国间的事务,对世界经济的安定来说也是不可或缺的因素,现在日美两国贸易的总和在整个世界贸易总额中所占比重较大。但是,伴随着由世界最大债权国向债务国的跌落,美国经济出现了以贸易、财政双项赤字为象征的衰退局面,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日本经济所显示的优异的发展态势。这种情况成为日美间贸易摩擦日益加剧的基本背景。  相似文献   

9.
国家干预在美日经济发展中作用之比较李力早在70年代中期,正值日本经济处于高速发展的顶峰时期,欧美经济界曾有人预言,到二十世纪末,日本的年国民生产总值将超过美国,从而成为世界经济巨首。当时日本的国民生产总值相当于美国的70%。然而在20年后的1992年...  相似文献   

10.
早期工业化进程中的中日银行业地位作用之比较虞和平中国和日本的工业化几乎同时起步,但两国的差距逐渐扩大。就经济因素而言,银行业地位和作用的不同,亦是重要因素之一。银行业:日本发展迅速,中国发展缓慢在世界各国的工业化过程中,银行业的发展往往成为~些大型企...  相似文献   

11.
为找到电子商务企业高投入、低投资回报现象存在的原因,本文首先运用数据包络分析(DEA)模型计算了电子商务企业投入对产出的过度效应,即投入拥挤,然后将之与行业内的市场竞争程度和移动电子商务的发展相结合,通过构建面板数据回归模型,详细探讨了动态市场竞争环境下电子商务企业盈利能力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证实了资产规模过大对传统电子商务企业盈利能力具有削弱作用,而市场集中度和移动电子商务的发展则对传统电子商务企业盈利能力具有推动作用。这些发现启示企业经营管理者应聚焦于移动电子商务发展带来的新机遇,消除投入拥挤,通过调适生产规模和新业务模式的创新,开辟新的营销渠道和盈利模式。  相似文献   

12.
为破解不完全信息下平台电商的信用“监管困局”,本研究在平台电商、消费者与政府三元主体联动关系的基础上,分别构建政府动态惩罚机制与激励机制下平台电商与消费者的演化博弈模型,并分析平台电商与消费者之间策略选择的影响因素及演化路径。研究表明:在政府监管下,平台电商与消费者通过长期的反复博弈、调整的过程,最终博弈系统演化轨迹呈逐渐收敛的趋势。具体而言,政府动态惩罚机制下,当政府惩罚力度逐渐增加时,平台电商倾向于选择“自律”策略;政府动态激励机制下,当政府对平台电商的激励逐渐增加时,平台电商倾向于选择“自律”策略。更为重要的是,当政府的惩罚力度大于激励政策力度时,政府实施惩罚性政策但没有激励政策的效果要优于政府实施激励政策但不实施惩罚性政策的效果。而当政府的惩罚力度小于激励政策力度时,政府实施激励政策但不实施惩罚性政策的效果与政府实施惩罚性政策但没有激励政策的效果几乎接近。由此可见,政府应将惩罚机制与激励机制相结合适度监管,以此追求信用监管的动态平衡。另外,消费者对平台电商的声誉评价具有两面性:当消费者对平台电商声誉评价越高时,平台电商倾向于选择“自律”策略;而消费者对平台电商声誉评价越低,平台电商反而倾向于选择“不自律”策略。  相似文献   

13.
徐娜  白世贞 《中国管理科学》2020,28(10):109-117
高质量发展服务业已经写入国家战略,其重要性在以顾客需求为导向的网购市场经济中尤为突出。企业服务质量直接决定顾客的购物体验。在供应链意图改善顾客体验但零售商受资金约束的背景下,考虑服务质量对市场需求的影响,设计回购契约与"基于目标销售量的信用契约"组合,构建资金约束型网购供应链协调决策模型,并对其进行求解以获得供应链最优经营策略。研究结果显示,运用最优策略不仅有助于缓解零售商的资金压力,而且能激励其提高服务质量,改善顾客购物体验;所得契约设计不仅能实现网购供应链协调,而且能实现供应链总利润在节点企业之间的任意分配,提高了契约的操作性,保障了最优策略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4.
在对我国4PL跨境电商物流联盟运作模式分析的基础上,针对基于跨境电商平台主导的跨境电商物流联盟,运用演化博弈理论,分析联盟内跨境电商平台、物流服务商和商家之间的动态博弈过程,构建三者在不同策略下的演化博弈模型,并结合系统动力学对三方策略选择的动态博弈进行仿真分析。结果表明,在联盟运作过程中:(1)各方参与者最终会达到"平台监管、物流企业努力、商家参与"的均衡状态,并且商家参与对联盟稳定运作具有重要作用。平台监管对物流企业策略选择具有直接影响,其应制定科学的惩罚力度及补偿裁定,以提升物流服务质量并保障商家权益;(2)联盟各方参与者对其相关外生变量具有较高的敏感性,但其最终策略受多个变量的共同作用,为此平台需发挥其主导作用,采取多种措施激发物流企业及商家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15.
考虑到电商平台与实体门店两种渠道参与主体的质量决策对不同渠道产品质量水平的影响,进而引致两种渠道下供应链产品质量与价格的市场竞争。本文运用stackblerg博弈分析模型,研究由制造商、实体门店、电商平台与消费者组成的双渠道供应链产品质量控制问题。在考虑需求不确定性的基础上,构建双渠道下制造商、实体门店和电商平台收益分析模型,分析双渠道下制造商与实体门店的批发价格契约、制造商与电商平台之间收益共享契约两种策略对供应链产品质量控制水平的影响,通过运用最优化原理求解制造商、实体门店和电商平台物流配送的最优质量控制水平,并对结果进行仿真模拟。结果显示:制造商、实体门店和电商平台之间的契约对三方产品质量控制具有交互影响,电商平台物流配送质量水平与实体门店仓储质量水平呈同方向变化,而实体门店产品市场售格的提高则不利于电商平台加强物流配送质量水平,消费者对产品售格敏感性越高,制造商越注重产品质量提升。反之,消费者对仓储和物流配送质量水平敏感性提高,并不利于制造商加强产品质量控制。因此,通过大力发展物流配送服务业,提升产品物流配送质量控制水平,不仅有助于生产环节质量控制,同时也将促使实体门店加强产品仓储质量控制水平。  相似文献   

16.
消费者对电子商务企业信任保持过程中体验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消费者对企业的信任不足是我国电子商务发展的一个重要障碍。本文以认知发生理论、自我知觉理论和技术接受模型为基础,结合我国社会信任建立特点,提出了消费者对电子商务企业信任维持过程中体验的作用机制概念模型及研究假设。现场收集调查数据,并通过结构方程模型检验模型及假设。结果表明,信息搜索满意度与网络购物满意度均通过感知的企业网站的易用性、安全性和有用性影响消费者对电子商务企业的信任。这反映了体验的满意度在消费者维持对电子商务企业的信任过程中具有积极意义,企业可以藉改善体验的满意度来维持消费者对本企业的信任。  相似文献   

17.
针对单一再造商和单一电商平台构成的两阶段电商闭环供应链,本文研究了电商闭环供应链的三种回收决策模型:再造商无公平关切的分散决策模型、再造商让利公平关切的分散决策模型以及联合决策模型。然后,求解分析模型,给出每种模式的最优回收策略,并对三种模式的最优决策进行比较分析。在此基础之上,进一步设计电商闭环供应链的"回收成本共担联合收益共享"契约,实现系统的协调。最后,采用数值分析对模型结论进行验证。研究发现:(1)再造商的公平关切行为是一种"让利"行为:虽然对自身收益不利,但是对电商平台和消费者都有利,当让利公平关切程度不高于0.5时,对系统利润起到促进作用,但是当让利程度超高0.5时,会造成系统利润下降。因此再造商往往迫于一定的压力实施让利公平关切,并且让利程度有限,一般不超过0.5。从长远来看,再造商的让利公平关切能够稳固EC-CLSC的稳定运行。(2)联合决策下,废旧品回收价格达到最高,电商平台佣金最低,系统利润最优,采用文章设计的"回收成本共担联合收益共享"契约可以实现系统协调。(3)在协调机制中,再造商分担电商平台的成本比例恰好等于分得的系统利润比例。而且随着佣金的降低,再造商分担电商平台服务成本的比例和电商平台分享再造商收益的比例均会增加。这些结论丰富完善了电商闭环供应链的理论基础,为电商闭环供应链成员的决策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8.
理论界认为代售合约具有明显的消除双重边际效应的作用,许多制造商和电商平台选择签订代售合约,但是也有制造商和电商平台选择了批发合约。本文以在线销售系统为背景,研究了直销渠道开通的情形下制造商和电商平台合约的选择。通过研究发现,制造商和电商平台并不是总偏好批发合约或代售合约,并且存在一个帕累托改进区域;虽然制造商在电商平台上有网络销售渠道,但是制造商会保留原有的直销渠道;对于电商平台来说,收益分配系数并不是越大越好;代售合约虽然能够消除双重边际效应,但在代售合约下,整个在线销售系统的效率并不总是最高的。另外,随着直销渠道的效率增加,制造商会先降低批发价格,然后再增加批发价格;与以往的研究结论不同,代售合约下电商平台的市场销售价格并不总是最小的。以上的结论其实都是批发合约下的直销渠道和代售合约下的电商平台在缓解双重边际效应方面的不同作用带来的。  相似文献   

19.
随着跨境电子商务(跨境电商)的快速发展,网购消费者对跨境电商服务质量的投诉量持续增加。为了探索跨境电商服务质量的提升策略,本研究基于顾客感知角度,提出信息技术(IT)驱动的虚拟社区知识共享对易用性、可靠性、响应性和移情性等电商服务质量维度的影响模型。我们通过问卷方式对有跨境网购经验的顾客进行调查,利用统计分析软件对获得的458份问卷数据进行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得出结果:在跨境电商情景下,知识共享程度不同的顾客对易用性、响应性、可靠性和移情性的感知具有显著差异;IT驱动的虚拟社区知识共享可以显著地影响易用性、可靠性、响应性和移情性。根据此结果,给出了通过IT驱动的虚拟社区知识共享提升跨境电商服务质量的管理启示。  相似文献   

20.
Globalization and e-commerce pose new challenges and provide new competitive opportunities, especially for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 (SMEs) seeking to broaden their involvement into new international markets. Yet, SMEs are only beginning to embrace these new opportunities. The authors derive a model describing the use of e-commerce by internationalizing SMEs, developed by integrating findings from case studies of 12 Canadian SMEs exporting to Japan with a broad range of management theories. The cases represent two very different sectors: hospitality/tourism and high tech. The research first describes how the firms use e-commerce internationally, by examining resource commitment, web function and cultural adaptation. It then explains why the firms use e-commerce, by relating two types of environmental variables — market changes and industry norms — and three firm factors — technical capability, cultural capability and firm size — to the firms' adoption of e-commerce. Implications for SME managers are discussed and nine propositions are put forth to guide and focus future research.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