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留守学生"是农村学校伴随国家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而出现的一个新兴群体,管理和教育好农村留守学生,已成为关心下一代、建立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所谓"留守学生"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打工,而自己留在农村生活、学习的学生。留守学生正处于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特别需要父母的关爱与引导。但是他们的父母远在他乡,在缺少父母关爱,代管家长又监管不力的  相似文献   

2.
给留守家庭儿童学生多一份关爱,耐心细致地教育他们,满腔热情地关怀他们,既使他们转化进步,又促使良好班风的形成。父母不在,有老师同学在,任何困难都克服得了,大家的学习情绪就好了,成绩就跟上来了。  相似文献   

3.
随着打工族的兴起,留守学生越来越成为学校教育的敏感话题。我校2005—2006学年度留守学生113名,其中双亲在外的学生达到43名;2006—2007学年度留守学生达到312名,其中双亲在外的学生有78名。由于监护人的缺位,留守学生成为某种意义上的“孤儿”或“单亲孩子”。他们正处于人生关键时期,由于缺乏完整的家庭教育和影响,  相似文献   

4.
农村留守儿童是我国近些年来出现的一种特殊的社会弱势群体,因父母外出务工长期不在家而缺少对子女的教育,同时政府学校等又无法关爱到所有的这些孩子而导致这些留守儿童得不到良好的教育保证,从而使得他们的生活、道德、心理、学习、人生观、世界观等出现了严重的偏向和错误的认知。家庭、学校和社会应该相互配合、密切协作,共同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  相似文献   

5.
据福建省福州市政协的一份材料披露,福州现有留守“洋娃娃”近万人,他们出生在美国,是美国公民。而他们的父母侨居美国。父母因为没时间照看孩子等原因,将孩子“快递”回国内,由爷爷奶奶照看。在福州连江县和长乐市,还出现了“洋娃娃镇”、“洋娃娃村”,仅连江县瑁头镇,就有约2200名留守“洋娃娃”。记者调查发现,手持美国绿卡并没有让这些“洋娃娃”变得快乐,他们的心理状况让人担忧,未来也因为一张绿卡变成了未知数。  相似文献   

6.
随着农村外出务工人员的增多,没有父母关爱成长的学生与日俱增,这部分被称为"留守学生",存在不同于其他学生的教育问题。教育好这部分学生已成为班主任面临的新课题,帮助他们健康成长是创建和谐班级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李红  钱江 《社区》2014,(30):18-19
项目名称 “福彩有爱”小候鸟活动项目 项目背景 在浙江省德清县,每年都会有很多留勺叫L童来这里与打工的父母团聚,人们称这些孩子们为“小候鸟”。“小候鸟”到来,虽然能看到父母,在父母身边生活一段时间,但父母要工作,没有太多的闲暇时间照顾他们,“二次留守”成为这些孩子的共同特点。他们原本就对环境感到陌生,无法很好地融入新环境,  相似文献   

8.
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心理教育缺失问题日益严重。留守儿童在成长过程中长期缺少父母关爱,对他们的心理健康造成不良影响,而且会造成各种社会问题。从政府公共政策的角度,提出了解决留守儿童心理教育问题的对策。  相似文献   

9.
其实不想走     
手机和电话是留守儿童与外出父母交流的主要工具,但对儿童来说,书信却更能充分表达他们内心深处的真实情感。在分析留守儿童给外出父母书信①的过程中,我更多地理解了他们的处境、心理状态以及他们的父母。在信中,留守儿童或是追忆往昔,或是深情呼唤,或是轻言埋怨,或是体谅理解,但他们都表达了对父母无限的思念,深切期盼父母早日回来。团聚成为他们心中最明确的目标。  相似文献   

10.
正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是当前我国社会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而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更是存在诸多问题,要解决这些教育问题,需要社会、学校、家庭等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作为站在教育第一线的教师,最头疼的就是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孩子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而在他们成长的道路上缺乏家庭的温暖,与父母聚少离多,祖辈的隔代教育又有诸多不近人意之处,从而导致留守儿童在亲情、心理、性格等方面出现偏差,学习受到影响。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存在的问题表现家庭教育环境的缺失农村贫困家庭不能为儿童的教育提供良好的学习条件,而且由于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大都是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他们的文化素质普遍偏低,无能力辅导儿童的学习,其家庭也缺少文化氛围,从而造成留守儿童的受教育环境较差的局面,另外,父母的长期打工生涯给孩子们造成了一种读不读书都一样的思  相似文献   

11.
关凤坡 《新天地》2011,(6):40-40
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工作,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不能和父母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儿童(主要在农村),他们被称为留守儿童由于留守儿童多由祖辈照顾,父母的监护角色就缺失了,从而影响了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因此引发了“留守儿童”问题。  相似文献   

12.
当前,农村中大规模存在14周岁及以下的儿童其父母双方或者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并因此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在一起,成为“留守儿童”。这般年龄的孩子本该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而被迫长时间分离,这给“留守儿童”的身体发育、知识学习、性格培养等带来了种种不利的影响。以江宁区湖熟镇湖熟社区为例,该社区外出务工219人,现有留守儿童22名,其中小学阶段的占78%,中学阶段的占22%。这些“留守儿童”年龄偏小,大多由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管教。  相似文献   

13.
我国西部农村地区家长外出务工比例高、留守学生比重大、寄宿现象普遍、亲子沟通匮乏,针对这一特点,重点分析了农村家庭教育中父母卷入现状及其对不同类型学生学业发展的影响,依据2017年12月陕西省宁强县4 643份初中生调查数据,分析了不同父母卷入行为对不同留守类型、不同寄宿状况学生学业发展的影响差异。研究发现:父母情感卷入均能显著提升各类学生的学业水平,且对单留守学生影响最明显;父母认知卷入均会显著负向影响学生的学业水平,与走读学生相比,父母认知卷入对寄宿学生学业水平的负向影响程度更大;在行为卷入上,母亲行为卷入仅对非留守及走读学生的学业水平有显著正向影响。因此,改善初中生学业发展,家庭教育作用显著,学校应适当通过家长学校等方式干预、促进家庭教育中的情感投入,针对不同留守、寄宿状况的学生,父母应给予子女差异化的关怀与帮助。  相似文献   

14.
童年是单纯快乐的,是人生中最美好的时光。然而,身在农村的留守儿童们却有着别样的童年。年幼和留守,让他们弱势群体的地位更加显著。他们不能在父母膝下承欢,没有父母照顾和陪伴的幸福。尽管做家务、干农活对农村的孩子们来说是很平常的现象,但由于父母的长期缺位,家中缺乏壮年劳动力,很多留守儿童不得不用他们稚嫩的肩膀,承担起家庭的劳动负担。中国农业大学叶敬忠教授等通过对国内几个省区留守儿童的长期调查研究发现:留守儿童在父母外出后承担家务的频次普遍增加,尤其是留守女童,同时农活负担也有所增加。  相似文献   

15.
张目 《小康生活》2005,(5):48-49
90年代至今,各地的农村家庭里最常见的就是父母双亲或单亲外出务工,一大批农村未成年子女被留在家里。现在这些孩子中正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超过7000万人,与父母分离的平均时间超过5年。这是中国城乡局面变动后的一群“制度性孤儿”,他们寂寞的成长,默默的形成了孤独感和是非观,他们小小的心灵变化记录了当地城市的繁荣和乡村的贫穷,在乡土,还有什么比父母在外打工的留守孩子更孤独呢?  相似文献   

16.
农村留守儿童思想政治教育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各界对留守儿童这一弱势群体的思想状况十分关注。然而,由于留守儿童数目的庞大,导致社会各界的帮助显得无力。同时他们的父母长期外出打工的状况在短期内难以改变。基于此,在深入分析留守儿童思想现状的基础上,通过阐述思想政治教育对留守儿童的作用,提出了改变农村留守儿童不良思想现状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关爱农村“留守儿童”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下载免费PDF全文
“留守儿童”是我国社会转型时期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的父母外出经商、务工,把他们留在原住地交给其祖辈或其它亲属照料,这部分儿童由于长期得不到父母面对面的教育、关爱,存在严重的监护缺失、教育滞后、心理病态发展等问题。笔者认为应以学校寄宿制为主导,家庭、政府和社会多方面力量协调作用,营造关爱留守儿童的社会氛围,构筑起面向留守儿童的一套完备的社会化服务体系。  相似文献   

18.
少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关注作为弱势群体的少数民族地区留守儿童的问题,为他们营造更好的生存和发展环境是其父母、政府和全社会义不容辞的责任。文中以宁夏留守儿童问题较为突出的同心县为例,针对少数民族地区留守儿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9.
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国留守儿童有五千多万,占全国农村儿童的1/4。这些儿童的基本权利和需求得不到满足,在生活、学业、人格等方面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问题。如何教育好留守儿童,确保他们健康成长,身心得到全面发展,已成为急待进一步解决的社会问题。  相似文献   

20.
留守儿童是一个需要予以高度重视的群体,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较高,其心理健康状况令人堪忧。与非留守儿童相比,他们得到的社会支持资源比较少,他们获得的社会支持主要来自于父母、老师、同学和监护人。社会支持作为一种保护性因子,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方面存在一定的影响,加强社区、学校、父母、监护人与留守儿童的互动,可以促进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