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世纪,当欧洲还处于黑暗的教会统治时,阿拉伯文学已似明珠熠熠夺目。阿拉伯文学对于西方文学的影响到处可见,例如,伊本·阿拉比的《登霄记》、麦阿里的《宽恕书》及《一千零一夜》都以丰富的思想内涵,光辉的人文主义思想、精美的艺术手法对欧洲文艺复兴产生重大影响;意大利但丁《神曲》中关于天堂地狱的描写完全得益于《登霄记》及《宽恕书》;薄伽丘从口传的《一千零一夜》等东方故事中吸取了养分写出了《十日谈》;英国乔叟的《坎特伯雷故事集》和《十日谈》一样,模仿《一千零一夜》的楔子(或称“总引”)形式,先介绍故事缘由,后引出故事情节,其中赎罪卷故  相似文献   

2.
怛逻斯之战发生于公元751年,是中国唐朝和阿拉伯帝国之间最大的一次军事冲突,虽以中国军队的失利而告终,但它对于中国文化尤其是造纸术的西传,意义极大。这次战争在中外史书上都有明确记载,是中国唐朝对西域统治中的一个重要插曲,它使一位名叫杜环的中国士兵有机会以战俘身分,历游8世纪中叶的伊斯兰世界后,写出了具有重要历史影响的地理学著作《经行记》。 唐朝与阿拉伯帝国的接触是从军事冲突开始的。 642年,阿拉伯穆斯林军队在波斯的奈哈文镇彻底打垮了波斯萨珊王朝末代君主叶兹底格德三世最后拼凑起来的武装力量,取得了奈哈文战役大捷。651年,叶兹底格德三世逃亡至马里(今土库曼斯坦境内)遇害,萨珊王朝就此宣告灭亡。679年,在萨珊王朝泥涅师王子的请求下,唐高宗任命裴行俭为“安抚大食使”,率军队护送泥涅师王子回去复国。虽然这次行动最终不了了之,但说明唐朝与阿拉伯帝国已有了间接冲突。 唐开元年间,唐朝与阿拉伯帝国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据《资治通鉴》卷二一一记载,唐朝与阿拉伯穆斯林军队首次兵戎相见发生于715年,大食与吐蕃共同出兵攻击拨汗那(即今费尔干纳),拨汗那王即向安西求救,为了控制西域各国,阻止阿拉伯军队继续东进,安西都护李休景率将兵“万余人”,“出龟兹(今新疆库车一带)  相似文献   

3.
关于阿拉伯文学译介的几点浅见近十几年来,东方文学名著的译介取得长足进展.印度方面,翻译了《罗摩衍那》(全集)、《摩诃波罗多》(插话)、《佛本生故事》、《簿伽梵歌》、《印度古代诗选》等;波斯方面,有《列王纪》(选)等;阿拉伯方面,有《一千零一夜》(全六卷).以上均系从原文直接翻译.不久《阿拉伯古诗选》、《纪伯伦全集》也将问世. 在阿拉伯方面,值得一提的是,1989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埃及作家纳·马哈福兹的作品至今已出版12种.在他获奖前就已出版9种.从事阿拉伯文学研究、翻译的同仁,一直把他作为当  相似文献   

4.
写在前面什么是阿拉伯文学?有着璀燦文明的阿拉伯民族其千余年来的文学是如何产生发展起来的?除烩炙人口的《一千零一夜》和《古兰经》外,可以称为阿拉伯文学的究竟还有些什么?……当我们带着一连串问号踏进阿拉伯文学这块处女地,抚摸着阿拉伯民族在世界文化史上留下如此之多的“碑  相似文献   

5.
世界名著《一千零一夜》不仅是阿拉伯文学的魂宝,而且也是全世界人民共同享有的精神财富。它内容浩繁,情节离奇,充满了美妙的幻想,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浪漫色彩,记录了阿拉伯社会几个世纪的变化。爱情故事是《一千零一夜》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大致可分为三个类型:王公贵族的爱情故事,商人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在比较文学、中外文学交流史以及跨文化交流等领域和学科中,对东方文学的研究越来越受到学者们的重视,有关专著和论文层出不穷。于是一些重要的阿拉伯文学作品在中国开始译介的时间,成了一个不大不小的话题。过去,人们对此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古兰经》、《一千零一夜》等古  相似文献   

7.
穆罕默德·古奈尼·希拉勒是埃及比较文学研究的先驱.他于1952年出版的《比较文学》以法国比较文学学派的体系为基础,结合阿拉伯文学、波斯文学、欧洲各国文学,介绍了比较文学的研究范围、对象、方法乃至工具的运用等.介绍了自滥觞至20世纪西方比较文学的发展史,特别介绍了比较文学在埃及和阿拉伯国家的发展情况.《比较文学》是迄今阿拉伯比较文学的最重要著作,已成为阿拉伯国家比较文学课程的教材.  相似文献   

8.
中世纪阿拉伯民间故事集《一千零一夜》,又译《天方夜谭》,是在中国影响最大、传播最广和版本最多的阿拉伯文学作品,早在1900年,周桂笙在《新庵谐铎》中就作过介绍.  相似文献   

9.
《一千零一夜》是公元十三世纪、十四世纪时用阿拉伯文写成的文学巨著,至今已被译成世界上的大多数文字。这些充满着东方哲理、希腊哲学、印度传奇的故事,以它独有的魅力,一直吸引着世界上广大的读者。它不仅被译成几十种文字,而且被编成儿童文学作品,出现在舞台银幕上,成为举世公认的文学瑰宝。  相似文献   

10.
补鞋匠马鲁夫,是阿拉伯名著《一千零一夜》中的人物,他的故事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伊斯兰教建立以后的阿拉伯帝国的社会状况。司马相如实有其人,《史记》中有详细记载,生活于汉朝的繁盛时期。但我们这里要比较的是作为野史逸事的《前汉演义》中的司马相如。他的故事亦或多或少地反映了中国封建社会一  相似文献   

11.
Yu Yuping 《阿拉伯世界》2003,(1):29-30,35
《卡里来和笛木乃》是一部雅俗共赏、影咱很大的阿拉伯寓言故事集。它本是古印度梵文书籍中的故事,经波斯人编纂与加工,再经波斯籍阿拉伯散文大师伊本·穆格法翻译与再创作,成书历经几个世纪。伊本·穆格法对原故事做了大量修改,增添了一些新故事。通过他的文本,《卡里来和笛木乃》最终定稿,并得以走向世界。  相似文献   

12.
享誉世界文坛的中古时期的阿拉伯民间神话故事集《一千零一夜》,是一部反映中世纪阿拉伯社会最具代表性的惟一经典作品。其所反映的,是阿拉伯民族统一和民族精神的发展史,是了解和考察中世纪阿拉伯社会转型进程的一个缩影,是阿拉伯帝国处于上升发展并达到顶峰的时期,也是阿拉伯一伊斯兰文化走向繁荣并形成其主流价值观的历史过程。  相似文献   

13.
不久前,我因工作需要踏上了伊拉克这块神奇的土地,并有幸访问了巴格达、巴士拉、摩苏尔等城市,饱览了奇异的阿拉伯风光与美丽的大自然景色。 首都巴格达是阿拉伯世界最古老的城市之一,虽曾遭受战争创伤,但如今依然焕发着青春的光彩。作为《一千零一夜》故事的故乡,灿烂的阿拉伯古代文明仍像一方飞毯飞旋在这座“天赐”的都城上空,让人处处感到阿拉伯古代文明的存在及其永不衰竭的强大生命力。  相似文献   

14.
唐代中国和大食国几乎是同步兴起、繁荣和强大的两大帝国,两国间的友好往来揭开了中阿文化交流史的新篇章。唐初,阿拉伯人通过“丝绸之路”和海路来中国经商并定居,他们带来了伊斯兰教和西亚、中亚的名贵香料和珍珠宝石。唐代,我国称阿拉伯帝国为“大食”,阿拉伯称中国为“随尼”,与隋朝的“隋”同音,据析,阿拉伯人早在隋朝前就知道东方有个中国。  相似文献   

15.
浩淼的印度洋是连接亚洲和非洲的天然水路,也是亚非人民进行贸易的水上通道.早在公元前,阿拉伯人已扬帆在印度洋上,开拓了亚洲和东非的贸易往来. 2000千多年前,阿拉伯人的商船就穿梭于印度、波斯、阿拉伯地区与东非之间.公元2世纪,著名的地理学家克劳迪乌·托勒密在其名著《地理学》中记录了阿拉伯人在印度洋上的贸易路线.他写道:“阿拉伯商人告诉我们,他们并非沿着子午线航行,而是偏西;当他们从拉普塔返回波斯时,则再次  相似文献   

16.
文本被视为一种记忆。本文以《一千零一夜》为例,从文本学分析的角度,探索《夜》反映的阿拉伯伊斯兰帝国鼎盛时期——阿拔斯王朝前期的社会风貌、文化背景和价值观念。通过故事的表征分析,我们看到,《夜》的民族身份认同本质上是以阿拉伯—伊斯兰文化为同一性,并以伊斯兰教为核心思想,"阿拉伯人"不再仅仅限于种族和血统含义,而是包含了宗教和文化概念,甚至以"穆斯林"的宗教身份涵盖"阿拉伯人"的民族身份。  相似文献   

17.
说到中世纪阿拉伯文学,首先应该提出的是《古兰经》。《古兰经》既是伊斯兰教的经典和第一部律书,又是阿拉伯文学史上独树一帜的不朽名著。《古兰经》从文字上来说,是带  相似文献   

18.
在汉译阿拉伯文学作品中,纪伯伦的作品译介之早,译本之多,仅次于《一千零一夜》.我国有不少文化名人如茅盾、冰心、赵景深等都先后介绍过纪伯伦及其作品,给我们留下了一篇篇书话乃至一段段佳话.纪氏作品在我国  相似文献   

19.
西辽时期,即公元1124年前后,塔里木盆地以南的绝大部分居民皈依了伊斯兰教。阿拉伯语和波斯语也随之传入这个地区。 到14世纪,察合汗国的统治者们只信奉伊斯兰教,使阿拉伯和波斯文字得到广泛应用,维吾尔文和哈萨克文便在此基础上得到了统一,从而结束了维吾尔社会中多种文字并用的时期。 维吾尔字母的读音和书写与阿拉伯语一样,但在借用时根据维吾尔语的需要又增加了几个波斯语字母,由阿拉伯语的28个字母变成维吾尔语的32个字母。 文字的统一,对维吾尔族的文化发展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从那时至今的几个世纪里,维吾尔人用这种文字记录了自己丰富的文化遗产,如集历史、语言、社会、宗教和民俗之大成的《突厥语大辞典》,以诗歌体撰写而成,包括哲学、文学、法律、格言的《福乐智慧》、还有音乐名著《十二木卡姆》和大型集体舞蹈《麦西来甫》等。此外,哈萨克语也采用了阿拉伯语字母。约8世纪,随着伊斯兰教的传播,阿拉伯语也传到哈萨克。当时哈萨克语还没有形成文字,但通过日常的宗教活动,无形中受到阿语的影响。到公元10世纪,哈萨克人就用28个阿拉伯字母来书写自己的语言,称作“书面语”,从14世纪开始,这种书面语中又掺入大量阿拉伯语、波斯语词汇。15世纪以后,出现了以阿拉伯字母为基础,用哈萨克语写成  相似文献   

20.
简讯一     
阿拉伯文学研究会于1988年3月26日在北京社科院外国文学研究所会议室召开了第一季度学术讨论会.在京的会员及阿拉伯文学爱好者29人参加,15人做了发言.会议的议题为“我所了解的阿拉伯当代文学”. 社科院李琛同志作了题为《阿拉伯女作家与妇女问题》的发言,并介绍了第三代和第四代阿拉伯女作家,分析了她们的作品,如埃及努瓦尔·莎尔达维《一钱不值的女人》(1974)、伊格芭尔·芭莱卡的《丽拉与未知数》和《春回大地》(1965)、叙利亚乌勒法特·伊德丽碧《大马士革,啊悲楚的微笑》(1982).库雷特·扈莉的《日月穿梭》(1980)、黎巴嫩伊米丽·纳苏尔拉的《人质》、丽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