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语义的层次性探析歧义现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试图从层次理论入手,分别从词汇歧义和句法歧义对语言中的歧义现象进行分析,阐明其形成过程,探析其形成原因.认为词汇歧义的形成是由于交际双方对同一词汇的意义作了不同层次的理解,句法歧义的形成则是由于对一个句子的结构作了不同层次的划分,或者是由于句子的表层意义和深层意义有别.因此,在交际中如果能联系具体的语境,对发话者使用的词义或句义的层次作出正确判断,就能准确理解对方的话语意义,避免歧义的产生.  相似文献   

2.
隐喻作为一种语言现象,融会在英语的各个层次中.本文以词汇层次的隐喻为分析点,从语法构成角度对其归类并举例,探讨隐喻与大学英语阅读中词汇的正确理解与欣赏之间的关系,表明大学英语学习过程中把握该语言现象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3.
隐喻化是语言词汇产生新义的有效机制。通过隐喻化手段,语言的词汇派生出与调的本义相关的意义,即扩展意义。意义创造是新异表达方式理解的一种程序,通过概念的组合读者或者听记者理解语言新异表达形式的语境意义,在此过程中,语言知识和非语言知识都得到整合。这种表达方式反复使用,其组合意义逐渐稳定下来,久而久之成为词汇的扩展意义,进而成为词汇固定的义项。  相似文献   

4.
从意义变体这一独特的角度来解读分析语法隐喻,可发现,语法隐喻既具有强调又带有抑制的双重语义特征,同样是人们用来扩展语义,实现特定交际意图的方式.语法隐喻与词汇隐喻互为补充,共同构筑隐喻这一范畴.  相似文献   

5.
从话语修辞的视角看,渡也的咏史诗可以分为三大类:转喻型咏史诗、隐喻型咏史诗和反讽型咏史诗。转喻型咏史诗可以分为深层隐喻性转喻型和表层隐喻性转喻型。前者是转喻在表层话语中占支配地位,深层原型与表层叙事形成了隐喻关系;后者是部分诗节或意象凸显出来,获得了相对的独立性,与诗歌形成隐喻关系。隐喻型咏史诗包括比兴式隐喻型和拟人式隐喻型。反讽与隐喻话语都具有双重意义,但隐喻注重的是两层意义的统一,反讽看重的是双重意义之间的对立。渡也创造反讽诗歌的方式很多,有言语反讽、语调反讽、结构反讽和戏拟反讽等。诗歌修辞的目的在于意义建构,渡也以多种话语修辞创造了丰富的意义空间。  相似文献   

6.
语法隐喻的系统层次体现具有元冗余特征,这种元冗余特征促成了语法隐喻的元冗余效应。语法隐喻的元冗余效应在于词汇语法层次的意义潜势选择延伸到概念语法隐喻与人际语法隐喻的语义区域,与隐喻性主位和隐喻性新信息相冗余。语篇隐喻的转移本质源于语法隐喻的元冗余效应,这种内在的隐喻体现特征促成语篇隐喻效应形成的同时,也限制了语篇隐喻在词汇语法层的可操作性,因而语篇隐喻的概念是冗余的。   相似文献   

7.
隐喻是认知语言学重要的研究方向之一。本文从隐喻理论、隐喻认知过程及隐喻的运作机制入手,探讨隐喻的两个主要语义特征:多样性和连贯性(包括概念系统内部的连贯性及其与文化的一致性)。文章最后论述隐喻的这两个语义特征对语言教学,特别是词汇及语篇教学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8.
语言的根本特点之一在于语言结构表层的线性特点 ,表层的线性格式与深层的复杂语义关系并不对应 ,词汇层面的潜在语义组配关系不能在表层线性结构中得到确定的有标记的表达 ,因此 ,同一表层线性格式便对应着多种潜在语义组配关系 ,歧义便由此产生。然而表层线性格式并不能标示这种潜在语义组配关系 ,本身具有一种不确定性 ,但没有歧义  相似文献   

9.
学校组织文化内涵、结构与功能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校组织文化不仅是学校内部出现的一种文化现象,更是一种学校管理思想,具有表层、中层和深层三个层次的结构,其中深层次文化是学校组织文化的核心。学校组织文化是以文化的形式潜移默化地对学校管理起作用,因此具有硬性管理难以达到的凝聚、导向、约束、适应等独特功能。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考察系统功能语法中语法隐喻的产生、分类以及语法隐喻理论与语用学中语用预设之间的关系,论证了语法隐喻也是实现语用预设的重要手段之一。研究发现,无论是从词汇语法层次还是从意义层次而言,概念隐喻、人际隐喻和语篇隐喻都具有实现语用预设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1.
词汇教学作为大学英语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一直是语言学众多理论研究的热点课题。本文在认知语言学的框架下,探讨了认知语言学的范畴观"类典型及基本层次范畴理论"对大学英语词汇教学的启示:加强基本范畴词汇的教学。词义讲解以典型意义为中心,重视一词多义间的深层联系以及不要忽视词语隐喻义的学习,从而推动认知语言学与语言教学实践的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12.
韩礼德首先提出的语法隐喻表面上与词汇隐喻是完全不同的语言现象,前者是指同一意义在表达式上的变异,后者是同一表达式在意义上的变异;但实质上它们都享有共同的本质特征──跨域特征,它们是隐喻现象的两个类别。语言的层次性是语法隐喻产生的前提。语法隐喻分为概念语法隐喻和人际隐喻,概念语法隐喻的多层分析证明:跨域特征展现在概念语法隐喻的词汇范畴、语法级阶、语义功能成分和语义过程等方面,贯穿于意义表达选择的各个层面;并同语言层次之间的关系一样,从语义过程到词汇语法各选择层之间呈层层体现关系。  相似文献   

13.
现代隐喻观认为,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不可或缺的思维方式。传统的词汇教学往往过于强调词汇的"核心意义",而忽视其本义以及词汇认知意义的历时变化。此外,学习多义词时,也往往不了解各义项之间的本质联系。因此,根据国内外学者对认知隐喻的分类及其功能的研究,本文认为可将隐喻引入词汇学习中,并提出要发挥根隐喻强大的派生能力、重新审视多义词、梳理词汇语义变化的过程、了解方向性隐喻等手段来促进词汇教学。  相似文献   

14.
认知语法中两个理论假设对第二语言习得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认知语法的两个理论假设即"典型意又概念"和"意象层次概念"的简述,论述它们对第二语言习得的启示。典型意义概念认为,只有掌握了词汇的"典型意义"才能对外语的深层含义如隐喻意义进行认知。意象层次理论是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明典型意义的扩展和延伸的认知过程。所以无论在口语中还是在阅读中,词汇的典型意义才是口语表达是否流利的关键,也是对篇章理解是否有深度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用隐喻的方式及结构来描写、阐释人物和事件,使得表层意义下寓含深层的主题意旨生动地突现出来,这是20世纪现代文学阐述主题的一个重要手段.本文深入研究海明威的短篇小说<雨中的小猫>中的多个隐喻,并对它们所显示出来的序列对抗性进行论证和分析,同时指出该隐喻序列的对抗性折射出海明威性格中的矛盾性.  相似文献   

16.
功能语言学认为 :意义没有发生变化而语法性状发生变化的现象属于语法隐喻。语法隐喻不但体现了元功能思想 ,而且也体现了层次思想。同时 ,从一致性、概念隐喻和人际隐喻三个方面对请求语进行分析 ,还能够揭示请求语表现形式与意义不一致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17.
隐喻和反讽不仅是诗歌语言与思维的基本原则,更是诗歌本体结构的核心要素。一首诗能否"借助矛盾和限定条件来表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反讽、隐喻携带的张力以及相互间的作用。隐喻能促成一定语境中意义要旨的相互联系与融合,构造张力关系的各成份。反讽因语境压力形成的悖论能"修改"诗歌情感表达中的固有意义,挤压出潜藏于文本各处的深意,或维护文本与语义的矛盾性悖反,以构建诗歌结构应有的层次。  相似文献   

18.
功能语言学的语法隐喻理论把语句结构分为一致式和非一致式。研究认为,该理论对英语比喻辞格的分析有很大的适用性。比喻的语法表层意义与话语深层意义的一致性体现的是simile关系,非一致性体现的是metaphor关系。这对于深入研究英语比喻辞格,探讨在英汉修辞对比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具有很强的分析力和说服力。  相似文献   

19.
本文首先从文化镜象学的角度切入 ,探讨语言与文化的镜象关系 ,并分析语言在词汇系统中音形义三个层次上的三维结构 ;然后选取《红楼梦》回目中一些具有强烈文化色彩的词汇 ,即所谓的文化负载词 ,浅析《红楼梦》英译本中处理这些文化负载词时的得失 ;最后概括出在翻译的基本镜象转换过程中 ,直译法、意译法和变通法这三种翻译方法在传达汉语词汇的表层概念意义和深层文化意义上的孰优孰劣 ,以求教大方之家。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霍克斯译The Story of the Stone为例,运用定量的方法考察了文化因子在四个层次(表层物质文化、中层制度文化、深层心理文化和语言系统)的不同折射率,总结出他“表层文化遵从,深层文化更改”、“异化为主、归化为辅”的策略。最后我们分析、评价了霍克斯的文化心态,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文化折射假设:“翻译过程中表层文化因子倾向稳定,深层文化因子倾向变化;主题文化因子倾向稳定,背景文化因子倾向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