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语言接触的视角来看,英源汉语网络词是一种跨语言的认知加工和概念化的结果。根据词汇概念和认知模式理论,这种跨语言的意义衍生过程体现为,词汇概念的选择和融合,包括整合和理解为主的意义组合机制。研究认为,英源汉语网络词的不同形式是在最大认知关联原则支配下,不同识解突显和选择的结果。这种跨语言的意义衍生揭示了其重新词汇化的本质。  相似文献   

2.
刘涛 《延边大学学报》2008,41(4):130-133
语言中的基本范畴词是人们认识世莽的基础,在此基础上人们通过转喻、隐喻来认知更抽象的概念和事物。俄汉语中的“рука——手”同属基本范畴词,具有很强的转喻:隐喻能力。通过手部动作认知、情绪认知、场景认知、权势认知、身体结构认知等方面研究俄汉语认知域中转喻与隐喻的交互作用在词汇层面的连续体关系,将有助于从实证的角度对比分析俄汉语转喻和隐喻思维模式的异同,探求造成两个民族认知差异的文化因素。  相似文献   

3.
汉语中的时间隐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时间概念都是通过其他概念来认识的。从不同的来源看,汉语中的时间隐喻有以下几类:时间是空间;时间是金钱;时间是实体。汉民族认知和建构时间概念的途径和方式是多样的。大量存在于日常语言中的时间隐喻以汉语的例子证明了隐喻在人类语言尤其是在日常语言中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4.
形合与意合是语言构建的外在表征,也是英汉两种语言之间的重要区别特征。指出在句子及句子以下层面是英语重形合,汉语重意合,而在句子以上(语篇)层面,英语重形合、汉语重意合只是一个相对概念,是语用主体出于交际目的之需要在实际话语活动中的语用选择,这种选择受认知环境、文化认知范式、审美取向的影响和制约。  相似文献   

5.
英语和汉语中的名词动用过程体现了人类基本的转喻思维特征。概念转喻理论不仅为名转动提供认知理据,而且是诠释这一转换过程的重要认知机制。基于概念转喻视域对名转动进行英汉对比分析研究有助于更好地揭示该语言现象产生的认知机制,为进一步开展词类转换研究和探究人类语言与思维之间的关系提供了新的认知视角。  相似文献   

6.
数的概念在不同的语言系统中会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具备原子概念的功能,体现一定的语法意义,并表现出模糊或清晰的语用化倾向。在实际言语交际过程中,表达数的概念的语言符号会在语义、语法及语用三个层面上获得意义。通过汉语和英法语言的对比分析,从认知角度探讨了数的概念在对立关系的确立、表现形式的异同,以及语境状态下的扩充、延伸和转移等诸多因素,描述了这一基本概念对语言使用者所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利用汉语词典语料全面梳理汉语"西"历时词汇演变背后的概念隐喻,同时对比METALUDE英语隐喻语料库的基本类比,可以看到这两种语言历时语义拓展都建立在合理的基于人类共同身体体验的认知基础上,概念转喻和隐喻是最主要动因。因为汉语方位词空间和时间的统一观,汉字的同音假借以及有别于英语的传统典故,英汉语方位词"西"在具体隐喻词条上各自表现出鲜明的民族形象和多样的认知对比。  相似文献   

8.
汉语感觉范畴隐喻系统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概念隐喻是语言结构的一种组织原则,其基础是人类身体与外部世界互动过程中获得的体验和社会经验。身体的感觉是人类认知活动的出发点,本文通过对汉语感觉范畴隐喻的认知基础的分析,揭示汉语感觉词语隐喻义或隐喻用法的理据性,并对汉语感觉范畴隐喻的结构进行描写,从一个方面说明了概念隐喻的系统性。  相似文献   

9.
汉语名词的可数性问题研究主要包括形态句法的语法分析、汉语名词不可数论、可数性的量词表征论和汉语名词可数性的认知解读。汉英语隶属不同语系,以印欧语系的可数性区别为标准,判断汉语名词可数性有一定局限性。从量词与名词共现特点区分汉语名词可数性有一定的积极性,但其句法判断标准将复杂的语言体系简单化。认知语法观从概念主体对现实世界的主观识解出发,探究认知对语言表征的影响,是汉语名词可数性的研究的一个新视角,可以用于解释汉英语中可数性的共性和差异。  相似文献   

10.
常用英汉修辞格的象似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英汉两种语言的修辞格特征既有差异,又有共性。文章从认知的角度探讨英汉常见修辞格的象似性,一方面,英、汉语常用修辞格存在着句法结构的象似性,表明人们的概念结构和句法结构的相似;另一方面,英、汉语两种语言对应的常用修辞格也存在着句法结构的象似性,表明人们认知规律的相似性。象似性是英、汉语常用修辞格形成的理据。  相似文献   

11.
英语和汉语中都存在大量的死亡委婉语。两种语言均以隐喻和转喻的方式来构成委婉表达,并形成相似的概念隐喻和转喻,说明两个不同语言民族在认知方式上的一致性和相似的生死观。不同之处则体现出两个民族在文化上的差异。  相似文献   

12.
认知语言学作为一种新的理论流派,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文章简要介绍了认知语言学的认知观和语言观,并提出在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中可以借鉴认知语言学的研究成果,增强学生对汉语语法理据性的认识,从而提高汉语教学的效率。  相似文献   

13.
谈汉语表示"愤怒"的概念隐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JohnLakoff和MarkJohnson合著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中 ,概念隐喻是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在汉语语言现象表示“愤怒”情感这一抽象的概念中同样存在着“愤怒”的概念隐喻。本文将在大量收集分析汉语表示“愤怒”语料的基础上 ,提出汉语的“愤怒”的概念隐喻。它的提出反映了人们如何通过人与自然关系认知“愤怒”概念。  相似文献   

14.
歇后语是汉语中较常见也很独特的一种语言表达方式。在日常生活对话和文学作品中,这种表达方式屡见不鲜。概念整合理论是近些年才兴起的认知语言学理论,此文试图通过概念整合理论来分析歇后语的表达。运用概念整合理论,歇后语的文字这一输入空间和人类认知常识的认知空间相结合和相互作用能更好的被人们所认知。而且这种分析可以清楚地再现人类的认知机构是如何理解语言现象的,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人类对语言理解的认知心理过程。  相似文献   

15.
对语言中的限定结构进行认知语用研究是目前该领域较新的研究范式.通过对汉语限定结构概念语义的考察可以确认,认知语言学的三大理论对汉语限定结构的生成和拓展有着较强的解释力.层次范畴理论可以对限定结构生成和拓展的一般性规律作出解释;认知参照点理论可以解释新旧信息的分布以及概念语义重心之所在;象似性理论揭示汉语限定结构标记的隐现规律.一般性的规律常常会因语境等语用因素的影响而发生局部的改变.  相似文献   

16.
随着汉语语法化研究的发展,汉语特殊疑问句、特别是疑问代词的"非疑问用法"再度成为热点。汉语和英语"wh-不定词"形态差异显著,但却包含着最大功能等值性和跨语言共性。从"认知性"、"现实性"及"情态性"三维度对汉英语"wh-不定词"进行广义语气分析,使Haspelmath关于世界语言"不定代词"的功能蕴含等级解释力得到更为充分扩展,也有助于汉语"虚指"等描述性概念上升到认知和功能语言学理论层面。  相似文献   

17.
汉语是词汇丰富的语言,有着较强的表现力,各种抽象的概念范畴都能通过严谨的内在理性机制表达出来,悲伤义语词在这方面具有典型性。运用认知语言学的相关理论,对汉语表达"悲伤概念"的词语进行条分缕析地描写,从而深入探讨汉民族的思维基础和表达习惯。  相似文献   

18.
概念整合理论是在克服概念隐喻理论不足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其目的在于揭示语言意义生成背后的认知机制。概念整合理论为汉语隐喻意义的阐释提供了新的视角,汉语隐喻意义的整合是在类属空间、两个输入空间和合成空间中进行的。人们在理解和阐释隐喻意义时,会经历概念的组合、完善和扩充等认知活动。此外,人们已有的知识背景对隐喻意义的理解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概念隐喻理论与汉文化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讨论当今西方语言学界占统治地位的雷柯夫“概念隐喻理论”的一些主要观点 ,并对基本的隐喻类型给出汉语的例证。这一理论对研究汉民族的文化、语言和认知模式意义深远  相似文献   

20.
认知语言学认为人类在对世界的体验和理解基础上形成了概念和语言系统,隐喻思维促进了语言的发展变化。汉语脏 腑成语基于传统哲学思想中的阴阳五行理论在中医领域的投射而形成概念,并进一步投射至语言领域形成词汇。经分析发现 汉语脏腑成语突出地体现了民族思维中的本体隐喻、空间隐喻和结构隐喻,也反映了隐喻思维的系统性及连贯性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