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钱中文和叶秀山的“文艺反映论”都是对传统文艺反映论的创新性发展,但二者差异颇大。就“反映者”而言,前者强调创作主体,后者推崇艺术家。在反映者定位和反映者能力的阐述上二者差异明显:前者将反映者定位为“主体”,后者将反映者定位为“在世界中的人”;前者看重反映者的“感动力”,后者看重反映者的“洞察力”。就“反映内容”而言,虽然二者都坚持“文艺是现实生活的反映”,但在对“现实生活”的界定和“反映内容”的认定上,二者却有差异:前者将“现实生活”界定为“客观现实”,后者将“现实生活”界定为“生活世界”;前者将“反映内容”认定为“心理现实”,后者将“反映内容”认定为“基础生活”。就“反映方式”而言,前者认为其是创作主体“改造”客观现实,后者认为其是艺术家“揭示”基础生活。差异成因源自二者在思想动因、理论基础、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上的不同。  相似文献   

2.
瑞恰慈与钱钟书都有关于诗歌、绘画、音乐的评论,但他们评论的角度和方法却不一样,前者注重艺术鉴赏中的心理分析,而后者的评论既重视诗歌、绘画、音乐等艺术本体的性质区别,也没忽视具体的艺术创作和鉴赏心理。钱钟书对瑞恰慈的理论有吸收,也有摒弃,他更关注的是中国的艺术批评现实。  相似文献   

3.
《范进中举》和《两班传》以其深刻的思想内容和高超的艺术技巧,成为中韩两园讽刺文学的典范。两部小说都选用富有典型意义的真实材料,将讽刺的锋芒直指社会弊端,只是前者指向腐朽的科举制度,后者指向行将崩溃的两班制度;两部小说都精心描写讽刺人物的言行,展示其言论与行动的尖锐矛盾,从而获得讽刺效果,一是悲由喜来,一是喜由丑生;两部小说的作者都善于把自己的情感隐匿在对现实生活的描绘中,关敬梓力求隐去自己的声音,而朴趾源有时夹叙夹议;两部小说语言精炼、幽默,但前者较后者更具通俗性、更富生活气息。  相似文献   

4.
目前,国内外学术界都十分重视对孔子与柏拉图的文艺思想的比较研究,但其在美育思想方面的比较研究却较少。从政治理想方面来说,前者主张“从周”,以恢复周礼,后者追求一种理想中的完美的国家制度;从美育理想方面来说,两人对文艺采取了截然不同的态度,前者对之采取了一种合理的继承,而后者却对之全盘否定;在美育途径方面,他们都严格遵循了循序渐进的教育原则,具有一定的合理因素,但都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  相似文献   

5.
东方刘勰的《文心雕龙》与西方古希腊亚里斯多德的《诗学》,都是对文学理论形成与发展有深远影响的巨著。笔者仅就其中几个重要的文学理论问题作些比较。一、模仿说与感物说之比较从文学反映现实生活讲,古希腊与我国古代文论家的观念是有所不同的:前者强调文学艺术再现现实,后者则主张文学艺术表现现实。这反映在文学艺术理论上,前者倡导文学艺术的模仿说,后者则提倡感物说;前者强调文学艺术模仿现实生活的逼真性,  相似文献   

6.
法兰克福学派与福柯在审美功能问题上有一致性,即对异化现实的批判,都超越了阶级分析;都认为审美经验可以改变人的精神状况。其不同的是,前者致力于解放人的爱欲,后者主张个体自我塑造为主体;前者注重艺术相对于意识形态的异在性,后者则强调审美与伦理的相通;前者有一种乌托邦情结,后者则终结了任何乌托邦计划。  相似文献   

7.
在如何对待伤害我们的作恶者问题上,孔子和耶稣持很不相同的看法,虽然他们都反对以牙还牙或者以怨报怨。耶稣要求我们在右脸被打了以后转过左脸;孔子则明确反对这样一种以德报怨的做法,而主张以直报怨。一种通常的看法是,孔子赞成的这种以直报怨的立场介于耶稣的以德报怨和他们都反对的以怨报怨之间:前者过于理想主义,很难做到,而后者过于放任,没有原则,唯有孔子的主张比较实际。笔者反对上述看法,认为孔子所主张的立场实际上比耶稣以德报怨的理想更高,要求更严,因为孔子以直报怨之直乃是正曲为直之直,因此以直报怨就是要求我们想方设法使伤害我们的作恶者不再成为作恶者,并成为为善者。  相似文献   

8.
白居易的闲适诗与其讽喻诗、感伤诗在艺术上迥异其趣,根本原因在于诗人的创作目的和创作心境都不相同。前者是以诗歌作为干预现实的武器,后者是以写诗作为闲适生活的补充;前者大多写于作者志气高昂或感情深沉之时,后者大多写于作者心境悠闲平和之日,因而其闲适诗在白居易的诗中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9.
中国现代文学在民主主义文艺思潮和革命文艺思潮两者的比较中发展。本应是一种平等的比 较,但由于历史的原因这种比较的过程被当作了后者否定前者的过程。而鲁迅从前者的代表 转变成为后者的代表,并被拿来作为前者 应该由后者来否定的根据。然而鲁迅的文学道路,他的文艺思想的“现实”的特点,他的启 蒙主义的特点,他对革命文学的认识,都表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进行着资产阶级民 主革命的中国,这两者有一致和相通之处。所以,鲁迅在中国现代文艺思潮史上的地位 和作用,不在于他证明了只有后者否定前者才是历史的前进,而在于他揭示了两者共同的基 础,表明了两者应当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10.
前期创造社"为艺术而艺术"的主张是在与文学研究会的论争中作为一种策略被提出来的,创造社同人自己对此缺乏真诚的信仰,也没有真正践行这种艺术主张,一旦在文坛站稳脚跟,他们也就抛弃了这一主张,转而大力提倡"为人生的艺术"和"革命文学",从而造成了所谓"方向大转换"的假相。  相似文献   

11.
文艺的本源和作用是什么,这是文艺理论所要解决的基本问题。自魏晋以后,中国古典文论对这个问题的解释就长期存在着“讽喻教化”和“吟咏情性”两种对立的认识,前者强调文艺的社会功能,主张文艺为实现儒家的政治理想和统治者的意志服务;而后者则强调作者的自我表现,主张文艺就是作者情感的抒发。追溯上述对立的起源,我们  相似文献   

12.
论职务犯罪与共同犯罪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评析职务犯罪中公职人员与非公职人员共同犯罪定性说基础上,论述了解决该问题的关键是查明在犯罪过程中是否利用职务之便等问题。作者主张,在职务犯罪中公职人员与非公职人员共同犯罪的定性根据三种情况分别进行;(一)非公职人员与公职人员为职务犯罪的共同实行犯,如果前者利用了后者的职务之便,则两者都定职务犯罪,否则分别定罪;(二)非公职人员教唆、帮助公职人员实施职务犯罪,两者均按职务犯罪定性;(三)公职人员教唆、帮助非公职人员实施职务犯罪,如果后者利用了前者的职务之便,则前者是职务犯罪间接正犯,后者是职务犯罪从犯,否则,两者都是普遍犯罪。  相似文献   

13.
周涛与岑参的边塞诗都具有雄浑气势与力量崇拜,但前者凸显粗犷,而后者显示浑厚.二者都体现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但前者的内核是主人翁的赤子之情,而后者却是忠君报国.二者都重视对民族生活的观照,但前者对边疆民族是真诚的认同与平等的欣赏,而后者则是凌越审视.二者都具有内在的骏马精神与外在的动态美感,但前者较后者表现得更为淋漓尽致.  相似文献   

14.
郑敏和牛汉是中国新诗史上跨世纪的两位杰出诗人。虽然他们在家庭出身、民族习性、教育背景、人生经历、诗歌风格等方面都有所不同,但他们在创作道路、诗歌主张、艺术个性、创作成就等方面都有很多相同点:他们的诗歌创作都开始于20世纪40年代,“复活”于1979年,至今仍活跃于诗坛;他们都对诗极为虔诚,视诗如命,以诗为伴;他们都甘于...  相似文献   

15.
《颜氏家训》和《郑板桥家书》这两部家训作品虽然前后相距1000多年,它们在文艺观念上却存在诸多相同之处,都具有明显的儒家文艺美学的特征。二者在文艺的功能、文艺的特征、文艺创作原则、审美风格、文艺鉴赏方法、少儿艺术教育等问题上的表述不尽相同,但思想要义却是一致的,都认为文艺具有立德齐家、塑造君子人格的重要作用,重视文艺潜移默化的感染力,坚持内容与形式有机统一的创作原则,反对浮艳浅露的审美风格,提倡入乎其内、全面客观的文艺鉴赏方法,将文艺学习视为少儿教育的重要内容,等等,体现了二者在文艺观念上的一脉相承性,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华美学精神的历史承续性和积淀性。  相似文献   

16.
南北朝时期的文人刘勰、颜之推的文艺现有其相同之处,又有不同之点。刘、颜两人都认为各类文章均源于儒家经典,都强调文章的社会作用,反对文学创作上的形式主义倾向。两人都指出古代许多文人的缺陷,但刘勰对此能进行具体辩证的分析,而颜之推则过分夸大文人的缺点或错误,甚至把文学创作与品德修养对立起来。在文学创作理论方面,刘、颜两人都论述了继承文学遗产与创新问题。所不同的是,刘勰既讲作家天资才能的作用,又强调后天的学习,观察的重要性。颜之推则过分强调作家天才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我们知道,文艺发展史上关于艺术创作问题是曾经有过“唯理主义”和“感情至上”的论争的。不过,无论前者或后者,都由于他们脱离社会和艺术的实际,在理论上片面地解说文艺的特征,故而总是把艺术创作弄得十分僵化和畸形。在重新学习毛泽东同志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以下简称《讲话》)和其他有关文艺论著时,我们深刻地感觉到,在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的美学思想指引下,毛泽东同志在“研究文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与边际效用价值论之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比较了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与边际效用价值论的异同点.不同之处主要体现在(1)在哲学基础上,前者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后者以主观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为指导;(2)在研究的目的和出发点上,前者是为剩余价值理论奠定基础,为无产阶级革命提供思想武器,后者则是为资产阶级服务;(3)在价值源泉上,前者主张活劳动是价值的惟一源泉,后者却认为效用或最后效用程度是价值的源泉;(4)在价值度量标准上,前者认为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后者认为是边际效用等等.共性方面体现在(1)两者产生的历史背景大致相同;(2)立足点都是市场经济;(3)在本源上,都属于价值论上的"一元论"等等.同时指出,应当坚持活劳动创造价值的一元论,结合新的社会实践,发展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  相似文献   

19.
近代文化整合中的文学变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近代中国文华整合的两种模式,近代中国文学的变革也具有两种艺术取向与变革形态。一是古典文学的艺术取向和古典文学的延续形态;二是转型文学的艺术取向和古典文学的革新形态。前者以桐城派古文和宋诗运动为代表,后者以改良主义文学为代表。这两种艺术取向与变革形态虽具有各自不同的文化精神内涵和艺术价值立场,但都显示了在文化整合的大背景下中国文学的变革要求  相似文献   

20.
孟子和荀子都尊崇孔子,二者都从孔子那里寻找知识和道德资源,并根据不同的理解形成各自的教学思想和观点.二者的分歧源自前者尊"德"而后者主"知",首先表现为人性论的不同解释,然后由人性论的不同解释演绎出二者不同的教学主张.孟子假设人性"善",主张"明心论",较注重德性修养,重视"思"、"行"和"自然之教";荀子假设人性"恶",主张"博学论",较注重知识学习·重视"学"、"知"和"人为之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