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中医的"取象比类"与比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医学产生于经验医学时代,具有深厚的文化积淀,以其独特的形象思维方式,即“取象比类”,把抽象的医理寓于具体的物象之中,而比喻修辞则使“取象比类”成为一种可能。生理病理抑或诊治法则,一经比喻就不再是艰涩难懂的学术概念,而成为可眼观手触的身边物,凸现出辨证论治的丰富哲理和祖国医学的文化深蕴。  相似文献   

2.
《诗经》中的爱情诗多运用了形成于《易经》的取象思维,且进一步发展了这种思维方式。这种发展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由附理到言情;取象由取形到取声;有的象形成了一种固定的模式等。《诗经》爱情诗中的思维方式对后世文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3.
"取象比类"句式具有由此及彼的逻辑关系特点,这种特点也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中国传统思维方式。通过"取象比类"句法关系的探讨,结合西方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就可以透析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在古汉语句法形成过程中的作用,找出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影响古汉语的证据。  相似文献   

4.
":取象"是中国文化和中国文学的重要特点之一,语言"取象"是汉语的重要特点,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要了解和运用汉语的"取象"特点。汉字教学要与"取象"结合,汉字大多是形象或形象的组合,利用汉字的表意性帮助理解汉语的字义。词汇教学可以采用构词取象分析法、词义引申取象分析法等,培养汉语学习者理解和适应汉语词义引申规律。进行语法教学要运用"取象"特点,体会和掌握汉语用具象表示抽象的组合规律。  相似文献   

5.
取象思维方式产生于《易经》,是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之一。《古诗十九首》借助取象思维方式,或传达男女之间的相思,或抒写行客望归之感,或诉说面对现实所产生的种种失意感伤和愤懑不平,或在慨叹无常人生的同时思考生死忧患。另外,《古诗十九首》中这种取象比附的思维方式对后世五言诗,尤其是对魏晋五言诗产生了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6.
“取象比类”是我国传统的思维方式。从色彩词的起源和发展两个角度探讨,可见其在语言发展中的重要作用,透过“取象比类”这一窗口,可以看到不同民族文化在语言中的投影。  相似文献   

7.
隐喻是人类认知世界的基础,是人类的一种思维方式。隐喻意义取象与诸多因素有关。从生理学及化学视角看,“底层结构”促使英汉隐喻意义的取象具有相同之处,而“上层结构”,如地理环境、知识观念、思维方式等差异,是导致英汉意义取象产生差异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8.
描写事物或说明道理时,用同它有相似点的别的事物或道理来打比方,这种修辞方式叫比喻。比喻是汉语中运用得极为广泛而且表达效果很好的一种修辞方式,它被人们称为“语言艺术中的艺术,语言艺术中的花朵”。从历史的角度看,比喻也是汉语中一种主要的传统的修辞方式。  相似文献   

9.
比喻是一种修辞方式和拟容切象手段,人们对它的研究,由来已久。刘勰、陈骙、陈望道、张弓诸家,采用词章学、语言学的方法,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对比喻研究作出了各自的贡献;当前有的同志采用心理学的方法,开拓了比喻研究的新天地。诚然,这些研究工作是取得了辉煌的成绩,但语言学等方法的局限性又妨碍着人们对比喻作出更加深刻和透辟的解说。本文试图以信息论、控制论、一般系统论的某些基本原理和方法,对比喻进行一番探索,尚祈诸位指正。  相似文献   

10.
汉语比喻与汉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与语言具有双向互动性,文化影响着不同民族的语言哲学观,制约着该语言社团全体成员运用语言对客观世界的认知与摹写。汉语修辞是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汉文化基因对句法单位的象似组合,汉语比喻辞格的生成都具有某种编程式的钳控。汉语比喻的构建、喻体取舍、喻点的多"边"二"柄",无不潜存着丰富的汉文化信息。  相似文献   

11.
释《内经》“以象之谓”之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思维方式决定着学科的理论特色。传统中医学与现代科学在思维方式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其关键表现在“象”与“现象”的分歧。鉴于今人多将“象”片面地理解为现象,故试从物象和意象两个方面对“象”的哲学内涵加以界定,以明其与“现象’之不同,希望有助于习医者领会、把握中医基础理论的许多基本概念。  相似文献   

12.
《周易》取象思维方式对《庄子》寓言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庄子受《周易》的影响,在散文中采用取象思维方式创作了大量寓言。这些寓言意在婉曲地表达深刻的哲理,给人们以某种启示,并具有不确定性、歧义性和跨越时空的特点。所取之“象”较《周易》更加鲜活而独具艺术魅力,其取象艺术对后世的语言和文学发展也有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3.
宋代文学家苏轼将比喻运用得美轮美奂。苏轼诗歌中以雪泥鸿爪、西湖西子、萧散霜风等典型意象比喻为切入点,运用人比喻人、物比喻物、人比喻物、物比喻人等多种方式,通过明喻、隐喻、借喻、曲喻、博喻等类型变换,赋予诗歌以平淡美、理趣美、禅意美的艺术效果。苏轼以"人所不能比喻者,东坡比喻"的创作风格,不仅丰富了比喻的文学修辞技巧,也使其诗歌有别于"唐诗的艺术特色,开一代宋诗新风"。  相似文献   

14.
目前国内外学者多从传统文体学角度对广告英语中的各种修辞现象进行研究,但从象似性角度,尤其是映象象似性层面对广告英语中的修辞现象进行的系统分析却少之又少。映象象似性在广告英语中的修辞效果主要涉及听觉象似性与视觉象似性两个层面:前者包括直接语音象似性和间接语音象似性的修辞效果,后者则包括通过改变语言表达的数量、尺寸、书写、排版、页面布局及混合使用不同的语言等方式所取代的修辞效果。文中的分析证明映象象似性可以作为一种行之有效的修辞方式被应用到广告英语中取得相应的文体效果。  相似文献   

15.
从钱钟书先生“比喻多边”、“每举一而不及余”的观点出发,先以汉英两种语言中的例句分析同一喻体可能具有的多义性及读者应以立喻者之心为心的必要性;后指出比喻中喻义可能具有的歧义性及其消极和积极的两重作用;最后论述汉民族在“边”的选取上的保守性及其根源,以及改革开放以来比喻思维的日渐开拓  相似文献   

16.
骆小所先生在(修辞学习》95年第4期发表了(“立象以尽意”和修辞》一文(以下简称(立象》,接着又在同刘95年第5期发表了批喻的运思:“神’怕什B通》一文(以下简称(运思》。两篇文章借鉴中国古代文论的一些论述,探讨比喻的运思很有新意。但是其中以文学作品语言中的比喻  相似文献   

17.
比喻是最常用的修辞手法之一。但对比喻的深入研究则不能局限于修辞学的范围。比喻形成的深层原因,从形成方法看,它是积极修辞和消极修辞两种修辞方法渗透的结果;从思维方法看,它是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两种思维方法交融的结晶。因此,比喻的价值就不仅仅限于文句修饰,而更具有提升表述境界和创造审美意蕴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论“象思维”的机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有关“象”与“象思维”的研究,是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研究中的一项重要突破。然而,“象思维”的界说目前还不够完善。应该指出,“象思维”的思维器官即中国传统文化中所谓的“心”。“心” 通过直观体验将“象”分为不同层次结构,通过取象比类揭示“象”与“象的关系,从而使“象思维”成为对“象”的关系网络的整体把握。这样才能同概念思维作更深入的比较,充分发挥它在现实生活中的应有作用。  相似文献   

19.
取象是岩画制象的首要步骤。中国岩画在取象中显示出了几大原则。第一是简化原则。它包括投影轮廓技法、局部代整体技法和抽象化技法。第二是最大轮廓化原则,指最大面积地截取轮廓。这在早期艺术中时常出现。第三是局部凸现原则。它在中国岩画中表现为形体的凸现与位置的凸现两种形式。第四是多点平视原则。它表现了岩画缺乏背景衬托,属于触觉绘画的特征。这些原则的综合运用代表着原始岩画的取象特征,显示了原始先民的取象思维。  相似文献   

20.
《周易》的象数思维是从取象向逻辑思维的一种推移 ,是以符号和数为媒介 ,认识、推断或预测事物及其发展变化的思维形式 ,它在借助形象思维的时候总是伴随着数的变化 ,以象数合一的观念考察事物变化的过程和规律。象数思维包括取象思维和运数思维两种思维模式 ,在《周易》的象数思维中 ,存在着取象的有序性与无序性的矛盾 ,也存在着“运数”比类的矛盾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