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洪九来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5)
有“革命的理论家”美誉的章太炎利用传统佛学的资源,旁采古今中外的其他学说,建立了名之为“真如”本体的哲学体系,为构筑一种新的价值体系作了较为系统的深层思考。这一思想不仅开启了后来新儒家的思路,而且对今日处在世纪之交的中国思想界仍不无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2.
李利安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26(2):86-90
楚山绍琦禅师在继承五代时期永明延寿“唯心净土,自性弥陀”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禅净融合理念与具体的修持方法,我们可以称其为“念佛禅”。这种思想与实践不但使楚山禅师成为塑造中国佛教发展历史的一代领袖,对中国佛教内禅净融合趋势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而且对今天佛教宗派之间关系的调整和汉传佛教的复兴具有现实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丁捷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1)
在中国文学史上,不少诗人与诗论家同禅都有不解之缘。从佛教“普渡众生”的教义所涵盖的社会心理和民俗心理方面,从创作主体“心远地自偏”的人生体验、情感流向、人生向往同佛门“清净的禅定”境界的会通问题上,从道佛两家“无为”、“无欲”的人生态度与诗人“童心”相交的结合点上,即从文化与人生的角度,都充分显示出诗与禅的内在契机。禅渗透于诗,既是禅境与诗境的整合,也是禅道、诗道与人生之道的整合。没有禅就没有诗佛王维,有了禅才有陶诗的情怀,苏词的胸襟。 相似文献
4.
5.
6.
孙海洋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8(6):77-80
释惠洪有世俗化的一面,主要表现在青中年时期,晚年却是真实的禅子.其诗世俗色彩颇浓,但禅佛色彩也很浓,其风格以清丽为主,兼有雄豪、凄清、空寂之色,其早、中、晚三个时期的诗风也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
7.
沈璐 《青春男女生.妙语》2009,(3)
临近深秋,在夏日里归去的雨悄无声息地出现在一个静静的夜里。在万物浸入梦乡时,她将呓语悄悄地放在万物的梦里。此时的我还没有安然入睡,而是在温暖的灯光下思索着令人心生厌倦的习题。一阵凉风吹过,淅淅沥沥的小雨渐渐地开始敲打 相似文献
8.
叶橹 《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3(2):46-52
中国的文化传统中缺少真正的宗教意识,所以诗人多是以诗为“宗教”的替代品,洛夫的禅诗就是一个范例,其沉稳淡定的心境,并非同社会现实与人生追求无关的“虚空”,而是在出世与入世之间寻找安置灵魂的空间。 相似文献
9.
顾士敏 《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2):27-36
在<论语>与<心经>的张力中,酝酿出中国文化史上的"儒家精神".因此,与其说中国文化是一种"儒道互补"的文化,毋宁说是一种"儒释互补"的文化更为符合事实."儒释"之间怎么能够"互补"呢?这就需要从<心经>的哲学解读开始.本文就是对此的一次尝试. 相似文献
10.
吴言生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2(2):111-116
理事圆融是以《华严经》为主的佛教哲学之精髓 ,也是甚深微妙的禅悟之境。禅宗诗歌以生动丰富的喻象 ,表达了对理事圆融的体证 ,呈显出理事圆融互摄 ,即物明真 ,触目菩提的美感特质 ,为中国诗歌拓展出一个崭新的境域。透视禅诗理事圆融境的佛心禅韵诗情 ,对建构 2 1世纪中国禅诗研究学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12.
李迎春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20(4):131-132
由理论上的洗礼到情感上的巨创再到政治上的挫折 ,白居易接受佛教的影响有一个由少到多、由浅入深、逐步深化的过程。他的禅诗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宣扬人世苦难、世事无常的佛教教义 ;2、追求心空一切的禅学境界 ;3、抒写随缘任运的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13.
李庆立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1)
谢榛认为诗与禅“悟同而道别”。他把握住悟这条纽带,为强化和牢固诗与禅的关系作出了贡献。他乐道的悟,直指诗艺,使诗精纯。他虽标举顿悟,具体主张却接近渐修。其悟承袭了严羽的“透彻之悟”,且掺杂了道、玄、儒诸家观念,缺乏明确的规定性。 相似文献
14.
精神解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申来津 《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22(3):20-23
“精神”一词在现实生活中出现的频率很高 ,但对于“精神”人们往往只有一些肤浅的感性认识 ,而缺乏必要的理性认识 ,要回答诸如什么是精神 ,精神的本质是什么 ,其结构怎样这样的问题都十分困难。本文对这些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5.
朱子由 《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1988,(Z1)
近日读乾隆《秦州志·艺文卷》,发现载有李白《南山寺》诗一首:“自此风尘远,山高月夜寒。东泉澄沏底,西塔顶连天。佛座灯常灿,禅房香半燃。老僧三五众,古柏几千年。” 南山寺,一名南郭寺,妙胜院。位于天水南郊慧音山凹岘处,是近郊最古的佛刹。寺内有卧佛殿和隋塔,院西殿内塑有释迦涅盘象。据庙内现存石碑,乃清顺治十五年,北直隶任显谢晋等所修大殿。前东西两庑殿碑记,并有宋重修涅盘象殿。殿前砖塔的铭石俱在,但未 相似文献
16.
王骧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0,(1)
我于一九六二年遊焦山时,曾发现别峰庵内“板桥读书处”的壁上,悬有一幅郑板桥手书的墨宝,内容是板桥为焦山和尚碧崖的遗像所作的题赞。这首四言体的诗赞不仅在板桥自刻诗文集中没有见过,亦为中华书局新编《郑板桥集》的“补遗”一辑所未收,当时便全文抄录了下来。现闻这件墨迹早移藏于镇江市博物馆,遊人不易再看到了。 相似文献
17.
林 《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4,(3)
一九二八年秋,闻一多在武汉大学任教时,曾为武昌艺术专科学校董事之一,并有时亲自授课。其间,应邀为艺专校歌作词。词曰: 睛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大江流日夜,大别龙蛇走。 危楼百尺名黄鹤,独立江岸碍中流。 河山好,风景幽,自古有才生三楚。 相似文献
18.
吴志梅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10):206-207
以荣格的集体无意识及原型理论为指导,从心理学的角度来挖掘《归宿》中主人公赫里奥特的人格特征。通过论述人格面具和自性两个原型在主人公身上的人格反映,揭示主人公前往小岛的探索之行实际上正是他努力摆脱人格面具到达自性的自我实现过程,也是他从肉体磨难升华为精神磨难的历程。 相似文献
19.
李迎春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4(4):126-128
禅诗是随着禅宗在中国的传播兴盛起来的,它携带着禅的信息,具有禅疗和心理保健的意义。这种意义主要体现在禅诗宣扬的四个方面的禅理中:自性即佛、空观世界、无念为宗、随缘任运。仔细体悟禅诗中蕴涵的禅理,可以调整认知结构,改变不合理信念,化解不良心态,疗愈心理痼疾。 相似文献
20.
孙玉石 《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4)
冯至早期的浪漫主义创作已经包含了一个智者哲学沉思的特色。留学德国接受存在主义哲学和沉醉于里尔克的诗作,完成了创作美学从浪漫主义到现代主义的转变。30年代末参加《新诗》群体,介绍里尔克和尼采,创作一组《给几个死去的朋友》新诗,成为他走向现代主义的先声。《十四行集》追求在日常生活里发掘和体味与时代人生关联的哲理,表现了感情、哲理与现实的统一;传达的不单是现实感情而是经过升华的人生经验;实践里尔克的给不确定的情感以定形的雕塑性原则。它产生了笼罩一时的影响,实际上成为通向40年代“中国新诗”派代表的新现代主义的桥梁。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