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现代新闻写作可以从《世说新语》中借鉴其“言约旨远”的艺术特色 :一、善抓典型事件 ,通过细节描写突出人物个性。二、善用比较对照手法 ,通过不同的场景描述人物特点。三、善用多种修辞手法 ,使作品优美隽永、耐人寻味。四、多用“皮里阳秋”手法 ,寓以褒贬  相似文献   

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新闻事业蓬勃发展,但由于一些新闻作品内容不真实、评论不适当等引发了大量的新闻侵害名誉权的纠纷。新闻媒体应充分认识新闻侵权纠纷产生的原因,并积极预防新闻侵权的发生,以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3.
新闻作品的结尾,是新闻作品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同导语、主体、背景资料构成了新闻的基本框架。由于新闻改革、文体的变化以及现代传输手段的融入,在结尾的写法上也呈现千变万化的状态,诸如:归纳式、结论式、交代式、提醒式、预见式、背景式、悬念式、证实式、引语式、介绍式等等。不论哪种形式的结尾,都应做到新颖别致、独具匠心、响亮有力,耐人寻味。  相似文献   

4.
焦作通 《中州学刊》2008,23(3):248-250
新闻的真实性主要是本质真实.新闻本质真实的要求不能仅限于消息,而应当包括新闻评论、深度报道、通讯报道等各种新闻作品.各种新闻作品本质真实与否应按内容分类制定标准.除了自然界发生的和少部分社会新闻之外.其他新闻检验的标准主要是历史检验和实践检验.  相似文献   

5.
写作技巧和方法的运用,可以使新闻稿件具有新闻价值,为读者所关注,产生深远的社会影响。新闻作品在结构走势上要讲究朴实自然、气势夺人,新闻体裁形式要多样化,要采用读者喜爱的表现手法,运用生动鲜明的语言,把新闻写得生动活泼,使新闻作品富有强烈的感染力和吸引力,从而发挥新闻应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本文着重论述萧氏家族的文质观、情感生成说和情性说等内容。萧氏家族的文质观,强调文采的重要性;其情感生成说与中国传统的文学观一致,认为创作中的情感是由外物引发产生的;其情性说在继承中国古代文论有关见解的基础上,又受佛教理论的启发,重点揭示人的内心深处的情感活动。  相似文献   

7.
老舍作品常常呈现出一种悲喜交融的创作特色。作为幽默大师的老舍,在创作其作品时经常把喜剧性和悲剧性巧妙的结合起来,形成一种寓悲于喜、寓庄于谐的独特艺术风格,诙谐幽默的语言往往描绘着一个个令人叹惋的悲剧。话剧《茶馆》典型而又鲜明的体现着老舍悲喜交融的创作风格,剧中人物的言语诙谐幽默,人物的命运悲剧寓予其中。老舍通过对人物的简要塑造,旨在探究人物的喜与悲的社会根源。  相似文献   

8.
论唐宋词的心理描写──兼论苏轼词作的情感流程杨海涛“盖人物之本,出乎情性。情性之理甚微而玄,非圣人之察,其孰能究之哉?”①深究之,词家并非着意于“通常叙事、写景、议论、抒情,也并非修饰词藻之美,而是言内心情操,心绪波动,心弦感触,注重开掘人的精神世界...  相似文献   

9.
我国的《著作权法》适用于中国公民和法人 ,其保护范围包括新闻作品的著作权。目前 ,新闻界人士对于新闻作品著作权的享有问题还存在认识不够明晰的情况。本文根据新《著作权法》的精神和有关规定 ,结合新闻作品的具体情况 ,试对新闻作品著作权的主体———新闻记者、新闻媒体的著作权享有问题进行分析研究 ,力求对各种情况下新闻作品著作权的归属作出合理合法的判断。  相似文献   

10.
新闻作品是新闻信息的载体。传播新闻信息是新闻作品的第一功能。衡量新闻作品质量的高下,一个重要的标准就是要看其信息含量的高低。信息论者提出过信息量大小的计算公式,受此启发,新闻研究人员也曾提出,新闻信息量=单元新闻信息:信息符号之和。不过新闻信息不是单纯的物理量,很难去作数量统计。为此,有必要对新闻作品的信息含量作进一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1.
柳宗元作品的悲剧意识及其有限消解丁光清,孟修祥柳宗元作品的悲剧意识源于他的现实人生悲剧。自“永贞革新”失败后,柳宗元从政治中心贬入南荒僻州。《新唐书》本传说他在那里“自放山泽间,其堙厄感郁,一寓诸文。”因而,他被贬南荒以后所有诗文创作是我们认识柳宗元...  相似文献   

12.
在日益激烈的报业竞争中,报界同行纷纷提出了争创精品的口号。那么,什么是精品?怎样创造精品?笔者认为,新闻精品应同时具备五个特征:1、高品质。首先是理性品质。这方面包括新闻作品的正确舆论导向,法律与政策把握得当,充分揭示出新闻事实的本质等。其次是感官品质。这方面包括作品的包装、组合、体裁、文采、风格。我们通常所做的质量保证和对某些物质的要求,仅属于其中的某些部分。精品则要求体现两种品质的和谐统一。2、时代性。包括对时代精神的充分体现,对现实生活中焦点和敏感问题的及时捕捉和把握。体现时代精神需要新闻工作…  相似文献   

13.
朱光 《南方论刊》2013,(2):96+70-96,70
在俄罗斯艺术品市场的发展中,新闻信息的传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艺术品市场影响力,不但来自于作品本身,也包括作品的市场分量,另一方面,市场信息的新闻传媒也对作品市场的影响力起着决定性作用。  相似文献   

14.
黄远生的新闻作品有很强的文学性,深刻反映了那个时代的人情世态,刻画了一系列真实生动的人物形象.本文分析其成因,认为作者人格的确立是其新闻作品成为新闻和文学双重典范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5.
美,并不是文学和艺术作品的特有领地,它同样属于新闻这门学科.美是一种客观存在,而新闻作品则正是对客观存在事物的一种真实、典型的反映.苏联美学家卢那察尔斯基在《实用美学的基础》一书中论述实用美学的特征时曾提出一条基本原则;精神产品“不仅要实用,合人民的口味,而且要能使人感到愉悦.”同样道理,对于精神产品之一的新闻作品来说,能否使读者在新闻传播过程中享受到“审美愉悦”,便是新闻作品内容是否具有审美品格的标志.这里所说的审美品格,是指新闻作品中使人享受到“审美愉悦”,从而产生精神力量的内在质量和风格.什么样的新闻作品内容才具有审美品格呢?或者说,新闻作品在使人享受到审美愉悦的内在质量和风格体现何在呢?从新闻作品的实践来看,大凡受到广大读者欢迎的新闻作品.其内容无一不是具有“新、深、实、精”等美学特征的上乘之作,这“新、深、实、精”便是新闻作品内容具有审美品格的标志.“新”即“新鲜”,是新闻作品内容具有审美品格的重要标志之一新闻作品的新通常包括两个意思,一是时间新,二是内容新.时间新是指新闻作品应当是时间上最新的报道,新闻事实发生时期距新闻作品公开发表时间的时间差越小,则给人的新鲜感就越大.曾获全国新闻奖一等奖的作品《金浦机场今天下午发生爆  相似文献   

16.
追问"乐教":论经典对"乐"的关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乐教"的初始渊源在于中国古人对人"心"的关注,其理论建树在于建构起一个贯通全部文学、艺术乃至文化的"情性主体",并奠定了中国古代乐论和诗论朝向内心发掘的基本走向.它非常重视乐的功用,并主张乐具有三大功能:治心成人、教化庶众、实现治道.  相似文献   

17.
刘衍青 《阴山学刊》2008,21(6):46-49
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及其诗文作品推崇人与自然亲和共融,敬畏与尊重自然生命,肯定人之本真存在,透露出作者崇尚自然、复归人性的人文生态观。这一观念源于作者对老庄思想的汲取、对晚明启蒙思想的承继及其诗人情性。  相似文献   

18.
穆青同志既是党的新闻战线上德高望重的老领导,又是在人民群众中享有盛誉的名记者。半个多世纪以来,他把自己的全部身心奉献给了党的新闻事业并作出了重大贡献。党的新闻史上许多具有重大影响的著名报道都是与他的名字紧紧相连。作为新闻工作者,我有幸为新华社工作十八个春秋,其间我有机会拜读穆青同志的新闻作品,所思、所感、所悟无不为他作品中所反映的波澜壮阔的时代画卷,高昂激越的人世间的真善美,感人肺腑的赤子之情所感动。尤其是作品中显现出的全局意识、精品意识、群众意识、创新意识所达到非凡境界更令我虽无能至之,却心向往之。作为后生之辈,本文试图通过赏析穆青作品中的“四种意识”,借以与同行们探求其作品的光芒所在,以期受到教益。  相似文献   

19.
余红  郝朴宁 《学术探索》2013,(6):137-140
早在上世纪末,新闻界就提出了一个独具魅力的口号——“新闻精品战略”。即使到了新世纪的今天,对于新闻精品的要求依然是学界关注的焦点,尤其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新闻市场已经从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化,于是市场就更加呼吁品质优良的新闻作品。任何优秀的作品必然是应该由优秀的话语夯实基础之后才有了成为精品的条件,这也关系到国家形象的塑造。本文试就对新闻精品的追求来阐述话语建构与新闻报道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卡夫卡是20世纪最伟大的小说家,他创作的艺术作品描写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人本质的孤立的主题,描写现实的荒诞、非理性和人的存在的苦痛和窘困。他的散文化的作品寓讽喻于象征、夸张,貌似荒诞不经而含有新意,因此其作品富有寓言色彩。他所把握的一些带有本质性的社会现象或问题和对现存观念和概念的质疑与颠覆,又使其作品带有预言的意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