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小说《安娜·卡列尼娜》主要描写了四个家庭 :一是杜丽与奥布浪斯基失去爱情的家庭 ;二是安娜与卡列宁从未有过爱情的家庭 ;三是列文与吉提建筑在爱情基础上的幸福家庭 ;四是安娜与渥伦斯基建立在畸形爱情上的“合情”但“不合法”的短暂的“家庭”。作者通过对四个家庭的描写 ,既揭露了俄国社会“谁之罪”的问题 ,又试图回答俄国社会“怎么办”的问题 ,并且热情洋溢地赞美了宗法制婚恋家庭模式  相似文献   

2.
该文从悲剧审美角度分析了《玉梨魂》和《伤逝》的悲剧主题、悲剧形象和悲剧意识,并认为《玉梨魂》是传统爱情理想的挽歌,《伤逝》则传达了觉醒者爱情理想的幻灭的精神困境。这两部作品均不同程度地体现了追求爱情和个性解放的思想要求,《伤逝》较《玉梨魂》更富有悲剧意蕴和现代性。  相似文献   

3.
50年代小说《红豆》和《青春之歌》都描写了知识分子的情感生活 ,真正从爱情本身出发 ,写出了丰富性和复杂性 ,是对当时“革命 +恋爱”小说模式的反拨。但那个年代的作家无法挣脱政治意识的束缚 ,她们的思想和创作都无法避开“为政治服务”的套路 ,爱情则成了神话 ,而且一旦背离了革命 ,将必然走向崩溃 ;只有依附于革命 ,爱情才有可能获得新生。  相似文献   

4.
在鲁迅的小说中,《伤逝》作为唯一的一篇描写爱情的文本具有特别的意义。这篇小说和一系列描写启蒙者的小说一起,活画出了彷徨中的启蒙者社会和精神生活的方方面面。涓生对爱情和启蒙关系的混淆与不当处理导致了一场本可避免的"伤逝"。作者对于启蒙者的爱情是有同情、有讽刺、有无奈、有迷茫的;同时,作者借叙述者涓生之口,隐晦地表达了一种否定家庭的观念。而这也正是和作者本身的彷徨处境相一致的。  相似文献   

5.
《百年孤独》是一部反映拉丁美洲孤独落后与封闭现实的伟大长篇小说。小说中 ,作家马尔克斯描写了马孔多小镇上布恩蒂亚家族整整六代人的生活与爱情。马尔克斯认为 ,“布恩蒂亚家族之所以孤独 ,是因为他们不懂得爱情。”[1 ] 但是 ,当“百年孤独”这四个字随着加西亚·马尔克斯的名字逐渐成为一个固定词组时 ,当人们在津津乐道百年的魔幻与百年纠缠不清的爱情时 ,甚至包括马尔克斯本人却都忽视了另外一段也许是很不起眼的故事 :那就是布恩蒂亚家族第四代奥雷连诺第二和其情妇佩特娜·柯特以及妻子菲兰达·德卡皮奥之间的纷扰爱情。而实际上 ,这段爱情虽不起眼 ,但却偏偏延续得历史最久 ,而作者马尔克斯也正是在对这段纠葛爱情的描写中表现出了他思想的独到和深刻。对这段爱情的描写 ,马尔克斯是通过三个层面来进行的 :那就是爱情的功利性、爱情的爱情性、爱情的亲情性  相似文献   

6.
王跃文的《爱历元年》表明其创作出现了有意识的转向,他的小说实现了从“政治”和“性爱”这两个基本维度进入文学、探索人性的创作构架;在此意义上,《爱历元年》既是“情爱之书”更是“人性之书”。《爱历元年》的写作动机缘于既是作者的也是小说中人物的“中年危机”,对“中年危机”的破解则是道德出轨和感情突围;故而,爱情更多是一种精神修行和安顿灵魂的方式,对爱情“迷失”之后“回归”的只能是婚姻。  相似文献   

7.
“恋母情绪”的反对──《初恋》主人公心理透视白长龙《初恋》是屠格涅夫写的一部爱情心理小说。小说写了四十余岁的中年人──符拉基米尔·彼德罗维奇对他十六岁初恋生活的回忆,并细致而独特地描写了少年“我”的心理活动。这些独特的心理活动主要表现为特殊的父子关系...  相似文献   

8.
铁凝的《大浴女》,描写了几种爱情 :现实的令人痛苦的爱情 ;理想的充满激情的爱情。对此 ,作者在艺术上也采用了不同的描写方法  相似文献   

9.
琼瑶的小说多以旧时帝王、豪门家族生离死别、爱情纠葛为背景,表现人物“轰轰烈烈”的感情和矛盾冲突。《琼瑶全集》第四十二部《冰儿》却刻画当代青年的爱情纠葛。小说构思奇特,文笔细腻,人物形象生动,感情笃深。现在试论《冰儿》的艺术特色。一、用各种艺术手段,突出表现人物性格冰儿开朗、活泼的性格,是从冰儿说话“表情”和冰儿的“笑”表现出来的。冰儿是个爱笑的女孩,小说中的李慕唐医生对冰儿都感到奇怪:“一个自杀的女孩,从走进医院,她几乎一直在笑。”《冰儿》生动地描写冰儿的笑,有上百处,如:她柔弱的笑了笑、她唇边…  相似文献   

10.
无论在技巧上还是在道德寓义上,《汤姆·琼斯》都是一部意义深远的小说。尽管这部小说在结构和情节繁衍两方面都执泥地沿袭了“流浪汉”小说的传统,它在本质上仍是一部旨在规劝世人弃恶从善的寓言。作者亨利·菲尔丁对人的个性细针密缕的描写极其成功,堪称是继《堂·吉诃德》之后最富有生命力的“流浪汉”小说之一。  相似文献   

11.
《红楼梦》与《西厢记》都是我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艺术珍品,它们又同是产生在中国封建社会这一共同的历史背景下,有着许多我们民族文化的共同特点。本文试图就两部巨著的爱情描写做一个比较,从而论证我们民族文学的继承关系。首先,本文从四个方面论证了《红》与《西》在爱情描写上的许多相似之处。如在男女主人公爱情关系的确立上,崔张与宝黛的爱情都是一见钟情式的。男女主人公为了爱情都做了封建礼教的叛逆者。《西厢记》中的张生和《红楼梦》中的宝玉性格中都有痴和疯的特点,许多描写极其神似;而女主人公莺莺和林黛玉又都经历了假与真的内心冲突,在对待爱情方面也表现了相同的感情表达方式等;接着,本文进一步分析,除了上述四个方面外,《红楼梦》中围绕宝黛之间爱情关系的描写和《西厢记》中围绕崔张的描写也还有不少相同的地方,也就是说,《红》中男女主人公的爱情描写框架与《西》是极为相似的,这是它们共同的地方。但是,《红》又不是完全照搬《西》的模式,而是同中有异,异中有同,而且比《西》在思想上艺术上又高出许多。说明,《红》的作者在写作时的确是借鉴了《西》,但又比《西》有所创作和发展,见出我们的民族文学遗产的继承关系。  相似文献   

12.
沈从文小说笔下的山洞是其故乡神话的一种。在《月下小景》、《媚金·豹子·与那羊》、《三个男人和一个女人》、《七个野人与最后一个迎春节》等小说中,沈从文描写了情人前往深山峻岭中的山洞幽会,然后自杀死亡的神话悲剧,这实际上象征着自然与神意合一爱情的死亡。  相似文献   

13.
曹雪芹自云《红楼梦》“大旨谈情”(见第一回).这种提法,显然有掩饰其中所描写的“伤世骂时之旨”的作用,但他确也在这部小说中花了大量篇幅在“谈情”——主要是描写了各色各样的恋爱和婚姻悲剧。“开辟鸿濛,谁为情种?都只为风月情浓。奈何天,伤怀日,寂寥时,试遣愚衷。因此上演出这怀金悼玉的《红楼梦》”。(见第五回)从这一支曲中,我们可以体察到曹雪芹对爱情和婚姻问题的深沉思考,对封建社会中广泛存在的爱情和婚姻悲剧的深刻同情。而《红楼梦》对爱情和婚姻问题的描写,不论在广度方面,还是在深度方面,确也达到了我  相似文献   

14.
冯沅君的小说是一个突出的存在,在“争写着恋爱的悲欢”的那时候,在新文学的第一个十年。那个时期,爱情描写曾经是一个“闹区”。但真正好的作品并不多。《旅行》《隔绝》和《隔绝之后》以“淦女士”笔名发表后,在文坛和读者中引起了较大的反响。鲁迅先生对她的小说也曾给予高度评价。冯沅君的小说,可以说是“真诚地、深入地、大胆地看取人生并且写出他的血和肉”的最初成果之一。  相似文献   

15.
近代“新体文言小说”散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言小说发展到近代,出现了一种全新的“新体文言小说”.这些作品虽然仍用文言,但从思想内容到艺术形式都面目一新.纵观“新体文言小说”的发展,林纾的翻译小说起了重要的推波助澜的作用.何诹的《碎琴楼》是今所见最早的此类作品.此后迅猛发展,苏曼殊的“衷情五记”,“鸳鸯蝴蝶派”的许多作品,尤其是徐枕亚的《玉梨魂》,堪称此类作品的...  相似文献   

16.
蒋韵的长篇小说《隐秘盛开》是一部爱情小说。小说通过潘红霞、“幸福”和拓女子三个人物的各自不同的爱情故事,表现了他们对人生纯精神上的完美的爱情的追求。同时也带有作者对理想爱情和现实人生的理性思考。  相似文献   

17.
哀情小说《玉梨魂》与后来的哀情片有密切关系,从小说到电影的嬗变足证通俗文学的深广影响.受小说影响的电影《玉梨魂》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它采用以喜衬悲的表现形式,字幕以颇具古雅之风的文言写成,讲求诗意的布景光线与去舞台化的镜头处理.自电影《玉梨魂》始,注重内心视像的本色表演在衷情片中广泛采用.电影《玉梨魂》的生产、播映与宣传正是鸳鸯蝴蝶派与电影、文学、报刊互动的缩影,体现了中国电影与古典文艺、通俗文学的千丝万缕的联系,反映了鸳鸯蝴蝶派对早期中国电影的独特贡献.电影《玉梨魂》成为鸳鸯蝴蝶派与电影结缘的正式起点.  相似文献   

18.
《三国演义》虽是一部以帝王将相为中心的男性小说文本,但也描写了为数不少的女性形象。这些女性形象多是为作者所肯定的良母、贤妻、节妇、烈女,成为小说宣传“拥刘反曹”的正统思想和忠孝节义等传统道德的不可或缺的另一人物系列。作者突破“男尊女卑”的传统观念,站在肯定的立场,以钦敬的态度、干净的笔墨来描写女性,从而提高了女性形象的道德品位,使《三国演义》成为历史演义小说中不可多得的、肯定妇女的正面作品。  相似文献   

19.
明代后期出现的英雄传奇小说《杨家府演义》和《北宋志传》,比较系统地描写了一组巾帼英雄群像,这在中国小说史上是十分罕见的,具有首创意义。与之前的《三国演义》和《水浒传》和之后的《儿女英雄传》、《黄绣球》中的女性形象做比较,“杨家将”小说塑造的一系列女性形象具有强烈的民族意识.英勇善战、智谋出众,大胆追求婚姻自主爱情幸福,对男女平等的追求等性格,为中国古代小说女性人物画廊增添了一组光彩夺目的巾帼英雄群像。  相似文献   

20.
《于梨华作品集》中的《变》,是一部写得相当细腻而有特色的心态小说。作者自己说,她的“留学生文学”,大多写“男人事业的搏斗,女人自我的寻索,以及基本的、恒久不变的,夫妇、手足、亲子、情人、朋友的情感纠纷。”(《考验·后记》)《变》,则是一部很有代表性的长篇。小说写了一场“婚变”,从女主角离家出走开始,到女主角重回旧家结束。人物不多,故事不繁,但对几个人物的内心世界,却作了细致的描写,使人看到了留美华人的苦闷和挣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