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突发事件新闻发布是政府权威部门与公众间风险沟通的重要手段,全周期管理是适合新时代国家治理的创新管理理念,二者的有机融合有助于巩固壮大奋进新时代的主流思想舆论。研究发现,突发事件新闻发布存在一定的突发性和风险性,有时因“事故发布”所引发的“发布事故”会给经济社会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亟须从管理层面优化突发事件新闻发布。通过探索构建突发事件新闻发布全周期管理模式,综合运用数智技术赋能管理机制,可以实现突发事件新闻发布预防准备、预警研判、应急决策、应急组织、危机传播、复盘评估等关键管理环节运转高效、系统有序,以此防范化解新闻发布安全风险,提升新闻发布效力,保障新闻发布效果。  相似文献   

2.
算法在人工智能时代已经成为信息生产、分发、反馈等各环节的底层技术支撑,重塑了整个新闻业态。算法推荐机制被引入新闻内容的生产和分发当中,给中国传统新闻价值观尤其是马克思主义新闻价值观带来巨大的冲击,引发受众的个体价值观异化、传统媒体的舆论引导失控、社会共通的价值观断裂等一系列伦理风险。追根溯源,引发传统新闻价值观嬗变的深层次原因当是价值理性和技术理性的错位。因此需要从价值伦理的角度入手进行价值范导,通过培养受众的算法素养、为算法注入主流价值观、人机结合等措施来规避风险。在人工智能环境下,不应该把算法视为“洪水猛兽”,而应该以积极的姿态完成算法推荐对中国新闻价值观的重构。  相似文献   

3.
新闻业高度依赖技术,技术推动着新闻生产。从表面上看,技术进展决定了新闻生产的结构性及表达中介化特征。研究认为,新闻活动作为一种社会建构过程,背负职业意识形态的新闻生产是新闻传播专业化的表现,它经历了报刊、广播电视和互联网三个技术阶段的历练;在社交媒体时代呈现出去职业化特征,连带将新闻生产的"客观性法则"湮没在众声喧哗的网络表达中。非专业化特征主要表现为,以"众筹"形式、数据新闻津贴的新闻模式凸现,新闻生产的知识性特征更趋明显。在社交媒体时代,新闻联结了参与者的社会网络形成强大的意见生产来源;主流媒体成为与社会公共利益有关的新闻生产机构。这些反映出新闻生产决定因素的变化:国家及其知识依然重要,地方性知识却不断生产;新闻政策不再光芒四射,而媒介内部政策重要性日渐降低,国家规制则是国家知识的保障;新闻生产的主体扩大,新闻生产的协商特征出现。  相似文献   

4.
融媒体新闻生产不是单纯新闻信息输出,应将用户体验、产品活力与构建新型社会关系结合起来,深度把握融媒体新闻生产的本质意义,并行思考融媒体传播的“融合”与“拆分”,破除融媒体新闻生产中简单化消融传统媒体、内容同质化相加,播发平台机械化转换等弊端,真正融合声、屏、报、网、微、端的综合优势,拓展新闻产品的信息空间,提升新闻产品的社会价值;顺应受众接受习惯,优化用户体验,依托新闻主阵地,增强新闻产品的美誉度,夯实新闻产品的公信力;打通主流媒体与社会媒体的业务通道,增强新闻产品的活力,扩大新闻产品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5.
为回顾和概述2019年中国新闻传播学理论研究的前沿成果、传媒业的发展态势、技术的革新应用、舆论生态的多元复杂以及新闻传播学科在全媒体时代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结合技术革新的演变逻辑和社会现实的复杂语境,通过文献梳理、比较分析等方法,对学科理论建设、媒体融合、新媒体技术、人才教育等实际问题进行了研究。研究认为,2019年中国新闻传播学科研究呈现出技术驱动与守正创新的发展态势,主要表现为以下方面:回顾和总结新中国新闻史研究70年的成果和经验,需要以正确的思想为导向,采用多元视角,改进研究方法,开拓国际视野,也是数字时代新闻传播史研究的趋向;技术变革改变了传统媒体新闻生产的方式和格局,受众的地位不断被强化,与传统媒体组织共同参与新闻生产,以“用户”为中心,提升新闻生产的内容质量成为新闻生产重塑和传媒业转型的路径选择;媒体融合进入纵深发展阶段,以理念更新为前提,加强顶层设计方案,构筑传统与新兴媒体协调互通的全媒体矩阵,实现多元要素的融合;舆论变化呈现新的特征,网络成为舆论引导的主阵地,舆论场域愈加复杂多元,着力打造主流媒体的舆论引导力,创新舆论引导方式;短视频发展成为中国传媒产业新的增长点,从民间文化走向公共传播,参与短视频生产的主体更多元化,短视频新闻成为舆论引导和现代公共传播的重要形式;国家加强对版权的保护和制度建设,但数字版权问题不断涌现,表现为立法、制度、技术和观念等方面的不成熟,利用区块链等技术解决网络版权冲突成为新的路径;技术逻辑主导下,需建构数字新闻伦理体系,应对新闻伦理风险,通过提升新闻质量,挖掘技术的深层次内涵,发挥新闻规范和社会价值的导向作用;新时代的新闻传播教育和人才培养要适应新技术发展的要求,摆脱传统的思维模式,促进新闻传播学学科体系和中国特色新闻学建设,重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培养全媒型人才,聚焦中国问题,打造新闻传播学研究的中国学派。  相似文献   

6.
数字化摄影技术、数字化图像处理技术、网络传输技术等高科技的介入,极大地增强了新闻摄影的时效性,为增强新闻摄影与其它新闻媒体的竞争能力注入了强大的能量。然而不容否认,高科技这把双刃剑,在使新闻摄影产生质的飞跃的同时,也为新闻摄影的真实性带来了风险和挑战。  相似文献   

7.
大数据、人工智能、算法推荐技术等信息技术的快速迭代,推动了传统社会的数字化转型,传统新闻业同样在开展数字化转型升级。在此背景下,随着新闻信息过载的不断加剧,由大数据衍生出的算法推荐新闻迅速崛起,算法信任、数据优势与新闻媒介的数字化客观上为算法推荐新闻的应用和发展奠定了基础。毋庸置疑,算法推荐新闻对于实现新闻准确分发、增强新闻受众黏性具有重要意义,智慧化、瞬时性的算法推荐新闻具有精准、高效、个性化优势,但同时算法作为一种复杂性、不确定性技术,带来了多层面、多环节、多领域的风险挑战和制度掣肘,算法推荐新闻同样引发了“算法黑箱”“算法偏差”“技术霸权”“责任缺口”与“信息泄露”等多种伦理风险。当前,学界对于算法推荐技术本身是否真的成熟,以及算法推荐新闻可能引发的伦理危机研判明显不足。对此,从技术不确定性理论所内嵌的技术本身不确定性、技术认知不确定性与技术制度不确定性三个向度,可以为算法推荐新闻的伦理风险提供适当的分析框架,在此基础上厘清算法推荐新闻伦理风险发生的根源,可将其归纳为技术本身不确定性向度的数学洗脑与主体性缺失、技术认知不确定性向度的能力不足与底线失守以及技术制度不确定性向度的法律...  相似文献   

8.
【目的/意义】数据挖掘、生物识别等技术的发展给人类带来了智能化冲击,众多企业都尝试应用人工智能(AI)技术进行人力资源管理,厘清AI技术在人力资源管理领域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是推动企业智能化发展的关键。【设计/方法】通过梳理AI技术与人力资源管理的相关文献,阐述AI技术的概念,介绍AI技术在人力资源管理领域的理论基础与应用实践,并分析机遇和挑战。【结论/发现】AI技术在人力资源管理领域有着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效率、提供无偏评估下的针对性服务等优势,也存在着员工安全感缺失、劳动关系变革等问题。未来需要进一步夯实AI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理论基础,优化AI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技术,细化AI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策略。  相似文献   

9.
许珂 《国际公关》2022,(2):116-118
无论是媒介融合的深入发展,还是新闻生产模式的迭代变革,都离不开技术力量的推动.近些年,VR(虚拟现实)技术与新闻生产的交融更新了整个新闻生产行业的面貌,也颠覆了受众既有的新闻体验.本次研究针对近些年VR技术在公共传播中的应用,分析VR技术在新闻生产中的优势与不足.  相似文献   

10.
在5G技术条件下,“后真相时代”倒逼主流媒体进行新闻生产模式及话语表达范式革新。沉浸式新闻对主流媒体构筑媒介化社会表现出强大的助推效能,助力主流媒体重构互通渠道,加强人、信息、情感的网状联结;助力主流媒体加速“破圈”,在泛众化格局中推进媒介融合;助力主流媒体深化市场资源竞合,超越信息传播本身创设连接意义;助力主流媒体重拾话语主权,构筑新型社会沟通模式。当前,沉浸式新闻既为主流媒体发展带来了机遇,但生产的困局也依旧明显,主要体现为:主流媒体新闻生产体系尚未闭环稳定,沉浸式新闻沦为“鸡肋”;沉浸式新闻的“真实性”有待确证,伦理失范问题亟需回应;沉浸式新闻的适用场景尚未明确,极易引发价值失控等风险。为此,提出主流媒体的应对措施:(1)加快新闻生产体系的闭环定型,稳定盈利变现模式;(2)坚守新闻真实原则,提升与受众“强交互性”情境下的创作能力;(3)精准把控新闻报道边界,系统掌握沉浸式新闻的适用场景。  相似文献   

11.
新闻的价值在于发现 ,没有发现就没有新闻。新闻发现是新闻竞争的核心和实质 ,主要体现于记者的新闻敏感。新闻敏感是新闻发现的基础和关键前提。因此 ,记者应从扩大知识面、扎根于社会生活和优化思维方式三个方面努力培养和增强新闻敏感 ,从而增强新闻发现的能力  相似文献   

12.
随着数字媒介技术的发展,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之间不断融合,产生了一种全新的媒介生产和传播平台,即全媒体。全媒体环境下,媒介内容的生产、传播、消费等传统形式已经被改造甚至被颠覆,传统新闻教育也因此需要作出重新的调整和规划。在全媒体环境下,新闻教育应该在重视社会学、哲学等人文综合素养培养的基础上,强化媒体技能培养和训练,同时又要适时调整,促使新闻教育向综合化、网络化、移动化和数字化方向发展,以培养出适应媒介融合需要的跨学科复合型新闻人才。  相似文献   

13.
技术对新闻生产影响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詹姆斯.凯瑞,凯瑞认为电报技术的应用和其信息传播的特征促使新闻报道的写作方式发生新的变化,倒金字塔式的电报体应运而生。微博的推广与应用,显然已经对传统媒体的新闻生产带来了重要影响,"7.23温州动车追尾事故"发生后,微博对传统媒体新闻生产的冲击影响就非常显著,这必然要求新闻工作者分析研究传统媒体的新闻生产如何在微博"微力"的威胁下寻找契合。  相似文献   

14.
风险的新闻生产与大众传播机制密不可分,媒体在报道风险事件的同时也在重新定义风险,并在一定程度上放大了风险。台湾"美牛风波"再次把食品安全风险拉入公众视野,本文归纳了此次风险报道中的价值判断、叙事模式和污名化路径,并分析出风险的真实后果往往是媒体建构的直接或间接的结果。研究的结论指出,良好的风险沟通应该建立在大众传媒对风险信息的成熟反应和引导风险决策的公开协商之上。  相似文献   

15.
互联网环境中的版权问题涉面广泛、版权侵权危害严重、争议频发,伴随着我国新著作权法的修改,“网络版权”再次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和学者研究的热点。数据新闻问世不过十余载,而其深层抵达新闻真相和积极引导社会舆论的作用众所瞩目;由于数据新闻作为新闻作品新类型其社会影响力尚弱,故对其版权确认和侵权风险的研究极为有限,对该领域的探讨就显得非常迫切和重要。以数据新闻“独创性”作为版权确认的依据,从新闻主题、数据分析和可视化呈现三个方面探讨版权确认细节;在版权归属方面,以新闻生产流程视角从数据挖掘收集过程、数据清理与分析以及新闻作品的生产和传播三个阶段厘清数据新闻的数据与文本在各环节的权责归属,并以法律法规条例视角,明确了新版著作法将著作权归属由新闻单位职工更改为新闻单位这一规定;进而从数据采集、数据来源标注、数据分析结论转载、第三方素材引用四个方面对其存在的侵权风险和行为误区深入剖析;并针对性地提出加强数据新闻版权意识教育、元宇宙与NFT助力版权保护、数据要素市场化和转换性使用的侵权规避策略。  相似文献   

16.
新闻生产研究一直是学界关注的重要议题,尤其在新闻模式转变的新媒体语境下更是如此.文章聚焦新闻生产研究的发轫及演进过程,探讨新闻生产研究中的学科路径,分析其断裂与延续的现状,并对新闻生产的本土化进行了反思和展望.研究认为,新闻生产研究在其历史演进中形成了以新闻生产社会学为主导的三个学科路径.虽然目前的研究容易走向结构功能主义的老路,但是,新闻生产个案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经济、文化和技术研究视角受到更多关注且新闻生产本土化研究逐渐向本土研究发展,这些研究趋势值得我们期待.  相似文献   

17.
智能媒体传播格局使得新技术日益成为关注热点,但媒介伦理对于技术的规制依然关键,新闻价值观的理性回归是新闻传播事业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在技术变革和传媒格局重构的时代背景下,让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在实践中焕发生机与活力,创新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势在必行。以红色新闻资源在高校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中的应用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文献分析法、个案研究法等方法,从价值引领创新、专业培养创新、教育平台创新三个维度,创新红色新闻资源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相融合的教育模式,为新时代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培养开拓新思路。  相似文献   

18.
围观产生力量,这恐怕是微博力量最具中国特色的解释之一。在中国,微博改变了传媒生态和传播方式,在微博领域里,官方微博用户、普通微博用户和以新闻从业者为代表的媒体微博用户构成了"泛新闻工作者"阵营,他们的微博实践,影响并改变着新闻生产环节。具体来说,新闻源的全民化,新闻制作过程的社会性,新闻发布方式的多样性,跨越组织化,实现全民性、社会化,正是微博语境下新闻生产的新表征。尽管微博力量变革着传统的新闻生产,但是它依旧没能改变社会对于"新闻"的定义。  相似文献   

19.
吉登斯提出的“脱域”概念,描述了其作为一种生产机制通过时空转换组合所形成的社会关系重构.互联网为“脱域”的发生提供了可能,它本身就是脱域的条件和动能,它成为今天新闻生产的现实背景.互联网技术使新闻生产的链条和构成发生了重大变化,其脱域性主要体现在:新闻生产的主体多元化、新闻生产的客体多元化、新闻生产的范式互动化.针对当下新闻生产中的脱域之困,媒体将作出媒介全球在地化的策略选择,即型构本土媒介社区新闻生产体系.  相似文献   

20.
伴随着互联网的诞生,数字技术逐渐成为具有统治性的隐形力量。以数字技术为依托诞生的智能技术也在深刻地影响着新闻业的发展,智能新闻的发展方兴未艾。随着新闻业的人工智能应用,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也对传统的新闻教育提出挑战,智能新闻教育将成为未来新闻教育的新模式。智能新闻教育模式该如何建构呢?智能新闻生产不同于传统新闻生产,新闻生产和新闻教育的主体变得多元,内容审核和新闻发布的方式发生着巨大的变化,新闻教育的内容和手段也需要相应改变。智能时代的新闻职业伦理规范需要新的伦理启蒙,为未来的新闻工作者提供符合时代要求的伦理教育。新闻院系在发展智能新闻教育的过程中,应依据自身条件探索多元化的教学模式,满足智能新闻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