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刘峰 《社会工作》2011,(1):19-19
《社会工作》创刊于1988年10月,是中国大陆创办最早的一份社会工作刊物.我在刊物上工作了17年.每每忆起那些办刊的岁月,我就会由衷地感激敬爱的雷老(洁琼)-这位在国内外享有崇高声  相似文献   

2.
在我国众多的综合性社会科学刊物中,我特别地偏爱《学习与探索》。在它创刊十周年之际,我对自己的这个偏爱进行了反思:我为什么会偏爱《学习与探索》呢?得出的结论是:《学习与探索》具有一个鲜明的特色或个性,即它致力于理论的探索,它探索的是理论。在现代社会中,人们总是偏爱具有个性的人,具有个性的产品。对于刊物,当然也不例外。人们大概不会喜爱面面俱到的刊物,那种企图使自己的刊物适合所有人的口味,满足多层次读者需要的做法,成功的可能性是很小的。我想《学习与深索》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就在它突出了自己理论探索的特色和个性。  相似文献   

3.
易克信同志:你好!最近读了文献情报中心出版的一些刊物.我认为你们的刊物办得很好,并已将其中有关科研工作的文章介绍给世界历史所,供研究人员参考.这些文章是:1.中国社会科学院代表团访苏报告(《国外社会科学动态》1986年第9期)  相似文献   

4.
《学习与探索》,顾名思义,倡导学习,鼓励探索,按理说,作为一个刊物,摆在它面前的道路应该是无限广阔的。可是谁又能料到,它经历了那么多的坎坷,蒙受过难言的委曲。当它饱经风霜,走过自己十年艰辛历程时,我作为这个刊物的热心读者,特别是作为一个曾经给它带来过麻烦的作者,除了表示应有的歉意和内疚之外,理应写几句溢美之词,以示感戴和告慰,但我深知这个刊物编者们的为人,他们不需要这些,所以也就祝贺之词一概全免,仅借此机发几句议论罢了。一个理论刊物是广大理论工作者发表自己研究成果的园地。它面对万千读者和作者,应该和他们同呼吸共命运。当今毕竟不是“引蛇出洞”大搞“阳谋”的时代了,那时的逻  相似文献   

5.
期待着再造辉煌《江海学刊》主编、研究员吴功正《学习与探索》出刊百期,十多年的历程,寒来暑往,风雨艰辛,要经手多少稿件,要接触多少作者,以至于要翻过多少刊物页码……我不由得生起敬佩之情,从心底里道一声祝贺和祝福!我是《学习与探索》的作者,深感这家刊物取...  相似文献   

6.
佚名 《东西南北》2009,(4):29-29
有个女友问我,在表述对异性性感方面的要求上,男人和女人谁更赤裸裸?我说,可能是男性。你没看到满世界花红柳绿的刊物封面,都是美女当家,基本是为了满足男性的审美欲望。  相似文献   

7.
我的建议     
我手头只有1982年第1、2期《社会》杂志,故只能就这两期刊物谈谈我的看法。据我所知,《社会》是中国目前第一本,也是仅有的一本专载社会学文章的刊物,它在向国内外各界人士介绍社会学、提供社会学发展信息方面起着重大的作用。《社会》象西方学术刊物一样,让我们及时了解最新研究项目、研究方法以及取得的成果,但《社会》也有与  相似文献   

8.
《学习与探索》走过了十年探索的路,在解放思想、发展学术事业方面作出了重要的贡献,迅速赢得了广大读者和作者的信任。这可以说是对一个学术刊物最好的评价。记得十年前,是我建议采用这个刊名的。其用意在提倡重新学习马克思,努力探索未知的真理。我是这个刊物积极撰稿人之一,曾在这个园地发表过一些“标新立异”的文章,如对我国所处历史阶段的新见解,提出“速度型”与“结构型”两种经济增长模式,对传统“按劳分配”理论的批判,等等。不言而喻,我也曾给《学习与探索》惹过一些麻烦。但是,不管遇到什么风雨雷电,作者和刊物编辑部之间总是维系一种互相爱护和支持的关系。这是十分难能可贵的。我以为,今后要把刊物办得更好,应该发扬这种精神。  相似文献   

9.
生活邮筒     
上月最优来信尊敬的编辑:新年好!时光的脚步总是这样匆匆忙忙,2006年就要结束了,望着书柜里整齐的《半岛新生活》,我想应该写点什么给"新生活"了,自创刊号到现在,我一直都在热切关注着这份青岛本土的刊物。如今阅读"新生活"已经成为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为有这样的一份刊物,平凡日子精致许多。本期的封面是张靓颖,大概是因为她前段时间刚来过青岛的缘故吧,记得去年春节前最后一本大刊的封面也是张靓颖,不知道为什么会对她  相似文献   

10.
收到《学习与探索》创刊十周年笔谈专栏的约稿信,自然十分高兴。这么个在当今中国的社会、人文科学界出过不少风头的刊物,一晃十年,虽未见活得太精壮,却也算得上对得起学术良心。该怎么说呢?也算得上是粉碎“四人帮”以来,政治局面大好的一个明证吧。在两年前,也是这个刊物召开的一个座谈会上,我说,这些年,《学习与探索》卖的就是“人学”这盘菜。这话今天我也觉得没有大错。这些年来,《学习与探索》发表的文章不少,专栏也办了一些,可是,无论热门的还是冷门的,影响未必都大过同类的刊物;而“人  相似文献   

11.
舜文 《东西南北》2010,(10):80-80
自从3年前第一次知道这本刊物,看《东西南北》已成为我生活的一部分,身边的同学、朋友们纷纷订阅,大家都对它极有好感。  相似文献   

12.
<学习与探索>创刊30周年了,对于这一推动当代学术发展的优秀刊物,我衷心地表示祝贺,并向在这一学术园地上辛勤耕耘的"园丁"们表示诚挚的敬意!  相似文献   

13.
屈指算来,我与<学习与探索>杂志的学术交往已有整整20年了.记得那是1989年春夏之交,我正在撰写<现代文艺社会学>一书,当时我边写边把部分章节整理成文,寄给一些刊物发表,那次是将<文艺创作社会学新论>一文寄给以往素无联系的<学习与探索>.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90年代中期,我在南京政治学院读研究生时,给自己确定了一些必读的学术刊物,以了解学界的研究动态.<学习与探索>就是其中重要的一份.当时给我印象深刻的有两点:一是这份刊物的学术水准高,能及时反映学界的热点问题并进行深度追踪;  相似文献   

15.
认真说,我没有多大资格在这里对《学习与探索》(以下简称《探索》)创刊十周年纪念表示祝贺。这并非意指凡刊物的纪念都应该由名人大家来挥毫洒墨以示显赫,而是说我这位作者不仅与《探索》结缘太晚(1987年下半年才开始投稿给她),并且迄今为止所发表于她的两篇拙作(《一个屡见不鲜却令人困惑的现象》,1987年第4期;《对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研究现状的辨析》,1988年第1期)也欠份量而未能给她增添什么光彩。但一本刊物尤其  相似文献   

16.
萧功秦 《浙江学刊》2005,(6):132-136
近年来,刊物上学术文章可谓汗牛充栋,但彼此切磋争鸣的情况确实并不多见,拙作<从发展政治学看中国转型体制>(下称<体制转型>)在<浙江学刊>2005第5期发表,周敏凯先生能详阅拙文之后,撰文坦诚提出自己不同看法,可以说是开争鸣风气之举.周先生的文章也使我有幸获得一个机会,在刊物上通过学术上的交流切磋,来加深并引发对一些问题的新的思考与认识,在此,我要向周先生表示谢意.下面,我对周先生的商榷文章中所提出的六个问题,一一做出回应,以就教于周先生,同时,也借此机会,向读者谈谈自己写作<体制转型>一文的一些思考与心得.  相似文献   

17.
我的祝福     
《社会》出版满15年了,约我写个短文,我当然唯命是从。15年,在历史的进程中,实在也算不得什么,可是一个刊物,走过15年道路,亦岂易事?我是一个搞文字工作的人,此中甘苦,也深为知道的。15年.5000多个日日夜夜,编好一篇文章,搞好一个版面,都在编辑的心胸之中,你知道哪一篇文章会得罪什么人,哪一个版面会使人不开心。有的时候,清样出来了,装订也差不多,可是自己心中还在七上八万,吃不准。我过去负责一个编辑部时是这样,我想今天的编辑,这碗饭也不是好吃的,正因这样,坎坎坷坷走了15年道路,出了15年的刊物,凭此一点,就…  相似文献   

18.
《学习与探索》杂志在松花江畔创刊已经十年了,我在东海之滨也做了它整整十年的读者。我认为,把《学习与探索》与国内其他同类刊物相比,它至少有如下几点是值得提出的: 第一,《学习与探索》努力地与我国当代思想文化界的前进取同一步骤,从开展真理标准讨论,促进思想解放,到提倡文化问题研究,再到宣传改革开放,它都是旗帜鲜明的。十年来,我国思想文化界应该说也还有些风风雨雨,但《学习与探索》却没有象有的刊物那样,闻“风”而动,左右摇摆。  相似文献   

19.
编辑同志: 我是一个在基层工作的青年,工作之余我和同事都欢喜翻阅各类报刊,《道德法庭》栏里的文章常成为我们议论的话题。有的青年说:“《道德法庭》有些文章有味道,够刺激”。我想,一篇文章如果仅仅是给人以这种印象,能算是一篇好文章吗? 现在各种刊物很多,读者也很多,这充分反映了我们文化事业的发展,同时,也对编辑、作者提出了新的要求。要尽量把报刊办得好一些,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但不能单纯追求发行量,而塞进一些庸俗低级的东西,以迎合某些人的需要。我感到少数《道德法庭》文章就存在着这样的倾向。记得有一篇讲一对堕落夫妻的文章在一本刊物上登出来以后,有些人争相传阅,对此文谈论得最多的无非是一女二男同睡一铺  相似文献   

20.
在美国从资本主义发展为帝国主义的时期,美国文学评论刊物不仅与具有"大众趣味"的综合性刊物彻底相区别,而且自身内部亦起了分化.关于文学评论刊物类型的形成问题至今尚未从实践方面予以研究,过去只是把以文学评论为主要目的的杂志统统看作是专业刊物,而忽略了从期数、销售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