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鲁迅的小说<伤逝>是表现知识分子生活思想最深刻、艺术最圆熟的一篇.它通过对涓生和子君从初恋、同居到最后分离的悲惨结局,反映了婚姻不仅仅是个人问题,还是社会问题;婚姻是项事业,需要人们去经营.而这两个问题到现在都还没过时,这就决定了<伤逝>不仅有一定的历史意义,同时还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从当今<红楼梦>的年轻读者更偏爱薛宝钗的网络调查谈起,重新对薛宝钗、林黛玉的婚姻问题进行剖析,解读了薛、林二人的性格特征,重点分析了薛宝钗凭借高超的战法取得宝二奶奶的地位,林黛玉追求真爱,但并未同宝玉成就姻缘的原因,揭示了宝钗、黛玉婚姻悲剧的实质.  相似文献   

3.
<灰姑娘>中的辛德瑞拉丢下水晶鞋逃遁而去最终等来了王子和爱情幸福,<包法利夫人>中的爱玛捡到了子爵的缎烟盒后渴望着与某一个子爵一类的男人共同改写婚姻的庸俗无聊,最终走进爱情幻灭自杀的悲剧结局.在男权主宰的社会历史文化传统中,"水晶鞋"和"缎烟盒"这两个语言符号的实际所指是相同的,即女性共同的集体无意识--"灰姑娘情结",以及这一情结所导向的女性在历史的、现实的存在过程中丧失主体性的悲剧陷阱.  相似文献   

4.
《红楼梦》未完为中国文化史不可弥补的损失,但主要人物结局前八十回皆有所示,关于薛宝钗之结局,学界基本有两种观点,一是宝玉出家后,宝钗孀居,孤独终老,二是宝钗改嫁贾雨村。细考文本,宝钗结局是在宝玉出家后改嫁贾雨村,但这并非从此人生顺遂,甚至是"好风送我上青云",贾雨村在复杂的政治斗争中失败后几经沉浮,最终失败,宝钗又一次失去依靠,此次打击更甚,在穷困孤独中度过余生。宝钗的悲剧寄托了作者的虚无思想与深刻感伤。  相似文献   

5.
<红楼梦>是一部以女性为主要描写对象的巨著,以黛、钗诗词为着眼点,可以纵览全书韵文所反映的文学、文化、语言学特色.从修辞方面来看,二人均善用典故及拟人、复辞等手法.林黛玉善用各种诗词曲赋体例来表达情感,其诗词用韵也呈现多元化特点;而薛宝钗的诗词创作量则明显逊于黛玉,且形式较为单一.仔细研读黛钗诗词.可看出<红楼梦>的诗词有如下特征:"按头制帽"反映人物性格,"一语成谶"预示下文情节,"针砭时弊"暗讽社会腐朽;林黛玉的诗词是女性主体意识的集中爆发,而薛宝钗的诗词则是女性意识在压制下的含蓄表达.此外,黛钗诗词也为"钗黛合一论"在某种程度上提供了线索:宝钗或多或少也具有黛玉那种多愁善感的气质和一些反叛特性.  相似文献   

6.
自<红楼梦>问世以来,人们一直为两个女主人公薛宝钗和林黛玉孰优孰劣的问题争论不休.但也有人认为薛宝钗和林黛玉都是作者曹雪芹所肯定的正面人物,这就是所谓的"钗黛合一"论.对"钗黛合一"论作一历史的回顾与分析,并由此讨论文学人物评价的标准问题是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7.
<西厢记>和<牡丹亭>被誉为我国古典戏剧的"双璧",不仅因为它们突破了前人关于爱情婚姻的主题内涵,而且还由于其分别塑造了崔莺莺和杜丽娘这两个各具时代特点且具有叛逆精神和个性特征的艺术形象.从文本及其社会背景入手,对两者所表现出的相同内涵而又不同形态的女性意识进行了解读.  相似文献   

8.
《红楼梦》之"情"可谓意蕴深远。贾宝玉的情感以"情不情"为特征,是一个包含了"色欲"与"纯情"的情感世界,寄寓了作者"情"的理想。黛玉之"情情"与宝钗之"情时"分别代表了宝玉的两种情感诉求而不可兼得。"兼美"钗黛的秦可卿作为贾宝玉的知"情"之人,是作者将两种情感糅合在一起的一个尝试。饱含着作者审美理想的秦可卿早早地退出舞台,为小说的结局奠定了悲剧的基调。  相似文献   

9.
由于冯梦龙"折中"和"骑墙"的"情教观"使他在<情史>中所辑的一些男女情事大都弥漫着一种对人性张扬和消解的张力.在文本中具体体现为一方面对世俗男女私情的揄扬和对僧侣犯禁行为的津津乐道;另一方面又用婚姻和因果报应及天命难违的方式予以消解.这些创作意向上的背离也反映了冯氏矛盾的婚恋观.  相似文献   

10.
清代评论者对钗黛形象的理解与阐释,是<红楼梦>无限发展的接受链条上的第一环,他们对钗黛形象的理解,在很大程度上奠定了后人理解的基础;他们对钗黛形象理解的丰富性和差异性,以及在评论过程中流露出的强烈的主体心态,其背后复杂的原因值得我们探究.  相似文献   

11.
曹雪芹未完成《红楼梦》的缘由探讨:(1)从曹雪芹创作《红楼梦》前五回内容可看出“钗黛合一”是作者创作的初衷;(2)从“判词”诗作可看出“钗黛合一”是作者创作一个完美的女子形象是当初创作《红楼梦》的方向;(3)作者创作到八十回回目之后根本没法将“钗黛合一”,故此作者将一个完美的爱情故事创作留下了令已也令人遗憾的残本。  相似文献   

12.
岭南少数民族女政治家冼夫人一生历经梁、陈、隋三代,一生的功绩在于她终生致力于维护朝廷在岭南的统治,促进民族团结。她一生功绩彪炳,其中,与汉族官员冯宝的联姻成为她一生中的重要事件,也成为岭南民族融合的重要事件。本文探讨冼夫人生活时期,岭南高凉地区的民族状况,汉族官员在高凉地区的处境,探讨冼夫人冯宝联姻带来的汉俚民族矛盾的缓和以及俚人语言、习俗及心理意识的变化,从而得出结论,说明冯冼联姻推进了高凉汉俚之间的民族融合,加速了俚人的汉化并促进汉俚民族团结,为岭南繁荣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3.
澳大利亚女作家迈尔斯.弗兰克林的自传体小说《我的光辉生涯》是第一部澳大利亚小说。它成功地塑造了反叛婚姻的丛林少女西比拉的艺术形象。在西比拉生活的世界里,婚姻如同一根绳索捆住女人的手脚,让她们乖乖地做男人的奴隶。女人的悲惨命运和男人的所作所为,使西比拉坚定了永不嫁人的决心。小说描绘的图景是一百多年前澳大利亚的丛林生活,但它所反映的女权主义思想和叛逆精神远远超越了它的国度和时代。作为澳大利亚女权运动的先驱,迈尔斯.弗兰克林远远走在时代的前头。  相似文献   

14.
作为一座"沟通东西方文明的人桥",赛珍珠通过各种形式传递着她企盼中西文化交融的美好愿望,对异族婚恋的理解与支持即是赛珍珠对此的一大主张。小说《同胞》涵盖了多对情侣的婚恋故事,既有美国小伙与中国女子的异族婚恋,也有受到西方教育的留学生与传统的中国女子的"异族"婚恋。赛珍珠在这部中后期小说中反映出了渐趋成熟的异族婚恋观。  相似文献   

15.
《金粉世家》以北洋军阀时期国务总理金铨一家由盛而衰的家庭生活为背景,详尽地描写了金家少爷金燕西与平民女子冷清秋之间相爱-结婚-分手的爱情悲剧。女主人公冷清秋才华出众,性格坚韧,她接受过新式教育,追求个性解放、人格平等,期盼婚姻自由,一旦得不到有爱情的婚姻,毅然决然地选择出走,自食其力。无疑,这个人物形象具有强烈的现代意识。  相似文献   

16.
在《荆棘鸟》中,爱情叙事是最重要的结构因素,作品对爱情的书写隐含着对女性欲望的展露和对女性成长的追踪。具体地说,在对梅吉的情感体验、爱情纠葛和婚姻经历的展现中,包含着一个从柔弱的少女成长为独立自主的主体的女性的成长故事,而其中女性的欲望与追求也得到了有效的表达。通过这些,我们可以看到作品的女性化书写。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分析宝玉、黛玉、宝钗三人的出场,阐释了他们的地位、相互关系及其在全书中的意义,指出了宝玉、黛玉、宝钗三人之间的关系从某种意义上真正体现了《红楼梦》的两重悲剧:社会性的残缺和灵性的毁灭,集中表现于宝玉的人生悲剧并投影于宝钗和黛玉人生的悲剧。  相似文献   

18.
《新民报》是解放前中国最大的民间报系之一。邓季惺作为《新民报》总经理陈铭德的夫人和报社经营管理的主要负责人,对该报的发展壮大有重要贡献。她在报社充分发挥其企业经营才干,建立了一系列规范的管理制度,使《新民报》逐步发展壮大。  相似文献   

19.
平民姑娘阿关与烟草店少爷高坂录之助青梅竹马、互相爱慕。阿关因父母之命被迫嫁给了政府高官、家境富裕的原田勇,让高坂录之助心灰意冷,生活急转直下。由父母包办的与毫无感情的杉田姑娘的婚姻更是让高坂录之助变本加厉地放纵自己,最后落得妻离子散、家徒四壁,成了一介车夫。高坂录之助用自甘堕落的这种独特方式来反抗封建陋俗,控诉世俗社会的不平等,而这也最终导致了他的毁灭。  相似文献   

20.
王志尧 《南都学坛》2005,25(1):45-51
在既往的红学研究中,多数论者认为,贾母是林黛玉婚姻悲剧的主要制造者之一。然而,从贾母为贾宝玉所定择偶标准来看,她的婚姻观是相当开明的,从未限制过某人的自由。对照宏著内容,她始终是林黛玉的呵护人。值得遗憾的是,她对林黛玉过分溺爱,缺乏必要的人生指导和培养教育,使其不良性格未得到些许纠正。林黛玉自身所具有的孤傲自许、目无下尘、褊狭尖刻、小性儿等不适应社会人生的乖张性格是导致其婚姻悲剧的主要原因。强加在贾母头上的破坏林黛玉婚姻的恶名应予洗雪。林黛玉自身极难适应社会人生的癖性可资后人镜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