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充足理由原则,即"没有什么东西无理由而存在"的原则。这一原则的提出不仅从根本上改变了西方近代理性哲学的历史走向,使莱布尼茨在西方哲学史上享有崇高地位,而且也对德国古典哲学、现代西方人本哲学和现代西方分析哲学与科学哲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它对现代西方人本主义哲学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叔本华和海德格尔体现出来的;对现代西方分析哲学和科学哲学的影响主要是通过罗素和卡尔纳普等人体现出来的。  相似文献   

2.
崇高是近代美学史上一个重要的范畴,康德在他的哲学美学体系中完善了崇高的内涵.康德认为崇高在于主体内心的道德情感,把崇高的审美判断建立在一个"人之为人"的尺度,为审美超越和审美自由的实现奠定了哲学基础.崇高体验中痛感到快感的转化过程,也是人生境界提升的过程.我们只有理解了"痛感"的实质,才能寻找到超越痛苦的力量,体会到真正的审美快感.康德的崇高论对于现代美学的发展和超越现代文明的困境都有深刻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哲学与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中国传统文化(中国哲学)中的儒家、道家、佛家致思路径是"寻求生命之道"。儒家对生命之道的探寻注重三个方面的问题:人与自身的关系;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天地、自然的关系。从人生与人的修养上去理解哲学是中国哲学的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古今中外的任何哲学都是从不同的侧面和角度,以不同的方式"定位宇宙,安排人生"的学问。哲学的主旨即在于使人的精神境界不断地升华,并在精神境界的升华中崇高起来。  相似文献   

4.
人文精神是哲学乃至人类文明中的一个重要向度,这种人文向度肇始于古希腊早期哲学。古希腊早期哲学家们把自己对于宇宙人世的关怀称为“哲学”,用毕生的生命智慧孜孜以求的探寻着世界之真、德性之善、生命之美。他们的哲学探讨直接关涉的是人自身,是人对外部自然统治力量的反抗和对人自身生存状况的觉醒,在永恒的追求外物本质的过程中更深刻地体现了对命运的追寻、对智慧境界的向往和对人性的多向度的追求,具有深厚的人文意蕴,对以后几千年西方哲学的发展,特别是今天的哲学危机的解决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古希腊早期哲学创造的成就的确使他们获得了人类文明史上永恒的崇高。  相似文献   

5.
崇高作为一个美学范畴,既是对审美对象特征或艺术品味、风尚的抽绎,同时也积淀着人们特定的文化——心理感受和精神指向。近代西方主体性哲学的诞生,使崇高的文化内涵逐渐丰富起来,它在康德那里不但与优美一并成为解析判断力的两大范畴,更在其“以人为最高目的”的人类学哲学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在人类学哲学的理论视野下,崇高这一文化美学的有机元素,或可在纯粹精神领域里化作各种人生目的和理想,并在实际的生活实践中,激励着我们不断追寻有限生命的意义和境界。  相似文献   

6.
世界各民族都拥有自己的文化和作为文化核心部分的哲学,它是各民族智慧的集中体现。黑格尔对中国哲学,特别是孔子哲学抱有偏见,事实上,孔子的哲学范畴"仁"与苏格拉底的哲学范畴"善'互有同异。孔子哲学在中国哲学史上的地位是崇高的。黑格尔对孔子哲学的偏见主要缘于他对中国汉语文及孔子哲学的不了解。  相似文献   

7.
论哲学境界与人文精神品位的内在契合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哲学境界是以理论反思的方式对人的精神追求的理论表达 ,体现了人的人文精神的价值追求。哲学境界的精神品位同人文精神的内在规定是统一的。人对自身的“全面”旨在确立人文精神的崇高品位。哲学境界的理论功能就是把握人文精神的所内蕴的生活的整体性、终极性意义  相似文献   

8.
康德的“崇高的分析”是其美学体系的理论支点之一,它的意义在于为康德美学从现象到本体、从审美到道德的过渡提供了重要的心理机制,以崇高为转折点,审美判断力从日常生活的自由和谐、从外在形式转向人类的深层理性,完成了向“完整意义上的主体性”的迁移。本文通过与康德以前的崇高理论的对比,并联系“自然与人”的哲学基本命题,认为康德的“崇高论美学“是其“哥白尼式革命”的一面旗帜,它凝聚着康德探寻审美认识论向审美本体论的历史转变、进而走向“人是最后的目的”的人类学追求。  相似文献   

9.
《对美感和崇高感的观察》是康德《判断力批判》的前奏,是康德运用经验主义方法对美感和崇高感的初步考察。《观察》中对主体性的强调、对美感和崇高感的分类、以及伦理学美学思想都为后来的《判断力批判》所继承和发挥,而《判断力批判》则在先验哲学的层面上对《观察》中的经验主义方法实现了超越。  相似文献   

10.
张横渠(载)是宋代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他在中国哲学史上具有崇高卓越的地位。他是第一次从哲学基本问题上批判佛教唯心主义的人;他提出了完整的唯气哲学,把中国古代唯物主义提到新的理论水平;他继承发扬《易大传》的辩证思维,对于中国古代辩证法哲学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他的“民胞物与”思想为中国近古时代人道主义思想确立了理论基础;他是中国近古(宋元明清)时代唯物主义传统的奠基人。  相似文献   

11.
毛泽东诗词描绘了祖国壮丽的河山,但他往往从社会、历史的高度出发,充满哲理性的沉思和奇异的想象,对人生的思考充满睿智,具有诗化哲学的特点。文章从自然、历史和人的关系上探讨了毛泽东诗词的崇高美。  相似文献   

12.
中、西传统建筑哲学的差异在于:中国建筑作为礼制的象征,往往通过位序、色序等象征手法来体现或设定人与人的上下、尊卑关系;由于礼制相对固定,建筑形式也相对定型。而西方建筑是理念的派生物,可以按照某种抽象而永恒的理念推理出来,建筑形式与理念类型之间有较强的对应关系,并且建筑形式随着理念的丰富而不断更新。在建筑美感的追求上,中国建筑及其哲学以“中和”为美,而西方传统建筑及其哲学以“崇高”为美。  相似文献   

13.
主体性思想是康德批判哲学和美学的精髓和灵魂。康德的崇高论尤其突出了主体的价值,侧重于主体理性力量的张扬和内在道德精神的唤醒,并充分肯定了主体在感性与理性、个体与社会、自然与人的统一中的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14.
哲学社会科学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是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担负着认识世界、传承文明、创新理论、咨政育人、服务社会的崇高职责。纵观人类历史长河,哲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如同车之两轮、鸟之两翼,共同推动社会前进。自然科学认识自然规律,解决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使自然造福于人类;哲学社会科学认识社会发展规律,处理人与人、  相似文献   

15.
尼采以希腊的悲剧精神读解人生、诠释生命,把人的生存置于崇高的艺术审美境界之中,昭示了悲剧哲学审美的生存可能性.尼采赋予艺术以形而上的性质,认为艺术与哲学同根;审美的生存方式不仅是可能的,而且给现实人的存在提供合理的生存价值取向.只有在艺术审美的生存方式中人与世界的存在才是合理的相互交融.  相似文献   

16.
我们每读毛泽东诗词,便象面对着崇山峻岭,面对着大海怒涛,而对着天翻地覆,我们的心灵,会感受着一种无限的崇高美。 在美的分类中,是分优美和崇高的。优美的对象,博克说它是小巧的,光滑的,娇弱的,颜色鲜明而不强烈的。优美给人的审美感受是单纯平静的,轻松愉快的。崇高,车尔尼雪夫斯基认为:“崇高的事物就是指在范围上较之和它相比的事物超出很多的事物而言,而崇高的现象是指一种较之其他和它相比的现象更要强烈得多的现象而言。”①因为崇高是这样的事物,这样的现象,所以人面对它,就感觉它是高超的,博大的,深广的,望而生畏;人要征服它,就要付出巨大的牺牲。因此,人在面对崇高事物和征服它的过程中,就必然夹带着痛感。毛泽东诗词给人突出的审美感受,正是这样的崇高美。  相似文献   

17.
“主一客一主”交往实践辩证法作为辩证法的又一个向度,是在对传统向度“主一主”辩证法和现代性向度的“主一客”辩证法基础上的完善与发展。从生存论视域进行哲学反思,目的就是返回到人自身之存在,使人能动地对客观世界进行生存意义上的改造,使“以人为本”的全面而自由发展这一崇高使命得以完成。  相似文献   

18.
论述古希腊和古罗马以降,美就二分为两个基本范畴:秀美和崇高美(中国历来有柔美和阳刚之分),尤其是朗吉努斯的《论崇高》,确定了崇高的美学规定,自此,艺术家表现崇高美有了哲学的理论依托。欧茨小说《大瀑布》以尼亚加拉大瀑布为背景,热情讴歌大瀑布的阳刚之美。自然景观的壮美令人沉醉,而小说中的男性角色在困境中表现的优雅和勇气,令人肃然起敬,彰显人类的崇高气魄和阳刚之美。  相似文献   

19.
胡塞尔怀有崇高的历史使命感。在他看来,哲学要想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严格科学”,就必须坚持对人性所负有的责任;必须以最严格科学的精神和完成历史使命的诚实信念,去批判和克服自然主义、历史主义和世界观哲学留下的种种“恶遗”或“偏见”;自然科学的危机实际上是一种全面的危机,是对人性的一种遗忘或异化。  相似文献   

20.
在浩如烟海的哲学文献,历史典籍和文学艺术等人类文化遗产中,在世界各国的政治制度、经济生活和风俗习惯的各个方面,人们随处都会遇到宗教问题。说起宗教,不同的人往往有不同的感觉:一些人仿佛觉得精神得到了净化,有一种崇高感;一些人却觉得毛骨竦然,有一种恐怖感;多数人觉得难解难测,有一种神秘感。正因其“崇高”,才使得它吸引着众多教徒,企图进入“天堂”、“天国”境界;正因其“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