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百年中国哲学是围绕着如何回答“中国向何处去”这个时代课题而展开的,其基本内容是对古今中西哲学思想的诠释、比较、评价和选择,以重建中国的现代哲学,进而为重建新的社会模式提供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其讨论的焦点是“传统哲学与现代化”的关系,试图通过对传统哲学的价值诠释和选择,以实现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由于社会的发展变化,使哲学问题的不同侧面得以凸现,人们对哲学问题的思考和回答也有所侧重,因此形成百年哲学发展的阶段性。  相似文献   

2.
百年来“中国哲学”学科的建设,至今仍存在着文化传统与哲学学科的双重合法性问题。如何才能使“中国哲学”既根源于“中国”的本土文化,又表达出人类普世性的“哲学”精神?文章强调应该通过民族性的文化寻根与普遍性的哲学寻根两条途径来寻求重建“中国哲学”的两个学理依据,真正实现中国哲学的重建。  相似文献   

3.
在新文化运动开启的中华民族国家现代化的进程中,如何实现民众思想和观念的现代化,是这个古今大转变中思想文化和学术教育本身建设所面临的极为迫切的现实问题。这个历史的任务具体来说,就是在实现传统思想文化和学术教育向新思想文化和学术教育转换时,如何实现它们之间社会功能的衔接。本文通过勾勒美学学科在中国百年发展的特殊历程,分析新旧学术转换的内在轨迹与变异的相关因素,揭示古代传统学术向现代学科转变的一般性问题及其对策。其意旨不仅在于为中国现代学术发展提供一个参照,而且试图为中国思想观念的现代化作一些初步的探索。  相似文献   

4.
社会历史的时移世变促动着语言文字表述形式的变革,近现代的横断性事变促使着中国社会纵向的断裂划分,置身于这一历史链条上的观念文化要域的中国哲学,其自身就背负了传统与现代相差异的问题;要使哲学的传统焕发新机,对其进行现代性诠释是接通今昔间距的转换纽带;现代诠释需有下述应当性的践识:诠释经典原理以立其本是其基本立场,诠释子学思想以归其域是其理论要务,接续“义理发挥”以开其新是其方法理路.  相似文献   

5.
全球化背景下当代中国的文化建设和文论建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如下一些方面论证全球化背景下当代中国的文化建设和文论建设:应当把当代中国的国情和文化人的文化身份定位在从前现代向现代的过渡与生成;对全球化与民族性的关系进行宏观的辩证分析,提出“以我为本”、“为我所用”、“合而不同”和“优化组合”的原则;根据实现社会的现代化和人的现代化的实际需要,主张对传统的中国文化和当代的西方文化进行鉴别、审视和选择;并把是否有利于社会的现代化和人的现代化的一致性作为衡量先进文化的标准和权威性尺度。  相似文献   

6.
中国的现代化转型最核心要义是文化的转型,即从传统文化向现代文化的转型。以西方工业文明价值为支撑的现代文化模式使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化历程中遭遇巨大挑战。任何文化的转型都无法脱离自己的传统和历史语境,在向现代化转型过程中,必须坚持传统的话语立场。只有超越二元对立模式、破除对西方现代化模式的盲从和重估传统文化价值,才能在文化转型中坚持中国话语立场。  相似文献   

7.
围绕刘笑敢2009年3月在商务印书馆出版的<诠释与定向--中国哲学研究方法之探究>,中国人民大学梁涛、干春松教授近期发起并主持了以"中国哲学的身份问题"为主题的座谈会.着眼于中国哲学之为现代学科的角度,刘笑敢指出:其一,中国哲学研究应当坚持"两种定向"--既面向历史、文本,又面向现实、未来,既追求"对现代生活有价值的解释",又追求"符合历史文献的可能允许的解释";其二,中国哲学研究者具有"三种角色"--现代学科研究者、生命导师、民族文化承担者,研究者应该自觉地把这三种角色分开,目前学术界的一些负面现象恰恰源于三种角色没有分得清;其三,中国哲学包含"两种身份"--学术研究与民族文化,两者之间存有互动,学术研究应该为民族文化的发展提供营养资源,所以学术研究是更根本的,民族文化的发展也可能推动学术研究.以"两种定向"为基础,与会者就"三种角色"和"两种身份"展开了积极的讨论,认为刘笑敢对于中国哲学有一种十分强烈的忧患意识,深感中国哲学在现代社会以及现代学科体制之下所面临的危险,所以采取了一种防御性的姿态,但这种过于强烈的防御性姿态同时也缩小了中国哲学的格局与气象,贬低了它所具有的可能性;与会者还认为,通过中国哲学这门学科如何实现民族文化的重建,也很重要,但中国哲学未必能够完全承担起民族文化重建的使命.哲学之外还需要另一个学科--国学的支撑.  相似文献   

8.
国学研究应该着重研究国学与现代化的关系问题,也就是要着重研究传统国学中所具有的那些恒久生命力和普遍的价值、那些蕴含了可以成为回应现时代问题及重建当代思想文化的丰富可贵的精神资源;研究民族传统文化(国学)现代化或作用于现代社会的思想文化、社会生活的途径、方法问题,研究传统文化向现代文化转型的路径等问题,使传统国学真正成为推进我国社会发展和现代化的丰厚“软实力”,成为从传统向现代性转换过程中一个可以借鉴依凭的特有的民族性基础。  相似文献   

9.
中国现代化进程是一个通过将现代性不断植入传统进而实现中国社会从传统向现代社会转型的过程,也是一个通过自主选择而使自己的发展步入世界文明历史发展行列的过程。传统与现代、中方和西方等不同文化在当代中国追求现代化进程中的相遇并会引发文化矛盾和冲突。从本质上说,这种冲突昭示着中国文化正在面临着一场由转型而引发的新的文化价值观的当代重构,意在使我们能够站在多元文化视野中,自觉地审视定位自己的文化传统,并努力重塑能够体现社会主义价值特质要求的自信包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文化价值观。  相似文献   

10.
当代中国文化转型具有对中西文化传统的批判反省与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当代建构两面性,这表明以现代的方式批判传统与以中国化的立场阐释西学相结合的过程也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内在统一的过程,从而内在地规定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对传统文化的一面回眸、一面前瞻的双重思想品格。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价值选择上既接纳移植西学同时也重视对文化传统的当代重构,以诠释传统的方式接纳现代理念旨在为之探索更为方便快捷的思想通道,激活它与中国传统文化实现内在对接的文化之根,为它中国式的当代拓展提供更加适宜的文化土壤。  相似文献   

11.
新月派的诗歌理论相对于中国传统文化而言是"蚕蜕里的新生"传统文化的某些材料被其用作理论支点和批评话语;新月理论家们用现代的话语对传统文论进行了转换;用现代科学知识对传统文化进行了重新诠释和说明,为其注入了活力.二者的这种关系体现出中国现代思潮和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互动,从中也可窥探中国新诗发生之源,并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全球化和民族化提供了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12.
文化哲学是20世纪的一门显学,它是在传统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变的历史背景下对技术"异化"和文化危机的反思.而在中国,文化哲学研究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近期中国学界文化哲学研究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文化及文化哲学范畴内涵的界定以及文化哲学学科体系建构;马克思主义与文化哲学的关系的探索;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文化建设.对近年中国学界文化哲学研究现状进行回顾、分析、认识及反思,无疑对于中国文化哲学学科建设和当代中国社会文化建设都有着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无法创生现代法治,其惰性因素严重阻滞中国法律文化现代化实践。要实现中国法律文化现代化,必须着眼中国社会现实,从政治制度、经济体制及文化价值观念等方面进行模式构建:从中国经济政治变革中寻找根本动力,实现经济市场化和政治民主化;不断摒弃传统法律文化的阻滞因素,正确处理继承淘汰与移植创新关系;构建理性法律文化及先进的法治理念;培育现代法律观念,树立法律信仰。  相似文献   

14.
现代化是社会从传统向现代转化的嬗变过程,它不是与传统文化彻底决裂,而是对传统文化转换创新,发挥其现代潜能,实现两者的和谐共振,最大程度满足了现代化的道德吁求。杨时的道德教化思想作为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一个组成部分,他对崇高理想人格观、重义轻利节操观、主战斥奸爱国观和仁政惠施民生观的伦理阐述和道德教化,为当今社会现代化发展与和谐社会构建提供了思想资源和文化支撑。  相似文献   

15.
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本文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在世界历史的背景中产生的“世界哲学”,其历史文化基础包括中国传统哲学,尤其是朴素的辩证唯物主义;中国传统哲学中有丰富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而且二者在荀子、张载、王夫之的哲学思想中达到了统一,形成了中国哲学中的朴素的辩证唯物主义传统,这种朴素的辩证唯物主义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便利的思想桥梁或理论途径;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现代唯物主义,它实现了哲学由传统形态向现代形态的转换,而中国传统哲学具有某些现代价值,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现代性和中国传统哲学的现代价值具有某种程度的契合,这决定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和中国哲学现代化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16.
少数民族哲学视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是中国少数民族哲学转型的重要个案,是中国哲学转型的重要部分。其理性省思的主题表现为在近现代全球性现代化运动中,不仅传承和阐释了本民族的传统文化,而且在传统与现代、中国与西方、城市与乡村的多重冲突中接受和阐释了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内的近现代西方哲学,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和中国哲学的现代化作出了贡献,从而体现出中国少数民族哲学家对“中国向何处去”问题的哲学思考。  相似文献   

17.
论中国传统道德文化与德育现代化的现实转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传统道德文化对德育现代化具有现实转换的价值。批判地继承传统道德文化是实现其现实转换的实质。实现其现实转换的目标是 ,德育现代化必须有利于弘扬优秀的传统道德文化 ,塑造民族精神 ,增强民族凝聚力 ;途径是加强传统道德文化教育 ,使其在青少年的心理和行为方式上得以升华 ,实现现代的创造性转换 ,变成具有现代生命力的美德。  相似文献   

18.
文化现代化是一个国家现代化进程不可逾越的阶段,如果不能在文化层面完成现代化,那么将很难真正实现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科学发展观将文化现代化放在极为重要的战略地位,是指导中国文化现代化的崭新理论。因此,深刻理解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和文化内涵,把握中国文化现代化发展的规律,统筹兼顾,科学制定文化现代化的发展战略,对推进中国文化的发展与繁荣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毛泽东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两条基本路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毛泽东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存在着两条基本路径:一条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中国具体实际,指导中国革命与建设实践,审视和改造中国传统文化;一条是以民族形式理解、诠释马克思主义哲学,善于从日常生活中、从社会实践中总结经验,并把经验上升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高度。这两个方面的辩证结合,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从一般形态到特殊形态和中国传统哲学从古代形态到现代形态的两个转变。  相似文献   

20.
中国企业新的一轮海外直接投资大潮正在形成。中国企业的海外直接投资既是中国经济发展的要求,也是中国社会发展的要求,同时也是中国文化向世界传播的要求,更是中华民族全面复兴的要求。因而,中国企业的海外直接投资肩负着神圣的使命。通过对经济现代化过程中的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儒教文明与经济发展和社会现代化的关系、中国传统文化对促进中国企业海外直接投资的作用等问题进行了研究,对中国企业的海外直接投资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及传播做出了肯定的回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