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生态文化热点问题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文章对学术界关注的生态文化热点问题进行了探讨:(1)人与自然关系问题。人—社会—自然是一个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有机系统整体,自然生态系统的存在状况、发展趋势直接制约着人的生存与发展,它要求从人与自然的本然性联系出发,规范人的认识、实践活动。(2)价值主体问题。人作为主体是自然生态系统进化发展的产物,人的价值的实现离不开自然;生物、生态系统的演化具有自然目的性,是潜在的价值主体。(3)人的主体性问题。在批判继承近现代主体性思想的基础上论述了生态文化主体性思想,强调人作为主体,是生态系统的调控者,文章从主体意识、行为方式、主体活动过程几方面具体论述了生态主体性的内涵和特征。  相似文献   

2.
素质教育作为对应试教育的纠偏,它是一种建构性的教育理想,为此,我们应从教育价值论的视角来给素质教育定位。由于教育是一种主体性活动,它应该遵循主体性教育价值观,而人的现代化正是促进主体性价值实现的途径,并在中国全面建设现代化的特殊历史背景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素质教育作为我国教育改革的方向,它就应该以人的现代化为现实目标。  相似文献   

3.
人的价值:根据与类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针对流行的关于人的价值讨论中存在的问题 ,指出 :人的价值是人的人格和主体性向人自身显现的价值 ,即人独特的意义和可贵之处 ;人为社会提供手段价值 ,但人自身并不因此降格为手段。文章还从这一根据出发 ,把人的价值分为人的形上价值、实践价值和自觉自由价值。  相似文献   

4.
艺术生产论是马克思以“主体性介入”对资本主义社会的艺术“异化”现象进行价值批判而阐发的理论形态,其话语逻辑是通过对艺术创作的一般性与特殊性的考察,来重获对“主体性”的认知。在这里的“主体性”是一种非精神独占,并涵盖主体、客体与实践的复合性概念。其内涵与外延不单指主体自身,也指主体通过改造客体的活动而建立的世界。它是艺术活动把握不确定性的实践观,也是通过阐释艺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在艺术实践中逐渐消除主体与客体、肉体与精神的对立,并对“主体性”进行价值锚定的概念结构。艺术共同体是“主体性想象”的共同体,是新历史条件下艺术生产的主导力量,是以人民性为旨归的价值共识体。  相似文献   

5.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创造性活动,具有一定的目标性。教育要始终把握人本的价值取向,其终极目标是要人有所成就,其实效性要以人的主体性为依托,这样的教育结果必然更有利于人存在和发展的方向转变,实现人价值的增值。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对人的主体性的科学解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与以往的思想家仅仅从"天赋观念"或人的自身存在出发来寻找人的主体性不同,马克思从人的对象性活动中阐释人的主体地位和主体性。人在对象性活动中的主体性主要表现为自主性和自觉性。人的对象性活动中的受动性是按人的方式理解的受动,受动性存在本身就是人的主体性的内在组成部分。人的对象性活动是一种主体和客体相关联的结构,人的主体性的充分发挥,其具体表现是主体和客体的双向转化。  相似文献   

7.
“价值”是事物对人类有意义的存在。因此,不能离开人来谈“价值”,“法的价值”更是如此。因为法律作为人类社会制度的一部分,离不开人类的活动,并集中表达着人类社会的价值观念和价值追求的目标。还因为法律的价值离不开人的价值,它是人的价值的一种表现,也是人类实现其他价值的必不可少的手段。作为工具,它没有自己的目的,人的目的,即对正义的追求,也就是它的目的。所以,不能离开人的价值谈法的价值,只有与人的价值融为一体,只有在实现人的价值中,法律才能显示其最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价值本身到底是什么 ,至今仍众说纷纭 ,莫衷一是 ,这关键是对价值的本质没有足够的认识和深入的领会。价值本质上是一种存在 ,一种主观性存在、指向性存在、设定性存在、选择性存在。价值是人对其自身及有关事物进行评价的尺度 ,它一方面表明了需要什么以及需要的迫切性 ,另一方面表明事物及人自身能满足人的何种需要及满足需要的力度。  相似文献   

9.
生的沉思     
人是一种自然存在物,与其他自然物的不同仅仅是形态上的差异,就此而言我们可以说,人生是无意义的,因为正如其他自然物一样,我们不知道何以生、何以死。当我们问人生意义的时候,同样可以问:一块石头的存在有什么意义呢?所谓人生的意义,仅仅表现在社会内部,这意义表现在三个方面:物质创造、人自身的创造和精神创造。进行这些创造的主体只能是自我,一切活动最终都需要落实到一个个活生生的"我"上,没有"我",就没有历史。人生的价值就体现在各种创造活动之中;在所有创造活动中,唯有精神创造才是最有价值的。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是统一的,自我价值的实现与其社会价值的实现成正比。最大限度地实现了自我的社会价值的人才是真正的强者。  相似文献   

10.
生的沉思     
人是一种自然存在物,与其他自然物的不同仅仅是形态上的差异,就此而言我们可以说,人生是无意义的,因为正如其他自然物一样,我们不知道何以生、何以死。当我们问人生意义的时候,同样可以问:一块石头的存在有什么意义呢?所谓人生的意义,仅仅表现在社会内部,这意义表现在三个方面:物质创造、人自身的创造和精神创造。进行这些创造的主体只能是自我,一切活动最终都需要落实到一个个活生生的"我"上,没有"我",就没有历史。人生的价值就体现在各种创造活动之中;在所有创造活动中,唯有精神创造才是最有价值的。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是统一的,自我价值的实现与其社会价值的实现成正比。最大限度地实现了自我的社会价值的人才是真正的强者。  相似文献   

11.
社会科学价值综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社会科学无论作为一种知识体系和认识活动,还是一种文化形态与社会建制,其中都凝结着人的劳动智慧和理想信念,具有服务于人的目的需要和促进人的发展的效能,也由此而必然地具有价值内涵和价值功能。正确认识社会科学的价值属性与价值特征并对之进行合理有效的价值调控,这是繁荣发展社会科学的本质要求和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12.
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理性指向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和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本身。价值理性以人的发展为目的、以人的主体性为中心,同时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完成对客体精神质量的批判和建构,从而真正体现人的本质。它的内在规定性由四个方面构成: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理性是一种目的理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理性是一种以主体为中心的理性;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理性是一种批判理性;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理性是一种建构理性。这种内在规定性表明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理性是不断发生变化的,这是因为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个人或社会群体之间的利益存在着差异、矛盾和对立,导致了价值目标的差异。这种针对价值目标差异而产生的冲突就推动了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理性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主体性原则是近现代理性哲学的一块基石。它是指人在实践活动中站在主体的立场上,用作为主体的眼光去审视作为客体的对象,并思考在与客体的关系中“应如何”的理性原则。由于现代人对主体性原则的误读与滥用,使得人的价值理性日益萎缩和边缘化,从而导致价值理性的危机和人的生存危机。只有当人的主体性原则回归于价值理性,将追求幸福与追求美德统一起来时,才能把人从现代性的陷阱中拯救出来。  相似文献   

14.
价值乃是事物(物质、信息,包括信息的主观形态———精神)通过内部或外部相互作用所实现的效应;在事物相互作用中同时实现着物质价值和信息价值的双重效应;物质价值、自在信息价值和精神价值乃是三类最为基本的价值形态,社会价值乃是三种基本价值形态交织综合的有机统一;人类的不同文明时代是以不同的信息处理、创制和传播方式为其技术前提的,人类信息社会文明形态的崛起突现了网络化信息处理、创制和传播方式对于当代社会发展的巨大社会价值。  相似文献   

15.
论人的发展和人的价值的基本规定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人的发展和人的价值实现是人的问题的两个非常重要的方面,长期以来被作为人的问题的两个独立方面加以对待。这既不利于对人的发展和人的价值实现的深入研究,也不利于对人的问题本身的深入研究。为了解决人的发展和人的价值实现的统一,考察人的发展和人的价值的基本规定是理论上必须首要解决的问题。马克思主义所说的人的发展的实际意思就是:每个人作为人的各种作用、各种能力的全面、自由、充分、协调的发挥;人的价值就是现实的个人的存在和活动对他人、他物以及自身的存在和发展所能够实际产生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6.
在信息伦理中,保持人的主体独特性、自由性是首要问题。技术哲学内在转向的代表性思想道德物化理论可为信息伦理研究提供“主体性”和“内在视角”两个主要启示。道德物化理论主体性研究为信息伦理本体研究提供解释学路径,技术伴随观点为信息伦理实践研究提供内在视角。但道德物化存在的“技治主义”风险、可能引起的对“去道德化”的质疑等,本质上是实践落点并未获得一致性结果所导致。文章提出道德价值作为信息伦理道德物化研究落点。道德价值满足道德物化研究的两个基本条件,同时贯穿于道德行为全过程。信息伦理需要构建一种道德价值,以阐述信息道德与信息交互之间的和谐关系。根据信息伦理规范范畴、道德目的层次以及对应主体道德行为能力,文章采用道德价值推断法对道德价值进行推导,以ChatGPT为例建构了信息伦理道德价值系统。  相似文献   

17.
文章从文献编纂作为一种人类社会中有意识的文化生产、积累、汇集和再创造活动的客观角度,论述了其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必然的历史选择性,通过其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文化形态、作用和特点进一步了解和掌握文献编纂的社会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18.
从关系角度思考价值即是从实践出发对其作主体性理解。价值的主体性包含两层含义:一事物是否有价值由主体判定;价值是由主体创造的。由价值主体性第一层含义可以理解价值客观论、价值主观论的缺陷,透视价值的多元性和相对性。由价值主体性的第二层含义切入,有助于理解人的价值与物的价值的关系问题、价值超越性问题和"是"与"应该"问题:满足人的需要的客体的属性、效用或功能是人创造的,人在创造客体价值的同时彰显并实现了自身价值;主体性活动具有超越性,故而价值具有超越性;"是"因为不能令人满意,因此人们才认为"应该"对其加以改变。价值主体性的第二层含义包含第一层含义,比第一层含义更具根本性。  相似文献   

19.
价值范畴是价值理论研究的基础,目前学术界关于价值范畴存在着“关系说”与“属性说”的争执。本文针对这个问题提出了一种新观点,即“关系属性说”。并根据“关系属性说”进一步论述了人的价值范畴,以作为价值哲学与人生哲学深入研究的基础。  相似文献   

20.
价值体现人之目的性,是人生活实践之目的性的追求与超越。价值观则是人们生活实践中追求之目标函数。生活世界是以人的生产和再生产为基础的伦常日用活动以及交往活动所形成的物质与文化形态的总称,是‘人之在世’的原本形态。生活世界既是价值的源泉和基础,同时日常生活中的庸常又需要反思与价值引领,二者处在一种矛盾运动、相互构建的进程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