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的非理性因素诸如欲望、兴趣、激情、信念、意志等对社会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既有积极的作用又有负面效应.要充分发挥非理性因素的积极作用,抑制、弱化其消极作用,我们必须在社会实践基础上实现理性和非理性的协调统一,在理性的支配和指导下,发挥非理性因素的积极作用;必须使人的非理性因素顺应社会客观规律,推动社会的发展;必须加强人的非理性因素的教育和培养,塑造现代理想的人格,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要营造一个良好社会环境,加强社会的综合治理,使非理性因素的积极作用得到充分发挥,推动和促进社会的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2.
从非理性因素与人的综合素质发展之关系的视角 ,探讨优良非理性因素培养的作用、意义和途径。认为学校教育历来重视培养学生的理性智慧 ,但对情感、意志、需要、动机、兴趣、欲望等非理性因素对人的学习、认识和创造活动、道德实践、审美追求、社会交往乃至人的全部社会生活、社会行为的重要影响 ,却往往重视不够。指出优良非理性因素对人的整体综合素质的形成和发展的意义、作用和不可忽视培养学生的非理性心理因素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3.
人类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内在地包含着理性非理性两种因素,而社会发展实际上是人类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的展开过程,因此,非理性因素必然要通过人的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影响社会发展。通过对非理性的内涵进行界定,分析了非理性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负面影响,以便有效的对非理性因素进行引导,强化、激发其积极作用,引导和限制其消极作用,促使社会生活的健康发展和社会机体的正常运转。  相似文献   

4.
本文论述了网络交往的特点及其社会作用,剖析了网络交往对人的非理性的双重影响,提出在自律和它律的基础上通过社会良性互动与扬弃非理性来弱化网络交往对人的非理性的消极影响的对策。  相似文献   

5.
“促进社会和谐”是十七大的主题之一,而当代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也是社会冲突的高发期,所以要促进社会和谐,就必须有效化解社会冲突。而人的非理性是社会冲突的参数,它既能加速社会转型进程,也会加剧转型期社会的混乱。因此,在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期的社会冲突中,必须积极强化非理性因素的积极作用,弱化其消极作用,实现非理性与理性的协调统一,使非理性的作用与社会规律相一致,从而全面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6.
管理中的非理性及其扬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管理主要是人对人的管理 ,而人是理性与非理性的统一体 ,管理就必然涉及人的非理性因素。本文论述了人的欲望、激情、意志、直觉、群体无意识、信念等非理性因素在管理中的双重作用 ,并从五个方面探寻了扬弃非理性的途径 ,以实现人的发展和管理绩效的提高  相似文献   

7.
理性与非理性的统一,是健康人格发展中必须关注的问题。理性与非理性是人之为人的本质存在,偏重任意一方都会将人的发展引向片面。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理性与非理性交织发展的特征及其所遇到的难题和困境,在西方文化中表现得尤为鲜明。其发展的历程表明,健康人格是理性与非理性二者的统一。当今中国社会的健康发展,需要理性与非理性的高度融合、协调发展,因此,培养健康的人格,注重人格心理的全面发展,是教育的核心,也是社会长治久安的根本保证。  相似文献   

8.
现代社会的发展促使个人的精神生活随之发生变化,同时促使与人相关的本能、欲望、情感、意志、信念等非理性因素全面激发和活跃起来,非理性因素的客观存在直接影响着人的人格特性以及相应的价值选择。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基础工程,它发挥着提升人们精神生活和道德品质的重要作用。社会环境的变化要求我们从人性这一人学的视野中去探寻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除了研究思想政治教育自身的规律和方法之外,还应重视人的非理性因素的变化和发展。  相似文献   

9.
理性哲学的历史贯穿着非理性的潜流,非理性与理性作为人的精神的两翼,两者密不可分,纯粹的理性和非理性都是不存在的。探索非理性因素在认识活动中的作用恰是促进人的非理性因素和理性因素的和谐,推进认识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10.
论社会生活中的非理性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非理性问题不仅仅是认识论的重要内容,而且更是社会历史观的重大课题。在我国社会转型时期.非理性因素日益显现出来。其中,既有积极的作用,又有消极的影响。当前,重视并开展对社会历史领域的非理性因素的研究,对于高扬主体精神、提高国民素质、丰富现代生活、促进社会发展具有重大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1.
思想政治教育解决的是人的精神和思想的问题,需要重视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的作用.非理性因素是与理性思维不同的主体心理形式,具有非自觉性、非逻辑性和情绪性等特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要了解和把握欲望、情感、意志、信仰、社会心理等五种非理性因素的特点、作用规律及其对大学生思想的影响,高度重视非理性因素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特...  相似文献   

12.
当代哲学中,非理性主义思潮的兴起及其对理性主义思潮所构成的挑战,使非理性问题凸现在人们面前并成为哲学研究中必须正视的重要问题。基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深入研究非理性问题,实乃当今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之必需。为此武汉大学哲学原理博士生指导小组成员与博士生围绕非理性因素及其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开展了积  相似文献   

13.
依据自然界生命共生进化、人类社会的共生发展、个人理性实践知识的共生增长以及依靠理性共生推动社会前进等基础理论的借鉴提出了共生社会进化观,认为和谐社会应当坚持多元共生、互动发展的价值原则,坚持知识论的社会发展观,尊重人的个性,发挥人的理性实践知识的作用,正确处理个体理性与群体理性、理性与非理性的关系,促进理性实践的个人之间的互动共生,才能实现社会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4.
非理性因素与创造性思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认为,人的认识过程是理性与非理性的内在统一。虽然理性活动是认识过程的主导方面,但非理性因素在认识过程中也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非理性因素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具体表现在多水平激活、内部参照,双向调节、善和美的追求等诸多方面,它们在创造性思维中尤为引人注目。作者结合非理性因素在认识过程中的活动和作用方式,进一步探讨了创造性思维的机制、要素和特点,阐明了没有非理性因素的作用就不会有人的创造性思维。  相似文献   

15.
理性和非理性是人的两大精神要素。管理理论的人性论假设反映着对这两大要素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深度,也制约着管理实践对待它们的态度和方法。古典管理依据"经济人"假设,突出理性的地位和作用。行为科学管理依据"社会人"假设,主张全面重视理性和非理性因素。人本管理依据"复合人"假设,认为要真正提升管理的境界,使理性和非理性因素相得益彰,为创新提供动力,必须突破以往仅仅把被管理者当成实现组织目标工具的狭隘视野,在管理中充分张扬被管理者的个性,认真考虑他们未来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非理性因素与创造性思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认为,人的认识过程是理性与非理性的内在统一。虽然理性活动是认识过程的主导方面,但非理性因素在认识过程中也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非理性因素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具体表现在多水平激活、内部参照,双向调节、善和美的追求等诸多方面,它们在创造性思维中尤为引人注目。作者结合非理性因素在认识过程中的活动和作用方式,进一步探讨了创造性思维的机制、要素和特点,阐明了没有非理性因素的作用就不会有人的创造性思维。  相似文献   

17.
浪漫主义发展观批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浪漫主义发展观是在批判和反思以理性特别是工具理性为基础的西方文化和西方工业文明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主要观点是:理性特别是工具理性过于呆板和偏狭,忽视了人的尊严和价值,导致了人的自由的丧失;社会的发展不应是理性的发展和科技的发展,而应是人的价值和尊严的实现,应依赖于非理性的本能、情感、欲望等。这种浪漫主义发展现割裂了真理与价值的关系,片面地强调价值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18.
儒家和谐观是一个内容丰富的思想体系,它包含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身关系的和谐思想,在中国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儒家和谐观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具有重大的参考价值。借鉴儒家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伦理观,有助于正确解决当代社会存在的环境危机。儒家和谐现在维系中国社会稳定、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历史进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我国政府借鉴儒家“和而不同”的宝贵思想来大力推进我国的和谐外交,从而为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了一个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  相似文献   

19.
西方社会思潮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发生了重大的转折,欧洲哲学由原来的理性主义朝着非理性主义的方向急转直下。它的特点是:既反对感性经验在认识中的作用,也反对理性思维在认识中的作用。它提倡一种神秘的、直觉的认识方法,即从人的心理活动中的非理性成分如本能、直觉、意志、情绪等出发,强调非理性的心理因素对于人的认识活动的决定作用,主张回到无意识的本能的自我中去。柏格森的直觉主义哲学就是这股思潮的一个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20.
人类的非理性因素具有精神性、模糊性、非逻辑性、引导性等特征,它在自觉与非自觉的历史活动中不仅体现了人类情感、意志的创造作用,而且对人们推动社会历史发展也具有组织召唤作用,同时非理性因素还对人们推动社会发展的行为具有调整作用,当然,非理性因素须在理性的引导下,方能发挥更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