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汉语蕴含丰富的隐喻,其中谚语更是突出。本文以认知隐喻理论为基础,侧重分析汉语谚语的隐喻特点和谚语隐喻同概念隐喻之间的关系;分析谚语隐喻的认知功能及其对社会功能的影响,籍此揭示汉语谚语的隐喻结构和内容特点及其与概念隐喻密切关联。 相似文献
2.
高莉莉 《太原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1,(4)
受认知语言学从语言实践中研究人类认知行为的影响 ,西方一些学者开始对隐喻这一传统辞格进行认知意义上的讨论 ,这无疑为全面深入研究隐喻开辟了一个新的天地。通过对汉英实例的收集与分析 ,我们可以发现一定文化中的人们在描述某一概念时常常会借用一些其它的概念 ,而且这种借用是有一定系统性的。这种系统性可以说明隐喻不只是一种单纯的语言上的修辞现象 ,从根本上讲 ,它还是人类一种主要的思维方法 ,它构成了人们对某些经验 ,特别是一些抽象经验的概念化 ,并以系统的方式反映在人们所使用的语言中 相似文献
3.
杨小敏 《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
隐喻的概念本质是源域向目标域的映射。隐喻不仅发生在字词、句法层面,而且还可以作为一种宏观的概念结构,自上而下构成篇章隐喻。通过对美国黑人诗人Langston Hughes(兰斯顿·休斯)一首脍炙人口的小诗的研究发现:认知主体把基于源域的经验根据自身的知识结构投射到目标域的概念结构上,通过充分发挥松散类推和发散性思维能力,对各种信息进行比较,寻找出源域与目标域的相似点,从而快速正确地理解语篇的隐喻之意。概念隐喻能力作为人类的高级语言认知能力对语篇推理发挥着核心价值作用。 相似文献
4.
概念隐喻及其认知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冠琼 《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7(4):76-78
概念隐喻理论认为隐喻具有普遍性、系统性、认知性,隐喻通过将源域的图示结构映射到目标域上来理解目标域。概含隐喻分为实体隐喻、结构隐喻和空间隐喻三类。概念隐喻具有帮助人们理解的认知功能。 相似文献
5.
隐喻不仅是语言内部的修辞现象 ,更是一种思维方式 ,在认知活动中起着重要作用。思维的隐喻性孕育语言中的隐喻 ,而语言中的隐喻是认知活动的工具与结果。情感隐喻本质上是一种认知现象 ,是不同语义域互动的产物。 相似文献
6.
庄苹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4):55-60
身体或者器官是人类认知世界的基础之一。就人类的思维和概念的形成而言,身体或者器官的隐喻化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作为人体最重要的部位之一,"足"在形成概念、理解事物的过程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从汉日语言比较的视角,基于概念隐喻理论和人体隐喻化的三大分类,就"足"的隐喻认知的基本特点来展开研究,并尝试揭示出两种语言环境下"足"这一词汇的隐喻运行机制的异同性。 相似文献
7.
8.
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手段,而且还是一种思维方式,它的研究已从传统的修辞学进入了认知科学。本文在介绍隐喻的实质:替代论、比较论和互动论的基础上,从认知的角度以大量的例子详细阐述了概念隐喻认知语言学研究对多义词和习语的影响,让英语学习者和教学者都能够在词汇习得中获益。 相似文献
9.
英汉爱情概念隐喻的认知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王聪会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4):69-72
爱情是人类最重要的情感之一。爱情概念本身通常是抽象的,因而人们往往借助隐喻来表达这一情感。认知语言学的兴起为人类研究隐喻提供了新的视角,从而使情感隐喻的研究进一步深入。该文拟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结合文化人类学来探讨中英爱情概念隐喻的异同,并进一步阐述产生异同之处的认知和文化原因。 相似文献
10.
隐喻的认知与思维方式及隐喻理解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肖蔚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9(5):66-68
从隐喻研究的发展、传统的修辞观到现代的隐喻认知观探讨隐喻的认知本质和思维方式以及对隐喻的理解。认为隐喻既是一种语言现象,也是一种思维方式,隐喻可以体现不同思维方式和文化差异,所以隐喻理解需要额外的认知能力。 相似文献
11.
隐喻超越了传统的修辞学范畴,成为认知科学研究的题目。隐喻的认知过程涉及映射和概念合成机制,这一机制中隐喻主体的认知知识至关重要。隐喻认知关涉到隐喻主体的创造性思维,体现在对语言的拓展和创造以及创造性思维方式,隐喻的创造思维有启发灵感、组合创造、建立模式、产生假说等作用,在各领域能看到它的创造性表现。 相似文献
12.
隐喻的认知研究:解读《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越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10,(1)
从认知角度对莱考夫和约翰逊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关于隐喻的本质特征、特点、结构、分类等进行全方位的解读和分析,指出其贡献所在和不足,以系统了解隐喻认知观。 相似文献
13.
王娜 《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3(5):77-80
隐喻是一种修辞方式的同时,更是一种认知现象,是人类思维的一种独特手段.人类思维的过程实质上是隐喻性的,认知及思维的过程都是通过类比实现的.文章从认知角度对隐喻展开研究,借用"图式理论"分析隐喻的认知模式,以人类思维的概念系统为依据对隐喻进行分类,从五个方面归纳隐喻的语义特征,结合实例分析隐喻认知过程中的语义转移所具有的特点,进而从相似性隐喻和创造相似性隐喻两个方面揭示出隐喻的认知功能. 相似文献
14.
何鸿雁 《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6(1):95-97
文章基于隐喻认知论这一研究背景,认为隐喻是普遍存在的基本而重要的思维方式和认知手段,而隐喻又与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隐喻深深地根植于文化中,是文化和经验的沉淀。透过隐喻研究文化是语言学习的有效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5.
16.
周文伟 《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3(3):86-88
Lakoff的概念隐喻理论从认知的角度推动了隐喻的多学科研究,但由于其理论的内在缺陷,它没能有效地说明隐喻中源城和目的城之间产生联系的认知原因。关联理论把话语放到语境中加以考察,指出人们使用隐喻是为了获得一种动态的最佳关联,为概念隐喻提供了认知上的理论支持。因此关联性是概念隐喻认知研究的一个理论接口。 相似文献
17.
英汉"喜悦"隐喻认知对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隐喻理论把隐喻仅仅看作是一种普通的修辞想象.现代隐喻理论明确地把隐喻看作是一种认知现象,是人类思维的重要方式.它是人类将某一领域的经验用来说明或理解另一领域的经验的一种认知活动.对英汉两种语言中的情感隐喻进行对比研究,目的是从英汉两种文化的角度来支持隐喻的现代认知理论,进一步证实和发展当代隐喻理论,即抽象概念主要是通过隐喻来理解的,而概念隐喻,至少是情感概念隐喻存在着认知的普遍性和文化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18.
19.
郭霞 《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7(1):58-60
运用Lakoff和Johnson的概念隐喻理论,解释了隐喻作为认知世界的具体方式的形成过程,指出隐喻贯穿于人类日常行为和思维中,概念系统的构建具有隐喻相似性;同时,基于个体喜观性不同、语境和文化不同,概念隐喻又具有认知多雏性。 相似文献
20.
本文将定量与定性研究相结合,探讨英语演讲语篇中隐喻的分布与认知功能。统计隐喻在劝诱类、传情类和信息类演讲中的分布情况,总结演讲中隐喻的四种认知功能,并阐释了隐喻的分布、演讲的特点以及不同类隐喻认知功能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