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在构建中华民族现代核心价值体系时,应该以继承我们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为基础。我们民族传统价值观念的主要文化载体是传统的道德文化,传统道德文化的民间世俗化和学术神圣化使之成为我们民族传统文化中最具影响力、认同度最高,而且最为稳定并具有高度超越性的文化形态。齐鲁道德文化是传统的主流道德文化,其核心部分“五常”,具有与其他民族的价值观念相沟通,并向现代主流价值观念体系发展转化的潜质。  相似文献   

2.
试论中医药文化内涵的界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医药所处的文化地位、蕴含的人文精神、表现的文化形态、体现的价值观念以及运用的思维方式等,显示的都是文化内涵而不单是医学理论和临床技术.由此可以这样界定:中医药文化是包含和超越中医药本身的一种文化形态.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其他形态融为一体,并渗透到人们的日常文化生活当中.中医药是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文化符号.  相似文献   

3.
近代齐鲁地域民间服饰色彩解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今天的山东古称齐鲁,是中国古老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它的历史演变形成了独特的人文思想、艺术文化、民俗风情等表现汉民族特色的地域文化内涵,其中,民间服饰色彩是表现这种传统文化和民间风情的重要形式。以江南大学民间服饰传习馆的收藏为基础,对其服色进行统计、分析,结合文献资料的记载,总结得出齐鲁地区民间服色符合汉民族传统的色彩审美文化观,传承了汉民族尚红的文化习俗,同时又具有独特的色彩搭配艺术和形式审美理念。  相似文献   

4.
现代化进程是全球资源的重新分配和战略调整过程,对于上海而言,在初步具备了参与城市竞争的资格与身份之后,上海开埠又为自身迅速获得以西方文明为主体的现代国际资源打开了通道.上海之所以能够成为中国当代国际化和城市化水平最高的大都市,是因为在上海发展的每一关键时刻,都能吸收到当时对世界和中国具有决定性意义的理念、智慧与精神.上海在每一重要阶段都与不同形态的轴心期智慧直接相关.始于上海开埠至1930年代确立的上海文化中心,对深入了解中国文明如何融入全球化的新轴心时代,是一个最值得关注与研究的精神文化形态.在中西、古今的矛盾与冲突中,上海成功地完成了新的精神觉醒并创造出独特的新文化形态,在充满血与火、生与死的现代深渊中探索出一条生命之路,为中国开始纳入新轴心时代的世界新文明体系充当了先锋.上海在新轴心时代的精神觉醒与新文化形态则直接开启了中国现代生活方式和现代审美趣味.海派文化精神与海派生活方式,在促进中国传统价值观念、日常生活方式与审美趣味转型上,是现代中国任何一个区域文化都无法相比的.  相似文献   

5.
总体而言,中国审美形态通过“自然”手法表现为优美,西方审美形态通过“神化”手法表现为壮美;中西审美形态和表现手法的差异,是人类道德禁欲主义文化传统分别与“天人合一”和“神人合一”两种审美心理机制相结合的产物;中西审美形态和表现手法的差异性表现出一种“命定式”的互补关系。  相似文献   

6.
自从摄影作为一种现代审美范式以来,人类的现代生活已经从传统绘画为主的“光晕”语境中,走向了以媒介视觉为主的现代性“惊颤体验”境遇。视觉文化的审美话语所揭示的正是现代文化的革命性转向,目前已成为当今文化研究的主题之一。基于此,本文试图从“语言转向”“图像革命”“视觉转向”的理论维度出发,辨析视觉文化理论的生成谱系以及审美向度,并结合本雅明关于视觉文化的现代性论述,以此寻找其审美路径。本文主要以视觉话语的构造形态来书写现代性语境中的文化经验意涵,并试图在视觉话语的审美空间中分析本雅明的视觉文化理论的寄喻结构与阐释阀限,从而明确视觉文化理论的批判向度及其当代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7.
中西传统悲剧受其各自不同的生态环境、价值观念的影响和制约,在审美意向与审美境界方面都表现出则显的差异性。中国传统悲剧在其整体本位主义价值观念的指导下,表现出协调关系的审美意向与追求和谐美的审美境界;西方传统悲剧在其个体本位主义价值观念的作用下,则表现出鼓励抗争的审美意向与追求崇高美的审美境界。而两者对其传统文化个性的形成都有利也有弊,需要认真取舍。  相似文献   

8.
作为流行文化的影视剧与受众传统审美阅读首选的文学艺术,在整个社会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它们于传播中所表现的世俗化、娱乐性特征,对和谐文化建设既发挥了积极作用,也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如何引导影视文化与文学创作健康发展,净化文化环境,是文化消费时代学术界面临的新课题。  相似文献   

9.
城市交通审美文化是城市文化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既具有一般审美文化的属性和价值,也具有其特质和功能。在人们对城市生产和生活质量新需求的背景下,不仅应当更加重视城市交通的安全、便捷效能,而且应当高度重视城市交通的审美文化功能。因此,在深度认知城市交通审美文化传播的丰厚内涵及重要表征的基础上,把握城市交通审美文化传播的生成机理与技术方法,构造有内涵、有品位、有特色的城市交通文化传播景观,不仅是建构城市文化传播新体系的必然选择,而且是突破“千城一面”城市模式的有效之策。  相似文献   

10.
民间艺术展演文本的后现代特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民间艺术展演作为当下中国广泛可见的审美文化文本,是一种受制于全球化消费文化观念影响而勃然兴起的文化现象,其文本特征不可避免地在外显形式和内在结构上凸显后现代意蕴。这是一种具有典型后现代特质的审美文本。该审美文本的生成是民间传统艺术于消费社会中对后现代文化逻辑的回应而进行文化重构的结果,在结构组合上,表现出以去生活、去语境的方式将作为生活样式的民间传统艺术符号进行符合消费主义文化逻辑的拼贴、重装和压缩,具有鲜明的混杂体结构特征;在审美特征上,表现出全球化想像、原生态悖论和审美范式转型的后现代审美意义。  相似文献   

11.
姚燮词在继承、发扬郭麐词论的基础上,畅写思婉而情真的个人心曲。以道光十三年(1833)为界,姚燮词风呈现出不同的面貌:情感基调由先前的闲愁渐趋悲苦,表现技法由纡回往复到直抒胸臆的转变,其后期词不再如前期词那般思致细密、语言精工。之所以有这些差异,是由于姚燮生活磨难的加深、人生阅历的丰富,以及由此造成的填词态度的变化:二十余岁费心经营,三十岁后则不愿在营造幽微词境和酝酿悲苦情绪的过程中摧心不已,而这都与一介寒士的复杂心态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鲁迅“骂人”是特定时代的特定文化现象 ,并不只是鲁迅在“骂” ,事实上是更多的人在骂鲁迅。与其纠缠于鲁迅的“骂人” ,不如更多地去了解鲁迅所处的时代。如此 ,才能更好地了解鲁迅“骂人”的形而上意义。  相似文献   

13.
潞潞的短诗具有由外向内,由表象而及内心的真实,由印象式的书写而及悲悯以及悲悯中的沉思。这同时也是一个从素朴到丰富的过程。作者所落脚的丰富性,由缜密的深思和写作的难度所构成。但是,作者在其诗集中似乎有意要遮去其写作过程,从而实现一种共时性呈现。这种共时性呈现所呈现出来的,也许就是诗人潞潞的精神结构和他所理解的世界。在潞潞短诗中,其表达具有罕见的从容,其思想具有罕见的深度,它使我们见识了一个孤寂、封闭的灵魂在广大的困境面前竟然拥有怎样的觉悟。  相似文献   

14.
反讽者鲁迅     
张芸 《东方论坛》2006,3(6):49-56
反讽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法,同时也是一种认知方式和人生态度。作为人生态度的反讽必须具备两个基本特征其一、高度的主体自觉性和主体意识;其二、无限的绝对的否定性。鲁迅的创作过程是审慎的过程,创作主体意识时刻在场,因而其作品呈现出高度的创作者的主体性;鲁迅身处的现实在他眼中已经完全丧失了有效性、实体性,现实对他而言已成为一个荒谬怪诞的世界,鲁迅以他所身处的现实来反抗这个现实本身,因而他对现实的否定是彻底而绝对的,这正是反讽的人生态度;鲁迅在作品中大量地使用了各种反讽手法,所以无论从精神本质还是从创作实践来看,鲁迅都是一个反讽者。  相似文献   

15.
论陆文婷     
谌容中篇小说《人到中年》里的陆文婷是感人至深的社会主义时代的新人形象,她为“四化”自觉自愿“超负荷运转”是人生的楷模,她的从“疲劳”到“断裂”引人思考.作品突出的思想和艺术成就,使这一人物形象熠熠生辉,《人到中年》当之无愧地成为文学领域里的当代经典.  相似文献   

16.
路遥论          下载免费PDF全文
路遥资源中最为重要的遗产恐怕是他有关生活的苦难哲学。路遥的苦难情结是他崇高思想和人格的如实写照。路遥始终歌咏理想、赞颂劳动和土地,并把幸福真正建立在这一基础上。路遥从来也不轻视独立、敏感的心灵,但却更为看重人民和生活的天地,只有在这一意义上,才能充分、深入地理解他作品朴实、深沉、炽烈而又壮丽的风格与精髓。从写作伦理出发,即便可以展开和设置小说意义生成可能性或复杂性的角色,这些角色也很容易因为苦难精神的缺失而受到冷落。路遥作品普遍性的一个重要因素是他对自己最熟悉的农村和城市“交叉地带”生活的有力再现。路遥的苦难意义也许就在“过渡”。回眸路遥,可以说是仰慕文学理想年代的繁华,凭吊文学永远的精魂。    相似文献   

17.
鲁迅真的并没有离开我们,更没有远去.但鲁迅研究历史已够悠久,其道路也是比较曲折坎坷的.长期来,我们许多人怎么也读不懂鲁迅,甚至有些研究者也对他摸不透.何故?关键就在于是否真正深入鲁迅与如何跳出鲁迅.  相似文献   

18.
本文试图以鲁迅小说创作范式为视点,探讨路翎心理现实小说在主题、人物形象和精神探索等方面体现出来的特征,以及它们和鲁迅小说创作范式内在的渊源关系。  相似文献   

19.
鲁迅与戏剧     
文章以独特的视角论述了民间戏剧尤其是“无常”和“女吊”对鲁迅审美观的形成及文艺思想的影响,同时详尽分析了鲁迅对民间戏剧和京剧褒贬不一的个人原因和社会原因.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