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岱舆是明末清初的回族汉文译著家和经学教育家。在中国伊斯兰教由衰微走向进一步发展之际,王岱舆开始著书立说,实现他以儒解经、伊儒相通,立志发扬中国伊斯兰教的历史使命。王岱舆针对中国伊斯兰教的发展现状,系统地阐述了他的经学教育思想。本文主要围绕宗教教育思想、人性教育思想,以及慎修教育思想,对王岱舆的经学教育思想进行了述评。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信仰伊斯兰教的人,称"回回"、"回民"或"回教徒";遵从儒家学说的读书人,称"儒生".遵从儒家学说的中国回族知识分子,就称"回儒".明清时期回儒翻译阿拉伯伊斯兰教宗教哲学的学术著作和研究成果,也包括了他们研究的方法,提出的学说理论,与创立的学术体系等.它包括了两个方面的主要内容:一是中国理学,一是阿拉伯伊斯兰理学.回儒是学通四教的大学者,也是回回理学的创立者,他们既精通中国传统哲学中儒道释三家的学说和思想,也十分了解阿拉伯伊斯兰教的哲学思想和观点.回回理学实际上是中国哲学中理学和阿拉伯伊斯兰哲学中的唯理派--主要是苏非派--交融结合的结果.  相似文献   

3.
王岱舆对人性的论述,是伊斯兰文化与儒家文化结合的典范,他提出“人性本善,恶即新有”的人性命题。同时采用比较的方法,分析了中国思想史上人性善恶的种种观点。他一方面借用了儒家语词和其表述方式,另一方面又批评了各种人性学说的不足,最后以颂扬伊斯兰教人性论为逻辑结论,把性命的本体归结为真主之造化,体现了王岱舆客观唯心主义人性观的本质特征。  相似文献   

4.
马景 《回族研究》2011,(2):45-53
马君实作为中国伊斯兰教著名经师、汉文译著家之一,学术界很少对其有独立的研究。一般认为他是王岱舆的弟子,直到《经学系传谱》一书出版以后,认为他是王岱舆的老师。由此引发了学术界的争鸣,至今未有一个明确的定论。本文根据已有的研究成果,结合新发现的资料,对马君实的生平和著述作一个初步的考证,以请教方家。  相似文献   

5.
刘智,字介廉,回族,南京人.我国清代著名的伊斯兰教学者.他出身于经学世家,自幼诵习《古兰经》,青年时期熟读儒家典籍,并广泛涉猎佛道经义与西方有关书刊.后来又专攻阿拉伯文和波斯文,深入钻研伊斯兰教教义并游学国内穆斯林地区,求师问道,交流思想,搜求遗经,增广见闻.在深厚的学养基础上,他冥思苦想,会通诸家,闭门译著,写下了很多闸扬伊斯兰教教义的著述.他的译著数量多、范围广,流传下来的主要有《天方典礼》、《天方性理》和《天方至圣实录》.“天方”是我国古代对阿拉伯半岛的通称,系伊斯兰教兴起之地.这三“天方”书,系统介绍了伊斯兰教的宗教哲学、教义及穆罕默德兴教的实践过程.她们既是姊妹篇,又是系列书.三部大作象一座丰碑.矗立在中国伊斯兰教史上,为中国伊斯兰教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活动,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前人评论说:“刘智著书三种,其中心之著,为糅诸经而总著一经,谓之经,伊斯兰大义于是乎显.”又说:“中国之伊斯兰教义,在以往千年中,从事译著者,只以刘智为云霄羽毛.”这是在大约半个世纪前,汉族学者对他的评论.这种评论,恰当地表彰了刘智及其译著在我国伊斯兰教史和思想史上的地位,对我们今天学习和研究刘智译著,宏扬伊斯兰学术,促进与阿拉伯世界的文化交流,当是一种鼓午和借鉴.  相似文献   

6.
当代国际著名学者赛义德·侯赛因·纳斯尔(SeyyedHosseinNasr)从比较宗教学的视角上,对伊斯兰教哲学与东西方哲学精神经过长期探索后,体认到“现代主义”观念对传统伊斯兰教本身所构成的挑战,从而提出“圣道伊斯兰教”观的宗教哲学概念。他并因此以及对传统苏菲思想和伊斯兰教哲学的挖掘和阐释而在伊斯兰教学者和西方学者中产生了巨大影响。其深刻的伊斯兰教“文化自觉”意义、和谐理念等积极因素对我们都有借鉴意义。他的“圣道伊斯兰教”观,国内尚无评介与探讨,本文从三个方面对其作了述评:1.纳斯尔其人其学;2.“圣道伊斯兰教”观;3.对“圣道伊斯兰教”观的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7.
以往学术界,特别是回族学界对王岱舆的宇宙发生论、认主学等问题探讨较多,但较少对于其关于妇女的伦理思想加以讨论。本文拟在前人己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王岱舆的妇女伦理思想进行初步的考察分析,以展现其所建构的伊斯兰教妇女伦理体系,以及说明与中国传统伦理思想(本文主要涉及儒家伦理学说)中女性观的横向联系,在此基础上,来阐释伊斯兰教的女性观。  相似文献   

8.
季芳桐 《回族研究》2007,(1):109-114
王岱舆在《正教真诠》中,系统地批评了儒家尤其理学思想家在理(性)与气方面的思想理论,指出“理本气用”与圣贤气禀论,“理同气异”与“理异气同”之间存在矛盾或悖论,并认为,性善、性恶、性三品的界说,以及由此引发的分歧使民众在道德修养方面难以适从。经过王岱舆的质疑与批评,宋明儒学理论上的诸多矛盾暴露出来。王岱舆由于以伊斯兰文化为背景,因此能够发现儒家理论中的一些矛盾,尽管他这方面的批评和解构或有可斟酌之处,可是其与人为善的动机和研究的成果不容置疑。  相似文献   

9.
王岱舆所谓"正教",即伊斯兰教.所谓"正学",就是以伊斯兰教经训为内容和对象的学问.也就是说,有关伊斯兰教的宗教知识就是所谓"正学".明清之际的穆斯林学者从伊斯兰教立场出发,以弘扬伊斯兰教义为宗旨,在探讨"正教"与"正学"时,有时涉及对于儒释道各家思想学说的批评和议论,为我们提供了伊斯兰教关于该问题的一种学术思考.  相似文献   

10.
《真境昭微》是刘智对贾米的波斯文伊斯兰苏非主义著作《拉瓦一哈》的汉文译作。本文对照《真境昭微》与波斯文《拉瓦一哈》,分析刘智在保持伊斯兰思想特色如强调本体论、宇宙论与人的主体状态的密切关联、重视宗教与哲学、理性主义与神秘主义互补关系的同时,如何吸收中国哲学的概念和范畴并使伊斯兰教与中国文化有机融合。  相似文献   

11.
《认一论大纲》是伊斯兰教义学古典名著,距今已有1300多年了.文中涉及到伊斯兰教义学、伊斯兰哲学长期以来所探讨的诸多重大问题,对于伊斯兰哲学、教义学、凯拉姆学、苏非学即中国穆斯林哲学思想和经堂教育的研究,都具有较高的历史文献价值和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伊斯兰教与儒家文化的根本区别体现在"天道"(神道)方面,为避免回族对儒家文化的一味认同而丧失自我本根,马德新高扬伊斯兰教的天道思想。他在对儒家和伊斯兰教两种文化的比较研究中,看到伊斯兰文化的特色思想———真一论、大化论、幽明与复生说等,迥异于儒家文化,但同时又可以补儒家所不足。马德新以为,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社会教化方面,伊斯兰教的天道思想都具有积极意义。因此他从本体论、宇宙观以及后世说等多方面,大力阐发伊斯兰教的天道思想。大化思想是马德新的学术思想的一个重要部分。  相似文献   

13.
刘智作为中国回儒的代表,他的思想中蕴含着许多伊斯兰哲学思想的主题,其中"完人"思想,就是对伊斯兰哲学思想传统中"完人"思想的儒家式表述。这一主题既是对伊本.阿拉比等的伊斯兰哲学思想的承续,又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创造性转化。对刘智这一思想的探讨,对于加深回儒对话,加深对中国伊斯兰思想文化的深化认识具有积极的学术价值和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14.
大化循环,尽终返始--清初回族思想家刘智哲学观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清初回族思想家、“天方学人”刘智 (约 1 660—约 1 730 ) ,从伊斯兰教教义学的立场出发 ,基于在中国弘扬伊斯兰教教义思想的神圣使命感 ,以其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 (特别是其中居于主导地位的儒家文化 )学养与系统的回教教义学研究 ,在吸收回族先贤王岱舆 (约 1 580— 1 660 )、马注 (1 640—约 1 71 1 )等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终于构建了以“真一说”为基础、以“人论”为主要内容的、博大精深的中国伊斯兰教哲学。本文拟对刘智在创建中国伊斯兰教教义思想体系的过程中 ,如何吸收和改造中国传统儒家思想及其概念 ,作一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5.
从中国清真寺传统建筑看伊斯兰的美学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传统清真寺建筑是伊斯兰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交融的产物,它不仅是中国伊斯兰文化的固态表现,更是中国伊斯兰美学思想的动态反映。本文从建筑功能、布局、装饰等方面出发,结合中国伊斯兰教哲学思想,对中国伊斯兰的美学思想进行了尝试性探讨。  相似文献   

16.
伊斯兰从来不是一个民族,甚至也不仅仅只是一种宗教。伊斯兰是一种文化和社会制度,是地球上一种人类的生活和思考方式,是彼此传递信息、联络感情和合作奋斗的凭借和媒介。伊斯兰的内涵要远比一个宗教的内涵丰富、深刻得多。在历史上,没有阿拉伯的文明当作桥梁,欧洲文明会是什么样子?如果当代西方政治人物能够铭记于斯,西方同伊斯兰的冲突何至于弄成今天这样吗!中国特色的伊斯兰教思想与其说是儒家化了,倒不如说是在化儒家了,因为它们的神学内核并无变动,可以认作是伊斯兰世界各类不同思想派别认识的一种,应当在伊斯兰世界思想史上占一席位置。  相似文献   

17.
伊斯兰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中国有10个少数民族信仰伊斯兰教,人口约1600万。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学术界认识到伊斯兰教等宗教不仅是一种信仰,也是一种文化,有很多值得肯定的方面,注重了对它们的研究,并陆续发表了一批专题论文、著作译作、资料集录。1990年问世的《伊斯兰教历史百问》和《伊斯兰教文化百问》是关于伊斯兰教的最新成果之一(以下简称《历史》和《文化》)。  相似文献   

18.
刘智作为明末清初的著名汉文译著家,他的翻译、介绍和著述充满了时代的创新性、开创性.刘智译著中哲学思想的丰富来源于他对伊斯兰哲学和思想的深刻学习和理解,更得益于他对中国传统哲学的悉心了解和系统掌握.其中,刘智对伊斯兰教哲学史上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和诗人阿布德·热哈曼·贾米(Abd al-Rahman Jami,伊历817-898年,1414-1492)的<勒瓦一合>(Lawa'ih)的译介,以<真境昭微>而著名,并反映了刘智译介过程中的创造性特征.<真境昭微>既忠实于原著,又以中国穆斯林的聪明才智超越了原文的文本,进行了汉语语境中的创造性表述和中国哲学范畴的恰当转化,从而以汉语的话语更直观地体现了伊斯兰哲学,特别是伊斯兰苏非哲学思想中"存在统一论"思想,以及苏非追求和实践自我超越和心灵升华的理想境界.在中国伊斯兰哲学、伊斯兰思想史上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也更好地体现了伊斯兰哲学和中国哲学的交流和融通,是人类智慧和思想间相互学习、理解、交流和对话的一幅历史风景画.  相似文献   

19.
我国明清之际涌现出一批回族学者,他们援引儒家思想阐释了伊斯兰教的基本教义、伦理纲常等重要思想,不仅适应了伊斯兰教在中国发展的需要、推进了伊斯兰教在我国的发展进程,又显示了我国传统文化兼容并蓄、博大精深的生命力。其中刘智援引儒家三纲五常确立中国伊斯兰教的"五典"说,系统阐述了穆斯林基本的人伦规范。  相似文献   

20.
正北方民族大学丁明俊教授著的《西北伊斯兰教社会组织形态研究》一书,于2013年7月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该书为作者主持完成2007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西部项目《中国伊斯兰教的社会构成及组织形态研究》最终成果。该书采用宗教人类学、社会学、民族学田野调查方法,对我国伊斯兰教内部不同教派门宦的组织形态、门宦教权体制的形成与演变、拱北经济运行、清真寺组织管理制度的历史演变、宗教职业人员在宗教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