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建构主义从本质主义的实体性思维转向反本质主义的生成性思维,建构主义文论无意于文学或文学理论本身的研究,转而关注建构其历史社会文化语境和意识形态,从而走向了文学的知识社会学或文化政治学。建构主义文论的学理依据主要包括索绪尔的建构论语言学、福柯的话语—权力理论、曼海姆的知识社会学和布迪厄的文化社会学。建构主义文论在破除纯文学研究和纯文学理论幻象方面是有功绩的。但是,建构主义文论也只是建基于后现代哲学基础之上的一种文论形态,具有回避文学内部研究、反人文主义、缺乏价值论维度等理论缺陷。故其并不具有普遍有效性,即只适用于对文学的文化研究,而不是对文学本身的研究。  相似文献   

2.
随着反本质主义思潮的兴起,传统“宏大叙事”模式开始瓦解,语言的透明性和启蒙的合法性问题在当代西方文化中受到了普遍质疑。当代反本质主义在对语言表述机制的重新思考中,解构西方文化中客体知识的启蒙传统,倡导从客体语言表述到主体话语实践的回归,并试图建立一种主体权力关照的文论话语体系。  相似文献   

3.
文学理论中的建构主义以批判学科知识生产中的本质主义思维方式而出场,主张文学的本质是建构出来的,不存在非历史的、永恒的本质,并提出重建文学理论知识的历史性和地方性语境.通过对当前论争中建构主义的立场问题、本质主义和权力干预的关系问题以及建构主义的知识生产问题的考察,笔者认为建构主义在文学理论知识生产上的意义在于,为反本质主义的语境化提供了便利,从知识社会学视角为文学理论的知识生产提供了一个新的空间.  相似文献   

4.
反本质主义是我国当代文论发展中的一个重要"事件",对传统文学观念和理论模式形成了一定的冲击与挑战,在相当程度上改变了当代文论的格局。在反本质主义论争的语境下,当代文论界对文学本质论的探讨,发生了不同以往的巨大变化:有的明显回避文学本质论问题,只对其做某种知识化处理;有的则改变策略,转换为对文学本体论问题进行探讨寻求新的突破;有的虽不避嫌疑仍直接讨论文学本质问题,但其理论观念和模式都已大不相同;也有的小心谨慎地避开某些是非之争而不正面讨论文学本质论问题,但实质上是在另辟蹊径进行某种新的探索。这反映了在反本质主义"事件"之后,当代文论多元探索的发展趋向。一次反本质主义论争不可能终结对于文学本质论的研究,因为文学发展不会终结,人们的认识也需要与时俱进,因此文学本质论的创新探索也必然还在路上。  相似文献   

5.
目前,中国文学研究中存在本质主义、反本质主义、中庸主义等三种不同的文艺学知识建构方式。文艺学知识建构的本质主义体现在文艺学教材、文学批评实践等方面,文艺学知识建构的反本质主义表现在重建非经典化知识、建构文艺学知识的“日常生活审美化”等方面,文艺学知识建构的中庸主义指涉文艺学知识“场城”、“关系主义”等。文艺学知识建构中多元思维应该形成一种自由和谐的关系,时刻保持自身清理,凸显当代性和社会使命感,加强文艺学知识建构的批判性反思。  相似文献   

6.
文艺学理论形态建设中存在本质主义、反本质主义、建构主义等三种不同的思维方式.本质主义表现在文艺学教材、文学批评实践等方面,反本质主义通过反思经典知识颠覆传统、用"日常生活审美化"重构文艺学知识形态,建构主义反思与重绘文艺学知识"场域"、 凸显"关系主义"的文艺学知识形态.文艺学理论形态中存在的多元思维方式应该形成一种和谐关系,进行自身清理,凸显当代性和社会使命感,加强对自身建制、学科理念的批判性反思.  相似文献   

7.
中国当代文艺学反"本质主义"争鸣各方已经达成了一个理论共识:对文学本质进行超历史、超语境追求的本质主义思维方式,必须反对;但从一定的历史文化语境出发的"非本质主义的本质论"却是合理的,并主张从历史、语境、关系、中国立场等具体条件出发进行各种形形色色的"非本质主义的文学本质论"建构.今天,包括"非本质主义本质论"在内的一切"本质论"都需要认真检讨.以"透过现象看本质"、本质中心主义、部分代整体、还原主义、独断论等为特征的文学本质论无法达到把握文学存在的目的.也许建构以现代存在论为哲学基础的文学存在论,并将之确定为多元化文论语境中文学基础理论范式,才有利于中国新世纪文论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  相似文献   

8.
俄国形式主义融入中国文论的过程,也是中国文论转型中克服二元对立和本质主义思维的过程.俄国形式主义在中国最初遭到拒斥及随之的全面接受,都受到中国当代文论转型中二元对立与本质主义思维的影响;而20世纪90年代对俄国形式主义的综合性解读,则标志着中国当代文论对二元对立与本质主义思维超越的开始.不过,中国当代文论的重建还远远没有消除二元对立与本质主义思维的影响.本文认为:只有缩小文学本质的逻辑内涵,扩大文学本质的逻辑外延,文论转型与重构中的二元对立与本质主义思维才可能被超越.  相似文献   

9.
新历史主义历史诗学在理论方法、概念术语和批评实践等方面都受到福柯有关话语实践性理论、考古学描述方法、系谱学的效果史研究和权力生产性观念的有力影响。本文就上述影响做了系统考察 ,并对它们共同的“文本主义”等思维盲区做了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10.
在当代中国文论界,反本质主义的引入及其造成的巨大冲击,对于破除与解构僵化思维及话语霸权具有积极意义,但也存在"理论中心"的强制阐释运思模式与问题。这不仅表现在它的解构策略上,也体现在它所谓的"建构主义"重建思路与"关系主义"重建思路之中。而这也使反本质主义的理论重建与现实的文学实践活动相疏离,并表现出自身理论构建的无力与不足。当代中国文论的重建,必须从认识论根源入手,重新恢复理论与实践的正确关系,回归到实践的根本出发点,从而克服对西方理论的亦步亦趋及对现成理论结论的文献式演绎,构建具有民族特色和实践根基的当代中国文论话语体系,以促进自身理论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1.
在当前我国文学理论研究中存在着理论与实践的脱节,文论教材编写上则体现出注重原理性和注重综合性两种倾向.文论知识体系深受本质主义捆绑,疏离于读者的文学经验,对文学现实阐释无力,不能满足文论教学实践的需要.《文学理论导引》一书借助独特的撰写理念、严谨的知识剪裁、精巧的环节设计和隽永的文风成为一本有系统、有重点、有美感的文论教材,对于丰富和更新我国文学理论教学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2.
李志宏的认知美学,利用汉语和汉字的模糊特性,生造了一个"美事物"来充当"美本身"和"美本质",把"美的本质"概念和问题,搅成一滩浑水,趁机来鼓吹反本质主义。其实,根本就没有什么"美事物"这样的词语,"美事物"、"美"、"美的"、"美的本质"等语词是必须辨证明白的。西方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哲学和美学的反本质主义,就是在"语言分析"和"逻辑分析"的基础上否定"美的本质"概念和问题的,但是,反本质主义的限度是反对西方传统哲学和美学的形而上学,把本质和美的本质规定为某种固定不变的实体存在的"本质主义"。反本质主义拒斥形而上学,打开了本质和美的本质问题域,维特根斯坦的"家族相似"就是开放本质和美的本质问题的表征。因此,西方传统形而上学的本质主义必须反对,然而事物的本质和美的本质仍然是哲学和美学的永恒的、开放性话题。李志宏的绝对反本质主义可以休矣!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方法论角度,对波普尔的反本质主义进行了反思。首先介绍了波普尔如何通过对本质主义的批判,进而把马克思等人的思想归为本质主义予以否定。其次,提出如何在理论上正确认识本质主义,分析了本质的词源和历史上探讨本质和本质主义的典型观点。最后,指出现实中如何正确判断本质主义。对柏拉图、马克思等人在重要理论的建立中所用方法进行了分析,提出波普尔的不当之处和如何正确对待社会历史观的新看法。  相似文献   

14.
林正 《兰州学刊》2004,(6):109-111
本质主义最早起源于亚里士多德。在现代西方哲学中,克里普克积极提倡本质主义,但他的本质主义与可能世界语义学、跨越世界的同一性和跨越世界的识别,以及命名理论等息息相关。而刘易斯却在可能世界语义学的基础上得出了反本质主义的理论。  相似文献   

15.
新时期审美范式文学理论在当代文学理论史上具有重要意义,也对当代文学理论的知识生产产生了深远影响。审美范式文学理论是在特定时期文艺政策、理论资源、学术事件等多方因素的作用下逐渐生成的。在文学理论范式转型与知识合法性重建的进程尚未完成之时,从公共性的角度对它进行分析和反思是有必要的。文学观念趋于多元、“有学术”的文学理论论争、有文化抵抗意味的文论话语生产等公共性特征是值得赓续的审美范式文论传统,但审美范式文学理论对审美作“意识哲学”的理解以及它可能存在的本质主义知识观则需要反思、调整和通变。  相似文献   

16.
解构主义文论通过颠覆语言的单义性、确定性,来消解传统美学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和形而上学所确定的本质主义和基础主义,从而认定审美和艺术是没有确定的所谓"本质",它们的语言符号形式--文本也是不可能有确定的意义的,因此形成了意义异延论.解构美学的这种观点,彻底摧毁了旧形而上学传统美学的本质主义和基础主义,开放了审美和艺术的存在、构成和意义,从而形成了动态、开放的立体构架.但是,由于解构美学是脱离人类的社会实践来谈论语言、修辞本身,所以它必然割裂了实践中事物及其意义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辩证关系,从而走向了绝对不确定性的泥淖而不能自拔.在建构中国当代文论的过程中,我们一方面要解构二元对立的形而上学,动态和开放地建构文论体系,另一方面也应该在实践唯物主义的基础上把握文本意义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辩证法,综合中国传统文论,建构一个有中国特色的话语实践的文本意义论.  相似文献   

17.
本质主义从认识论的角度有其存在的必要性,然而由于学科使用范围的混淆,本质主义的研究路向在人文学科领域出现了许多问题,尤其是在高度个性化创造的文学活动中暴露出了很多弊端,成为文学研究健康发展的致命阻碍。深入分析本质主义与反本质主义论争的深层原因,借鉴和尝试反本质主义的一些方法和思路,有益于文学研究从一元的独断论走向多元、平等、对话的多维研究模式,使文学研究走出困境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18.
关于后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和政治学理论已经探讨得比较充分,而关于后马克思主义的文学理论在国内学界尚未得以深入的阐释和批判性的研究。约翰·弗娄和托尼·本尼特用后结构主义方法全面颠覆了传统马克思主义文论,文章梳理出他们建构的一套后马克思主义文论体系,即话语建构论、文学体制论、文学话语论和阅读型构理论。后马克思主义文论打破了本质主义的审美观和文本观,实现了文学理论的"向外转"和"政治化"。它将历史唯物主义简化为一元论的"文化唯物主义"或"话语唯物主义",凸显出文化、话语和意识形态的社会建构功能,启示我们在"经济基础—上层建筑"宏观社会框架中拓展文学研究的微观层面,但又可能堕入一种新型的"话语唯心主义"。它回避了文学的内部研究,具有反美学倾向。它还是反人文主义的,失却了经典马克思主义文论对人类的本体论的终极关怀。  相似文献   

19.
刘平 《人文杂志》2015,(3):1-10
在实现国家和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过程中,必将彰显出价值文化研究的基础性地位。新形势下中央召开的文艺座谈会,标志了新本质主义价值文化时期的开启。文论是文艺现象多重关系属性的集结,它与社会变迁的关系反映着文论的核心属性;要摒弃特定历史时期的本质主义文学理论的意识形态特征,并不等于要摒弃本质性思维。文论的学科属性,在世界体系转换之前更有意识形态的特征,而在转换之际则要向社会科学靠拢;适应新时代的人文共识,需要发现、探索和建构,认同新的社会世界所要求的社会属性。这种发现和验证,实际就是怎样使文论研究从哲学走向社会理论,怎样使文论与社会科学相结合,并据此宣示新文学社会学的基础研究特征。  相似文献   

20.
福柯通过对思想史的三个重要主题即起源、连续性、总体化的颠覆,建立起解读历史的独特方法。他对话语一陈述一档案的知识考古及系谱学分析突显了历史文本的断裂和偶然性,揭示了其人为构建的本质,认为争夺历史的合法解释权是多元、非连续的历史被建构成总体性叙事的主要动机。在倡导断裂的同时,他还兼顾局部的连续性。从叙事的角度观之,具有反叙事的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