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陈胜、吴广农民大起义中提出的"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口号是一种承认既定现实政治秩序,强调个体富贵贫贱转化的替代论理论.这一口号既是周以来中国"天道"观变化的结果,亦是战国时期在商品经济发展刺激下社会价值观中求富贵思想所使然.它既体现了封建社会初期部分农民起义领袖在思想上、政治上的不成熟性,也反映了当时农民阶级在纲领、口号、目标上的阶段性、局限性特点,与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农民起义提出的"等贵贱,均贫富"思想有着鲜明对比.  相似文献   

2.
一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是秦末农民起义创始人陈胜在鼓动同行戍卒奋起抗争时提出的豪言壮语,它不仅在当时激励过千百万平民揭竿而起,几千年来也总是鼓舞着深受苛政迫害之苦的下层人民。陈胜讲这句话并不是突然异想天开,司马迁记述说:“陈涉少时尝与人  相似文献   

3.
报载,广西某市的一个居民区内有一家生产鱼粉的企业,生产过程中排放出来的恶臭污染物最高超过国家规定标准的196.5  相似文献   

4.
5.
我们正处在世纪之交,在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过程中,在社会生活中,出现了许多新事物,新矛盾,新情况,使一些老同志在思想上、认识上产生了“困惑”。为了配合广大老干部学习邓小平理论和党的十五大精神,本刊将在“新潮话题”栏目中,围绕老干部在学习中提出的一些难点、疑点、焦点问题,连续刊载富有强烈时代气息和哲理性、思想性较强的理论文章,旨在使老同志能从中受到教育启迪。可以说,这是我们奉献给老同志的一份高品位的精神食粮。  相似文献   

6.
年少时看《封神演义》,印象最深者不是昆仑门下那些高来高去,神出鬼没的众门人,而是砍柴卖草出身的武吉。武吉那次挑柴过市,不幸在拥挤中柴担脱落,担钩横扫,致行人于非命。西歧临机处置的有司人员不过在地上划了一个圆圈,他就老老实实呆在圈中,不敢超越一步。若不是后来成为他师傅的姜子牙为此施了一个  相似文献   

7.
鲁迅的《狂人日记》发表已有70多年.研究它的文章难于统计。可是对“狂人”的争论似乎还未终结。评论界众说纷纭的看法,使中学教师无所适从。笔者所见,觉得有说几句的必要。在繁杂的观点中,以下几种较有代表:第一,狂人是一个清醒的反封建战士,狂人并不狂,狂是“反语”,是“化妆”,第二,狂人是真狂,但不是一般的疯子.而是战士被折磨导致发狂。发了狂还在不息战斗的勇猛战士;第三,狂人既不是“清醒的反封建的战士”.也不是发了狂仍在不息战斗的“时代先觉”,他“完全是普普通通的狂人。”《狂人日记》所呈现的深刻思想不是狂人的思想.而是作者自己的思想。“狂人”只不过是作者的借体而已;第四,狂人是一个觉醒者.叛逆者,但并非清醒的战士.是一个病狂者,又不是完全普通的疯子,并非现实中不存在的象征性人物,而是作者遵循严格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从生活中提炼概括出来的,一个五四时期思想觉醒然而又在精神上负有重伤的先进知识分子的悲剧性形象。这些说法使读者产生疑惑:“狂人”是真狂吗?或是假狂吗?或是一个悲剧形象?  相似文献   

8.
《水浒传》是一部英雄传奇小说,也可视为武侠小说的范畴,但不是一部纯粹的武侠小说。它对唐人传奇,甚至是史汉、先秦的侠的传统有所承继,本身亦有发展。首先,《水浒传》究竟是讲史演义,还是英雄传奇,抑或侠义(武侠)小说,值得观察。前者以历史的演绎为主体,中者以英雄的塑造为核心,后者则以虚构的江湖世界为场景。其次,《水浒传》人物,究竟是英雄好汉,或是侠客,还是盗贼?也颇值得探究。其三,《水浒传》又名《江湖豪客传》,水泊梁山究竟是绿林,还是江湖,抑或武林?其间有何异变,亦引人发想。其四,武侠小说中的江湖世界,虽属虚构的世界,仍可见一些固定场景,如酒店、客栈、庄院、寺庙、古墓、深山老林等。这些场景,对于塑造人物形象、烘托小说环境,有很重要的作用。而《水浒传》中存有哪些场域?也值得观察。其五,《水浒传》在武功描写方面,有明显传承和突破。既写实,又奇幻。仔细看来,更注重写实型武术技击和武打场面的描写,同时也确立了自唐以来的以武行侠模式。  相似文献   

9.
八十年代以来,四川粮食生产同全国一样,取得了举世瞻目的巨大成就。在政策、科技、投入的联合驱动下,粮食生产量连跨4000万吨,4250万吨两个台阶(1992年创历史最高水平,达到4431万吨)。令人遗憾的是,未能乘胜前进,向4500万吨新目标冲刺不仅受挫,而且出现丁1992年后的连续两年大幅度减产。1994年全省粮食生产量减到4232.07万吨,退回了一  相似文献   

10.
白骨精江青,一不会做工,二不会种田,三不会打仗,却热衷于拍照,她走到哪里都要带数架照相机,率一群摄影师,并且津津乐道她那套“摄影经”,江青倒活象个“摄影迷”。不过。她迷恋摄影,决非为了单纯的娱乐。捣鬼,才是江青摄影入迷的要害。江青每一次摄影都包藏着莫大的祸心,每照一张相,都是与“四人帮”反党集团的反革命阴谋紧密相连的。  相似文献   

11.
中日两国是势不两立的敌国,还是和睦亲善的友邦?两国关系的走向是战还是和?在本世纪30年代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的前夜,中国政治界和舆论界曾对上述关系着两国命运的重大问题,进行了一场全面、深入的论争。整个论争是围绕着下述问题展开的:(1)对当时中日两国关系的性质和形势的认识。(2)中日关系的严重恶化,原因与责任何在。(3)中日关系的走向,是战还是和。(4)怎样评价和对待日本政府的“日中提携”和中国政府的“睦邻敦交”的政策。(5)在当时的条件下,使中日关系正常化是否还有可能.论争过程显示:蒋介石一派力图化敌为友,避战趋和。汪精卫一派始终认敌为友,主张满足日方要求,求得两国间的“和平提携”。力主抗战的各派人士,则认为日本亡华灭华的政策已定,中日之间一场大战必不可免。历史的进程已对这场论争的是非作出了公正的检验,也给后人揭示了深刻的值得记取的历史教训。  相似文献   

12.
农民负担问题是影响农村社会稳定的首要问题,也是影响农村党群、干群关系的关键问题。减负,究竟难在何处,怎样化难为易?成效如何?农村基层干群怎样看待这一问题?最近,笔者走访了刚摘掉农民负担“重管”帽子的苏北响水县,听听百姓怎么说———群众负担减下了,干部工作好做了王仕春(响南乡河口村农民):一提到负担,咱最恨的就是吃喝风。前些年,我们1600多口人的小村,一年要吃掉两、三万,1996年吃到4万。有的乡干部下村,事情没干多少,天天吞“山”咽“海”,醉得头重脚轻。上梁不正下梁歪,乡村干部大吃大喝,组干部…  相似文献   

13.
当代西方艺术家虽然实现了叙述题材的日常化,并且希望通过日常化策略使艺术在更大程度上走向大众,实现艺术的大众性和通俗化,从而祛所谓高雅艺术之魅,但是,实际上,当代西方艺术日常化的历程,在相当大程度上变成了一种艺术赋魅(返魅)的历程。当代艺术向大众的敞开性,变成了一种空想。  相似文献   

14.
我们现在通行的中国古代秦汉之际的纪年方式是秦汉相接。而事实上,秦灭亡于公元前206年,其后经过楚汉相争的四年历史,刘邦是在公元前202年才正式称帝建立汉王朝。此期历史舞台的主角是项羽而非刘邦。为了准确、客观地反映历史,应当在秦汉之间加上“以西楚霸王项羽作为历史纪年”的这段空白。  相似文献   

15.
骆宾王七岁吟鹅,少负盛名;长而慷慨,豪纵任侠;诗文会友,意气横溢;官场失意,拂袖而去;檄文讨武,震山撼岳;兵败不降,铁骨铮铮,文人乎?高士乎?侠骨乎?可是,这样一个生命色彩非常浓烈的人,命运之神却一再与之作难,为人一世,坎坷一路,备尝丧父之痛、落第之辱、罢官之耻、入狱之恨,并几次为流言所伤,历尽世态炎凉,虽蓄志于心胸,终难伸于天下。垂暮之年,毅然加入叛武护唐壮举,最后背着“逆魁”、“乱党”之恶名,悄然消失,不知所终,令当代人瞠目,令后世人沉思。为什么骆宾王命途多舛一至于此呢?是其才耶?学耶?识耶?是其时乎?运乎?命乎?答  相似文献   

16.
对于英语中高级学习者而言,英汉语中词的不同联想意义成为他们词汇学习阿基利斯的脚踝,也是词汇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教师应深入浅出地分析英汉语中词的不同联想意义及产生根源,有效根除学习者学习过程中的负迁移,从而准确掌握、得体运用.  相似文献   

17.
正在当下,CEO声誉管理的变革已是势在必行。但以简单粗暴为美,以原生态、本色为准则,不免有些矫枉过正不得不说,互联网思维这个词,当下已经火到令人发指的程度。仿佛只要沾上它,一切产业都将因此被重构,被颠覆。曾几何时,用互联网思维改造XX成为自媒体写手最吸睛、最牵引流量的文章标题,以至于一系列奇葩文纷纷出笼。当小米手机CEO雷军和格力老板董明珠在CCTV操纵下爆出十亿豪赌时,互联网思维与传统产业的对抗被抬到一个巅峰。在主流的舆情中,似乎所有人都看好屹立前沿的互联网思维,认为其具有与生俱来的摧毁力与颠覆性。  相似文献   

18.
“一年之季在于春”,在每一年的辞旧迎新之际,职场人士也在为自己的职业发展做着新打算。因此,每年的岁末年初,—般都是跳槽的高峰期。那么,你对自己的工作现状是否满意?是否也需要考虑去留问题?是否会成为跳槽大军中的一员?下面的这套测试题,能帮你测出对目前职业的满意度,并对症下药给予指导。  相似文献   

19.
悲乎喜乎洋务运动吴廷嘉资本主义的血液以较大规模流入中国的封建土地,是从19世纪60年代的洋务运动开始。但这却没改变中国封建社会的性质,也没给中国的经济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洋务运动,究竟给中国带来了什么?研究中国今天的改革开放,不能不回顾反思洋务运动。...  相似文献   

20.
"儒学是否宗教"这一问题从清末至今几度成为中国学界争论的焦点之一,而贵州省锦屏县河口乡的苗族人民在清朝和今天仍然一代又一代地实践着儒教色彩极为浓厚的"堂祭三献礼".该文以人类学田野调查所取得的这一珍贵资料为依托,分析其过程、归纳其内容、追溯其源流、界定其性质,力图为学界对儒教问题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一份可靠的参考资料和一种崭新的思考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