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通过分析"又VP1又VP2"中动词的语义特征、语义关系可知,"又VP1又VP2"表述焦点在外层意义上多渲染一种状态、性质或烘托一种气氛(开心、愤怒、热闹).  相似文献   

2.
许培新 《东岳论丛》2013,34(4):60-63
清初山东中西部方言的代表作品《聊斋俚曲》,是明清山东方言研究的重要资料,其"V+(一)个+VP"结构中"个"为量词,"V+(一)个+VP"为述宾结构,VP或为受事宾语,或为表情状、程度及结果的宾语,而只有当V不带时态助词"了","个"前"一"脱落,且VP为表示反复进行的"否定副词+动词","V+个+VP"固化为四字格时,"个"才虚化为助词,VP为表动量的补语。这一结构所表现的特点,代表了其时山东方言的某些重要演变。  相似文献   

3.
表祈使义的反问句"VP不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明清时期的近代汉语到现代汉语,"VP不是?"可以是表示提醒义的反问句,也可以是表示确认义的反问句.但在明代,"VP不是?"还是一种表示祈使义的反问句,在<金瓶梅词话>中尤为突出."VP不是?"相当于"VP不行(吗)?"其基本的语用意义是表示祈使,但还有表示责备这一附加的语用意义,责备程度有轻有重.  相似文献   

4.
与一般存在构式不同,"有·专名+VP"侧重用于陈述事件,"有"确认与专指实体相关的已存在事件,其用例在近代汉语叙事语篇里尤为集中,是近代汉语里富有特色的语法现象。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南京、厦门、阜阳三个社区为单位,以"有+VP"格式为切入点来考察言语社区内的语言认同与语言使用.调查结果显示,在言语社区形成的过程中语言认同在逐步的形成.而且,在长期的互动过程中,言语社区内的语言认同和语言使用的变化趋势基本上是同步的.比如,口语中"有+VP"句式使用率从高到低的排序分别是:"厦门"(77%)>"南京"(59%)>"阜阳"(32%);与此相应地,各个言语社区对"有+VP"句式的积极评价率从高到低的排序是:"厦门"(82%)>"南京"(75%)>"阜阳"(53%).书面语中的情况也反映出同样的趋势.  相似文献   

6.
“所”字结构指的是“所”或“所+介词”与谓词性成分组合构成的结构。《说文解字》中,“所+VP”有四种结构类型,“所”可以提取与VP相关的受事、处所、工具、原因或方式,还可以不提取任何语义成分;“所+VP”多数用作判断谓语,还可用作定语、宾语或主语。“所以+VP”只有两种结构类型,基本全部用于提取工具,基本全部用作判断谓语。  相似文献   

7.
"早不VP,晚不VP"构式中VP成分一般是动词或动词性结构,该构式通常用于表不满、责备、意外的语境中,起着强调或突显责备语气的作用;它能表示责备的构式义,该构式义是说者把不满的情景语义附加在构式上而形成的,其构式义具有不可推导性;该构式是一种反预期主观化表达的修辞构式,它既传递反预期语言信息,又表达了说者对言语事件或行为的主观评价。  相似文献   

8.
用VP壳解释几个汉语现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袁野 《云梦学刊》2004,25(3):100-102
用生成语法理论最简方案框架下的VP壳结构分析几种汉语现象———意义相同但结构不同的句子、V-V致使结构、得字句和使字句,便可发现不同的汉语现象都可用VP壳做出同一的解释。  相似文献   

9.
“来”在“(PP/VP)+来+VP”句式中的功能纷繁复杂,以往的研究主要着眼于个性的挖掘,进而不断地分裂出新的属性。而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看,那些分布于不同旬法环境中的“来”,虽表现不同,但其本质上还都保留了“位移”这一核心特征,因此在属性上仍可统一处理为动词。  相似文献   

10.
"(S)也不VP"句是现代汉语中表达责怨功能的一种常用句式,其格式义是:表达说话人对当事人未执行某种按义务应该执行的行为而进行责备和埋怨.这种责怨功能存在程度上的强弱差异.该格式对其中的动词有较多的选择限制,在语篇上也具有鲜明的特征,一般总是要求上下文中有对表达责怨的原因进行说明的语句出现.  相似文献   

11.
“如何”在现代汉语中的使用率稍低一些。不过,它功能较多,能构成各种不同结构的句式。如“如何+VP/AP”、“NP+如何”、“无论/不管+如何”、“V得+如何”、“如何如何+AP/VP”、“NP+如何如何”、“VP+如何如何”、“如何如何+NP”等。论文从单用、叠用、连用角度归纳了“如何”的主要用法,并具体解释了它在不同语境下的具体意义。  相似文献   

12.
"N1的N 比 N2的N VP"类"比"字句中"N2的N"的替换规律始终是对外汉语教学的一个难点.解决这个问题不能单纯依靠语义分析,而应该结合形式标准.我们主张在遵循"逐层过滤"原则的基础上,用过滤槽"N是N2的"和"N1 ‖NVP"去检验"N2的N"的基本替换规律,这样不仅能有效地用形式标准控制语义的不确定性,而且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还具有很强的操作性.  相似文献   

13.
明清山东方言白话文献中,指示代词“这(个)”、“那(个)”用来回指前文所述内容时出现了两种特殊的句法位置:指示代词+NP+VP和NP+指示代词+VP。这两种位置的指示代词与NP之间都没有结构关系,而指示代词与VP则存在着语义上的主-述关系和宾-动关系。这两种特殊的语言现象大约是在元明时期产生的,它的出现具有鲜明的语用特征。  相似文献   

14.
区域性金融中心对地区经济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央政府对西南区域经济的中长期战略部署,客观上也要求西南五省市具备一个区域性金融中心。成都凭借其在综合经济实力、金融业发展、地理位置等方面的优势,在西南地区各省市中拔得头筹。在构建西南地区区域性金融中心的过程中,成都可借鉴“北京金融街模式”,实行“分步实施、分层推进”的战略部署;积极推进“信息成都”、“诚信成都”、“金融成都”的建设;在构建初期,选择政府主导为主的地方金融发展模式,加大政府对金融的支持力度。  相似文献   

15.
鲍德里亚提出,由于当代资本主义已经步入"符号政治经济学"时代,今天的商品生产的实质是符号价值的生产,今天的商品都不再仅仅是通过某种单一的形式(经济"交换价值"或文化特性)实现出来,这是一种复合性的物,其中,使用价值、"交换价值"和符号价值集中在一个复杂的模式中,这种模式描述了政治经济学最为一般的形式.  相似文献   

16.
寻找被遗忘的卓拉——评卓拉·尼尔·赫斯顿和她的小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位生前寂寂, 然而却是一位才华横溢、成绩卓著的美国当代著名黑人女作家卓拉·尼尔·赫斯顿, 于被遗忘后的70 年代, 才被“寻找卓拉”的运动所重新发现。个中原因, 是她的小说对于黑人文学再次步入繁荣的迎合, 而且对于深入了解美国黑人妇女文学的历史发展亦不无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个人言说、底层经验与女性叙事--以林白为个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董丽敏 《社会科学》2006,(5):186-192
中国女性文学与底层世界之间一直存在着一种错位的关系,它潜在的危机正伴随着其蔚为大观而逐渐显露出来.这促使林白开始重视起"别人的声音",林白有意识地弃绝了自己早期擅长的个人言说.对自己早期的个人化立场有了相当明晰的反思和批判,转而探索属于中国底层女性的言说方式.这标识着其女性立场的深化.林白的这种探索在一定程度上修正了上世纪90年代几乎已经被定型化了的中国女性叙事经验,成为中国女性文学及至中国当代文学本土说的开始.  相似文献   

18.
现代汉语标志型被动句的句法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兴旺 《阴山学刊》2009,22(2):37-42
在现代汉语标志型被动句中,名词性成分(NP)可作主语,也可作标志词“叫”、“被”、“让”、“受”、“遭受”等的宾语以及谓语动词的宾语。介词标志型被动句中的动词性成分前后一般都有附加成分,它有五种基本句型。动词标志型被动句则有两种基本句型。被动句和主动句之间存在一定的变换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