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论老子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先秦古籍如《礼记·曾子问》、《庄子·天下》、《韩非子·内储说下》都只称老聃或老耽,不称李耳。则老聃当是以老为氏,其名为聃。《史记·老子列传》说老子是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为周守藏史。与孔子同时而年辈稍长,故史称孔子问礼于老聃。司马迁说:“世之学老子者则绌儒学,儒学亦绌老子,‘道不同不相  相似文献   

2.
关于《老子》哲学,近年来我国哲学史界多侧重于探究它的本体论,即作为《老子》哲学最高范畴的“道”,是精神性的本体,还是物质性的实体的问题。至于它的认识方法论问题,则由于持论较为一致——多认为它是辩证法的,甚且有指它为先秦辩证法杰作的——而未予以充分注意。而这个问题,对于判断《老子》哲学的基本属性却是至关重要的。管见认为,《老子》哲学是道一元论的唯心主义形而上学体系。限于题旨,本文对它的唯心主义性质不作辨论。 一、《老子》的形而上学观 《老子》成书,约在战国中期,它基本上保留了老聃的思想,这是学术界颇具倾向性的意见。《老子》甲、乙两种帛书本的出土,亦可维持此说。 《老子》的主旨有二:其一是宣扬在“礼乐征伐自诸侯出”的特定历史条件下,那些被“降在皂隶”的奴隶主贵族的全生葆真之术,其二是对“人君南面之术”作经验总结。这是长期作周王室守藏之吏的老聃力所能及的。此外,《老子》中也掺杂了若于军事方略方面的论述,与战国兵书大同小异,但与老氏的恬淡无为哲学却存在明显的矛盾。而对治军的经验进行总结,却是老聃力不能企的。说《老子》是一部兵书,尚无确据。《老子》最后成书,取材很广,前人之说已备。故书中有关军事辩证法的论述,抑或承袭他书而未及消化也未可知,  相似文献   

3.
春秋末年楚人老聃所著的《老子》一书,“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是以“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思想为核心的道家哲学的奠基之作。因其首次以哲学概念的“道”凌驾于宗教神学的“天”之上而实现了中国哲学的突破,故亦可以说是中国哲学的开山之作。《老子》在...  相似文献   

4.
老子之谜     
老子是谁?《老子》的作者是谁?他是什么时候出生的?他的名字叫什么?他是哪里人氏?这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个谜。关于老子是谁,本文列举了汪中、梁启超、罗根泽等人关于老聃不是老子的观点及其论据,并给予分析反驳,指出老子就是《史记》所肯定的老聃,亦即为秦汉儒家所承认的孔丘曾向其问礼的老聃。关于《老子》书的成书时间以及作者问题,本文列举了《老子》书成于战围中期说、荀子、韩非之间说以及秦汉说各种观点,同样予以反驳,指出《老子》中一些观点曾被《论语》、《庄子》、颜斶所引用,肯定早于孔子,本文认为老聃是宋国老氏之后,相在涡河之北,当属宋,他是宋国相人,与学术界通行观点不同。本文认为老聃生于庚寅年,小名老虎,宋陈一带称老虎为狸儿,听起来即成“李耳”。  相似文献   

5.
老子并非姓李名耳,《老子》其书的作者为春秋末期的老聃,老莱子、太史儋与《老子》一书并无干系。郭沂提出的楚简《老子》的作者是老聃,今本《老子》的作者是太史儋的观点是难成立的。  相似文献   

6.
《老子》是我国古代道家学派的一部重要代表作。记述了春秋后期老聃的基本思想,约成书于战国。《老子》一书,文约义丰,短短的五千多字,建立了一个以“道”为核心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而在这个总的体系中,却包含着丰富的朴素辩证法思想。《老子》的辩证法思想,是春秋时期社会矛盾尖锐复杂、纷纭变化的产物。读一下《老子》五千言,就可发现大量的关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以及自然现象的矛盾概念。  相似文献   

7.
老聃把圣人当作他人格境界和人生境界的“道”之象征;子思、孟子把圣人请回人间,使平民圣人化成为可能;今本(通行本)《老子》则赋予它“权术”的色彩。道、儒、法思想如此交融激荡,汇成了中国文化的主流。  相似文献   

8.
《郭店楚简》表明,《老子》有三个版本,即老聃著竹简本、太史儋著帛书本和今本。竹简本《老子》将“道”看成是混沌之气,并认为事物运动变化的原因在于其内部的矛盾性,具有朴素唯物的倾向。从竹简本到帛书本,反映了先秦道家学派从朴素唯物论向客观唯心论的转化。竹简本不否定人为,主张“无为而无不为”,也与帛书本不同。总之,有了竹简本《老子》,道家学派的发生、发展和变化就有轨迹可寻了。  相似文献   

9.
老孔会通论     
老子五千言,开中国哲学之道脉;《论语》二十篇,实现中国儒学的第一次飞跃。世所公认,老、孔是为中哲史上的两大开山祖。然而后世儒者,往往讲求“道统”,规辟“异端”,致有韩愈、崔述、梁启超、钱穆、冯友兰辈,否认“仲尼学乎老聃”之史实,而“世之学老子者则绌儒学,儒学亦绌老子”,于是干百年来,儒者为儒、道者为道,门户各异,攻讦不已。本文掇拾读书所见,爰为论列,以证老孔同源,二学互补云尔。  相似文献   

10.
《老子指归》《老子河上公章句》《老子想尔注》等汉代三大《老子注》都对《老子》中的“自然”概念作了诠释。《老子指归》从本体论和生成论层面均突出了“自然”的重要性,突出了道对万物的生化是无意识、无目的的,同时又着重强调道并非主宰万物的实体,万物是自生自成的,这是对西汉中后期流行的天人感应等神学目的论的反动。《老子河上公章句》提出“道性自然”的思想,认为道性自然导致万物自成,也没有说万物是自生的,主要突出“道”的作用,与《老子河上公章句》修道长生的主旨是相关的。《老子想尔注》中的“自然”只是“道”的一个代名词,其实质是有意消解了“自然”的含义以及“自然”在《老子》中的重要作用,而且不再说道的本性是自然,而是将“道”神化,所凸出的是道的至高无上性,《老子想尔注》是完全从宗教角度来诠释《老子》。  相似文献   

11.
对于《老子》,学术界的意见并不一致。有的认为《老子》就是一部哲学书;有的认为《老子》是治世的书,是君人南面之术;有的认为《老子》是言兵事、言诡计的书。以上看法各有自己的根据和道理。整个一部《老子》,一言以蔽之,言“道”与“德”。道为“本”,德为“用”。“道”就是永远具有“虚”、“无”性,故恒、常;“德”就是循“道”(循着道的法则)而发“用”。道的法则就是自然、无为,故老子追求自然与无为。  相似文献   

12.
老子,相传是春秋末期的老聃,其姓名和生卒年已难详考.较早记载关于老子事迹的,是司马迁的《史记》一书.但《史记》的记载过于简单,甚至模糊不清.西汉时期,“黄老之学”曾经盛行,有关老子的种种神话传说,已经在社会上广泛流行着.人们对老子的认识也有所不同,象司马谈、司马迁父子,崇尚道家,其对老子的认识,便接近韩非;象汉武帝,在信方士、学神仙的时候,也讲老子,而他心目中的老子,却是那些燕齐海上“惯于阿谀苟合之徒”所塑造出来的形象.这当然与司马迁的认识不一致.但是司马迁客观地罗列了这些传说,他在《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中一共举出了三个老子:一个是和孔丘同时的老聃,一个是老莱子,一个是周太史儋.  相似文献   

13.
《老子》第一个把“道”作为哲学的最高范畴。“道”的性质,直接决定着老子哲学体系的性质。《庄子·天下》篇说《老子》“逮之以常无、有,主之以太一”,确实抓住了《老子》哲学的核心。《老子》第一章是全书的纲领。这一章比较全面地描述了“道”。“道”是天地万物的起始和根源。“道”本身有“无”和“有”两个方面的规定。说“无”,指的是“无形”、“无名”;说“有”,指的是“有形”、“有名”。“无”和“有”是“道”本身不可缺少、不可分割的两个侧面。“道”是“无”和“有”的统一。  相似文献   

14.
古今一些学者,将老子老聃混同于太史儋,荆门郭店楚墓 竹简《老子》出土后,又有某些学者宣扬“老子太史儋同一人”论。本文详尽考证了太史儋 其人其事及其思想特征,证实他是活动于战国中期的具有历史循环论思想的东周王朝一个史 官,与主要活动于春秋晚期至战国初期的道家创始人老子老聃绝非一人,确论他们是不同时 代、不同学术和思想特征、不同姓氏祖先、不同名字并不同身世事迹的两个人。  相似文献   

15.
对于老子这个人和《老子》这部书,自司马迁作《史记》始,就众论纷纭,莫衷一是。司马迁似乎也没有一个确切的意见,他在《史记》中列举了3个人,即差不多与孔子同时的老聃和老莱子,以及战国时期的周太史儋。我们认为,老子即老聃,楚国苦县(今河  相似文献   

16.
在《老子》一书中,老子首先提出了一个永恒的哲学话题“道”。“道”的运动规律“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实际上也是老子的处世方法。《老子》中所论及的“无为”、“不争”等,均是“弱者道之用”方法在治国、国际关系领域的具体运用。老子的方法论,基于哲学的分析,落实于具体的实践,实现了形而上与形而下的完美统一。  相似文献   

17.
(一)《老子》思想的社会背景 老子及《老子》一书,在两汉以后,存在着长期的争论。有人认为《老子》一书是战国时期的作品,既非老聃所作,也不能代表他的思想。也有人认为《老子》一书可能不是老聃自己的著作,但却是老子学派的人根据老子的基本思想,在战国时整理成书的,并认为就整个而言,它是反映春秋时期没落的奴隶主贵族的哲学思想的,是研究老子思想的可靠的文献资料;但是又因为它可能是战国时期成书的,因此也不排除它夹杂着战国时期的思想成份。我倾向后一种意见。综合持这种意见的人们的主要理由,有三:  相似文献   

18.
关于《老子》哲学性质,历来有唯心和唯物的不同看法,现在仍然是评价《老子》的争论要点。胡曲园老师在《<老子>不是唯心论》(《复旦学报》1980年第4期)一文中,提出《老子》“精气说”,主张《老子》唯物论。其论据主要是:(一)“道”是“精”、“一”、“物”。根据是“有物混成,先天地生”的第二十五章、“道之为物,惟恍惟惚”的第二十一章、“道生一”的第四十二章。(二)“无”是“无名”。根据是“道,可道,非常道”的第一章、“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的第十四章。(三)“无”是辩证法的否定因素。根据是“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的第四十章、“三十幅共一毂”的第十一章。作为刚毕业于复旦大学哲学系的学生,我对此有不同的看法,现提出商榷意见,切望得到胡老师的指点。  相似文献   

19.
“道”是老子思想的核心,它的实质是什么?五千言中,提法不同,为后人的研究工作增加了不少困难。过去有关《老子》唯物论和唯心论的争论,分歧也在这里。断定《老子》是唯心论的认为:(一)“道”是“常无”、“常有”的统一,两者统一于“常无”,“道”是形而上的本体。其根据是《老子》第一章。(二)“道”是先天地生的东西,先天地生者“非物”,因此,“道”是“绝对精神”。其根据是第二十五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三)“道”是产生字宙万物的总根源,精神生物质,这是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的唯心主义。其根据是第四十二章“道生一”。“道”究竟是精神实体,还是物质实体?弄清这个关键问题,《老子》是唯物论还是唯心论,也就可以断定了。本文就从三个方面来讨论。  相似文献   

20.
《老子》第62章提出了“道者万物之主也”的主张,古今注家轻忽老子思想本质及《老子》文本实际,多将其解为“万物被道宰制”或“道是万物的主宰”。实际上,老子是反斥外力主宰万物的,《老子》文中也未有道宰制万物的语义表述。验之《老子》,“主”于修辞角度当用其本义(“微弱的灯火”),而于语义视角则应用其与“助”、“辅”共通之义(“相依相佐”),也用其与“职”、“掌”同源之义(“主动认知而作为”),而不应释为其引伸义(“主宰”或“宰制”)。“道者万物之主也”要义为:老子于乱世中将道比作黑暗中微弱的灯火,坚信唯有道才能真正辅益万物生发成长,助力乱世返璞归真,而在此过程中起主导或主宰作用的是万物或世人,而非工具或境界性质之道。这体现了老子以人为本,崇尚自然,信仰唯有主动皈依自身本真才是万物或乱世之拯救正途的济世情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