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崔海正 《东岳论丛》2001,22(4):122-124
秦观秋意词数量虽不太多 ,但在某种程度上体现出秦词更为独特的侧面。其题材范围更为拓展 ,更具生命的活力 ;在艺术构思、表达方式、音乐性等方面更有个性特色。秦观属多愁善感的才子型词人 ,性格较为脆弱 ,逢秋而悲 ,毫不奇怪 ;秦观多才多艺 ,其词“情韵兼胜” ,他的秋意词能够创新出奇 ,亦是情理中事  相似文献   

2.
论汉语音韵的文化内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与常见的观点不同,一种语言的语音系统应当包括音位系统与词音系统两个不同层面,抽象的音位系统寓于具体的词音系统中,而后者比前者更生动、更丰富。更深刻。一种语言的语音系统所包含的个性或民族文化性,并不仅仅表现为音位的特殊选择与组合规则,其更为复杂更为独特的个性是隐藏在语音系统深层的文化内涵。本文拟对汉语音韵的文化内涵试加考察。一、呼叫感叹的情绪宣泄。外来刺激引起初民情绪上的强烈感受,出于心理、生理上的自然反应而借助自身语音器官发出呼叫感叹。这种有声宣泄经过固定化程序,即某种特定的呼叫声与某种特定的情…  相似文献   

3.
本文试图从龙川词用典的数量和广度、目的性各方面对其进行分析。龙川词中的大量用典典故并非只是一种创作手段。大量典故的存在不仅使词境更为开阔,也使词的涵盖量增加了许多;词中运用典故也并非生搬硬套,而是作者内心感情的自然流露,个人情绪的自然表现。  相似文献   

4.
焦印亭 《中州学刊》2006,(4):198-201
刘辰翁是宋元之交具有民族气节的著名遗民,也是一位诗、文、词兼擅的学者型作家和文学评论家,在文学史和文学评点史上处于重要的地位。近百年来的刘辰翁研究,其成绩主要在词这一方面;不足之处突出表现在:对其生平事迹特别是独特的遗民心态的研究很不深入;对其诗文评点的研究大同小异、附和雷同的多,创新见解少;对其诗歌、散文创作的研究,目前尚无人作深入、全面的探析。当今,对刘辰翁的研究需要尽快进入更为深入、更为广阔的层面。  相似文献   

5.
论浙西、常州词学的南北宋之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清代词学,以浙西、常州两派为大宗。而两派论词,均以宋词为指归,只是南宋姜、张雅词符合朱彝尊、厉鹗“醇雅清空”的审美规范,因而被浙西词派所推崇;北宋浑涵自然的令词则给张惠言、周济的“比兴寄托说”留下了更为宽广的阐释空间,因而为常州词派所瓣香。所以说,南、北宋之争的实质乃是两派词学理论论争的表现。今日治宋词者在借鉴两派理论时,应还原其历史语境,跳出其门户之见,以还宋词本来面目。  相似文献   

6.
刘蔚 《社会科学》2012,(7):175-183
宋代田园诗词的创作都存在破体现象。北宋时期主要是词的破体,即把田园这一传统的诗歌题材引入词的创作领域,或化用诗歌的字句,或融其诗意,体式上也接近于齐言。苏轼完成了飞跃性的转变,其田园词在破体的基础上自有新创,语汇、句法和主题都对南宋田园诗产生重大影响。南宋时期,田园诗词的创作进入"以诗为词"和"以词为诗"的双向互动阶段,田园词诗化和田园诗词化的现象同时并存。辛弃疾的田园词继承了汉代以来诗歌的优良传统,博采众家之长;诗词兼善者的田园词往往不可避免地接近其诗的面目腔调。而南宋劝农类的田园诗则全盘接受苏轼词的影响,更为普泛的现象是田园诗沾染上了些许词的格调韵味。宋代田园诗词的破体是良性的。经过破体,诗词互相借镜,相资为用,都取得了不俗成就,共同推动了田园题材在宋代的新的繁兴。  相似文献   

7.
近几年,"很受伤"这个词的使用频率很高,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很"和"受伤"的语义基础相同;"受伤"与人的心理感受有关,有程度义;"很受伤"本身所特有的语用价值是其广泛流行和使用的重要原因;社会环境及人的心理对这个词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起连接作用的"那"是连词,但又有其特殊之处。在句子中,起连接作用的"那"只起连接作用,不作句子成分;它能用来连接分句、复句和段落。连词"那"由指示词"那"发展而来,但比指示词"那"的语义更为虚化。  相似文献   

9.
陈亮为南宋稼轩派词人,其词深受辛弃疾影响,故研究辛词对陈词影响之文众矣,然研究陈亮对辛弃疾词作影响者却鲜见。文章试从二人唱和词着手,不仅阐明陈亮"以论为词"的词作方式对辛弃疾词作产生的影响,更为突出的是研究陈亮本人作为一个意象在辛词中的构建及其所散发出的恣肆意气对辛词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唐宋词中 ,存在着大量男性作家为女性代言的作品 ,这种现象的产生与词最初诞生的酒宴歌席的环境及由女性歌手演唱的形式有一定关系。另外 ,古代诗歌中早就存在“香草美人”比兴寄托 ,到了唐宋词人手中 ,他们以男女情爱寄托政治活动中的抑郁不得志。究其内因 ,这与中国封建士大夫内心深处的“臣妾心态”暗合。他们作为“人臣”的感受与女子在家庭中的感受一样 ,自然会产生与女性角色的心理认同。这样便拟托于弃妇贱妾表达自己仕途上的种种感受 ,词中就有了男性作家模拟女性心态和口吻的作品  相似文献   

11.
胡梅仙 《阴山学刊》2005,18(2):22-26
根基于大定、明昌词坛的金末元遗山词的突起把词心和词境都推向了一个纵深的境界,遗山词是在既有金词的土壤上多方承继和创新的丰硕成果,其不仅与金的特定时代、地理环境有关,更与金文化中传统主流思潮儒家文化的失重及多元文化空间的形成有关;而金中期词表现出的旷逸、恬淡、清新、朴质的多重风格无疑是遗山词最直接的丰厚土壤。遗山词率真尚情的主观抒发是对于金词主情观念高扬的承继;山水田园在遗山词中的境界变得更为阔大;遗山词具有盛唐胸怀。  相似文献   

12.
评唐奈兰对罗素和斯特劳森摹状词理论的批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奈兰指出,相对于不同的语境,同一个限定摹状词的功能可以区分为指称性用法和归属性用法,罗素和斯特劳森的摹状词理论没有充分考虑语境因素,因而忽略了对摹状词用法的区分.我们基本同意唐奈兰对罗素理论的批评,但认为唐奈兰对斯特劳森理论的批评是不适当的,有严重的曲解.斯特劳森先于唐奈兰提出指称性用法和归属性用法的区分,并据此指出罗素理论脱离语境的缺陷.唐奈兰的理论并未超出斯特劳森的理论框架,其主要贡献在于对摹状词的指称性用法及其语境作了更为细致的研究,使之与归属性用法的区别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13.
沈敏 《云梦学刊》2023,(2):108-117
绥宁关峡苗族平话指示词系统呈现出“近—中—远”的三分格局。其指示词三分的强弱倾向在不同语义范畴中存在以下等级序列:空间>时间>方式>性状、程度,指示词三分带来了更为细分多样的进行体表达形式。通过与湘西南的湘语、赣语、湘南土话等汉语方言及苗语指示词系统的比较分析,可发现该语言区域指示词的一些共性,并据此推论关峡苗族平话的指示词系统是青衣苗人转用或借用该区域汉语方言指示词的结果,而非苗语底层指示词的遗留。  相似文献   

14.
李煜词作传世不多,却影响深远。其“深哀浅貌,短语长情”,达到了小词的最高境界,读来常常唤起“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欲说还休的感受。其中尤耐人琢磨玩味的,乃是他词中经常出现的梦的母题性意象。据对他传世的较可靠的34首词中的统计,梦的母题意象出现了18次...  相似文献   

15.
晚清民初词坛为常州词派所笼罩,浙江词人虽有其浙西词派宗风,但亦因时代风气之发展,词学内部之变化,而受到常州词派比较大的影响。在词学门径上,由以师法姜、张为主变成出入诸家之间;在词学风格上,由南返北,风格更为多元;在词学宗旨上,则由浙入常,浙江词人对于常派,或自觉地融入,或依违于浙、常二派之间而实以常派为主,或开径独行,但仍可清楚看出常州词派的印迹。这说明晚清民初词学发展的大势,正是因为这么一批浙江词人参与主流词学建设,常州词派的词学影响更趋广大,常州词派的理论也更趋圆融,也使得传统词学向现代词学的演进加快了进程。  相似文献   

16.
董以宁是清代文学史程上一位名气不大但人生形态、文学形态均颇特殊的人物。在其各体裁的文学创作中 ,结为《蓉渡》一集的词创作最为擅场 ,其中大量的“艳体词”作品又尤为学界所争议。然详究其实 ,董氏除在“艳词”创作多发越处、为前贤所不及之外 ,其以《满江红·乙巳述哀》十二首为代表的“悼母词”更为词史补填了空白 ,系“不可无一 ,不能有二”之佳篇什 ,而董氏之词史地位亦可由此二者结合而认知。  相似文献   

17.
人品与词品论肇端于苏轼所倡导的诗化词论,中经南宋、明、清初几个时期的不断丰富发展,成熟于清代中后期,主要包括人品与词品的一致与悖离两大方面。艳情词与代言体词作从不同侧面使这一论题呈现出比传统诗文批评更为复杂的内涵。  相似文献   

18.
秦观的词不是诗人之词 ,而是词人之词。他的词大致有两类 ,一类是最柔婉幽微的一种感受 ,不必有寄托。另一类是他政治上受挫之后感慨身世之作。而柳永似乎也正有与此类似的两类作品。柳永更多地从都市生活摄取题材 ,他从形式上把慢词带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并使中国的词上升到一个开阔的空间 ,把词中传统的“春女善怀”变成了“秋士易感”  相似文献   

19.
王雅平 《云梦学刊》2012,33(2):103-106
蔡世平的旧体词感受生活的真实,抒写真性情,追求一种终尚自然的艺术境界,建造起一个既丰富又纯净的审美世界,体现了作者关于旧体词创作的独特的审美理念。他的成功是能够给旧体词创作带来重要启示的。  相似文献   

20.
美国文学批评权威韦勒克在其《近代文学批评史》里,提到“象征”这个词,多少有点不耐烦地说,这个术语极不稳定,甚至在今天仍是那么解释分歧,因而他亦绕个弯走开,转而研究两个象征主义诗人,波德莱尔和马拉美的批评功绩去了。也许他说得有理,与其去追踪一个无所不在而又多变的词的意义,还不如去干点别的更为有益,何况这样一个词,在很多年里仅因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