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论我国海洋区域管理模式下的政府间协调机制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海洋综合管理在实施区域管理模式的大背景下,跨行政区域涉海主体间的管海用海矛盾逐渐突出,协调好区域内各类涉海主体间特别是各层级海洋管理主体之间的关系是我国海洋区域管理成功的关键,这就要求通过借鉴国外先进管理经验、进一步完善区域海洋管理的制度环境建设、构建激励和约束机制等措施,构建一套完善的政府间海洋管理行为协调机制。  相似文献   

2.
浅谈建立区域海洋管理体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现行的海洋管理体制存在很多问题,区域海洋管理模式对改善或解决这些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区域海洋管理是以特定区域为地理单元,综合运用各种手段,统筹协调解决区域内主要海洋问题的过程和机制。实施区域海洋管理的关键是确定合理的管理范围、制定科学的管理目标和加强区域内部的海洋管理能力建设。  相似文献   

3.
海洋保护区对海洋环境保护的有效程度充分反映了国家海洋发展理念。英国在海洋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上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形成了一套完备的海洋保护区建设法律体系,并在保护区建设上表现出协调的“国内—区域”法律制度、专属的管理机构、成熟的公众参与机制等特点。但是,英国海洋保护区在建设中也存在管理制度落实难、保护区指定效率低等问题。基于英国海洋保护区法律体系建设实践,我国可通过完善国内立法规范、参与区域法治建设以及落实具体管理制度等方式推动海洋保护区建设,助力实现全球海洋保护区建设目标。  相似文献   

4.
根据海洋的特殊自然属性和海洋综合管理的特点,将价值链的思想引入海洋综合管理中,具体分析海洋管理活动的价值链体系,研究海洋管理的价值链构造。并根据海洋管理价值链活动的具体特征,构建海洋综合管理体系的价值链运行模式和系统。通过海洋管理环节的协同效应,实现有效的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和秩序,合理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切实保护海洋生态系统和环境,实现海洋资源、环境的永续利用和海洋事业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5.
海洋管理创新人才培养是国家实施海洋战略的重要步骤。当前我国高校海洋管理创新人才的培养存在体系支撑薄弱、创新能力欠缺等问题,因此更多的需要改革相关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提升人才的海洋管理的专业能力、个体的综合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健全基于能力导向的海洋管理创新人才培养机制。  相似文献   

6.
区域创新体系理论是在国家创新理论的基础上出现的,海洋产业区域创新则是区域创新体系理论在特定区域海洋产业中的应用。通过梳理环三都澳区域海洋产业发展中存在的若干问题,进而提出以创新体系构建带动环三都澳区域海洋产业的跨越发展:实施"科技兴海"战略,强化科技创新对海洋产业发展的引领和支撑作用;调整优化产业布局和结构,创建具有竞争优势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建立开放式的创新研究开发体系,引导企业逐步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体制机制创新,营造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  相似文献   

7.
海底石油天然气的发现、海洋空间用途的增多,使人们认识到海洋不仅具有捕鱼和航行的意义,同时海洋作为一个自然地理单元或者国家管辖区域,应当对国家管辖海域进行综合管理,包括维护海洋权益、合理开发海洋资源和保护海洋环境等.本文阐述了海洋综合管理的意义,我国实施海洋综合管理的必要性,提出了我国实施海洋综合管理的政策与法律框架,供决策部门参考.  相似文献   

8.
《海洋管理、研究和保护区法案》及《海洋倾废条例》是美国海洋倾废管理方面的重要法规,其中对海洋倾倒区选划的原则和管理等做了详尽的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倾废管理条例》对海洋倾倒区选划仅做了较为基本的原则性规定,美国海洋倾倒区选划方面的前瞻性原则都为我国修订《海洋倾废管理条例》提供了诸如公众参与海洋环境治理、基于生态系统的海洋综合管理、大生态系统视角下的海洋区域管理等方面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随着海洋事业的不断发展,如何加强海洋区域管理的执法协调机制问题已提到海洋法制建设的议事日程上来。分析海洋区域执法协调机制的构建要素、我国目前海洋区域执法协调机制存在的问题及构建我国海洋区域执法协调机制的思路与对策十分重要,应构建协调性行政许可、联合检查、部门间监督的海洋区域综合执法协调机制。  相似文献   

10.
目前我国海洋区域文化法治建设在立法、守法、执法和司法等方面均存在不如人意的地方。应以构建以《建设海洋区域文化法》为基本法的法律体系,提高国人海洋区域文化法治建设的法律意识,把海洋区域文化法治建设作为文化产业来发展,加强和完善海洋区域文化法治建设中的行政、司法保护制度等方面,全面推进我国海洋区域文化的法治建设。  相似文献   

11.
长江口及浙江沿岸海洋经济区域与产业布局优化问题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长江口及浙江沿岸海洋经济区依托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和长江三角洲经济增长极,是全国海洋经济最为发达的强势区域,将会在国家新一轮海洋经济开发进程中再造辉煌。为此,需要从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上认定区域综合优势,确认区域结构优化方向,特别是为区域产业布局作出正确安排,以利于进一步优化海洋产业的成长方向;加大海洋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实现海洋经济战略升级;依托优势海洋资源开发,促成海洋优势产业格局;实施“科技兴海”战略,提高海洋产业竞争力;加强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实现海洋产业可持续发展;建立海洋资产化管理体制,为海洋经济进步提供保障。只有这样,才能使长江口及浙江沿岸海洋经济区在全国海洋经济协调发展中力拔头筹,发挥引擎功能和表率作用。  相似文献   

12.
一个国家海洋经济的发展及其治理状况与其所处的海洋法治文化息息相关。近年来,我国海洋经济发展迅速,但在取得巨大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多问题,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中国海洋法治文化的缺失。所以,必须实施海洋法治文化战略,加强海洋法治文化建设;健全海洋法律法规,努力做到“有法可依”;深入海洋普法宣传,增强民众法治意识;强化海洋法治教育,开展法治文化活动;改善海洋行政执法,践行海洋法治文化。唯其如此,才能弘扬海洋法治文化,实现人海和谐和海洋经济的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由于海洋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不平衡,与海洋利益相关的各种矛盾和冲突也随之加剧。区域海洋管理过程实际上也是区域利益相关者平衡利益关系的过程。如何有效构建区域海洋管理机制,对利益相关者进行利益的合理平衡和治理,是当前区域海洋管理的一个重要问题。因此,需要通过确定利益相关者的权利和利益层次、明确利益相关者利益冲突的法律适用、调整公共政策、协调区域政府间的利益关系等方法展开。  相似文献   

14.
威海市数字海洋框架建设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数字海洋建设是海洋经济开发和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的重要工程,是提高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的有力手段。威海市数字海洋工程从三个方面进行建设:海洋信息采集系统是数据获取的基础,海洋信息数据中心是数字海洋建设的关键,数字海洋综合管理信息系统是实现海洋管理和应用服务功能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15.
实施海洋行政管理战略,实现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防止或制止海洋环境问题的发生和蔓延,这是开发和利用海洋所要研究解决的迫在眉睫的重大课题。海洋环境与行政管理的特殊性充分说明了实施行政管理战略的必要性,而建立健全海洋行政管理体系、海洋法律制度体系、海洋经济发展规划体系、海洋环境质量保护体系以及海洋开发服务事业体系,则是实施海洋行政管理、推进海洋经济科学发展战略应采取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16.
习近平总书记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重要论述扎根于现实需要,并拥有深厚的理论渊源,其主要内容包括:政治上大家应该相互尊重,平等互信,深化涉海领域务实合作;经济上注重发展海洋经济,使其更好造福于人类;安全上树立海洋安全共同体意识,合力维护海洋和平安宁;文化上坚持和谐包容理念,促进海洋文化的发展与交融;海洋环境保护上推动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海洋可持续发展,该论述意义重大。通过加强解读和宣传,推动该理念融入海洋规则制定,深入开展海洋科学研究与海洋文化的交流,探索构建区域海洋命运共同体等多种途径,推动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落实落地。   相似文献   

17.
构建网络环境下海洋院校图书馆海洋科学知识服务体系模式,对于有效开发和获取文献信息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阐述了海洋知识库和海洋知识服务平台的概念和功能及其构架体系的设想。  相似文献   

18.
蓝色粮仓:建设基础、面临问题与发展潜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充分利用丰富的海洋生物种类和现代渔业技术,合理开发广阔的海洋和沿海滩涂,建设"蓝色粮仓",有助于人类彻底摆脱粮食安全的困扰。虽然广阔的海域和沿海滩涂、丰富的海产品种类、不断改善的海洋生态环境,奠定了"蓝色粮仓"的建设基础,但近海养殖空间受到工业等建设项目的严重挤压、海洋科技优势未能充分发挥、缺乏示范能力强的龙头企业和品牌产品、规划编制滞后、相关扶持政策不完善等也是"蓝色粮仓"建设面临的突出问题。为此,应充分发挥海洋科教实力雄厚、海洋经济发展初具规模、海洋政策优势逐步显现、港口集疏运比较发达、海域空间拓展潜力较大的优势,化解问题,推动"蓝色粮仓"建设。  相似文献   

19.
我国沿海城市的软环境建设必须树立科学发展观,转变传统的思维方式,以经营城市资源为出发点,推进海洋经济型城市"软环境"建设;树立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营造海洋文化氛围,把城市品牌和无形资产做大并能可持续发展;树立科学发展观,努力构建"软环境",让海洋经济型城市充满活力和生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