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人是文化存在物,人的生存和发展与文化的生产和创造相互映现、相互确证。就人类整体而言,文化既承载着人类活动历史性积累下来的结果,成为制约着人类现实活动的基础和背景;又转化为人类进一步从事活动的实践能力,成为推动人类活动时代性发展的内在根据和前提。文化的生产和创造是人化与化人的双向运动过程,二者是同步发展、正态相关的。就人类个体而言,文化总是不可避免地浸润在个体的日常生活与生命历程中,成为人们习以为常的活动方式和生活世界。因此,个人可能受制于某种文化羁绊却茫然无知,惠泽于某种文化资源却失之敏察。  相似文献   

2.
论实践活动的文化模式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人类的实践行为、实践创造活动,从直接的表层上看,好像是由实践主体的思想观念直接指导的,其实,在实践主体的思想观念的背后,却隐藏着更为稳定、更为本质的某种文化模式。这种文化模式构成了实践活动的最为深层的思想文化基础,是人类实践活动的基本原则。从历史与现实的角度对文化模式在实践活动发展中的历史形态、文化模式对实践活动现实意义的分析并探讨在新的实践环境下的文化模式的应有形态,将有助于我们正确把握实践活动的实质。  相似文献   

3.
文化是人类借以生活生产而相互沟通交流的观念系统及相应的物化载体,是人类谋求生存和发展的特有工具与手段。人类在其主体能动性的驱动下,不断地创造、传递和更新文化,日益显著地超越动物界,沿着自己开辟的特有文化之路加速进化。教育作为最典型的体现着人类主体能动性的类活动,其最根本最普遍的职能就是迅捷有效地传递、积累并有助于创造文化。随着文化的加速进化与积累,文化的内容变得日益丰富膨胀,过分肥大。既然如此,教育到底应该从何处着手才能更有效地实现其文化职能呢?显然,只有立足于着重传递那些最有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根本地决定着整个人类文化进化的效能和速度的人类文化部分,才是最适宜的选择。  相似文献   

4.
减灾文化是人类在预防灾害、在对灾害突袭的运筹抗争中认识运用自身的思维智慧和知识能力的一切活动。人在其自身的生活世界中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改造着创造着减灾文化。人既是减灾文化的创造者又是减灾文化的创造物。减灾文化实质上是人的生命存在的两种相互联结、相互作用的特征显现。人的发展在减灾文化中一般有五方面的作用:人的科学发展是减灾文化的坚实基础;人的生态发展是减灾文化的最高境界;人的能力发展是减灾文化的根本保障;人的道义发展是减灾文化的精神支柱;人的生命发展是减灾文化的崇高使命。  相似文献   

5.
根据卡西尔人类文化哲学的观点,人是以符号文化活动区别于动物界的。这种符号化活动也就是文化创造活动.正是通过这种符号化的文化创造,人使自然成为了人化的自然,并进而创造出人自己的宇宙——“一个使人类经验能够被他所理解和解释,联结和组织,综合化和普遍的符号的宇宙.”在这过程中,人也就日益远离动物界而成为文明的人.贯穿这过程始终的动力,是人的永不衰竭的自觉的能动创造力。由于这种创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主义“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对象性的现实在社会中对人来说到处成为人的本质力量的现实,成为人的现实,因而成为人自己的本质力量的现实,一切对象对他来说也就成为他自身的对象化,成为确证和实现他的个性的对象,成为他的对象,这就是说,对象成为他自身。”参见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90-191之中国化实践的关键问题之一,在于消除中国传统个体弱创造之异化问题,也在于发现中国传统文学个体的创造经验,提炼出“个体化理解世界之创造”[1]的观念。中国现代个体在追求文化的自我实现过程里,从自身感性生命经验与文化性生存体验的矛盾张力中洞见自我“个体化理解世界”的独特问题,以之实现对儒道文化的批判改造,不仅可以形成中国现代个体与传统文化的互动关系,而且可以促发中国现代个体文化哲学的建构。  相似文献   

7.
作为现代文化创造之必然选择,自觉符号设计在具体历史条件下总是表现为人处理同外界客观符号世界关系的特定文化创造活动,它既是一种功能性超越活动,又是一种不断寻求具体、反对抽象的程式化文化创造活动,还是一种兼顾自律性、兼容性与预验性价值的文化创造活动.它具备自我反省、自我批判、自我超越、自我创造能力,有助于我们按照复杂情况来引导当代人类文化创造,更好地把握自身文化未来与发展趋势.就文化学层面而言,自觉符号设计对于当代人类文化创造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8.
人类的自身生产、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三种生产活动。三者相互依存、互为作用,协同发展,共创人类历史和文明。人类自身生产是物质和精神生产劳动的原始动力;物质生产是人类自身生产和精神生产的物质基础、决定因素;精神生产是物质生产和人类自身生产的内在精神文化力量。劳动创造了人,创造了社会,人是一切社会活动的承担者,生产劳动的主体。劳动也创造了教育,教育的全部作用又集中于人,不断地“再生产”人类,再生产劳动力和生产力。教育就是通过培养人而作用于社会、全面渗透到人类社会三种生产劳动之中。这种作用是巨大的、与日俱增的、永恒的,它与人类的生产劳动共存亡,与人类社会共始终。  相似文献   

9.
自由不仅是人之存在的一个重要标识,甚至可能是存在的全部面相所在,因此对自由的探讨也 是对人的形象的一种刻画和解读。当我们把人定位为自由的存在时,意指自由与人的内心意愿、雕刻我们形 象的外部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正是在我们的内心意愿与外部文化的相互滋养、相互融合中,人慢慢地从受本 能驱使的动物性存在向受文化滋养并不断创造文化的自由存在不断迈进。此时,作为人之存在规定性的自由 不再被误解为一种随心所欲的物欲的存在状态,而是把自身与存在的时间性和空间性联系在一起,从而成为 一种与世界相关并赋予世界以意义的“沉重”的行动者的形象。但自由人的发现之旅充满种种困难,强势的外 部力量很容易导致自由人的奴化,这是人的存在形象的遮蔽,是个体的迷失。教育的价值就在于帮助个体从 潜在的自由存在者成为现实的自由存在者,引导他们找到自己,明了存在的意义,成为能动的、积极的,因而也 是自由的存在者。  相似文献   

10.
文化与文明     
文明与文化之间的联系可以通过下列要素得到解释和说明: 1、文化是人化自然的过程,是同世界的积极对话。文化,甚至科学的文化,是指个体化,即人格化(它带有某种人格的标记)的过程,是指某种人格的自主性。文化戏剧的主角和角色是创造或接受价值的个体。 2、文明既不取决于文化的这一方面(在本质上),也不超越文化。文明是文化存在的一种方式。文化之基本相互关系是自然和人;文明之  相似文献   

11.
人类文化的发展渊远流长,它既是人与自然相交相通的条件,也是人之为人,人类之为人类的结果,所以文化与人本身在本质上是一而二,二而一的不可分离之物.但是在学理上对文化进行研究,我们又必须相对将人们所创造的文化与文化使人成为人的过程与结果适当分离,从而把握文化与人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活动理论起源于康德与黑格尔的古典哲学,成熟于前苏联心理学家列昂捷夫与鲁利亚.它是研究作为发展过程的不同形式人类实践的哲学框架,同时包括相互联系的个体层面与社会层面,并指出人类与环境客体之间的关系由文化内涵、工具和符号中介联系着.分析基于活动理论视角的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学习活动设计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主体性原则,就是作为人的主体和作为物的客体以作为人的主体为中心、作为个体的主体和作为整体的主体以个体为本位、人作为目的和作为手段以作为目的为归宿.人作为主体在不断创造客体的同时也不断创造自身,不断提高自己的主体性.人的创造性和如我性相互创造,主体性和客体性相互创造.以及两种相互创造的互为中介,使主体和客体不断发展,人的主体性不断提高,人类社会不断进步.  相似文献   

14.
“教育──首先是人学”(苏霍姆林斯基语),是发展人的活动,其终极目的是实现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因而,教育必须关注人的发展,实际上是关注人的个性的发展,这正如巴班斯基所言:“教育与个性发展相统一和相互联系是教育过程的规律。”[1]语文教育是传递以语文课程形式组织的人类生活经验,并以掌握语言为中介进行文化创造来促进人类个体发展的教育活动。将“教育”与“教学”机械地相分离,把教学变成孤立于教育之外的智育甚至是轻视或忽视能力培养与智力开发的知识传授,把教育变成狭隘的唯功利性的德育,甚至是某项具体政策的教导…  相似文献   

15.
探索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及其机制,既要考察需要以及由此产生的人的活动,又要使之与社会矛盾有机结合。正是它们的相互制约、相互作用,形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机制。为此,谨谈几点浅见。所谓需要,也就是人类同自然界一定联系的必要性,是人类对某种对象、目标的渴求与期望。不管是认识活动还是实践活动,其最终目的无非是满足自身的需要,并为此  相似文献   

16.
人类个体和社会的价值乃是物理世界自然活动的自然规律嵌入到人类现实活动的各个层面所形成的逻辑同构.人类个体的自然因素与社会因素,生理的、心理的和行为的多重维度具有内在统一的不可分割性.人的认识产生于主客体间的多级中介链的相互作用的过程之中,在这一过程中,人的主观模式信息和它认识的客观“对象”的信息之间存在着某种本质性的变换、重组和重建的相互“匹配”的建构和虚拟.人类社会的体外文化进化和体内基因所规定的能力是“相互协同”的,在作为特殊“信息体”的人的内在结构中,可以区分出两种不同层次的信息,一种是在遗传基因结构中深层编码的程序性信息,另一种是基于程序性信息之上具体展示着的表现型信息,后者的现实化需要凭借后天环境的信息中介而具体生成,由于环境信息的多样性和特定性,所以,后者的具体形式和内容也便具有了多样性和复杂性的特征.不同形式的人类文明经由信息创制、处理和传播的不同方式而发展.与信息创制和传播的网络模式的发展相伴的是国家集权和世界霸权的消解,这也是建立一个新兴民主社会的“技术前提”.邬焜的信息哲学基础理论和他关于信息社会的应用性观点实现了科学和哲学领域的重大创新.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的劳动概念蕴含了丰富而深刻的存在论内涵。马克思既不是把劳动视为与自由无关的自然必然性活动,也不是把劳动建构成为确证自我意识之纯粹主体的精神活动,而是把劳动理解为“感性的对象性活动”。在马克思看来,劳动是一种受动性的感性活动,彰显了人之主体性力量。存在论维度的劳动与人类的自由本质紧密相连。一方面,劳动是人有意识的生命活动,人通过生产把自身和动物根本地区分开来了,从而获得摆脱生物性的消极自由。另一方面,劳动蕴含的积极自由体现在人类通过劳动展现了对象性的本质力量,劳动促进了人的个性、能力的发挥和自我实现,创造了属于人的文化、历史和世界。  相似文献   

18.
中国自有文字始的四千多年来,写作文化代代相传。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写作逐渐成为一种重要的人类文化现象与精神生产方式,引导、教化、推动着社会与文化进步,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自从写作成为人类社会精神生产劳动的基本形态以后,人类社会的文明与文化建设,就再也离不开写作实践活动了。  相似文献   

19.
论拉祜族基础制度文化的双性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类与自然的分离,使人类的活动成为一种文化创造活动。这种文化创造活动的基点在于人的社会本质的实现。“因为只有在社会中,自然界对人说来才是人与人联系的纽带,才是他为别人的存在和别人为他的存在,才是人的现实的生活要素;只有在社会中,自然界才是人自己的人的...  相似文献   

20.
论水的多重文化蕴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水是生命之源 ,也是文化之源。人类在需要构建价值和价值满足需要中 ,创造并发展了水文化。人与水相因、相依、相命。人为水所滋养、所愉悦 ,水为人所对象化、所人格化。水因此而成为多重文化的载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