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亲如家人     
到延边汪清县东光公社小汪清大队那天傍晚,我迎着滿天紅霞,到河边去散步。在一家門前,看到两个朝鮮族小伙子,站在一个木槽子两头,用板子乒乒乓乓地打着煮好的黄米飯,一会兒黄米飯就变成了朝鮮族喜欢食用的打糕。我正看得有趣,一位朝鮮族老大爷从屋里走出来,請我到他家去作客。他告訴我說,每逢年节或者办喜事,朝鮮族都有做打糕吃的習慣,他孙子参軍了,明天要走,所以家里做打糕为他餞行。我进屋一看,客人来的不  相似文献   

2.
杂嘎的记忆     
北京到山西长治北的2163次列车是我记忆中最后一次乘坐那么慢的“快车”。从下午3点多在赵公口上车,经过一夜折磨,第二天快6点才能到晋城。再有近一个小时的高速,经过了牛王山等好几个隧道,到达阳城,正是日出时分,阳光明媚响亮地洒在晋南大地上。这是2005年盛夏的一天,我和女友去她老家玩。  相似文献   

3.
“我从不考虑明天的结果,也从不设想未来.我对教学生舞蹈、对自己,都采取一种强化教育方式.我不喜欢的事我告诉自己从不去想.我只是去做好我喜欢做的事,一步步地走好路.这是我在北京生活30年形成的原则.” 41岁的帕夏古丽手里摆弄着一根健身弹簧,那双黑葡萄似的眼睛看着我,真诚中竟还有几分稚气的可爱.她的学生却告诉过我,这双厉害、挑剔的眼睛曾使他们敬畏过、苦练过. 帕夏11岁从新疆喀什考入中央民族学院,学习舞蹈.17岁毕业后留校任教.在北京度过了她的少年、  相似文献   

4.
爱情老额吉把装满了甜瓜的花篓驮在马背上,她就象赶脚人那样,让牲口走在前面,自己在后面催着、撵着、吆喝着,一直钻进沙弯里去寻找治沙队。好心的老妈妈,她要把熟透的瓜香带进沙漠,她要让终年生活在狂风烈日下的人们吃一个她亲手种的瓜,尝尝鲜,她还要瞧看瞧看自家的闺女敖里玛。敖里玛是否找下了对象?这事儿一直牵扯着母亲的心,母亲的心多(口咎)也在儿女身上。老额吉吃力地爬着沙窝,在她眼前出现  相似文献   

5.
    
听伯母说,我出生时堂屋神笼上曾突然闪过一道耀眼的白光。爷爷认为这是光宗耀祖的预兆,故我一出生全家人都寄予厚望。做了一辈子堡长的爷爷希望我长大成人后能有个一官半职,以了却他今生未了的夙愿。奶奶希望我继承她的衣钵,所以我未开蒙读书便先学画。爹希望我像他一样救苦救难去从医,娘的意思却是想让我当一个“文人”。我一直很纳闷,一字不识的娘怎么会这般看重“文人”。后来大舅告诉我才知,原来娘的家族出了一位了不起的“新闻勇士”,就连蒋介石都惧他三分。这个人就是三四十年代被海内外称为一代“惊世霸才”的龚大炮——龚德伯。娘非…  相似文献   

6.
重进苗山     
每逢走进苗山,我总是喜欢在老房东二婶家落脚。今天,我又来到苗山,自然,我是向着二婶家走去。一年多的日子不见,二婶越发福了。看她那满面红光,就知道她日子过得有甜头。二婶见我,突然一怔,然后十分兴奋地说:“云仔呀!是你回来啦!一年多来可望你得很哩!”说着连忙放下手里的簸箕,帮我取下背上的被包,招呼我休息、喝茶,还连忙从厨房里端出来一碗冒着热气的红茹粥塞到我手里,对我说:“走这样远的山路,一定饿坏了,快吃一碗填填肚。”我一边喝着粥,一边回答她问我的问题,真像慈母关怀远归的儿子一样。忽然她停了停又笑着对我说:“云仔呀!这回可折磨你啦。令夜恐怕又要在这里搭个临时铺罗!”说着她用手指了指我第一次睡地铺的地方。我调皮地回答说:“那里都行,只要是在二婶家,挂钩也得。”但我转念一想:“我的老  相似文献   

7.
一个人是一团根蒂,他开出的花,结出的果,就是这世界.引子听说电视剧《渴望》的女主角凯丽已回到北京,又听说她明天就要赴长春拍片。我连晚饭也没顾得做,立刻急火火地去扑这个"刘慧芳"。不想,却吃了"闭门羹"。我沮丧地离开她的家,走进一片暮霭。星星闪现在天上。街灯亮了。农贸市场里,一个卖烤羊肉串的汉  相似文献   

8.
母爱的力量     
那年,小妹因为受伤住进了医院,我去陪护。同病房有一个女孩,她是因为车祸住进来的,自住进来的那天起,她就一直昏迷不醒。女孩在昏迷中不时地喊着:“妈妈,妈妈!”女孩的爸爸手足无措地坐在病床前,神色凄楚地看着女儿痛苦地挣扎,不知该如何帮助女儿,只是不停地哀求医生:“救救我女儿,救救我女儿!”他不知道,医生该用的药都已用了,而病人,有时候也是要自救的,能不能活下来,要看他对这个世界是否充满生的渴望,也要看他的造化。一个护士问那个男人:“孩子的妈妈呢?你为什么不叫她妈妈来?”男人埋下头,低低地说:“我们离婚很久了,我找不到她。”护…  相似文献   

9.
圣友寺心象     
到 达泉州后 ,我并没有急着立即就去看它。甚至在泉州海上交通史博物馆 ,一块块摩挲着那些碑的时候———那是些早就在书本上熟悉了的蕃客墓碑———感慨着它们的古老 ,我也没有意识到这是石头。次日去的是灵山圣墓。一直拖到第三天 ,我才正式去看它。漫步在艾苏哈卜寺的遗址上 ,心底的一丝什么意识渐渐复苏了 ,如一柱袅袅扶摇的烟。我开始不明白 ,也没有沉下意来 ,去捕捉它。而这一次 ,游移的感觉 ,并不一瞬忽就离去。它只是低低蹲着 ,不做声地从体内注视着我。我正在捉摸结论 ,它却扰乱我的思路。我正筋骨疲乏 ,它又添给一分不安。一遍遍…  相似文献   

10.
千年金风送爽的一天中午,门铃突然急速地鸣响起来,来者竟是多年不见的佤族女作家布饶依露。我惊喜地开门迎她,进门后,布饶依露径直走进客厅,把紧跟在她身后的一位小姑娘推到我面前,问,张老师,您猜她是什么人 ?  这是一位白白净净、文静可爱的小姑娘。   “什么人 ?我看是中国人呗 !”   “再往下具体猜猜。”   “苦聪人,没想到吧,这可是金平县南科村联防自然村的小苦聪,八托米潞。”“快叫张爷爷。”   “张爷爷好 !”   八、托、米、潞 !我一字一顿地喃喃说。刹那间, 45年前的往事,如梦似雾般地在脑际升起…… …  相似文献   

11.
今年旧历的正月初,我随着区委的小张同志,从楚雄彝族自治州的双柏县,到中山公社的参补冲生产队去访问女队长陈国凤同志。我们到她家里的时候,天已经是傍黑了,可是她家里屋子的门却是虛掩着。我们喊了两声,没有人答应。同院的人出来说她没有在家,到道班上去找她男人,和帮那儿的工人做饭去了。我听了以后,感到很失望,不觉地蹲在地上琢磨起心事来:是先找一找其他的队委们谈谈呢,还是明天赶到道班上去访问她呢?就在这个时候,小张忽然说了声:“她家妈回来了。”我抬头一看,当  相似文献   

12.
对音乐,我知道的不多。小时候,妈妈的摇篮曲和邻居的一根竹笛是我全部的音乐认识——而我总是在这样的声音中沉沉地睡去。因此那时候,我知道音乐是让人睡觉的。此后,长大了一点,对音乐最大的渴望就是到维也纳国家歌剧院听一次歌剧,但那其实不能算是对音乐的渴求,因为编造这个梦想的时候,从未想过歌剧院的舞台上进行的内容,而是想象着去看歌剧的高贵的绅士淑女们生动美妙的脸和他们复杂的晚礼服。因此,这次采访音乐圣城维也纳,我一半是兴奋,一半是对一个即将兑现的遥远梦想的诚惶诚恐。  相似文献   

13.
小娥子是我家的小保姆。 在小娥子之前,我家用过十二个小保姆,小娥子是第十三个。 小娥子来我家的那天,下着雪。她披着一身的雪花,出现在我的面前。事先,我已经从推荐她的人那儿,了解了一点她的情况,知道她家挺贫困。我打量小娥子,看到她的头上扎着红头绳,可以想到,这是为了出门,特意扎上的。黑黑的头发,洁白的雪花,鲜亮的红头绳给我的印象十分强烈。接着,我注意到了她的衣服,上衣好点,裤子上有几块醒目的补丁。她站在我的面前,脸上的神情局促不安,连手脚也显得慌张。 小娥子来到我家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洗澡。我把小娥子领到卫生间,打开热水器,让她洗。然后,给她从里到外换了身衣服。如此,我面前的小娥子一下子变得清清爽爽,利利索索。从这个时候起,自然而然地我喜欢上了她。 小娥子心细。她的这个长处,我很快就发现了。小娥  相似文献   

14.
江右厨房     
刘大先 《中国民族》2013,(12):75-75
去南昌看朋友,她准备出国了,算是走之前去送行。早晨起来她带我去吃早点,开着车七拐八弯,到了闹中取静的豫章后街,是她原先刚从女校毕业工作时租房子的地方。她说这里原先叫蛤蟆街,因为离八一大桥近,江边渔民多在此交易鱼虾水产。  相似文献   

15.
方可 《民族论坛》2013,(6):24-25
正"说实话,当时我80多岁的老母亲身体不好,需要我的照顾,我儿子又在准备高考,我也放心不下。从个人的角度来说,我更希望能在家里的事情不是太多的时候再去(援疆)。所以,当医院领导告诉我,需要一名妇科方面的骨干去援疆时,我还有些犹豫。后来,是我丈夫给我吃了颗‘定心丸’,他说,你去吧,家里就交给我。"谈起自己当初去援疆之前的想法时,李雪英说她感到有些惭愧。但当我们问起她现在的感受时,李雪英毫不犹豫地说:"得大于失,这段经历将成为我人生当中一笔极为宝贵的财富。"  相似文献   

16.
歌者刘赛     
采访刘赛的那天,是2月21日,长沙天气很好,春光甚是明媚。这也是她生日的第三天。她告诉我,今年是她本命年,24岁,花一样的年龄。眼前的这个女孩,留着清汤挂面般的齐整直发,简单而大方。也许她不是绝对的惊艳,但十分耐看。看的时间越长,会越喜欢她。  相似文献   

17.
最美的嫁衣     
那一年我去辽西山区搞社会调查,这是学校给我的任务。那是大山深处极贫困的一个小村子,几乎与世隔绝,我主要是调查那里的教育情况。正赶上村里学校的一个老师生病,我便代他上了一个月的课。学校只是一间摇摇欲坠的土房,学生也只有十几个。村上让我吃派饭,就是挨家挨户地吃。我知道每一家都很穷,便跟村长说不必另做,他们吃什么我就吃什么。我去的第一家姓张,他们家有个孩子在我代课的班上读书。他们家住的是一个座小小的石头房,院子里打扫得干干净净,推门进屋,屋里的墙上棚上是用报纸新糊的,地面也是纤尘不染。炕上坐着一位老奶奶,我的学生张…  相似文献   

18.
闲话老酒仙     
湘西那地方出酒。连条河都天生取了个暗含酒的绝妙名字:酉水。那一年我与好友去了王村码头,在吊脚楼上临窗而坐,吃酉水河里刚捞出来的鲑鱼,望对窗外岩头上悬挂的一帘银亮瀑布,乐极而饮,饮而辄醉。相扶去旅舍躺下,不久便听见好友在身旁喋语:“酉水就是酒……”酉水就是酒  相似文献   

19.
郭莹 《民族论坛》2006,(3):60-61
永远带不走太太的中国胃娶了中国太太的西方人常感叹,你可以把一个中国姑娘带离中国,但你永远无法带走她的中国胃。我的中国太太常陪同访美的中国代表团,每个团每天必去中国城就餐,若大家听说吃西餐便纷纷抗议,视为“遭罪”。团员们都很同情女同胞与西方人结婚,致使胃遭遇“非人待遇”。他们常指着街头上啃比萨饼的老外问我太太:“你平常就跟老美吃这个?受多大的苦呀。”看来太太的中国同胞的确没同情错她,饮食上我与太太的中西摩擦要算最典型了。有次我在厨房里鼓捣了两个多小时,端上来一份烤鸡喜滋滋地准备请功。太太尝了一口后感觉实在太…  相似文献   

20.
高考落榜后的那一天 ,我从田里爬出来 ,看见黄昏的蒙蒙烟雨中 ,我家少了往日的烟岚和鸡鸣狗吠。我疲惫地对父亲说 :“我要读书。”目不识丁的父亲坚定地回答我 :“只要是读书 ,我就是卖了房子也供你。“他拿出积攒了多日的50元钱 ,送我离开了水乡。我去了补习学校。五个月后 ,父亲提着他一夜未眠从鄱阳湖里捞来的水物 ,从凌晨5点到下午4点 ,整整走了十二个小时 ,到学校看我。我没有心思吃父亲带来的礼物 ,留给同学们一顿狼吞虎咽。父亲拉着我 ,悄悄拿出一本发黄发脆的、霉透了的书 ,说 :“你不是汉族 ,你是回族。”这是一本家谱。我第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