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晋宋之际士人新变文化心态的形成,与佛学东渐有密切联系。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佛学东渐造成中土传统文化的新变是影响士人文化心态新变的重要背景;二是佛教中的新变观念是促成士人求新文化心态形成的重要因素;三是晋宋之际佛教新思潮的大量涌入是推动士人文化心态新变的重要动力。  相似文献   

2.
晋宋之际士人新变文化心态的形成,与佛学东渐有密切联系.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佛学东渐造成中土传统文化的新变是影响士人文化心态新变的重要背景;二是佛教中的新变观念是促成士人求新文化心态形成的重要因素;三是晋宋之际佛教新思潮的大量涌入是推动士人文化心态新变的重要动力.  相似文献   

3.
宋代士人具有圆融通脱的心态,并使宋代文学在唐代文学之后,另开一方天地。这种心态的成因大致有二:文人心理的历史传承与增变;禅佛思想的摄入。  相似文献   

4.
我国是以农业为基础的社会,影响农业生产的最大因素是自然环境,因此便有了长期对天象、季候的观测。在这种经验的积累上,先民们制定了历法,历法是官方对于来自民间的长期农业生产经验的固化整合。而节令假则是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主要考察了唐代节令假中士人的心态。唐代士人的节假日的心态大致如下:对节日普遍文化内涵的体认;迎合帝王,装点升平;士人的个体化情绪。  相似文献   

5.
唐代落第诗折射的士文化心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代落第诗在展示唐代士人的文化品格、自我价值观念、情感世界等方面,有着独特的文化价值。在此 着重阐述其所折射的士人文化心态:文场蹉跎、失意怀羞的心理;羁旅行役之感与怀乡念国之思;怀才不遇、感伤意 绪的流露;进取归隐、儒道意识的转换等。并进一步审视唐代科举之下文人特定的文化心理。  相似文献   

6.
发生在康熙初年的庄氏《明史》案,反映出明末清初士人在浓厚的民族意识、朝代观念及儒家传统影响下,于特殊的时代背景中,凸显出复杂的双重修史留名心态及列名参校之风。在唯利是图的官场世风影响下,小人利欲熏心的告发促成惨案,朝廷对告发之人和士人的赏罚更对官场世风起了极为负面的效应。从更深远层面来看,史案强烈冲击了士人群体著书立说的心态,破坏了有清一代的学术风气和士人学者的思想自由。这对中华民族士人的群体心态和中国史学的发展有着长久且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唐代流行厚葬,但墓志和传世文献中葬于洛阳地区的唐代士人阶层的遗言显示,一部分唐人临终有意选择将自己薄葬。唐代士人阶层遗言薄葬不仅可以作为墓志、传记标榜人物德行的一种途径,也是唐人对丧葬状况、社会现实进行审视的结果。个人观念、生活习惯、宗教信仰、"多藏厚亡"思想和盗墓事件多发,均是唐代士人阶层遗言薄葬的主观原因;客观上,社会抵制厚葬的风气、家庭经济能力不济可能导致薄葬意愿的产生。归葬背后沉重的葬费支出也可能影响唐人选择薄葬,在外宦游的唐人临终提出薄葬,将之作为缓和新的居住模式与根深蒂固的家族观念、故里情节之间矛盾的一种办法。  相似文献   

8.
唐代士人的社会心态与隐逸的嬗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隐逸是一种具有深厚历史积淀的文化现象,它对中国社会文化特别是士人文化心理建构有着深远的影响。唐代隐逸风气兴盛,对其历史嬗变的研究,是深入了解唐代文人的行为心态、人格理想以及价值取向的不可或缺的内容,而且对其递嬗缘由的追问,也是深入剖析唐代社会政治和学术思想的一个重要层面。概而言之,初唐承继魏晋隐逸遗风,盛唐在隐逸中贯注入世因素,中唐淡化了士人的担当精神,晚唐以隐居避祸全身。  相似文献   

9.
《枕中记》是一篇脍炙人口的传奇文,然其意义并不仅仅在于它自身的艺术成就。《枕中记》所代表的内向性和游戏性特征,是影响整个中唐士人心态的两种倾向,而且这两种倾向正是中唐独特的社会历史背景所造成的。《枕中记》作为唐传奇进入兴盛期的标志性作品,同时也是整个中唐士人心态走向重大转变的开始。  相似文献   

10.
诗酒风流--试论酒与酒文化精神对唐诗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唐诗中有 6 0 0 0多首咏酒及与酒有关的诗 ,酒中或酒后创作的诗数量更多。酒是促进唐诗创作的一个重要因素。纵酒赋诗是唐代诗人的生活风气也是一种令人注目的文化现象 ,诗酒风流是唐人的重要文化观念。唐代的酒文化精神在唐诗中有充分的体现。酒对唐诗创作的影响 ,有两个层面 ,一是酒对诗人生理影响的物质层面 ,一是酒文化精神对诗人心理影响的精神层面。诗与酒也有相互影响的辩证关系。酒对中国人的文化心理及唐代诗人的心态的影响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  相似文献   

11.
唐代文学与经学经历了崇文到尚质的转变过程,中唐文道关系较初唐有了显著的变化,"道"的观念得以逐渐确立,最终形成了韩愈"道统论"得以产生的思想与现实基础。道统论的产生,为中唐儒家之道的内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2.
唐朝长安城的环境保护思想日益成熟,设置了环境管理和保护机构——虞部,通过制定和颁布环境保护的法规和诏书来预防和解决环境问题。唐长安城在水资源保护、森林保护、动植物保护、城市环境卫生等方面的法规、诏书和措施,蕴含着"以时禁发"、"取之有度,用之有节"、"关爱生命"等立法思想,这些措施和立法思想对解决当时的生态危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唐代女诗人李冶身世及作品考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冶被称为“女中诗豪”,其诗也堪称“大历正音”,然其身为女冠,却风情宕逸,与刘长卿、皎然、陆羽、朱放、阎士和等人更是情逾常礼,故历来论者多以“荡”字责之。这位看似放纵自由的女诗人,内心却深感寂寞,她那些深情婉转之作,断肠相思之声,字字都向世人昭示着她对友情的渴望、对爱情的执著。情重则“荡”,“荡”犹不能遣怨,则只有走向世俗抗争之路,其悲剧命运也就不可避免了。  相似文献   

14.
唐代传奇在苏联时期被广泛翻译成俄文并且出版.1950-1970年代期间,至少有五种唐代小说的俄文译本,后来各种作品选中的唐代小说俄译文多从这些译本中选出.苏联汉学家对唐代小说的研究成果也颇为丰富,既有论文发表,也有专著问世.对苏联时期的唐代小说翻译和研究成果进行梳理,既是对俄罗斯汉学辉煌历史的尊重,也是对逝去的苏联汉学家的纪念.  相似文献   

15.
唐代节日很多,唐人在节庆活动中有许多独特的习俗,这些习俗在唐人小说中也有许多呈现,在小说中形成了一个个鲜明生动、意蕴独特的节庆民俗意象.唐人小说中的这些民俗意象,不仅其本身洋溢着超迈的异想、卓绝的才情,并在小说艺术诸方面如主题表达、人物塑造与叙事建构等方面也有着独特的作用.且在小说美学的更深层面上,唐人小说中民俗意象的大量存在也形成了别具一格的审美效果,是构成唐人小说独特美学品格的重要存在.  相似文献   

16.
一定时期的政府职能就是政府满足社会需求的结果。纵观唐朝,在继承重农职能的同时,政府权力开始了部分适度剥离,从原先的全方位对社会经济的强烈干预到逐渐退出尽量使经济自主运行。唐朝政府职能方式的转变由微观管理、直接干预开始转向采用宏观调控、间接管理。政府职能在一个不断连续调整中逐渐优化,但仍就存在着职能的缺位和越位。  相似文献   

17.
唐长安城选址思想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都城是一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所在,选择恰当的地理位置定都就成为一个重大的战略问题,因此历来为各王朝统治者所重视。唐为我国历史上封建时代之最强盛王朝,其都位于今陕西省关中地区中部西安市一带。鼎盛之唐之所以建都城于此,就在于关中地理条件优越,经济条件得天独厚,交通便利以及李氏集团政治基础坚实。  相似文献   

18.
语言的共性和个性问题,一直是语言学界研究的焦点问题之一。有的学者致力于寻找语言的共性,有的则强调语言的差异。英语和汉语在世界上应用广泛,对两者的共性和个性研究尤其值得重视。本文认为,英汉语既有共性也有个性。思维决定语言,因此语言的共性源于思维的共性,语言的个性源于思维的个性。语言的共性建立在语言的个性基础之上,鉴于汉语研究的状况,目前我们应加强汉语个性的研究。  相似文献   

19.
孔子从人的情感出发阐释礼的起源。他提到的人类情感,只不过是人类情感中的一个特殊部分,基本限于家族成员之间。孟子认为,人心中不但有以孝为中心的恻隐之心的体现———仁,而且内含着调节社会生活关系的羞恶之心的体现———义。孔孟都意识到人性的体现会遇到矛盾冲突,但孟子更加注意到道德心理引发的道德行为之间的矛盾,他对仁与义的冲突进行了正面讨论。孔孟都认为矛盾的解决关键在于对自身有更高的反思,但同时也意识到必须对天道加以思考,它表明儒家道德践履所遇到的矛盾还需要有超越人的道德心理,去思考更加广泛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英汉委婉语、禁忌语是一种普遍存在的语言现象和文化现象,它们是语言文化联系非常紧密的部分,许多深层文化通过委婉语表达和传承,英汉委婉语、禁忌语表现出两民族趋善趋美的一致性,但同时也表现出巨大的文化差异,通过英汉委婉语、禁忌语的比较来传授文化,是英语教学中文化教学的一个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