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随着生命教育在我国的深入开展,生命教育的价值及重大意义逐步显现,生命教育已经成为高校德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对于促进大学生个体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个体与社会的和谐发展、个体身心的健康发展发挥着重大作用.当前,可从情感教育、死亡教育、生存意识教育、人文精神教育、赏识教育、挫折教育等方面切入,进一步推进生命教育.  相似文献   

2.
健康价值是作为客体的人的生命健康状态与主体需要之间的特定关系.它是人的价值的基础,是人的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内在价值与工具价值的统一.健康对个体、社会与国家的重要意义与作用,决定了它们对健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对影响健康相关因素的可控性,是划分个体、社会与国家责任范围的依据.但个体、社会和国家的健康责任都是一种有限责任,只有将三者的责任有机整合起来,构建一个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的健康责任共同体,才能有效提高人类的整体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3.
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现代作家的主体地位得以确立,其标志是生命意识的觉醒和理性精神的张扬.生命意识的觉醒,使现代作家更加注重个人的情感表达和个性解放,提倡“人的文学”成为时代的最强音,出现了富有现代生命意识的五四新人形象;理性精神的张扬,使现代作家肩负起启蒙与救国的双重历史使命,追求个体与社会的统一.考察五四现代作家独立意识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影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池田大作人生教育思想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池田大作的人生教育思想贯穿着对生命的重视、对人的重视、对人创造价值谋求幸福人生的重视。它从培育健全人格、尊重生命个体、开拓生命价值的根本目的出发,而归之于和谐世界的构建,将个人与世界、教育与和平合乎逻辑地联结在一起,实现了人生幸福与世界和平的高度统一。  相似文献   

5.
张岚 《江汉论坛》2003,(12):55-57
"寂寞"是阐释萧红生命状态和写作文本的于个共名话语.本文从萧红个体生命经验与小说叙述的对应阅读入手,认为极度单纯的内在诗人气质和纷繁的"他性"世界之间的深刻冲突,造成萧红短暂于生中的寂寞心境以及游移于文学史上的边缘状态.萧红从个体生命经验和人道主义开始,赋予"寂寞"一种坚实的"为人生"的质地,实现了她相对闭抑的个人经历与开放的叙述结构的统一并延伸.  相似文献   

6.
托尔斯泰的历史小说否定了黑格尔的英雄史观,但仍然坚守历史目的论的独白立场.因此,由普通个体生命的升华所构成的"历史合力"在总体上形成了一种"超意志",并由此制约某些个人的否定性意志,以保证历史发展的目的性不被破坏;其次,作为个体的人被托尔斯泰从历史必然性中剥离出来,按照他的人学观对其加以衡量,从而形成另一种价值独白;而最终,历史的必然性将与人的必然性达成统一,任何个体的人虽然不能左右历史的必然性,但他可以通过对自身局限性的超越来进入历史的必然性之中.  相似文献   

7.
《<伦理学原理>批注》包含丰富的生命哲学.在其中,毛泽东主要从天人相通的自然主义视角看待人的生死问题,在中国古代生死观与近代西方哲学的碰撞交融中发展出生死自然、发达身心和超拔个人的独特的生命观.青年毛泽东的生命观源于对近代中国历史任务的深刻反思,体现出其自觉将个体生命与争取民族生存权、实现民族复兴伟业紧密结合的鲜明的现实旨趣和价值关怀.毛泽东《<伦理学原理>批注》中的生命观对于青年树立理性的生命观、促进个人全面发展、实现个人和集体价值的统一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8.
在儒家文化中,传统与道统分别指向生命对历史文化的态度和生命在历史文化中的地位,它们共同体现着人类文化生命的历史意识.换言之,人的生命也就是文化的生命,人是连接传统和道统的生命纽结,人的生命的延续也就是文化生命精神的历史延续.儒家深厚的历史文化意识体现在自身生命里就表现为文化生命与历史文化的高度统一.  相似文献   

9.
冯晨 《东岳论丛》2023,(8):78-83
孔子信仰的对象没有超然于天地之外。天的自然法则与人的自由规则在孔子精神世界有机融合,形成了具有特殊内涵的天命信仰。在此基础上,孔子天命的超越性具有双重意义:一是个体生命向自然超越,即孔子在对天的理解中纯化着道德自我;二是个体生命向历史文化超越,即自我精神与礼乐精神在实践中统一。在此超越方式下,孔子一方面为自己的生命精神开创了道德实践新路,建立了自己的意义世界,另一方面,也实现了生命精神与历史文化精神的互动,引领了时代文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意义不是抽象的,而是和一定的语境紧密联系的,离开了使用语言的时间、地点、场合、使用语言的人以及使用语言的目的等语境因素,便不能确定语言的具体意义.同理,生命的意义在于个体生命与个体生命之间的关系.从语言看社会、看生命也是一种值得尝试的视角.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实现了哲学视域的转换1.从“一切存在”转换到“人的社会存在”;2.从“人的类本质”转换到人类的生产交往共同体;3.确认“人类活动”是实践人类学哲学的思考框架;4.明确了哲学的目标理念人类的个体自由、生存合理性与发展规律性;5.强调了哲学的理论旨归从实践上改变“非人世界”,走向“自由人的联合体”;6.创立了哲学的实践批判原则以实践作为观察世界和社会历史批判的本源;7.确立了实践人类学哲学的边际关系与中心法则等。这几方面共同形成了马克思“改变世界”的实践人类学哲学,这是马克思一生理论关怀的总体特质。  相似文献   

12.
从苏格拉底之死到哲学乌托邦之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格拉底以他的死为他自己营造了一个理想的终极关怀 ,也为以后的哲学与宗教埋下了一粒更为迷人的、难以言说的乌托邦梦想的种子。他通过自身走向死亡这一过程 ,对作为人类美好家园的乌托邦 ,作出了最真诚和最经典、最不可模仿、最具创造力的表露、言说。没有苏格拉底死亡火焰的烘托 ,就不会有柏拉图理想国的生成 ,苏格拉底正是以自己的死 ,敲响了人类个体试图超越有限生命而到达永恒世界的钟声 ,这钟声时时伴随哲学发展的脚步并与人对自身命运的思考息息相联  相似文献   

13.
“三阶段论”是马克思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从人与自然的关系,侧重从人的能力发展的角度所提出的三种社会形态和个体发展的三个阶段。生态危机与个体发展的阶段以及各个阶段人的需要有着必然的联系。人类片面追求享受需要必然导致生态危机,人类主体能动性的异化是生态危机的真正根源。而人类实现全面发展的过程,就是克服生态危机,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过程。  相似文献   

14.
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是现代化的根本目的,人的发展就是提高人的素质。人的素质根源于人的本性,是构成人的各方面的质素、成分。人是世界上最复杂的存在物,人同时是自然存在物、社会存在物和精神存在物,人的素质的提高包括人的自然性、社会性和精神性等各个方面,但决定人的素质的根本是人的思维认识能力和精神创造力。教育是提高人的素质的主要手段。  相似文献   

15.
可持续发展观是一种崭新的社会发展观,目的是寻求一条使人与自然得以和谐发展的道路,其最终内核和终极目的就是人的全面发展.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是相辅相成的.一方面,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前提条件;另一方面,人的全面发展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动力保障.  相似文献   

16.
阿尔弗雷德.许茨作为追溯生活世界意义构造的思想家,把日常生活世界看作是意义构成的世界,认为个体对"生平情境"的经验是日常生活世界的基础,日常生活世界是一个主体间际的世界,是人行动的领域,把社会行动定义为有意义的经验,日常生活因此是意义构成的领域。日常生活由于其主体性意义而成为社会实在,而且是人的多种实在中的最高实在,是其他各种实在的基础。对于这个世界,人们对它具有的是突出的实践兴趣,实用动机支配着我们关于日常生活世界的自然态度。  相似文献   

17.
兰拉成 《晋阳学刊》2011,(5):133-135
将欲望置于现实生活、人性解放及文学创作等3个层面进行批判与定位,可以揭示欲望化叙事与叙事文学的指质。欲望化叙事中的纵欲追求及夸大描写,只是个别作家文字中的狂欢,既非现实生活的写照,也不是真正的人性解放。它违背了文学颂扬道德伦理学之精微的本质,只能使人性返回动物性,以至毁灭人类。在今天,真正意义上的人性解放是将人类从物质化、齐一化、功能化、平均化中解放出来,而叙事文学应当担负起限制欲望、疏导欲望、升华欲望的责任。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文明的发展不仅是社会从低级阶段走向高级阶段的过程,同时也是人从片面、畸形的发展到自由而全面发展逐步推进的过程。但是,在苏联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由于种种原因,斯大林和戈尔巴乔夫在人的自由发展问题上走向了两个不同的极端,结果造成了无可挽回的损失。在中国,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理论为指导,既不能重演资本主义以牺牲人的自由为代价的现代化过程,也应该记取传统社会主义的经验教训,不断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不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前进。  相似文献   

19.
章门弟子与近代个性解放思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卢毅 《北方论丛》2006,(2):92-96
在章太炎“依自不依他”之说的深刻影响下,鲁迅等章门弟子早在20世纪初就提出了“任个人而排众数”的个性解放主张。时至五四新文化运动,他们更是积极倡导个人自由,充分张扬了“新文化运动是人的运动”这一宗旨。今天看来,他们对个人自由的呼吁无疑是一种值得肯定的历史观,反映了他们对封建专制的深入批判和对社会进步的美好憧憬。而随着新文化运动的深入发展,章门弟子对个人主义的认识也不断趋于深化。  相似文献   

20.
宗教道德·道德·人性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恒敏 《齐鲁学刊》2006,3(6):121-124
宗教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式,一经产生就以自己特有的社会功能对社会施加影响;道德是调整人与人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人性是人之为人的特性,主要是指人的社会属性。宗教道德、道德与人性的内容因社会关系的不同而不同,又在社会关系进步的基础上进行互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