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现代西方心理学流派中,精神分析学派是最重视游戏问题的一个流派。弗洛伊德和其他精神分析学派学家都提出了自己对游戏的不同观点。学前儿童的社会性发展对学前儿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心理的健康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良好的亲子游戏与亲子关系之间可以形成一种相互作用的良性循环,儿童在同伴游戏中的角色扮演能够促进儿童认知能力和自我意识的发展,培养儿童自我控制的能力。此外,游戏是儿童释放攻击性驱力的最好途径,有助于儿童学会在与别人交往时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绪,掌握友好的交往方式,从而使儿童形成良好的社会性行为。由此,从学前儿童的亲子交往、同伴交往、社会性行为三方面阐述了精神分析学派的游戏理论对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精神分析作为重要的心理学流派,其在组织管理领域中的相关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理论与方法、研究枢纽两个方面对国内外精神分析视域下的组织管理研究的历史及现状进行了梳理,试图为组织管理研究的未来发展提供参考。通过对相关研究文献的分析发现精神分析理论的缺陷导致既往研究信度不足,需要从方法学上改进,应采用发展出的以沙盘游戏为代表的各类个人精神分析调查方法开展组织管理的研究。而在研究内容上,应按照情结影响人格及人格影响组织行为的基本逻辑,将人格作为精神分析在组织管理研究领域的研究枢纽。  相似文献   

3.
霍兰德是当代美国新精神分析批评的代表人物。他的批评直接继承了弗洛伊德、琼斯等人的传统,同时吸纳和融入了美国自我心理学、英国客体关系理论等新成果,为精神分析批评建立了一个新范式,提供了一套新话语。在近半个世纪的探索中,霍兰德的批评观念经历了一个从精神分析到新精神分析的发展过程,这既体现在他理论模式的建构上,也渗透在他对莎剧的解读中。这一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初创期,主要在借鉴自我心理学的“前俄狄浦斯”和“防御”理论的基础上提出其动力学模式;成熟期,围绕“身份”理论形成其互动批评模式;拓展期,借助认知科学中的“反馈环”理论进一步修正和拓展其理论模式。  相似文献   

4.
荣格在心理学史上是一个有争议的人物。笔者通过对他的分析心理学进行深刻分析之后认为,荣格不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运动的叛逆者,他的心理学体系也不是对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的挑战;荣格分析心理学是荣格在坚持弗洛伊德主义的根本原则的基础上,对古典精神分析理论的改造和发展,这一理论对以后心理科学的发展具有积极的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5.
雅可布森是自哈特曼之后的一位重要的自我心理学家,她对儿童自我和超我的形成和儿童心理结构的发展作出了详细说明,特别是对心理发展阶段的阐述更为祥细、独特,从而建立了一个整合的自我模式,即整合了古典精神分析的驱力理论、自我心理学理论和某些客体关系理论。她的理论对自我心理学的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同时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6.
精神分析是西方心理学史上一个重要的心理学流派,它的理论给心理学以巨大冲击。从弗洛伊德始 创古典精神分析理论发展到现在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在这其间,由于弗洛伊德的理论追随者不断努力的研究,争鸣与 拓展,促使精神分析理论一直随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完善。精神分析至今具有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柳青是一位文学家,也是一位思想家和革命家。然而在以往的研究中,人们较多地从文学创作的角度,注意了其文学家的一面,对他作为出色的思想家和革命家的一面却失之未顾,因而不能全面科学地展示其人格本质。本文试图从一个新的视点,以文学、社会学、人格心理学理论为触媒,对这位作家在社会化过程中的求异思维(姑且称“求异十六维”)和人格行为模式(姑且称“行为八模式”)作以较为详尽的探讨,以企勾勒出他的完整的人格形象。  相似文献   

8.
人类学中的文化与人格学派(亦称新心理学派),是从民族性、个性研究到基本人格、所趋人格的研究。并注意文化作用于人格塑造的方式方法以及儿童抚养和人格模型塑造的关系。本文着重分析文化与人格学派对于学龄前儿童教育的研究的借鉴作用,以及这些理论对于儿童人格塑造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审美心理学是探究人在审美过程中的心理机制的一门学科。传统的审美心理学的理论是建立在心理物理学、认知心理学、精神分析、人本主义和后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上的。进化心理学和生态美学的产生与发展,为审美心理学提供了新的视角与方法。提出建立以进化心理学为基础的进化审美心理学和以生态美学为基础的生态审美心理学的必要性,指出这两个领域经过交叉与融合,形成一门整合性的进化与生态审美心理学的可能性,并探讨这个新领域应该涉及的研究主题和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0.
人格是一个人在思想、情感和行为上表现出来的独特模式,包含外在人格和内在人格及其交互作用。由于人格的独特性与复杂性以及研究者观点的不同,在人格心理学中有许多不同的理论取向和研究方法。处理好人格研究方法学中的个案式评鉴与通则式评鉴、量化研究与质性研究、归纳推理与演绎推理、实证研究与理论研究、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的辩证关系,将会科学、有效地促进我国人格心理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埃里克.埃里克森作为美国当代著名精神分析学家,他在吸收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丰富营养的同时,又对于人类人格本质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通过对《童年与社会》一书的解读,通过比较埃里克森和经典精神分析关于人格结构与动力以及人格发展阶段的不同看法,可以更好地理解埃里克森有关人格发展中生理、心理、社会三因素共同作用的理论。  相似文献   

12.
从目前国内文艺心理学研究和教学的情况看,一方面,西方当代心理学理论,如精神分析理论、人本主义理论、格式塔理论等“新”的观点和方法,已渗透到我们的文艺心理学领域中来;另一方面,在此领域,旧的方法论和旧的理论范型,如经验主义、元素主义、联想主义等观点,仍被很多人当成唯一的“心理学”的东西加以介绍和运用。对此,笔者提出应以整体分析的方法,以“人格”为中介,重建我们的文艺心理学理论。并指出要特别注意文艺心理学的方法论问题。本文还对人格心理学与文艺心理学之间的关系、新的文艺心理学的特点以及认识论、方法论的意义等进行了全方位的考察。  相似文献   

13.
在社会心理学中 ,对于文化现象的分析与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当社会心理学以经验社会中的文化现象作为自己的分析要素时 ,社会心理学走上了对以后的发展具有决定意义的“社会经验论”之路 ;对于文化现象的关注还促成了精神分析学说由心理学和精神病学理论向社会心理学理论的转变 ,使精神分析理论成了最为重要的社会心理学理论流派之一 ;在社会行为的研究中 ,文化向度的引入不仅使社会心理学更为深刻地把握了社会行为的本质 ,还完善和发展了社会心理学的学科体系  相似文献   

14.
文章以精神分析和人本主义两大心理学流派的理论发展及演变过程为主线,通过分析和比较两者在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上的发展变化,探讨了这一转变过程中两大流派对现代心理学研究所带来的启示和思考,并着重分析了精神分析学派的深远影响和跨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15.
雅各布森的焦虑理论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雅各布森(EdithJacobson)是自我心理学的代表人物之一,她对精神分析的贡献主要有二:一是研究儿童自我的发展;二是研究忧郁症。在其对忧郁症的研究中,雅氏阐述了其情绪理论、焦虑的实质和功能。雅各布森将本我、自我、超我这一三分心理结构视为一个能量...  相似文献   

16.
人格是影响人们行为的一个重要因素,不论是在心理学还是在教育学界都受到了广泛关注,然而父母的人格对其教养行为及教养方式的影响却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都更关注影响教养行为的环境因素,那么,究竟人格在教养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二者之间是否还存在中介变量,这些问题都还没有得到解决.笔者将探讨父母的人格特质对其教养行为的影响,分析父母人格、教养行为与儿童发展的关系,通过对以往国内外的研究进行综述,来探讨父母的人格是如何影响教养方式以及未来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17.
存在主义作为一种哲学流派,影响了西方心理学中精神分析学和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发展,蕴涵着诸多心理学方法论主张。存在主义不仅把个体的自我看成一个完整的心理实体,也把个体与他人、与社会、与自然的关系联系在一起,构成一种内外一致的人格整体,视自我为主客同一的本真存在,重视人的价值和尊严,关心人的潜能与发展,突出了人的特性对心理学方法论构建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8.
精神分析学派的心理学家十分重视早期经验理论。根据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阿德勒的生活风格理论和沙利文的人际关系理论,家长对孩子进行人格教育时应重视早期经验对儿童人格形成的重要作用,注重人格教育的关键期,形成健康的生活风格,发挥父母“重要他人”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笔者利用书目共现分析系统(BICOMB)和SPSS将知网2000-2015年的重要期刊文章进行分析梳理分析,结果发现我国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7个方面:(1)心理学范围的家庭和社会支持以及农村留守儿童相关的适应过程研究;(2)积极心理学与儿童心理发展;(3)基于心理理论的儿童移情及幼态发展研究;(4)学习障碍与认知等情绪的心理健康教育;(5)儿童认知的同伴关系和社会行为以及儿童家庭教养方式的实践研究;(6)学前儿童的自我意识和特殊儿童的学习困难研究;(7)皮亚杰和维果斯基的认知发展心理理论研究。  相似文献   

20.
积极心理学作为当代心理学研究的最新进展,其研究内容主要涉及三个方面:主观水平上积极情绪体验,个人水平上积极人格品质以及群体水平上积极社会组织系统。在积极心理学视野下探析幼儿教师日常评价行为,能够得到这样一些启示:积极转变观念,树立科学的儿童评价观;将积极心理学理念渗透到教师日常评价行为中,给予儿童积极情绪体验;帮助儿童形成积极的自我评价,培养积极人格;建立积极社会组织系统,创设积极的环境氛围,共同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