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体制转轨阶段公共政策创新特点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中国社会过渡中的体制转轨的性质和要求是为了维护已经形成的社会主义社会形态和基本制度 ,这一点规定了体制转轨阶段公共政策创新的特点和限度。中国特定的体制转轨阶段也要求采取与强制型、自治型政策创新相区别的回应型的政策创新模式。回应型政策创新在政策主体、目标、问题和工具方面具有自身的特点。 相似文献
2.
公共政策过程本是一个由政策制定、政策执行、政策评估和政策终结等环节构成的完整周期,但由于现实中的政策受到诸多障碍因素的影响而难以终结,这就导致了资源的巨大浪费和过低的政策绩效。而解决这一问题,除了需要研究政策终结的障碍因素外,更要研究促使公共政策终结的可行性因素。因此,促使那些过时的、无效的公共政策得以终结的研究应摆上当前各级政府的议事日程。在这种背景下,研究公共政策终结的可行性就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重大的社会价值。 相似文献
3.
政策终结是公共政策周期的最后一个环节,在政策循环过程中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政策学者已就政策终结的对象、策略、方式、影响变量等作了较多阐述,但与政策制定、政策执行、政策评估等政策过程的其他环节相比,仍嫌不够丰厚或有失偏颇。本文在既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建构了结构—过程框架,从静态和动态两个方面对政策终结现象进行了较深入的分析考察。 相似文献
4.
越来越多的计算机模型被协助用于公共政策的制定、执行与评估。研究表明,计算机模型之所以能够在政策制定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是因为它允许政策制定者在虚拟世界中先行先试,这与随机对照试验(RCT)和政策试点相比无疑具有更大优势。在政策建模实践中提炼出的一般性经验包括:设计和使用模型的最大好处在于它提供了对政策的解读而不仅仅在于它所生成的数字;模型是在一定的抽象条件下设计的;尽管有时会缺乏用于校验的相关数据,但建模仍然是有价值的;建模的协作性要求使得模型被用于满足建模涉及的利益相关者目的的可能性增大;需要注意建模者与利益相关者之间的有效沟通;需要仔细考量公共政策建模涉及的道德问题。作为公共政策制定过程的一个组成部分,政策建模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但如想将其潜能充分释放,则需要将计算机建模与政策制定的内在文化相融合。 相似文献
5.
上海发展软件产业的战略选择和公共政策支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软件产业是上海市着力发展的重点产业,但是本土软件产业的发展一直不尽如人意。为此,在分析了上海发展软件产业的条件和环境,并归纳、总结国际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提出适合上海的发展战略和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任何公共政策从其制定到执行的整个过程都充满了各种政策冲突.公共政策冲突反映了社会政治生活中不同政治力量之间的对抗、竞争、争执等紧张态势,也体现了政治系统在结构、组织、权力分配等方面所存在的问题.公共政策冲突不仅体现为物质利益的冲突,也包括价值观念的冲突.公共政策冲突主要表现为政策目标的冲突、府际政策的冲突、政策工具的冲突和政策效益的冲突.公共政策冲突的形成机理体现在多个方面,主要包括政策价值观分歧、政策部门区隔、政策利益博弈以及政策信息阻隔等.新时期我国公共政策冲突的消解机制建构应包括政策价值引导机制、政策咨询协商机制、政策部门整合机制、政策利益协调机制和政策信息共享机制. 相似文献
7.
我国传媒产业管理是以政策调控为主,法律规制为辅,首先体现在数量上新闻法规的偏少.大量的管理活动是通过灵活迅速的政策来执行;其次,在实际功效上,也往往体现为法规为"虚",政策纪律为"实"的"约束"机制.以政策调控为主的产业管理方式首先是缘于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地位的必然要求以及党对新闻媒体的性质与功能的认识.但如果在传媒产业管理过程中过分依赖政策治理,把政策抬到不适当的高度,对于其管理成本、管理效能、社会心理、法制建设等都会产生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8.
现代社会,政策因素已渗入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政策失效不仅意味着政策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和资源投入的浪费,而且还会给社会造成负面影响,损害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威信。因此,认真探讨政策失效问题,分析政策失效原因,对政策研究和政策实践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社会科学知识与公共政策制定:影响模式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各国政府日益认识到社会问题的解决必须更多地依靠社会科学,因而各自调整各国的科学政策,增强社会科学在国民经济以及社会政治过程中的决策作用.如何利用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中所含有的知识为政府的政策制定服务,增强其影响力,一直是社会科学工作者努力的主要方向.本文评介西方学者对社会科学知识与政策制定关系的理论尤其是社会科学研究运用于政府决策的途径或模式. 相似文献
10.
丛春秋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2,24(1):37-41
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政策具有特殊的制定背景和内涵体系。这一政策为高等教育的发展注入了强大的推动力,促进了高等教育的规模发展、结构调整与体系完善。但作为一项公共政策,在决策机制、政策目标、政策体系等方面仍存在诸多问题。科学运用公共政策的理论与方法,合理借鉴国际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经验,是完善和优化高等教育大众化政策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1.
12.
政策滞后是近些年学界研究的热门话题之一。国内外学者多从制度供给视角对政策滞后的概念作了深入的探讨,但仍然比较抽象,缺乏层次性、系统性。本文在对国内外学者的政策滞后概念综述的基础上,从类型划分、基本特征方面提出了公共政策滞后的学理解释。 相似文献
13.
李奎 《南昌航空大学学报》2009,11(2):54-59
公共政策是政府为解决公共问题,对政府目标、手段的选择及其相互转换的过程,即利益调整的政治和技术过程。价值是主客体关系中表现出来的客体之于主体的意义和效用。就公共政策的价值而言,赋予公共政策利益优先的价值取向,在利益优先的前提下,选择、分配利益、综合和落实利益,最终达到平衡利益,解决公众问题。以利益为基础的公共政策价值分析无疑揭示了公共政策的本质,也为公共政策价值判断建立了一个客观参照系,为政府行为的良性循环引领方向。 相似文献
14.
公共政策是为了实现某一特定时期的政治或社会目标而采取紧急措施的准则,是一个开放的不确定性概念。公共政策与公序良俗的核心内容是基本一致的,但公共政策的外延要比公序良俗广。为了限制法官的自由裁量权,对公共政策类型化研究极为必要。为了贯彻和体现民法中不同类型的公共政策,民法设置了不同的规范类型。公共政策的关键要点在于,绝大多数的公共政策都是"有旨向的"。 相似文献
15.
16.
公共政策体制概念及其研究维度的缺失,妨碍中国政策学界对政策活动过程做出更具说服力的解释,因此有必要弥补这一被忽视的环节。公共政策体制的概念界定于三个前提性假设基础之上,即民主条件下的政策共同体、政策共同体的结构化及其状态的稳定性、结构—功能间的关联性。公共政策体制可被定义为政策共同体的结构状态和关系模式,它通过转换者、约束者、仲裁者、确认者和变革者角色作用于政策过程。公共政策体制研究维度,有利于填补政府—社会这两种政策活动领域之间的沟壑,衔接正式与非正式的政策活动及其规则,融合静态与动态、个体与集体分析,统合对各个政策环节的理解从而超越政策阶段论的局限。 相似文献
17.
社会政策是公共政策的一部分。社会政策和公共政策并行不悖共同发展。下一步,社会政策的发展重点在于对市场经济所带来的不公平进行一定程度的弥补,也就是向社会弱势群体进行政策倾斜。 相似文献
18.
社会公平视角下公共政策有效性的路径选择——关于公共政策效能的一种理论诠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共政策效能问题是公共政策研究的焦点议题。作为对社会资源进行权威性分配的公共政策,应以社会公平为价值取向来实现社会成员福利的最大化。西方学术界对公共政策效能进行分析的精英模式和政治过程模式,都存在着自身难以克服的缺陷和不足。提高公共政策效能的路径选择,在于政策制定者的价值偏好和公众意愿之间的有效衔接和互动,这一有效衔接的桥梁和纽带便是公共舆论。 相似文献
19.
张亲培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7,47(1):77-82
在构建和谐社会的政策实践中,不仅要重视管制公正、分配公正,更要强调矫正公正。矫正公正有助于摆脱被动公正的消极状态,以主动公正积极地去消除人们蒙受的痛苦和不公正。矫正公正能够成立的首要条件是公共政策具有符合社会正义要求的持续性,为此必须持续地对支撑公共政策的权力结构保持敏感。在我国,权威政策民主论和参与政策民主论与公共政策的权力结构密切相关。这两种政策民主观的冲突展示了对民主构成威胁乃至否定民主的因素,单独强调任何一方都无助于和谐社会建设。健全权威政策民主观的关键在于正当性,健全参与政策民主观的关键在于开放性。统合这两种民主观应该在政策民主论中强化这两个范畴。 相似文献
20.
从社会性别的角度审视现行公共政策,把社会性别意识纳入公共政策是当今一个热门话题.文章从社会性别理论及相应的政策模式入手,对性别中性政策、性别平等政策、性别差异政策和社会性别意识政策一一进行了分析,指出在社会性别意识下我国公共政策存在的问题并给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