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秦文  郭强 《学术交流》2015,(2):160-166
现代性的展开,既昭示着科学技术的伟大变革带来人们生活世界的日新月异,也显现出工具理性的大肆扩张造成人的主体性丧失与主体间疏离的负面后果,"旁观者"现象便是其衍生品之一。随着世俗主义、自由主义的纷至沓来,自然的神秘面纱被揭除,曾经坚固的道德信仰消散于无形,价值规约失去载体,在理性与常识的控制下,受情感支配的道德冲动被抑制,移情唤起的动机被搁浅,"旁观"成为理性计算与常识判断后的选择。在相互依存的生活空间,"旁观"不仅是一种耻辱,更是一种罪恶。因此,从旁观者向行动者转化,既应在理论的维度上重塑道德信仰,重建主体间的信任与关怀,在社会共同体中形塑自我,还应着眼于在建设"美丽中国"的实践中,大力培育和谐、友善、互助的核心价值信仰,通过公民性社区的建立增进成员间团结,并发挥司法的能动性,最大限度地维系伦理道德底线。  相似文献   

2.
自20世纪初形成东西方文化论战以来,"东方文化派"促成了一股颇具特色的新保守主义思潮的兴起."东方文化派"主张将中国伦理文化推及世界,使其成为拯救西方社会"道德危机"的良方.它以道德调和论和道德形上学为基本思路,建构了中国伦理文化的近代体系.  相似文献   

3.
庄三舵 《社科纵横》2006,(10):141-144
囚徒困境是博弈论中的一个重要范例,道德领域中也存在囚徒困境现象。重复博弈、信息对称、道德奖惩可以帮助人们走出道德囚徒困境。与道德囚徒困境相关的经济人和道德人、个人理性和集体理性可以走向统一,而道德回报的真正实现是走出道德囚徒困境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袁红涛  张颖 《唐都学刊》2005,21(2):112-114
面对当代社会中"宗族复兴"的现象,有必要梳理和分析"五四"前后对家族制度和道德伦理的批判理路,发掘和分析其时审视宗族文化的多元角度和深层动因,追索宗族批判话语的生成背景,体会历史当时的丰富信息,从而对家族文化在新旧世纪的命运能有更加全面和客观的认识.  相似文献   

5.
霍耐特的承认理论,是力图在主体间性理论的基础上重构一种新的政治理论和社会学说.在这一理论视野中,霍耐特试图重新为法律奠定一个道德的基础,把法律视为承认运动的环节之一,从而超出了近代以来的自然法理论.  相似文献   

6.
潘顺 《社科纵横》2007,22(5):13-15
孔子"仁"的思想内涵丰富,既有内圣的道德含义,也有外王的治国理念.在今天和谐社会的构建过程中,孔子的仁学精神仍然有着相当深远的警醒和启示作用,那就是整个社会要提倡群己兼顾的涵养仁心,注重个人内心和谐的建没,弘扬人道主义精神,保护弱者利益,体恤民情、执政为民.  相似文献   

7.
"浪漫爱"的兴起是一种现代性的文化现象,它与传统的瓦解、现代个人的出现相伴而生,是人性解放特别是人的感性解放的突出表征."浪漫爱"带有"以情求道"倾向,它追求的是爱的唯一性、永恒性和至善、至美性,它在现代成为一种人的自我价值得以实现的重要方式,超出性爱本身,具有了超越凡俗的精神意义.清末民初言情小说的兴起可视为这种现代浪漫爱的滥觞,其中<红楼梦>和<茶花女>的相遇,为这种浪漫爱的兴起提供了极大的助力.清末民初言情小说中的唯情派继承了明清以来以情抗礼的文学传统并与西方浪漫主义爱情小说实现了对接;他们所表现的爱情具有超凡脱俗的乌托邦特性,本土禁欲主义道德与西方纯情、浪漫之爱与此结成了同盟,这是现代性初兴时期浪漫主义反世俗的"人的自我神化"倾向在中国文学中的表现.  相似文献   

8.
“礼”和“仁”都是中国儒家传统道德的核心,“礼”的不和谐就是社会的不和谐,对全民族进行具体的、深入的礼节再教育已成为构建和谐社会最急迫、最重要的一个环节。  相似文献   

9.
江泽民"以德治国"思想是对刘少奇"以德治党"思想的丰富和发展."以德治党"体现了道德的党性与先进性,"以德治国"体现了道德的社会性与广泛性.治国必先治党,必须结合"三个代表"思想把"以德治国"和"以德治党"统一起来,实现全党、全国、全社会的文明、进步与发展.  相似文献   

10.
徐长福 《求是学刊》2008,35(1):42-46
一个具体事物同时拥有多个普遍性质,并且,其中许多性质问彼此无关甚至相反,这就是异质性现象."苏格拉底一柏拉图哲学"较早遭遇到了这一现象.但却以同质性思路去化解.即通过普遍性概念之闻的辩证关联而将各种差异和矛盾加以消除.这种哲学通过拯救现象来拯救实践.前者实现了哲学理论内部的本体论、目的论、认识论、辩证法与实践论的统一;后者企图把哲学理想在政治实践中实现出来.由此就留下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应用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对传统文化优秀成果进行了批判性的继承,既赋予传统"知耻一之心以新的时代内涵,又弘扬了优秀传统道德精神、传承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为我们借鉴传统文化优秀成果,树立了良好的典范.  相似文献   

12.
道德现象的复杂性与道德认识的辩证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灿新 《探求》2003,3(3):11-16
道德是人类特有的现象,本身有其复杂性,因而,应采取辩证的方法去认识人类复杂的道德现象,只有坚持用辩证法认识道德现象,才能获得真理性的认识,才能有利于人类的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才能保障社会的有序和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3.
“十一五”时期,我国物流产业将呈现快速发展之势,本土物流企业发展的重点将是培育自主创新能力、形成核心竞争力,第三方物流将有较快发展。同时我国物流产业的管理应该是政府和行业协会相结合。  相似文献   

14.
中国传统哲学和文化中儒家主张"德治",其德治思想异常丰富、完整;而法家则主张"法治",因而形成了"德治"与"法治"的理论博弈."德治"思想强调道德在处理人际关系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因而有其一定的合理性,但存在忽视法律重要作用的错误倾向,其结果必然导致"人治".而法家"法治"思想虽然与今天的法治理论有重要区别,但它看到了法律在治理国家、维护社会秩序、处理人际关系中的重要作用,因而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其缺陷是不理解法律与道德的关系,因而轻视道德的重要作用.现代社会,道德和法律二者不应是博弈的关系,而应是相互蕴涵、相互补充、相互配合、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关系,只有秉持这一理念,我们才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5.
常勤毅 《学术交流》2003,(4):155-157
当前 ,传媒界或多或少地存在着某些不“明礼”的现象 ,主要是文风粗俗 ,语言污染 ;利润当先 ,政治和道德尺度放宽 ;自大心理、优越意识膨胀。媒体工作者在宣传和监督他人“明礼诚信”时 ,更要以身作则 ,在社会主义道德文明建设中真正成为“明礼诚信”的“无冕之王”。  相似文献   

16.
张艳梅  王姝 《学术交流》2007,(12):186-189
谈及"孤岛"话剧,一般都在左翼文化语境中表述,凸现其意识形态属性。但不可忽视的是,"孤岛"话剧是发生在上海这一特定空间中的文化现象,而当时的上海已经进入大众文化语境,因而其生存形态便不可避免地受到了这一文化语境的影响。一方面,"孤岛"剧坛坚持宣传抗战、关注民众生存,积极表述民族、国家这些宏大的话语,于激进的现实批判中呈现出鲜明的左翼文化特色;另一方面,现世娱乐的诉求、名人效应等商业运作策略也令"孤岛"话剧的大众化趣味得以彰显,恰是在政治讽喻与大众欢歌的张力间,显现出"孤岛"话剧的独特性。  相似文献   

17.
郜占川 《社科纵横》2007,22(12):82-84
在司法实践中,利用"线人"或特情举报或提供情报来破案和抓获犯罪嫌疑人并不是个别现象。由于对"线人"法律规制上的欠缺,加之国家机关在使用线人侦查中也疏于规范和管理,中国目前"线人"的使用存在严重的失范现象,线人侦查中暴露出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总结中国的实践经验,借鉴外国的立法,建立与完善中国的"线人"制度已成为一个不容回避的话题。  相似文献   

18.
教育者权威性与道德教育对象的态度改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心理学研究证实,传达者权威性在目标靶态度改变中具有"权威效应"和"睡眠者效应".社会转型时期道德教育者的权威趋于失落,主要表现在:传统权威的颠覆、法定权威的衰微、知识权威的消解、感召权威的缺失."睡眠者效应"并没有否定"权威效应"的积极功能,因此要促进教育对象正确道德态度的形成、或是错误道德态度的改变,道德教育者必须重构其感召权威和知识权威,其路径在于:提升道德人格,使教育对象产生敬佩感;融注积极情感,使教育对象产生亲切感;注重专业发展,使教育对象产生信赖感.  相似文献   

19.
中国经济的转型,节能减碳是其主要途径与标志."十二五"规划已经明确节能减碳目标,相比"十一五"的目标有较大幅度的下调.应该说"十二五"规划中16%的节能目标是积极的,但其实施也是有较大难度的.因此,落实"十二五"节能减碳指标,需要有一定的弹性空间,避免过激的"一刀切"和行政命令手段.  相似文献   

20.
一个多种文化与价值差异化并存的转型化社会,共同体的道德生活因不同道德生活理念和主张共在、共生所造成的复杂博弈化现实,必然会出现程度不同的"道德疏离"现象。此种疏离反映的是非成熟性、非规范性、非健全性市场社会真实的社群共同体严重阙如的情况下,制度道德理性存在和功能自身所固有之有限现实表现。属人社会中的种种非道德现象、反道德现象以及逆道德现象的出现,根源在于社会肌体自身,在于组成这一有机体的每一个个体德性的严重不足自身。社会本真性道德存在,吁求并遵循的是现代清明世界与"正派社会"的生命伦理与个体生存至上的道德价值逻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