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刻水浒忠义传鼓词》作为新发现的大部头的水浒鼓词,内容涉及到《水浒传》小说的第四十四至五十二回,以及第六十回的一部分。概述《新刻水浒忠义传鼓词》的版本、故事梗概,本文重点论述《水浒传》鼓词与小说的关系,鼓词对小说的改写,简单阐述鼓词的价值。  相似文献   

2.
鲁迅先生一生中,曾经多次从不同角度评论过我国古代伟大的现实主义文学巨著——《水浒》.他不仅对《水浒》的思想和艺术成就予以高度评价,而且对《水浒》中人物形象的缺点,也有过尖锐的批评.他对《水浒》批评的完整思想至今对我们分析评价《水浒》有着重大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水浒》是在宋元《水浒》故事的基础上成书的。《水浒》的忠君思想,有着作者施耐庵概括现实生活的一面,也有着来源于宋元《水浒》故事的忠君思想的一面。“四人帮”抓住《水浒》的忠君思想,全面否定《水浒》,说《水浒》是“一部宣扬投降主义的坏书”,同时,对宋元《水浒》故事的忠君思想也展开了大讨伐。我们有些同志的文章,在肯定《水浒》之余,对《水浒》连带宋元《水  相似文献   

4.
本土文化的自觉意识,促发我们重新审视"中国文学史"中的水浒叙事问题。文学史形态的知识,遮蔽了对水浒叙事丰富性的全面认识;以《水浒传》指谓水浒叙事,遮蔽了水浒叙事的活态性质。"经典"范式的研究模式难以挖掘水浒叙事的民族审美文化意蕴。鉴于此,我们须依据"大文学"观,重绘一幅水浒文学地图,尽其可能恢复水浒叙事的文化原生态,由此呈现多元形态的水浒叙事所蕴涵的本土文化经验。  相似文献   

5.
《水浒》与《水浒》的误读刘学明在中国文学史上,《水浒》以其对封建社会黑暗腐朽现实的广泛揭露,对下层人民及他们的反抗精神的深切同情和热情歌颂,成为最富人民性的作品之一。但不可否认的是,《水浒》在某种程度上也有一定的反人民性。比如梁山英雄在反抗官府、打击...  相似文献   

6.
《水浒》是在宋元《水浒》故事的基础上成书的。《水浒》的忠君思想,有着作者施耐庵概括现实生活的一面,也有着来源于宋元《水浒》故事的忠君思想的一面。“四人帮”抓住《水浒》的忠君思想,全面否定《水浒》,说《水浒》是“一部宣扬投降主义的坏书”,同时,对宋元《水浒》故事的忠君思想也展开了大讨伐。我们有些同志的文章,在肯定《水浒》之余,对《水浒》连带宋元《水浒》故事的忠君思想,也跟着简单地不加分析地批判一番。好象只要是忠君,就属于封建性的糟粕,不批一批就过不去。这实际上是一种左的思想在古典文学评论中的表现。如果历史地具体地考察一下宋元《水浒》故事里忠君思想的历史含义,就会看到,由此而来  相似文献   

7.
《水浒后传》的作者陈忱假托古宋遗民,借用北宋末年的战乱表现自己的遗民意识.道教在此书中占了很大篇幅,道士、道观以及道法在书中都有描写.道教意识的频繁出现既与一定的历史因素有关,也是受到明末清初时期社会现实的影响.作者从史实出发,在继承《水浒传》原作的基础上,讽刺了宋徽宗道教误国的行为,从而也隐射了明朝后期,皇帝信奉道教从而导致亡国的事实,表达了自己对亡国的深刻反思,从中可以窥见明末清初的士人心态.  相似文献   

8.
1990年12月8日至12日,浙江《水浒》研究会第8届学术讨论会与明清文学教学研讨班在金华市联合举行。由浙江省高师培训中心和浙江师大中文系共同举办。参加人员有省内外专家、学者与《水浒》研究会会员40余人。会议就《水浒》与明清文学的研究交流了成果,沟通了学术信  相似文献   

9.
《典论·论文》是魏晋时代个体意识自觉和文学自觉的产物。曹丕的个体意识贯穿在《典论·论文》文章整体之中。《典论·论文》中的文章价值论、“文气”论,以及“诗赋欲丽”的观点都与曹丕的个体意识有着密切的联系。曹丕个体意识的自觉是其文学自觉的根源。  相似文献   

10.
文学与酒,关系甚密.一部《水浒》,“酒”字无虑数百.弄清《水浒》写的是什么酒,很有趣味,也很有意义. 《水浒》所写的酒,都是榨制酒,而不是蒸馏酒.其根据有四: 第一、《水浒》写到了酒的生产,都是榨制法. 一例见第四回写五台山下傍村小酒店的一首七律景物诗的颈联:“破瓮榨成黄米酒,柴门挑出青布帘.”另一例见第六十五回写张顺旅途遇难脱险之后: ……张顺爬上岸,水渌渌地,转入林子里看时,却是一个村酒店,半夜里起来醡酒,破壁缝里透出  相似文献   

11.
《水浒》一书 ,积淀和储存了中华民族大量的历史文化意识 ,特别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儒家的伦理观念。概而要之 ,主要有 :(一 )“官崇拜”的民族文化观念 ;(二 )以“和”为特征的群体文化观念 ;(三 )以“孝”、“忠”为核心的向心文化观念  相似文献   

12.
一九八四年十一月二十日至二十二日,北京市举行了首届《水浒》学术讨论会。讨论会是由北京市《水浒》研究会与北京师范学,院中文系.中国人民大学中文系共同发起的。 北京市和部分兄弟省市的专家学者,戏曲界的表演艺术家,机关、部队的老同志等各方面的《水浒》研究者共一百余人出席了大会。北京市《水浒》研究会会长廖仲安教授致开幕词。名誉会长曹瑛、孙毅、北京市文艺学会会长何洛等同志到会祝贺并作了重要讲话。《水浒》专家王利器、吴小如、范宁、徐放等同志对《水浒》研究的方法、学风、前景和《水  相似文献   

13.
《〈水浒〉与金圣叹研究》(中州书画社,1981年版)是张国光同志多年来研究《水浒》与金圣叹的论文汇集.本书出版后,引起了有志于研究《水浒》者的兴趣,受到了国内外《水浒》研究专家的关注.我们认为,这是一部有学术价值的著作,至少在以下几个主要方面,能给读者以有益的启迪.本书通过对《水浒》版本问题研究的历史考察,阐述了“由简到繁论”和“删繁成简论”的源流及其基本论据,提出了“两种《水浒》,两个宋江”的见解,从而突破了“一种《水浒》,一个宋江”的模式,把《水浒》研究引向深入、推向前进.张国光同志认为,考证《水浒》作者的时代、祖本成于何时以及繁简两本的先后问题,是《水浒》研究的基础.对于这个关键问题,他运用比较研究法,坚持不懈地进行了探索、早在五十年代初,他就搜辑了有关金圣叹的论著资料,将《一百二十回的水浒》与诸本比勘,做了艰苦的研究工作.在他所写的有关文章里,或追踪溯源,或参照比较,条综缕贯  相似文献   

14.
文学作品的结构体现出作家的全部构思,是服从于作品的主题的。因此,在讨论《水浒》的主题时,对《水浒》的情节结构作一分析是有益的。 《水浒》的结构特点是横式结构与纵式结构的结合。七十一回以前的结构是横式结构,这一大部分书或以人物为中心,或以事件为中心,各有一定的独立性,可以独立成篇。互相之间虽有一定勾连,但主要是采取横式的并列结构。作者之所以采取这种结构方法,固然是受了说话艺术的影响,也是为了便于从各方面表现忠与奸、义与不义的矛盾,从广阔的社会现实中概括忠义之士如何被奸人所逼,又如何互相指引从四面八方汇集梁山的过程。但是,《水浒》的结构并不限于这种并列式,前半部份的横式结构是纳  相似文献   

15.
水浒歇后语是民众对水浒故事长期体认的结晶。由于创作主体和流传范围的民间性,水浒歇后语较多地表现出关注弱小人物、注重生活内容及淡化政治意识等特点,与小说《水浒传》相比带有浓重的生活化色彩,真实地反映了下层民众的心理需求。  相似文献   

16.
《水浒》是一部思想内容复杂、在历史上有着巨大影响的古典名著。如何正确评价、利用这份文学遗产,是文学史研究中必须解决的一个问题。对《水浒》的评价历来存在着各种不同的看法。万恶的“四人帮”出于篡党夺权的险恶目的,肆意歪曲毛主席对《水浒》的评论,发动了一场所谓“评《水浒》、抓投降派”的政治运动,把《水浒》描绘成一部“走资派”的外传,以影射、攻击周总理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四人帮”的这一阴谋活动,造成了极其严重的政治后果,也给《水浒》研究带来了极大的混乱。许多文章已经揭穿了“四人帮”借评论《水浒》篡党夺权的阴谋伎俩。但究竟应该怎样正确评论《水浒》,还必须进行深入的探讨。我们在这里提出自己的一些不成熟的看法,希望得到同志们的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17.
我院中文系于一九八一年十一月中旬,举办了《水浒》讲论班.参加这次讲论班的均为多年从事元明清文学教学的同志,计六十余人.他们大部分来自全国二十几个省、市师范专科学校.担任讲论班讲课的同志,除我院中文系王陆才、张国光、李悔吾三位副教授外还邀请了参加湖北省《水浒》研究会在武汉召开的首届《水浒》学术讨论会的专家、学者.  相似文献   

18.
湖北省《水浒》研究会代表应邀参加了在山东菏泽召开的《水浒》讨论会,和与会的各地代表交流了《水浒》研究成果,共商了《水浒》研究的有关问题。 会上,湖北代表把剧出版的收有首届《水浒》学术讨论会论文四十五篇计四十余万字的《水浒争鸣》第二辑分赠给与会代表,受到大家的欢迎和好评。湖北代表向大会提交了武汉  相似文献   

19.
“不读《水浒》不知天下之奇!”(卷头语) 《水浒争鸣》编委会《水浒》的真人真事 王利器修绠山房梓《宣和遗事》跋 周绍良《水浒传》与《宣和遗事》 高明阁鲁迅的“施耐庵”为繁本《水浒》作者之托乞说无可置疑——兼忻关于施耐庵的墓志、家谱、诗文、传说之俱准征信 张国光宋江形象的分裂性、统一性及其他 唐富龄从《水浒》成书的过程谈对《水许》的评价 黄瑞云《水浒》四论 常林炎 常河《水浒传》是描写农民起义的作品吗? 王齐洲谈《水浒》的“忠义” 葛楚英从“水浒戏”到《水浒传》看李逵形象的发展 熊文钦 石麟宋江性格结构试探 陈周昌《水浒传》词语汇释选例 李法白 刘镜芙谈谈《水浒》的语言艺术 何士龙《水浒》的情节安排 林文山  相似文献   

20.
《水浒》典型环境的创造,历来备受称赞。但对典型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环境的描写,不少文章认为:《水浒》缺乏景物描写,且大都是“三言二语”的勾勒。有的甚至说:“在《水浒》里几乎找不到一段完整的对于风景、风俗的详细描写。”有人虽然不同意这种观点,但在论述中,只据若干事例去作“质”的阐述,而没有对作品实际情况作具体分析,亦即没有一个“量”的基本概念。这实际上,仍然默认这样的论断:《水浒》缺乏景物描写。然而,这种看法并不确切。如果我们不从印象出发,而且对作品实际进行一番研讨和“统计”就可以看到:《水浒》的景物描写,不仅质量高,富有特色,而且“量”也是比较大的。天文地理,仙境人间,各色风物都有生动描述,有比较“完整”的“详细描写”,也有“三言二语”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