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古代文艺家们对艺术的自觉是通过“兴”来实现的,通过“兴”达到对艺术、生命、人生的觉解与了悟,由此实现现实人生向艺术审美人生的跃进与升华,从而达到精神的愉悦和解放。所以,古代文艺家们往往通过登高、游历与饮酒自觉地“寻兴”,并成为他们乐此不疲的超越性作为。  相似文献   

2.
我国古代文论兴感论的承传,主要体现在三条线索中:一是物感论维面的承传;二是兴会论维面的承传;三是“兴”与“感”相结合论维面的承传。古代文论兴感论的承传轨迹,呈现出梯度拓展、充实和不断深化的特征。  相似文献   

3.
《乐记》里提出的“物感”说探讨并分析了艺术创作的发生论 ,体现了中国古代美学追求心物交融统一的特点 ,并对中国古代美学思想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直接影响了后代的文论和诗论 ;影响了“兴”从修辞学概念向美学范畴的生成 ;影响了中国“意境”论的形成。  相似文献   

4.
<诗经>赋、比、兴表现手法对中国诗歌创作影响深远.赋、比、兴表现手法的本质,在于它反映了情与物的关系,是一种以形象思维为基础,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的抒情手法.  相似文献   

5.
从心理分析的角度来看,让-雅克·卢梭的写作逻辑可以表述为,以非异化的母性文化作为想象性的本源参照,通过"怀乡症"式的结构性记忆与失忆建构象征秩序(理想之父),从而确立批判主流社会文化的双重依据.本文在对卢梭不同时期的各类文本及其生命经验的整合中具体展现了上述逻辑.  相似文献   

6.
融会佛教哲理,植根儒、道经义形成的禅艺术,并非仅只为一种创作风格与生活艺术,而是对整体文化传统和民族性格之形成产生了影响。禅的独特的创造性之一在于将儒学被动艰难之人格完善、道家玄远虚幻之生命探索,通过审美重构和价值创新,转化为一种企慕的、主动的、审美的心灵实感。传统文人经由儒学、玄学、禅宗而完成了审美蝉蜕,由此形成的内敛、祥和、稳定的生存方式和价值观念,具备自然生态和可持续发展的和谐社会之雏形,并成为东方文明饱受争议的基本特征之一。  相似文献   

7.
以"心"为美——中国古代美学的表现主义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心”为美,是中国古代关于美本质当然状态的价值界定。这种表现主义的美学观念,存在于中国古代美学的“比兴”说、“神韵”说、“意味”说中。它认为,自然美的本质在人格化、心灵化,人物美的本质在心灵精神,艺术美的本质在心灵意蕴的表现。这种美本质观,渊源于古代宗法社会“内重外轻”的向心文化。  相似文献   

8.
(托名)狄奥尼修斯的美学并非从感觉出发的审美美学,而是从古典哲学出发而奠基在他的哲学神学基础之上的本体形上美学,这其中蕴含着神学论的主题。美首先是上帝所专有的绝对谓项,上帝是超验之美、原初之美、永恒之美,赋予此间世界一切存在以美的属性;由此才有了此间世界之美和艺术之美。他的本体形上美学是基督教美学和古典美学的分水岭,不仅直接造就了基督教哲学的思维方式,而且在关注和分析质料与形式之关系的前提下,还对于拜占庭的艺术理论、特别是圣像理论的形成与发展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庄子美学是一种超越了自由的自然无为的修养美学。它由一系列对立统一的范畴构成,是一个多质多层次的复杂系统。它与儒家和禅宗的修养美学虽各有不同,但又都以修养功夫为其共同的基础和鲜明的特点,这使它们有别于西方哲学和美学,而且以其修养功夫导致中国宗教最终走向了审美  相似文献   

10.
文章主要阐述了朱光潜关于“寻言”和“寻思”相统一的诗歌话语建构观,分析归纳了“寻言”和“寻思”两者的内蕴、特点和关系,以及它们对现代诗歌创作和理论建设所产生的重要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11.
中国古代的"文学",是一个广义的泛文学概念,它包括美文学和学术文章在内的一切文字著作。"文"的本义是"错画"、纹理,汉字都符合"错画"、纹理的特征,因而汉文字著作都可称"文"。正如清人章炳麟所概括:"是故榷论文学,以文字为准,不以趁彰为准。"即衡量"文学"的特征是"文字",而不是"趁彰"——"文采"或"美"。与此相对照,西方"文学"更多地是指以"美"为特征的文字著作,或以"艺术"为特征的语言文字作品。这种"美"的"艺术"特征,或指"形象",或指"情感",或指"形式",或指"虚构"。中国古代文论诚然不乏对文学样式的"形象"、"情感"、"形式"、"虚构"等属性的分析,但从未把它们作为一般文学作品的必备特征来强调。  相似文献   

12.
中国美学学科形态的建立是一个去西方化的过程,去西方化是去发现中国有没有对应于西方美学的东西,劳承万在《中国古代美学(乐学)形态论》一书中指出,在中国没有西方式的美学,只有“礼-乐”文化精神中之“乐学”,“乐”是中国人的精神庇护所,是中国美学唯一的落脚点与栖息地。  相似文献   

13.
受古代德治理念以及伦理型文化的影响,中国古代教育固然重视传道授业解惑,重视知识的传承和传播,但更为强调教育的目的旨在修身和立德的人格塑造和品德培养,由此中国古代教育也呈现出鲜明的以"成德"为轴心的价值追求.  相似文献   

14.
中国古代艺术是“线的艺术”,与西方艺术相比,具有典型的意义。可以说,“线”性特征是中国古代艺术最大的形式特征。“线”在中国古代艺术中具有多重审美特性,本文从情感性、装饰性、时间性、时代性、民族性五个方面对此进行了具体的考察,认为正是这些审美特征使中国古代艺术之“线”成为一种“有意味的形式”。  相似文献   

15.
需要巨大资金投入和众多科学家参与的大科研项目是一种大的科研工程,把其称为"大科学"是一种误区,大科学应该是宇宙大自然整体整合存在运动演化之道——大道理。中国古代有四大科学:周易大科学、中医中药大科学、汉语言文字大科学、中国哲学大科学。中国哲学思维与西方哲学思维不同,中国是以宇宙大自然为中心,人从属于自然,而西方则以"自我"为中心去考察自然,让大自然从属于"自我"。老子的"三生万物"和庄子的"逾七为化",是对宇宙大自然整体整合运动演化普遍规律的揭示,是西方任何科学的定律都无法与之相比的。中国科学事业大发展需要学习"田忌赛马"的智慧,走出西方"大科学"概念的误区。  相似文献   

16.
"工夫的乐论"是徐复观从儒家心性论的立场对中国古代音乐的一种理论建构。这种理论的功能价值是开启人格修养;其道德形上实体即内在价值根源为人之"性";而其最高的存在形式为"无声之乐",即一种道德与艺术合一的人格存在。  相似文献   

17.
18.
面对当代哲学中以各种名义出现的对于传统认识论愈益强烈的敌意和冲击,迫切需要对传统认识论进行重构,而非解构.苏珊·哈克在批判性地考察基础论和融贯论的基础上,整合出了一种新型的认识论理论--基础融贯论.该理论基于对"证成"概念的精细考辨和层次区分,其关于证成的因果性和逻辑性的划分,特别是关于证成的程度论观点,具有重要的解题功能;同时,也可提示证成与名辩"三物"及因明"三支"思想的关联.这些也在客观上确证了"证成"作为认识论核心概念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9.
中国传统戏曲,融合了歌舞、文学、武术、杂技、美术、表演等多种艺术手段,是一个别具特色、自成体系的综合艺术样式。中华民族注重和谐与平衡、追求统一与完美的审美取向,使中国传统戏曲长期展转流连于奇妙幽远的“中和之美”乐土,出现了众多探讨“以和为美”的戏曲理论文献,而以情与景完美统一的具象要求,来实现“中和之美”的美学精神规范下的和谐统一、均衡稳定,一直是古代戏曲导演领域历久弥新的理论。  相似文献   

20.
用毛泽东的诗歌活动及其语言系统来证明和揭示英雄的历史活动及其操作意图,事实上有着严密的逻辑联系.就像“重上井冈山”中的“井冈山”的特定政治哲学涵义一样,它既指那座山,也指那段革命史,然而更加深指的却是军事共产主义胜境,是通达本源的精神家园.诗歌语言作为一种具有中国独异人文色彩的审美语言,它从来就是中国诗人用以把握世界进行精神实践活动的一种情感和意志语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