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文明是个历史范畴,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历史时期,人们对文明的理解不尽相同。概括说来,文明是人类社会的进步程度和发展状态,是人类在劳动实践中所创造出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其中改造客观世界的成果是物质文明,改造主观世界的成果就是精神文明。今天,我们要建设的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它是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为广大劳动人民享用的新型的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也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表现。在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同时,坚定不移地加强社会主  相似文献   

2.
商品是用来交换和出卖的劳动产品,商品生产就是以交换和出卖为直接目的而进行的生产。商品和商品生产的产生要有两个条件:第一,社会分工;第二,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因为社会分工,人们需要交换自己的劳动产品;因为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所有者,人们需要经过买卖来交换自己的劳动产品。商品体现着不同所有者相互交换劳动产品的经济关系,是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一个历史范畴。原始社会末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劳动产品有了剩余,出现了农业和畜牧业的分工、农业和手工业的分工,出现了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的私有制,才开始产生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经过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末期,从商品生产中产  相似文献   

3.
在现实的生产过程中,社会生产力系统实体要素的结合方式,形成两种性质不同的关系,即劳动者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关系和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的配置关系,后者是通过人的自觉活动建立起来的,这种活动就是人类特殊的活动方式——管理。管理是社会生产力系统的软件要素,其性质是由社会生产过程中的一般技术特征决定的,它决定着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水平。管理对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作用,随着人类社会劳动组织形式的变革呈现出日益加强的趋势。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对于全民所有制内部交换的生产资料实质上是商品,它们之间的交换关系实质上是商品交换关系的问题,经济学界经过反复讨论,认识已趋于统一。但对一些带根本性的问题,还需要从理论上加以充分地论述。本文拟从社会主义劳动的二重性质,对全民所有制内部交换的生产资料的商品性质进行一些探讨。马克思曾经预言,在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未来社会中,由于个人劳动作为直接的社会劳动出现,人类劳动不再表现为价值,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也将消失。不过马克思又认为:“以集体生产前提,时间规定当然照旧保有其本质意义。”“时间经济以及有计划地分配劳动时间于不同的生产部门,仍然是以集体为基础的社会首要的经济规律。”马克思还说:“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消灭以后,但社会生产依然存在的情况下,价值决定仍会在下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从物质生产劳动实践出发把握人类社会历史发展,创立了以劳动本体论为基础的劳动哲学体系,实现了人类社会历史哲学的革命。马克思劳动哲学将劳动工具纳入人类物质生产劳动实践发展史进行考察,揭示了劳动工具作为人类物质生产劳动实践手段的本质,认为劳动工具既具有主体性又具有客体性,并在不同历史时期呈现出不同特点;阐明了劳动工具的制作与改进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认为创造劳动工具是人类真正属人活动开始的标志,而劳动工具的改进不仅提高劳动生产力,也改变着物质生产劳动组织形式、物质生产资料所有制以及劳动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对劳动工具机械化的社会历史影响进行了专门分析,认为劳动工具的机械化是资本主义物质生产方式和社会关系的基础,使资本主义社会物质生产劳动效率快速提高,为社会发展创造了更丰富的物质基础,机械化劳动工具取代强体力劳动,为减轻劳动者劳动强度以及妇女走出家庭进入社会奠定了技术基础,但机械化劳动工具被资本家垄断,致使劳动主体异化,劳动财富的创造者成了无产阶级。马克思把劳动工具的发展演化与人类社会历史生活的演进统一起来进行综合分析,阐发了劳动工具发挥社会历史作用的具体路径,揭示了社会历史发展的最终...  相似文献   

6.
转变企业经营机制,破除“三铁”的改革要求建立企业与职工的新型劳动关系,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因此,探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与职工的劳动关系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有其现实意义。一劳动关系是一定社会生产关系性质的反映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最先表现为劳动者的劳动及其劳动者之间所结成的劳动关系。人们为了获取生活资料,就要与生产资料相结合从而形成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结合的劳动结合关系;在劳动过程中,为了实现既定的目标,人  相似文献   

7.
经济效益是一个内涵较广的概念,概括地说就是以尽可能少的劳动消耗取得尽可能多的经济成果。追求以最少的劳动消耗取得尽可能多的劳动成果,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动力和条件。在以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制为基础的资本主义社会里,经济效益表现为资本的效果和资本家对剩余价值的无限追求。而在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条件下,经济效益这一  相似文献   

8.
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建立,使劳动人民在历史上第一次掌握了社会主要生产资料,成为国家的主人,享受着当家作主的权利。这是人类社会的一次伟大进步。从我国生产资料所有制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起,几十年来,我们在充分发挥劳动人民当家作主的作用,确立他们在社会主义经济中的主人翁地位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由于旧社会遗留的封建专制主义和资本主义雇佣观念的影响,以及制度的不完善,因而在许多经济单  相似文献   

9.
按劳分配思想的提出在马克思恩格斯之前,最早提出按劳分配思想萌芽的是空想社会主义者圣西门。圣西门所沒想的未来社会制度叫做实业制度,他认为社会是从事有益活动的人们的联合体。在社会里,人人都要劳动,都要把自己看成是某一个工场的工作者,每个人都有义务用自己的力量来为人类造福。工场中不应当有对工场无益的工作者。劳动者之间的差别仅仅在于:有些人用双手劳动,另外有些人用脑子劳动。圣西门所设想的未来社会,并不是以生产资料公有制  相似文献   

10.
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运动是商品经济产生、发展和灭亡的内在动力。社会主义公有制度的建立,消除了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矛盾之间的对立状态,但不可能取消这对矛盾,因此,社会主义经济依然是商品经济。社会主义劳动还不是直接的社会劳动,全民生产资料的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及劳动力的所有权与支配权的分离,决定了社会主义劳动力的商品性质。一商品经济,即存在着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形式的经济,在人类社会已经存在了数千年。商品经济的出现,以开放的性格蚕食着内向封闲的自然经济;商品经济的发展,使人类社会以极大的“魔力”从自然界获取了大量的物质财富;商品经济的灭亡,将使人类社会以全新的面貌进入产品极其丰富的产品经济时代。一百多年前,马克思就科学地考究了商品经济的存在原因等一系列有关问题。社会分工把人们按照不同技能分配到不同的产业部门,从事不同的活动。在生产领域,人们劳动生产的“各种使用价值或商品体的总和,表现了同样多种的……有用劳动的总和,即表现了社会分工。”①社会分工限制了每个劳动者特殊的劳动方式,每个劳动者和特  相似文献   

11.
为探究罗尔斯差异原则的主要内涵,对其所主张的自由和权利观点进行剖析。分析认为:差异原则仅仅着重劳动产品的分配,并不考虑劳动生产过程的自由和民主;他对基本权利进行区分,进而把对生产资料的权利作为非基本权利,这在主张人类的自由和尊严首先要扎根于人类劳动生产活动之中的历史唯物主义看来,它丧失了作为指导人类最基本的劳动生产实践的规范价值;差异原则作为一种正义观在实践上仍然是形式的,而不是实质的。  相似文献   

12.
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条件下个人消费品的分配原则消费品的分配关系,取决于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马克思说:“消费资料的任何一种分配,都不过是生产条件本身分配的结果。而生产条件的分配,则表现生产方式本身的性质。”在资本主义社会,资产阶级占有生产资料,对劳动人民进行残酷的剥削和压迫,无偿占有劳动人民的劳动成果,劳动人民只能出卖劳动力,过着贫困的生活;在社会主义社会,由于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建立,劳动人民成为社会的主人,不再遭受剥削和压迫,消费品的分配,采取了按劳分配的形式。  相似文献   

13.
一、管理经济是社会主义国家机构的基本任务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告诉我们,人类社会自从产生国家以来,不论那种类型的国家,都有对内和对外两种职能。在社会主义社会以前,各个社会的国家都是建立在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基础上,是少数人对广大劳动群众的剥削和统治;它们的对内职能,主要是剥削阶级镇压被剥削阶级的反抗,调解统治阶级成员之间和各个阶级之间的关系,共同对付反抗的被剥削阶级。在这种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社会内领导经济活动的,主要是私有者本身,国  相似文献   

14.
私有制、剥削和阶级是密切相关的社会历史现象。只要存在生产资料私有制,就会存在用生产资料私有权占有他人劳动即剥削的现象,从而社会也就必然要划分为阶级。私有制和剥削在今后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能够适应、刺激甚至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这就是私有制和剥削具有一定的现实合理性,从而阶级能够长期存在的历史缘由。  相似文献   

15.
<正> 生产要素结合方式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一个重要理论范畴,大家经常使用,但在具体使用中,生产要素结合方式的特定内涵并不明确,有各种不同的理解。有的把结合方式理解为狭义的生产关系,认为“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相结合还有它的社会方式,它实质上是人们在直接生产过程中的相互关系”。也有的主要从所有制关系上来理解结合方式,认为“生产资料所有制是劳动者和生产资料相互结合的社会形式”,“社会主义公有制是劳动者和生产资料在社会或集体范围内的直接结合”。还有的认为“政治经济学所说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结合的形式’就是生产方式或劳动方式”。生产要素结合方式应该如何理解?它究竟包含什么特定内容?为什么说它使社会结构区分为各个  相似文献   

16.
<正> 人们习惯地认为,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它在资本主义社会发展为生产社会化和占有私人性的矛盾,在生产资料公有化的今天,劳动直接表现为社会劳动,已经没有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所以,目前理论界公认社会主义经济是商品经济,但还是不提及这种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问题。  相似文献   

17.
<正> 马克思主义认为,不同的社会经济形态,即所有制关系,是根据劳动者与生产物质条件结合的不同方式来区分的。资本主义结合的方式是,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而劳动者一无所有,不得不把劳动力出卖给资本家,劳动者虽然在使用着自己的劳动力,使用着生产资料,但在劳动过程中,他既不是生产资料的主人,也不是劳动力的主人,因而不能充分发挥生产  相似文献   

18.
要了解划分阶级的客观根据是什么,先必须知道什么是阶级。列宁曾经给阶级下了一个科学定义,深刻揭示了阶级的实质。列宁说:“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一些大的集团,这些集团在历史上一定社会生产体系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对生产资料的关系(这种关系大部分是在法律上明文规定了的)不同,在社会劳动组织中所起的作用不同,因而领导自己所支配的那份社会财富的方式和多寡也不同。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一些集团,由于它们在一定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其中一个集团能够占存另一个集体的劳动。”列宁的这个定义告诉  相似文献   

19.
结合党校的函授学习和思考 ,从总结我国实行两种不同的经济运行体制中 ,反思了建国后期计划经济所存在的一些缺陷 ,从而进一步加深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为什么要实行市场经济的理解。一  计划经济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恩格斯早期对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作出的一种设想。马克思、恩格斯设想社会主义消灭商品经济 ,是基于这样一些前提条件 :全社会占生产资料 ,成为一个完整统一的经济主体 ,个人劳动都成为社会总劳动的组成部分 ;计划制定机关如生产的组织者能够预先准确了解社会的需求和一切经济活动的信息 ,并对社会劳动进行精确的计算和严密…  相似文献   

20.
在存在私有制的社会尽管实际上也可以消灭一切剥削和剥削阶级,但还是会有贫富差异和贫富阶层。这是否意味着最终还是需要消灭私有制?答案是否定的。一个理由是,消灭了私有制就等于消灭了最基本的按劳分配,于是人们就会因为“懒汉搭便车”的问题而陷入共同贫穷;另一个理由是,生产资料私有制和生活资料私有制密不可分,要想彻底消灭生产资料私有制,还得同时消灭生活资料私有制,而这是无法做到的。那么,是不是当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了可以按需分配的程度,就可以完全取消生产资料私有制了?也不是,因为人类社会生产力将来无论多么发达,实际上也无法真正做到按需分配。那么,是不是当劳动成为了“人们生活的第一需要”的时候,具有按劳分配功效的私有制就成为了多余?仍不是。因为能成为生活第一需要的劳动只可能是创造性的劳动,而非创造性的劳动如果没有按劳分配的激励,还是不会有人愿意去干,从而会使整个社会生产的运转发生中断。如此一来,假如私有制必须永远保留,岂不是永远也实现不了共产主义社会了?共产主义社会之所以值得追求,在于我们认为它是最好的社会。但好社会其实不应该从制度维度确定,而应从价值维度确定。“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作为未来社会形式的基本原则,正是马克思为好社会预设的终极价值。因此,能否实现没有私有制的共产主义社会其实不要紧,只要人们生活在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水平不断被提高的共发主义社会就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