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唐朝自安史之乱以后,中央权力日益衰落,藩镇日益跋扈,形成藩镇与朝廷抗衡的局面。一些强大藩镇各拥重兵,自署将吏,不输贡赋,各据一方;或互为表里,反抗朝廷;或争权夺利,互相攻战。藩镇之乱与社会其它诸矛盾交错发展,使唐王朝迅速衰落,以迄灭亡。其间,只有宪宗元和时期出现过短暂的中兴局面。这个中兴局面何以能够形成?如何评价?本文就此谈一点粗浅之见。  相似文献   

2.
强盛的唐王朝经过“安史之乱”,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及阶级、民族矛盾日趋尖锐;政治混乱,经济凋敝,民生维艰。尤其是肃代之际实行的所谓“宽仁”之治,导致藩镇跋扈,渐成祸根,加之德宗的轻举妄动和刚愎自用,酿成了“四王”、“二帝”之乱,唐王朝的大厦岌岌可危。在这大唐王朝命运攸关的时刻,宪宗君臣励精图治,制定和实行了一系列正确的方针、政策,平定了藩镇割据,加强了中央集权,缓和了日益激化的社会矛盾,造成了“元和中必”的局面。应该说宪宗李纯是当时进步势力的代表。本文试就宪宗的“元和之  相似文献   

3.
安史之乱后,唐廷一直在贯彻削藩政策。无论是通过温和方式,还是通过战争方式。其基本目的都在于,力求通过以藩制藩的方式,而非废黜藩镇,重新恢复到中央直辖州郡的模式,去维护统治。此因藩镇的存在,适应了形势的需要,是唐后期中央统治地方的载体。以藩镇为载体,通过维持藩镇平衡等方式,唐廷力求控制藩镇。从而通过以藩镇为触角,实现对地方的统治。藩镇平衡政策适应了形势的需要,维持了唐后期一百多年的统治。  相似文献   

4.
继敉平西川、浙西之后的两次兴兵成德,是建构元和政治规范的重要一环。它不仅让宪宗重塑了皇权威信,同时也使得廷臣对河北藩镇的认知与想象逐渐从贞元时代的阴影中走出来,一种以中央为本位的文化自信得以重构与复归。及至唐廷诛杀吴元济,以维护皇权权威为核心、否定河朔故事为旨归的新的政治规范就已经制作完成。藩镇与中央之间的权力边线被再次界定,地方与中央的政治博弈则必须以此为参考系。此后,不仅长庆年间的收伏河朔可视为元和平藩的余烈,甚至敬宗以降唐廷"放弃河北、控制其余"的藩镇政策,都可以在元和政治规范的延长线上加以理解。  相似文献   

5.
略论唐宪宗平定藩镇的历史与个人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平定藩镇的历史条件与个人作用两个方面,分析了唐宪宗元和年间平定藩镇的原因,认为讨伐藩镇的成功,是宪宗充分利用中唐以来社会、历史所提供的有利条件,发挥个人杰出的组织领导指挥才能,充分依靠群臣及广大将士,共同奋斗的结果.  相似文献   

6.
安史之乱以降,唐中央政权渐趋衰弱,藩镇割据势力日益跋扈,形成二者尖锐对立的政治局面。河北、山东、河南列镇相望;“其喜则连衡以叛上,怒则以力而相并,又其甚则起而弱王室”。自唐代宗以来,朝廷一直试图扭转这种局面,但总未奏效。及至建中年间。“裂土假王者四凶,滔天僭帝者二竖,纷纷藉藉,不知其几也”,几乎倾复了李唐王朝。 公元806年,二十八岁的宪宗继位,改元“元和”,他年富气盛,力图有所作为。这时,两税法已颁行二十余年,朝廷的赋税岁入逐年增多;又以兴元元年(784)淮西李希烈兵败力蹙为转机,藩镇大规模军事叛乱失去了势头,国内局势转趋相对平静。因此唐中央政府得以积聚财富,重振军旅,到元和初年,政府军已达八十三万人,武力统一的条件已经具备。是时,著名政治家杜黄裳、李吉甫、李绛、武元衡、裴度相继辅政。在他们的襄助下,宪宗改变了德宗对藩镇的姑息态度,转而采取武力  相似文献   

7.
唐代平卢淄青节度使略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平卢淄青节度使①是唐代重要的藩镇,《新唐书·藩镇传》把它列在魏博、成德、卢龙河朔三镇之后,位居第四.事实上,安史乱后一段时间里,淄青镇兵强马壮,地广民众,在诸藩镇中“最称强大”②.并且它同河朔藩镇结党联盟,与朝廷对抗,确立了以节度使世袭制为主要内容的割据统治.然而从宪宗元和年间平定藩镇之后,淄青镇与河朔三镇走上了不同的发展道路:河朔三镇很快便恢复了割据自立的局面,朝廷亦公开承认其割据地位;淄青镇则被朝廷分化瓦解,由一个跋扈割据的大镇变成了三个听命于朝廷的节镇,唐朝廷的  相似文献   

8.
一、前言在唐代财政史上,宪宗元和初期的度支盐铁转运使李巽是继刘晏之后出现的一位杰出的理财家。他作为刘晏理财思想和原则的继承人,曾经在元和政治统一的要求之下,对当时破坏严重的盐法漕运进行了大刀阔斧,卓有成效的整顿改革。这些改革,提高了盐铁收入,扩大了漕运成果,不仅从经济上削弱打击了藩镇,支持和推动了宪宗朝的“中  相似文献   

9.
唐淮西节度使略论樊文礼淮西(又称彰义)节度使是唐代著名的藩镇,它从肃宗至德元年(756年)建立,到宪宗元和十三年(818年)澈销,存在了六十二年的时间。在淮西镇的历史上,曾先后出现过李忠臣的“忠诚”和李希烈的“称帝”,以后又形成了吴氏的割据统治,直至...  相似文献   

10.
唐末农民起义失败后,各藩镇节度使乘机扩充土地和人口,彼此之间尔虞我诈,攻伐不已。唐宣武节度使朱温(又名朱全忠)以一弹丸之地的汴宋地区一跃成为拥有七十二州、二十一镇的霸主,呈现了“今天下之势,归朱梁者什七八,虽强大如赵、魏、镇、定莫不附之”的局面。但这个政权又很快在历史舞台上消声匿迹,却是何故?为此,本文试图对与之关系至为密切的朱温早期成功用人和晚期消极的恐怖统治略加分析,以就教于史学界。  相似文献   

11.
几本有影响的中国古代史教材和专著,把唐德宗建中时期在长安附近由泾原士兵发动的一次军士事变,称为“泾原兵变”、“泾原镇兵哗变”或“(讠华)变”。更早一些的教材,有的还把它当作藩镇斗争的表现。这次事变,不属于藩镇斗争之列,是不言自明的,因为泾原之师并非“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甲兵,又有其财赋”而又不服从唐朝政府调遣的、独霸一方的势力,所以说不上是什么藩镇斗争。作为一次兵变看待,亦非事件的实质。本文拟就此问题略抒管见,请同仁赐教。 安史乱后,唐王朝力量逐渐衰落,那些“大者连州十余,小者犹兼三、四”的方镇,纷纷割据。先是成德、魏博、卢龙的“河朔三镇”专横跋扈,不用唐王朝法令,“官爵、甲兵、租赋、刑杀皆自专之”,继而其他地方的藩镇,也起而效尤,他们根据各自的利害得失,或者联合反抗唐王室,或者彼此拚-斗不休。在藩镇割据、兵连祸结的情况下,人民的苦难加深了,阶级矛盾更加尖锐起来,德宗时期泾原军士发动的事变,就是在这一形势下发生的。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新疆拜城克孜尔千佛洞发现的《唐建中伍年孔目司文书》进行了释读和研究,并就唐代藩镇孔目官的设置及其职掌、“掏拓所”和“掏拓使”的性质、安史之乱后安西大都护府情况提出看法。  相似文献   

13.
藩镇,是唐代特殊的历史现象,在唐后期历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谈到它,人们很容易想到安史之乱以后藩镇割据的局面。但是,藩镇和藩镇割据并不是同意语。自安史之乱到黄巢起义,唐廷先后设置了大小藩镇八十九个,参与过割据叛乱的有十一个,约占这时期藩镇总数的12%强,但多被消灭。真正长期以半独立状态而存的只有河朔三镇,占总数的3.3%, 大多数藩镇并未参与割据。更重要的是,安史之乱打破了唐王朝的政治格局,导致各种矛盾的综合爆发,但唐王朝仍然存在了一百五十余年,其间,中央政权有急骤的衰弱,也有逐渐的复兴,如果以割据叛乱概括藩镇是无法说明上述事实的。我们认为:藩镇是唐朝国家机器的重要组成部分,做为中央的地方行政机  相似文献   

14.
【说明】柳宗元(公元773—819年),字子厚,河东(今山西永济县)人,后人称他为“柳河东”。因他曾在柳州做过刺史(一州之长官),又有“柳柳州”的别称。他是唐代著名的法家、文学家。 他生活在“安史之乱”之后,正是唐封建王朝国势衰弱、政治腐败,朝廷的统治势力逐渐转移到代表大官僚大地主利益的宦官集团的手中,地方分裂势力的代表藩镇日益  相似文献   

15.
安史之乱以后的藩镇形势和唐代宗朝的藩镇政策樊文礼唐自安史之乱以后,地方上形成了藩镇跋扈割据的局面,中央集权受到严重削弱。代宗朝是藩镇体制形成的初期,也是唐朝廷制订对藩政策的开始。因此,探讨这一时期藩镇的动向,以及唐朝廷的藩镇政策,对于唐代藩镇问题的继...  相似文献   

16.
刘兴云 《南都学坛》2009,29(6):37-40
唐代藩镇节度使制度产生后,导致国家军力外重内轻,唐中央遂对藩镇征召质子,若藩镇背叛中央,唐中央便通过掌控人质以进行制裁。但唐中央对藩镇征召质子这一措施实行起来较为被动,还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藩镇尾大不掉的问题。彻底解决藩镇问题,最终还要依赖于统治者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实力的不断加强。  相似文献   

17.
本文认为,杜黄裳在元和削藩中,不但发挥了开悟宪宗定策削藩的创始作用,而且在军事运筹和政治革新诸方面,也发挥了重大作用。杜黄裳是一位应该予以充分肯定的削藩名相。  相似文献   

18.
<正> 唐德宗李适(742——805),代宗长子,公元779年,继位皇帝,805年病死,在位26年,是安史之乱以后在位时间最长的一位皇帝.他继位面临的仍然是藩镇割据问题.当时,成德节度使李宝臣、幽州户龙节度使李怀仙、魏博节度使田承嗣、淄青节度使李正已、山南东道节度使梁崇义等互相勾结,割据一方,父死子继,“皆厚自奉养,王赋所入无几.吏职之名,随人署置,俸位厚薄,由其增损”.唐德宗为了改变这种状况,裁抑藩镇,加强中央集权,从而使唐王朝能够在藩镇割据的形势下,继续保持其中央集权达一百多年之久.然而,长期以来史学界大都认为德宗“姑息”藩镇,是一个昏君.本文试图根据当时的历史条  相似文献   

19.
提起苏轼,人们就要想到诗人、词人、画家、书法家等称号,他实在是文化史上的一位天才焕发的人物。其实,他还是一位有自己独特思想的土大夫学者。他的诗歌与前代人面目迥然不同,为“宋调”之杰出代表,正与此很有关系。宋承唐末五代之弊而建立,虽统一了长江南北,但西有夏,北有辽,此外尚有高昌、吐着等少数民族政权,终北宋之世,彼此攻伐不已。如何使自己免于再成为一个短命的王朝,成了统治阶级及知识分子所处心积虑的问题。在他们看来,唐季以降,兵革不息,苍生涂地,根在唐时藩镇之跋扈。而儒者又进一步认为,藩镇跋扈,根又在唐…  相似文献   

20.
北、南宋之交时人李攸谓:“唐自开元、天宝以后,藩镇屯重兵,皆自赡,租赋所入,名曰送使、留州,其上供者鲜矣……[宋]太祖历试艰难,周知其弊……藩镇有阙,稍命文臣权知,所在场务,或以京朝宫廷臣览临。凡一路之财,置转运使掌之,一州之财,置通判掌之,为节度、防御、团练、留后、观察,刺史者,皆不予签书金谷之事。于是外权削。而利归公上矣。”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