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艳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2(5):151-154
柯尔伯格是当代西方道德认知学派的创立者和最具有影响力的代表人物,他提出了道德发展的“三水平六阶段”,并提出两种道德教育模式:道德讨论模式和公正团体模式。柯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对高校德育工作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2.
从柯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谈现代德育观的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家安 《广西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8(4):35-38
柯尔伯格提出道德发展“三水平六阶段”论:前习俗水平,包括服从与惩罚道德定向阶段相对的功利主义道德定向阶段;习俗水平,包括人际和谐的道德定向阶段和维护权威与秩序的道德定向阶段;后习俗水平,包括社会契约的道德定向阶段和普遍原则道德定向阶段。并提出两种道德教育模式:道德讨论模式和公正团体模式。我国转型期学校道德教育观需要再建构,应注重方式,变灌输教育为重视学生主体性教育;考虑个体差异,变成人化教育为重视学生道德发展水平的教育;强调内容,变重形式学习为重视学生的体验学习;关注隐性课程,变只关心品德课为重视学生课程以外的道德学习。 相似文献
3.
黄勤锦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1(1):77-79
柯尔伯格的道德认知测量方法在研究的纵向性、间接性、研究因素的规定性和架构的特殊性方面承继了皮亚杰的特色,但在研究的多维度、研究的开放性和科学性上进行本质性的改造。我国学校学生品德测评应在学习西方道德认知测量方法基础上加快理论研究和本土化进程。 相似文献
4.
柯利 《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3(4):127-131
道德自律观是柯尔伯格道德认知发展理论的核心内容。在吸收康德、罗尔斯和皮亚杰等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柯尔伯格不断明确和完善他律和自律的区分标准,提出了关于他律—自律类型说的三个假说:即发展类型、亚阶段和理想类型等方法,从微观上剖析其道德自律观的内在因缘。柯尔伯格道德自律观比较正确地揭示了人类个体道德发展的基本规律,肯定一定品德总是以一定的道德认识为必要条件,其局限在于缺乏一贯性的经验逻辑支持。 相似文献
5.
王琴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2)
劳伦斯·柯尔伯格是美国当代著名的发展心理学家和道德教育学家。他提出的儿童道德发展的三个水平六个阶段的道德发展模式,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对道德教育工作具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6.
在德育研究中有着"划时代转变"美誉的柯尔伯格道德理论,是一个开放和不断完善的理论体系。通过运用视域转化的方法对柯尔伯格理论的实证主义内核进行剖析,揭示了柯尔伯格道德发展理论的哲学困境——其道德发展理论必然走向实证主义的反面即神学阶段。在此基础上,审视和反思了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认为必须在道德发展观、道德教育观、道德教育主体观、德育方法论和德育中介论等五个方面加以重点研究和考量,才能为道德发展理论的研究路径确定新的方向和思路。 相似文献
7.
刘永弘 《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4(4):113-115
人类迈进21世纪特别要重视和大力推进道德教育。我们应主动借鉴吸收中外已有道德教育理论的精髓,不断强化学校道德教育,努力提高全体学生的道德素质。以科尔伯格为代表的西方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对我国现阶段学校道德教育的建设和发展,富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8.
陈秋燕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5):285-287
伴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日渐成熟的虚拟社区成为了时下民众获取信息和参与互动的重要场所。作为大学生最经常接触到的一种网络模式,深深影响着他们,带去机遇的同时,也伴随着挑战。本文以Z学院为例,基于道德认知发展理论,通过问卷调查、个人访谈等形式针对时下大学生虚拟社区使用情况进行研究,剖析潜藏在大学生虚拟社区行为下的道德认知发展状况,并结合实际情况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科尔伯格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对高校德育现实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针对高校道德教育出现的实效低,德育现实与人们的期望产生巨大的差距等问题,运用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对改革高校道德教育的现实做了一些探索,阐述了四点启示:(1)德育内容应该具体和明确;(2)加强具体道德教育课程建设;(3)测评大学生现有的道德认知水平,定期为学生道德发展状况备案;(4)注意采取适当的道德教育策略,有效地实现道德认知向道德行为的转变。 相似文献
10.
道德判断测验(MJT)是德国著名心理学家林德开发的适合于研究儿童青少年道德判断能力的国际性测量指标。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一些学者在道德判断能力研究方面取得了一些积极的成果,尽管其中很多研究不是运用MJT,但这些研究结果反映了中国儿童青少年的基本道德判断能力。运用MJT在中国所做的研究也得出了一些具有启发意义的研究成果。研究成果不断增多、研究范围和对象不断扩大、研究角度多样、研究方法丰富,但研究的系统性不够,研究的深度和科学性有待加强。 相似文献
11.
段萱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9(6):195-196,199
公务人员具备道德判断的能力,是保证在公共行政中顺利贯彻行政道德要求的基础前提和重要手段,同时也契合行政伦理道德的基本标准之一即行政伦理道德最终必须付诸实践。由此,必须也应当重视公务人员道德判断的形成及其能力要求,并进行相应的价值评估及理论分析。 相似文献
12.
认知需要是Cohen等人最早提出的一个概念,指人们在信息加工过程中是否愿意从事周密的思考,以及能否从深入的思考中获得享受。它反映人们愿意思考和探索真实世界的倾向。文章介绍了认知需要的概念与测量以及认知需要在判断决策、态度说服、法律健康等领域的热点研究。认知需要的研究有助于我们从理论上解释各种心理现象,有助于研究者在应用领域关注个体差异,从而更好地预测控制人们的行为。 相似文献
13.
黄钊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6)
墨家的道德理论包括道德起源论、道德价值论、道德规范论、道德评估论和道德教育方法论,皆自成体系:关于道德起源,它宣扬上天赋予论,又突出后天习染论,表现出"二元化"倾向;关于道德价值,它提出"万事莫贵于义"和"义为天下之良宝",把道义同功利统一起来,比儒家重义轻利的说教,无疑更为合理;关于道德规范,它提倡"兼相爱"、"交相利",以及"赖其力者生",大力倡导"俭节"的美德等,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关于道德评估,它提出以"三表"作为评估的标准和"合其志功而观焉"的评估方法;关于道德教育方法,它提出了诸如"尚贤事能"、"上同而不下比","尊天事鬼"等一系列具体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沈文虹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9(6):57-58
“道德自我”是指个体在一定的道德情境中进行道德判断、道德选择的个性成分。研究小学生道德自我发展有利于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积极促进德育的社会性与个体性的统一。在小学德育过程中,实施道德知识从屏蔽性向真实性发展、道德情境从符号化向生活化发展和德育方法从单一的灌输向人性互动发展等策略,可以有效促进小学生道德自我发展。 相似文献
15.
激发与培育道德情感是深化道德教育引导的必然要求与有效方法.在立足个体道德规范习得的规律、阐释道德情感在道德教育引导过程中发挥的重要影响的基础上,明确新时代道德情感培育的整体自觉性、方向引领性、文化延承性和时代指向性原则,提出应通过创新方式方法、完善技术平台与加强制度保障等拓宽道德情感培育的途径,以此提高道德教育成效,提升社会文明程度,为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16.
借鉴道德发展理论创新思想政治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主要包括道德发展观、道德教育观、教育主体观、教育渗透观和德育方法论.这些理论对我国德育无疑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探讨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将其理论和思想借鉴到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对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胡明勇 《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30(6):54-56
本文介绍了几个语言学家对双语所下的定义和他们对双语的不同解释,针对双语和认知发展研究的三个阶段和阀限理论作了简要概述,分析双语的认知优势,发现双语者在发散性思维、元语意识和交际敏感性方面都优于单语者,进而探讨双语和认知发展的研究成果对外语教学和双语教学的启示。 相似文献
18.
张书霞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6(2):110-112
近年来,西方国家的思想道德教育出现了许多值得我们借鉴的新观点,其内容丰富,方式多样,途径广泛,适应性极强。特别是人格完善理论和道德认知发展理论,二者都对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地位给予充分的重视,发挥受教育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人的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同步发展。分析西方思想道德教育方法和理论,有利于提高我们在思想道德教育领域的研究能力,克服我们思想道德教育中生硬的教育教学方式,促进我国思想道德教育的发展和创新。 相似文献
19.
张利民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2002,(5):81-83
大学生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以及自身修养等方面普遍存在着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的失衡现象,这种失衡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对此要给予足够的重视,认真地加以研究和解决。 相似文献
20.
顾春雨 《广西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9(5):139-143
在对大学生道德认知现状进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从分析道德概念与自然科学概念在认知上的不同特点入手,对大学生道德概念的认知状况进行研究,认为目前大学生在道德概念认知过程中对道德概念的理解、道德价值判断、道德情感和道德责任的参与等方面存在着以下问题和特点:对道德基本概念的理解比较准确,但不同的概念认知和理解程度不同;对道德概念的认知过程缺乏价值判断与善恶判断的参与;对道德概念的认知缺乏情感参与;道德认知往往与道德的责任和义务的认知相分离。针对大学生道德认知特点,在高校的德育教育中,应加强培养大学生的道德理性、道德情感和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