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家庭养老或称"居家养老",应当说,是我们民族的养老方式.拿北京来说吧,老辈儿就有"四世同堂"的传统.好几代人住在一个大四合院里,小辈儿共同照顾长辈,可谓"一方有事,八方支援"啊.四合院,门挨着门,很自然形成一条胡同.胡同有胡同自己的文化,谁不孝敬老人,在胡同里走路都抬不起头来,掐指算来,也许是好几十年前的往事了.  相似文献   

2.
鲁忠民 《社区》2001,(3):62-63
提起四合院,30多岁以下的年轻人大都不以为然,不就是北京胡同里那些低矮破烂的平房大杂院么,有啥好的,不拆留着于啥?其实北京四合院可是中国传统民居的一朵奇葩,历经元、明、清、民国时期,曾有过经久不衰的辉煌历史。只是从50年代以来,新式建筑的大规模兴起,四合院才走向了衰落。然而住过四合院,特别是居住过60年代初期以前四合院的人,提起四合院,无不为之感叹,离开的会常常思念,一种怀旧思绪油然而生。  相似文献   

3.
春节是咱们的传统节日,年年岁岁,每个人都曾拥有过不同年代的每一个春节。自幼在北京城长大的我,留在记忆里最深的,仍然是20世纪50年代童年时在四合院里过春节的日子,那浓浓的、满是胡同里年味儿的时光……  相似文献   

4.
傍晚时分,我在千竿胡同5号这座古色古香的四合院里见到了画家陈溪峋,他身着中式对襟白衫,身材魁梧,神色淡定,给人一种亲切、可靠之感.  相似文献   

5.
“堂主”称呼的是一个极具煽动性的标准的北京胖子,他慢步走在胡同里,顿时就让前后交通陷于停顿。在胡同里漫步了30来年的堂主,到如今,蝴蝶效应似地扬起了一阵不小的风暴。事实上多年来他干的事不是演艺事业就是大型活动,像你在《大腕》里看到的,一口京韵儿说着政治、经济、社会走势还夹带上艺术,但等你真正明白过来,他谈的还是钱。因此也别奇怪,堂主暴得大名前的履历里写着:“负责大型灯光TRUSS架系统搭建(1997年)”、“所有常规灯具及电脑灯具系统连接”以及“制作展板及会议背板条幅(1995年)。”  相似文献   

6.
北京东城区有条前厂胡同,位于东四和灯市东口之间,和周围一些又宽又直的胡同相比,前厂胡同很不起眼,路面狭窄,汽车无法通行,从东口走进胡同,要拐两个弯,路面才打直。胡同里有个5号院,是典型的老北京四合院:一进院门,是个细长的小过院,也叫外院,三间南房;由外院过一道中门进入主院,主院里有北房(正房)三间,东、西厢房各三间,正房、厢房都有  相似文献   

7.
汉文 《北京纪事》2015,(11):37-41
在北京前门一条胡同里,一处四合院中建了好多低矮的平房,顺着曲里拐弯的小巷,走过四五户人家,在最里面的两间房中,记者见到了98岁的王先明。  相似文献   

8.
北京前门外的施家胡同里有座"袖珍小学"--施家胡同小学.在那小小的两进四合院里,满装着我们的童年梦想,它就像一条漂洋过海的小船,曾经载着我们走过很远.  相似文献   

9.
若说北京的胡同,哪条流淌的洋腔洋调最多,我的答案是位于北京古城中轴线上的钟鼓湾胡同。不是忽悠,我敢说在这里游历的人,二三十人中,准保有一个外国人,尤其是白皮肤、蓝眼珠的外国人。我问在钟鼓湾胡同已经生活了半个多世纪的一位老大爷为什么?老大爷没有回答,只是告诉我自改革开放以后,来这里参观游览的外国人一天比一天多。他们一是喜欢钟楼鼓楼这两座古建筑,二是喜欢胡同里的四合院,三便是喜欢胡同里的京味餐饮了。  相似文献   

10.
孟庆达 《北京纪事》2010,(7):111-112
北京这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古都,有着很多值得回忆的东西。几十年前回响在大街小巷的叫卖声,尤其令人难以忘怀。在许多综艺晚会上,模仿过去的叫卖声的表演往往深受欢迎,有些已经上升为一种艺术。我的祖上就是北京人,我本人出生于四合院,童年是在胡同中玩耍和成长的。我对于北京的一草一木都有深厚的感情,对于行走在胡同里的小商小贩记忆犹新。当然,不仅仅是小商小贩,还有许多其他行业的服务人员也行走在胡同里,诸如送报的、挑水的、倒马子的。  相似文献   

11.
姜蓝,你知道吗?自从你离开以后.我很少想起你。 只是今天。我看到了一个男人,他的个子高高的,腿很长。他那么像你。我跟着他走了很长很长的路,穿过了朝阳区的天桥和胡同,到了一个四合院的门前。四合院的旁边有一间小小的早点店,一正在卖卤煮火烧,路过的人们都会停下来,站在梧桐树下吸吸鼻子,闻闻香味儿。  相似文献   

12.
赵西苑 《今日南国》2005,(23):17-19
他和当今活跃在影视界的导演们显赫的经历大不相同:既没有家族遗传的艺术细胞,也没有影视院校的高等学历。他是在北京胡同四合院长大的苦孩子,经历过3年自然灾害的饥馑;“文革”的震荡;做翻砂工的危险;自学的艰难。如今,他成功了,他的电视剧拥有众多的观众……  相似文献   

13.
冯小刚曾和末代皇帝是邻居冯小刚是个不折不扣的“京片子“,京味幽默造就了他电影上的成功。冯小刚的出生地赫赫有名,就是现在北京西城区赵登禹路上的东冠英胡同。东冠英胡同清末时叫东观音寺胡同,解放后才改用现在这个名字,那时这里住的都是满清贵族,房子都是一式的四合院。冯小刚的家位于胡同口的东边,而溥仪刑满释放后就  相似文献   

14.
《中国农村》2009,(11):10-11
北京前门鲜鱼口内的那片胡同,是刘英毅打小生活的地方,哪个院子里种枣树,哪位大爷爱唱戏,哪家孩子有出息,他都门儿清。就算是后来搬到楼里住,但他根儿还在那,胡同里老北京人鲜活质朴的生活状态,欢快单纯的游戏场景,成了他脑海中最温暖的回忆。  相似文献   

15.
<正>舒了先生出生在宣武区龙爪槐,是个地道的老北京。1951年,舒了考入北京铁路部门,1991年,由北京铁路西山疗养院退休。这期间,酷爱文史的他,自学了《中国历史》等文史课程。学习中,他认识到祖国悠久历史的灿烂辉煌,几千年文化的博大精深。1966年的一天,舒了上班路过宣武门,看到宣武门城楼正在被拆除,他意识到,北京的胡同正面临着被拆除的危险。他想到,北京的城墙、胡同、四合院,是北京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如果胡同、四合院没有了,那将是北京历史文化一个不可挽回  相似文献   

16.
《社区》2007,(3)
刘大响眼瞅着奔40岁了,在京城的这条胡同里也生活了快40年了。作为土生土长的原著民,刘大响的一切都与这片老社区有着紧密的联系。他从来没有动过要搬走的念头,一是因为他没能力买房,二是他也舍不得这块地方。自从他在这条胡同里开了家小餐馆后,他的生计问题更是和这条胡同分不开了,所以刘大响更是想在这里踏踏实实地过日子。  相似文献   

17.
京城院儿迷     
王瀛 《北京纪事》2011,(8):80-83
垂花门、抄手游廊、花墙、月亮门儿、天棚、海棠、石榴树、葡萄架下金鱼缸……四合院,在老北京文化里最为言情、最为柔美的章节,滋润着佳人的性情、才子的诗心。随着城市建设的演进,越来越多的京城老院落并未淹没在高楼广厦之下,而是在胡同四合院文化爱好者、保护者、众多院儿迷的心中驻留。美好的四合院情结在他们的心灵深处,一刻都没有消失,至今还在温暖着他们的生活……  相似文献   

18.
刘畅 《21世纪》2010,(11):72-74
1962年秋日的一个傍晚,北京东城区演乐胡同一个小四合院,万里的家中,聚齐了全家老小八口人。气氛显得颇为严肃,每个人都沉着脸,万里七十多岁的老母亲还时不时发出抽泣声。  相似文献   

19.
段凝 《国际公关》2015,(2):44-47
他说,中国有很好的文化积淀,有良好的人文素养,中国传统文化以及中国品牌被世人知晓只是时间问题3月的北京,阳光明媚,温暖柔和。走进东四附近的一条胡同,大街上的喧嚣立刻变得宁静。宏盟集团副主席、亚太区主席杜孟先生就住在胡同的一个四合院里。《国际公关》记者轻按门铃,应门的是一位老先生。从大门进去,是一个长长的走廊,走廊两旁摆放着不少绿植,它们  相似文献   

20.
瞎子兄弟     
<正> 第一幕开端胡同里的日常生活胡同里散发着一股腐烂物的臭味,一群瘦鸡在垃圾堆里啄食。娘儿们坐在家里,边聊天边纺毛线。孩子们吵吵嚷嚷。小商贩用宽大的铜托盘摆摊卖货,他们又说又唱,招来顾客。白天,所有的男子汉——串街走巷的小商贩、工人、清道夫和佣人都做事去了,只有少数儿童上学。孩子们之中很少有人能穿上破皮鞋或破拖鞋。吵架,苍蝇,忧伤,死亡。乌维德他没有把握地在路上走着,虽然他对这条路非常熟悉。他的双眼睁得大大的,但一点儿也看不见。他的眼前是一个连幻影都没有的永世荒洲。父亲死后,他离开了自己的家乡,母亲和两个弟弟也跟他出来了。札西姆一生下来也是个瞎子,而最小的弟弟萨米能看见周围的一切。他用那双浅褐色的眼睛快活地注视着这个世界,在五光十色的人间勇往直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