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家庭伦理角色是母亲社会角色的一种。家庭伦理角色不仅决定母亲自身的幸福感和价值感,还直接影响着子女的成人成才。现代社会转型中的体制转轨、结构调整和观念冲突,造成了母亲家庭伦理角色的现实困境,主要表现为人们对角色期待的理想化和角色实践动力不足。解决现代母亲家庭伦理角色的困境,可以借鉴传统母训文化中具有现代意义的家庭伦理角色的规范内容与建构方法,从家庭伦理角色意识、家庭伦理角色规范体系与家庭伦理角色制约机制三个方面建设母亲家庭伦理角色。  相似文献   

2.
中国传统家庭道德既有民主性精华又有封建性糟粕。我们所要继承发展的,自然是反映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的精华部分,亦即美德部分。在道德原则方面有:①强调家庭整体的和谐与统一。②强调家庭成员之间的仁爱与礼让。③强调治家的勤劳与节俭。在道德规范方面有:①强调“夫妻齐体”,要求夫妻相敬相爱,白头偕老。②强调“父子有亲”,要求“父慈子孝”。③强调“兄弟互助”,要求“兄友弟恭”。  相似文献   

3.
家庭美德对于培养人的健全人格和高尚品德有着最为贴近和深远的影响。加强社会主义家庭美德建设,一方面要从中国传统家庭美德中吸收养分,对传统道德规范进行批判地继承,另一方面要根据现实生活中的实际情况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给传统家庭美德注入新的内容,提出适应时代要求的新的伦理思想和道德规范,以利于人们整体素质的提高和建立民主、平等、和谐、幸福的文明家庭,进而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相似文献   

4.
论社会文化转型的“虚无”与“传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文化的转型首先表现为一种似是而非的"虚无主义",但它的内涵需要特别梳理,"虚无主义"之说原本就是"转型"的别样表达,并非某种"末世论"式的庸人自扰或作茧自缚的危机.虚无主义表示某种超越性的确定性的不在场,又喻示着对它的卓越追求.因而转型既是有所易,又是有所不易.在逐渐地对乌托邦和启蒙价值的认同之中,呈现出转型的终极意义和渐趋进退平稳与堂庑宽阔的态势.  相似文献   

5.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五大精神,加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建设,当前,如何弘扬我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有效地实施传统美德教育,是摆在我们面前亟待解答的重要课题。提取精华:优秀文化传统的基本内蕴华夏文化传统,源远流长,内容丰富。当前,本着“吸其精华,剔其糟粕”的原则,我们可以从中提炼出以下富有时代价值的主要内容。1.反对外敌侵略,维护民族利益的爱国主义精神。这是炎黄子孙感受最深,最引以自豪的优良传统。首先,自古以来,中国人就深深地眷恋、热爱和护卫着养育自己的祖国母亲。每当祖国面临着外侮的紧要关头,人们…  相似文献   

6.
中国传统美德在新的历史时期仍然具有时代内涵,要发挥它在家庭美德建设中的作用,必须从现实出发,基于时代的要求,着力发掘蕴涵于传统家庭中的人文资源,对之进行现代价值的再创造,从而实现传统与时代的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7.
论中国传统文化之“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屈”的向度上来观察 ,“忍”无疑有其消极性 ,也有挫伤中国人“强梁敢进之思”之嫌 ;不过传统之“忍”既有其屈从、迎合专制臣服要求的一面 ,也有先人体察天道、承受生存挑战的另一面 ,即弘毅坚韧、前瞻致远的精神以及包羞忍耻的坚强品格。因此 ,对传统之“忍”所包含的正面价值 ,即“屈而后伸”的诉求 ,理应予以更大的关注 ,因为从文化传承的意义上说 ,这一面无疑是更为重要的。  相似文献   

8.
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明确阐述了家庭美德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具有独特作用。十几年来,大庆开展的“五好家庭”和“十星级文明户”创评活动,对促进文明、平等、和睦、稳定的家庭建设目标实现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社会正处于矛盾、利益和冲突较为激烈的时期,家庭作为社会的“细胞”,不可避免地受到各种影响。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1.家庭成a大任与义务观念有所淡化。在现代家庭生活中,由谁来担负抚育孩子的责任,操持日常繁杂的家务,尽赡养老人的义务?由于受传统的“男主外,女生内”思想影响,宣传媒体中赞…  相似文献   

9.
中华传统文化“和合”理念是关于世界“和合”生存发展的理论、规律、原则和方法的知识系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贯穿中华传统文化的所有领域和全部历程,包含世界“多样性统一”和“冲突与融合”基本存在方式,以及系统构成——“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和而不同”的社会观、“协和万邦”的国际观、“人心和善”的道德观。“和合”理念的形成具有独特的自然地理、生产方式、文化传统、时代使命和杰出人物等深层原因。“和合”理念无论对新时代中国还是世界都具有极其重要的当代价值和世界意义。中国创造了继承和创新“和合”理念的成功经验。  相似文献   

10.
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教育价值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挖掘中国传统的优秀文化,发挥民族优秀文化在当代的教育价值,对于提高国民素质,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价值,主要体现为八种精神.对待中国传统文化,要坚持与时俱进,在继承和创新中,构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充满活力的新型文化.  相似文献   

11.
日本的"神道"与"皇道"是在日本民族传统的历史发展中实现结合的.其中,"神道"在其对抗与吸收各种外来文化的过程中得到了自我强化,以至成为日本民族的"大和魂",其核心就是"尊皇爱国".  相似文献   

12.
论家庭美德建设内容体系的基本构成□沈壮海任何思想道德建设活动,都必然包括其内容体系的理论建构。因此,要有效推进家庭美德建设,我们就必须对其内容体系进行科学探讨。笔者认为,在现阶段,家庭美德建设应包括夫妻平等相爱、父母抚养教育子女、子女养老尊老、家庭与...  相似文献   

13.
论家庭美德建设内容体系的基本构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洪 《兰州学刊》2000,(1):36-38
任何思想道德建设活动,都必然包括其内容体系的理论建设。因此,要有效推进家庭美德建设,我们就必须对其内容体系进行科学探讨。笔者认为,在现阶段,家庭美德建设应包括夫妻平等相爱、父母抚养教育子女、子女养老尊老、家庭与社会各方面形成新型关系、勤劳致富、节俭持家等核心内容,正是此五者的有机统一,构成了家庭美德建设的内容体系。一、夫妻平等相爱美德的建设夫妻是由于婚姻关系而结合在一起的一对异性,夫妻关系是派生其他一切家庭关系的起点。在现代社会,夫妻关系已日益成为家庭关系中的主轴,夫妻之间的婚姻质量也日益上升为家庭生活质…  相似文献   

14.
唐文明 《文史哲》2020,(5):15-25+165
儒家伦理思想是一种美德伦理学,尽管在很多方面不同于亚里士多德的美德伦理学,而现代以来对公德与私德的区分必然导致公德压倒乃至摧毁私德的局面,这正是现代社会在美德问题上面临的普遍困境所在。公德与私德的问题,实际上就是古今之争在伦理学上的直接反映。顺着陈来的思路,对现代社会公德压倒私德的批判还有进一步推进的不小余地,既然公德概念的提出和提倡是为现代社会张目,那么,公德与私德的关系就不可能只是一个失衡的问题,质言之,公德根本上来说会摧毁私德,被划入私德的传统美德在这个被理性化地认知与构想的现代社会中其实毫无容身之地。现代共和主义在美德问题上存在着一个巨大的悖论,恰恰表现于公民美德的教育困境:现代社会结构使美德传统失去了其存在和生长的土壤,从而也断绝了公民美德的真正来源。这或许正是现代政治越来越激进、从美德的关切来看每况愈下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5.
论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作为一个文明古国和文化大国,祖先们创造了优秀而深厚的精神文化,这对于所有华夏儿女都是一笔用之不尽、取之不竭的宝贵财富。高校作为文化传承和人才培养的基地,在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应注重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相似文献   

16.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祖国的历史掀开了新的一页,群众文化领域也一样,由过去的主要搞“说说唱唱蹦蹦跳跳”的小文化,逐步扩展为综合服务的文化活动,从间接地为发展生产力服务到直接地为发展生产力服务,取得较大成绩。但是从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和广大人民群众对文化生活的迫切需求来看,社会文化事业还很不适应,还有许多问题需要及时研究解决。如企业文化、街道文化、农村文化、校园文化等都在以全新的面目兴起,并且引起了重视,进行了领导、引导、分批研究,得到了迅速而健康的开展。同时又不可避  相似文献   

17.
论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大学生审美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小英 《船山学刊》2003,(2):156-158
在推动当代大学生审美教育的过程中,我们要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中“形神物三相遇”的审美感知、“陶冶性情”的审美育人、崇尚自然之美的审美趣味和“美善真”相结合的审美标准,帮助他们树立正确审美标准,丰富审美知识,开拓审美途径,培养审美情趣,使他们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与弘扬传统文化的关系问题是我国思想文化建设领域的重要课题。在社会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高潮以及意识形态建设不断加强的新形势下,必须树立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与弘扬传统文化的关系自觉意识。在社会思想文化建设中树立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与弘扬传统文化的自觉意识,必须走出传统与现代、激进与保守的对立局面。就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而言必须在把马克思主义转化成为人民群众自觉追求的过程中充分利用传统文化而又超越传统文化,进而引导人们投身于发展中国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就中国传统文化的弘扬而言必须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更新自身发展,进而成为适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需要的优秀文化。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论"的产生具有现实根源,这也是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依据之一。虽然"融合论"对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共同性和互补性进行了有益探讨,但它却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的本质与功能消融了,从理论和实践的"合理间距"看,"融合论"追求无缝隙的做法不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结合"和"融合"是两条不同的道路,只有坚持"结合",才是思考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关系的正确视角。  相似文献   

20.
本文对"实事求是"这一文化传统作了历史与现状的分析,以利于对中国共产党的这条思想路线更深刻的理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