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中国政府的府际关系研究   总被引:126,自引:0,他引:126  
府际关系即政府之间的关系 ,它包括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地方政府之间、政府部门之间、各地区政府之间的关系。府际关系的特征除了范围广、动态性、人际性之外 ,还具有执行性、应付性、协商性。改革开放前后 ,中国政府之间特别是地方政府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由单一性走向多样性 ,由垂直联系为主发展为横向联系为主 ,由冷变热。由于利益的驱动以及地区之间的差距和发展的不平衡性 ,地方政府之间、地区政府之间以及政府部门之间的横向联系蓬勃展开 ,西北集团、西南集团、华南—西南集团、上海经济区以及几个政府之间、企业之间的协商和合作正在加强。理顺政府之间的关系意义重大 ,它对于缩小地区之间的差距 ,实现共同发展 ,以至于加速实现现代化 ,都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政府在环境风险治理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功能,府际关系则是直接关系到政府效能发挥的主要因素。我国现有的环境风险管理体制在政府间横向关系和纵向关系上都具有一定的缺陷,造成一定程度上的"政府失灵"。对此,应在横向关系上加强政府部门间的协调、实现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在纵向关系上实现中央与地方的合理分权,建构良好的环境风险治理府际关系。  相似文献   

3.
公共行政视角的府际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虽然府际关系研究趋热,但多数研究并未真正进入到公共行政学的内在范围,而从公共行政视角研究府际关系至关重要。为此,我们试图通过现有文献梳理,探寻从公共行政视角出发研究府际关系的固有优势、目前研究存在的不足,从而思考公共行政视角的府际关系研究深化问题。  相似文献   

4.
在既定的组织中,决策成本和决策人数与总人数的比例之间呈正相关关系,外部成本与这个比例之间呈负相关关系,而决策总成本(决策成本与外部成本之和)与这个比例之间则是U型关系。根据这个理论,我们将决策人数变量转换成政府决策数变量,就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政府的合理纵向分权既可以减小决策成本,又可以增加政府决策的代表性。而成本的大小与代表性的大小之间又存在着替代关系,具体的组合关系取决于个人和社会的偏好。  相似文献   

5.
行政区划手段的适度运用与纵向府际关系的平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平衡府际关系的过程中,能否适度保持中央政府的控制能力,将直接关系国家的统一和政局的总体稳定。行政区划作为中央对地方施加控制的基本技术手段,在中国历史上曾经被反复运用。对纵向府际关系基本框架的形成发挥了深刻的影响。对于中国这样一个超大国家.在国家统一仍然面临较大压力的情况下.适当发挥行政区划的控制机能是必要的。但是,需注意的是:首先,行政区划的控制机能存在明显的层级差异;再者。行政区划调整存在明显的周期性;第三,须认识到省区调整的复杂性和渐进性。  相似文献   

6.
中央与地方府际关系是公共管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也是各国行政改革普遍关注的重要领域。随着市场经济和现代民主的进一步发展,中国中央与地方的府际关系必然沿着中央适度集权,地方适度分权的方向发展,进而形成一种多中心治理、彼此合作和相互依存的新型府际关系格局。  相似文献   

7.
府际关系是政府之间的关系,它既包括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间的关系,也包括各级地方政府之间、部门之间以及部门人员之间的关系,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受利益性的影响,当前在我国一些政府和部门中出现了碎裂化、分散性和部门利益化等倾向,基于此,从以责任和公共利益为导向的整体性治理理念、以整合、协作的运行方式、构建部门一体化服务的网点和建设网络化政府等四个方面论述了改善府际关系的应对之策。  相似文献   

8.
我国社会进入高速转型期后,纵向府际关系呈现出更加纷繁复杂的态势.从现状分析和改革研究的角度来看,规范化、民主化和科学化是纵向府际关系调整和发展的趋势.规范化要求树立法律在纵向府际关系调整中的权威,以主要依靠法律调整的模式取代主要依靠政策调整的模式;民主化要求肯定地方的正当利益,建立地方诉求表达机制和地方政府间平等公开的竞争机制;科学化要求合理配置各级政府的事权财权,提高政府决策的质量,完善地方政府层级设置和行政区划制度.在此基础上应加强相关立法工作,确保纵向府际关系在法治轨道内健康运行.  相似文献   

9.
《突发事件应对法》将县级政府确定为应急管理的权责重心,并规定了上级政府扩大响应的机制作为补充,但重心下移原则在实践中贯彻不力。为了理顺应急管理中的纵向府际关系,在大城市的主城区,应急管理的权责重心应当确定为城市城府而非县级政府。无论由哪一级政府承担突发事件应对的主要职责,都应当保证权力与职责相匹配,避免权责倒挂。应当进一步规定上级政府扩大响应的条件和程序,防止其过度包办下级政府的应急职能;同时赋予下级政府以先期处置职责,形成有利于调动其积极性的激励机制。  相似文献   

10.
突发公共事件下的中央和地方府际关系审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5年发生的松花江污染事件暴露出中央和地方政府在应对突发公共事件中失衡的问题,反映了现有中央和地方府际关系的制度性缺陷——激励相容不足——对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的不利影响。“相互增权”理论提供了实现中央和地方政府内恰的激励相容的可行路径。突发公共事件具有的强烈的建制力和相互增权特性。因此,在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管理中,有必要按照“相互增权”的方式调整中央和地方府际关系。这种调整的关键在于以地方政府为应急管理的核心,其结果,一方面必然构成一个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网络结构;另一方面,地方和中央政府的相互增权,也将提高国家能力。  相似文献   

11.
随着国内外经济环境的变化,单一集群的竞争优势逐渐弱化。在地方政府引导下,通过集群企业群际协同创新,整合单一分散"小集群",形成整体"大产业"优势,是实现我国产业集群创新发展的重要途径。运用演化博弈理论及方法,构建集群企业群际协同创新的演化博弈模型,从动态角度分析协同创新过程中的地方政府及集群企业行为。博弈结果表明,知识收益系数、成本系数、相互信任程度、群际协作风险系数影响着集群企业创新策略的选择;集群企业可能选择协同创新策略,也可能选择独立创新策略,但只要地方政府不加以限制,集群企业最终会选择协同创新策略。  相似文献   

12.
网络的发展和普及对政府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政府必须积极上网,建立网络政府,完善自己的职能,通过立法强化对网络及网络信息的管理,加强对青少年的在线保护。  相似文献   

13.
针对大气污染呈现出的复合型、流动性和跨区域的特点,将地方政府在大气污染联合防治中的相互影响总结为“同向外部效应”和“部分排他效应”,应用演化博弈分析法,剖析地方政府之间大气污染联合防治的演化过程和演化结果。研究结果表明:地方政府治污成本的降低、对不治理污染地方政府惩罚力度的加大、地方政府治理大气污染效果的提高、地方政府不治理大气污染可见性的提升、大气污染治理外部性的减弱等都有助于演化博弈的稳定策略向地方政府跨区域联合防治的方向演进,从而有助于提升大气污染的治理效果,达到改善生态环境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新媒体时代,地方政府公信力建设面临着舆论生态环境的挑战、公众话语表达方式的嬗变、公共治理方式的变革;面临着政府创新公共服务方式、应对网络舆情危机、传播自身形象的能力不足。政府公信力体现着政府的治理水平,引领着整个社会诚信生态的维护。我们需要从推进地方政府治理现代化、善于管控网络舆情、建构地方政府形象塑造新格局等维度提升地方政府公信力。  相似文献   

15.
村落的拟亲属称谓制与“亲如一家”的村民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非亲属关系的村民间所用亲属称谓语在村落中的频繁使用,表述着村民间“亲如一家”的密切关系,使得一个村落就像一个大家族。实质上,这些在字面上表示血缘联系的亲属名词只不过是村民间地缘互助关系的体现形式和维持手段。  相似文献   

16.
中国近现代大学诞生于清朝末年,一开始就是政府的附庸,受政府的严格控制。但随着大学与政府各自权能的演变,特别是在中国改革开放以后,大学开始寻求自主发展之路。探究这一嬗变历程,可以得知:从政府控制走向政府监督是中国大学与政府关系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中国大学与政府关系发展的祈求。  相似文献   

17.
从历史渊源、构成方式和艺术创作三个角度对中国艺术的两个核心音乐与书法的关系进行探讨,可以发现两者有相同的历史背景,构成元素与情感表达亦有相似的对应关系,实际应用中所起的作用也相似。书法接受了中国音乐精神的影响,进而代替音乐起到了稳定中国文化结构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前发生在农村的各种集体性事件、政府和农民之间的冲突、纠纷都不同程度的与农民对政府的信任分不开,也与政府对农民的信任分不开。本文从研究基层政府与农民信任关系这个问题入手,梳理了目前我国基层政府与农民信任关系研究的五个方面,即政府与一般公民的信任关系研究,农民上访现象中的信任关系研究,政府干部与农民群众的信任关系研究,政府与村民自治组织的信任关系研究和群体性事件中的政治信任研究。最后对目前我国基层政府与农民信任关系研究进行了评述。  相似文献   

19.
第三世界国家现代化进程中政府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三个方面论述了第三世界国家现代化进程中政府所起的积极作用:制定切实可行的经济发展战略;协调好各利益集团的关系,并使社会财富公正分配;消除腐败、树立廉政作风。只有这样,第三世界国家才能在现代化道路上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0.
中国传统法的地域性论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历史上疆城辽阔 ,各地风土人情各异 ,对法文化有深刻影响。本文从政区变迁和地域差别的角度出发 ,反思对中国传统法既有研究的局限 ,在方法论上提出借助地域性视角研究中国传统法的切入点和步骤 ,并进行了初步的例示性探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