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近来笔者在袁凤孙《嘉靖南充县志》中,发现清代著名学者蜀人费密为“嘉靖八才子”、“西蜀四大家”之一的任瀚所作传,但传中错误有二,详见下:其一,费密《任瀚传》称:“癸巳(嘉靖十二年),天子遴才,改春坊司直,兼检讨。”而《明史·任瀚传》则为:“十八年,简宫僚,改左春坊左司直兼翰林院检讨。”孰是孰非?按,嘉靖十二年,任瀚确同唐顺之等同被吏部推翰林编修,但被“报罢”。《明世宗实录》卷一五二记此事甚详,“先是,上以翰林侍从人少,诏吏部博采方正有学术,为众望所归者充其选,于是部臣疏顺之等十人名上。诏七人改补如拟,其报罢三人者,任瀚、…  相似文献   

2.
本文不同意为《金瓶梅》作序的欣欣子是屠本畯,《金瓶梅》作者是屠隆、屠大年之说。欣欣子读过《金瓶梅》全书“凡一百回”;而屠本畯“恨不得睹其全”。屠本畯未从屠隆、屠大年处读过《金瓶梅》;而在王宇泰、王稚登处读过抄本各二帙。欣欣子、廿公、袁中郎说《金瓶梅》作者是兰陵笑笑生、世庙时一巨公、嘉靖间大名士;而屠隆、屠大年是大梁、无锡、鄞县人,非兰陵(武进)人,亦非世庙时一巨公、嘉靖间大名士。  相似文献   

3.
宗臣①山垠西北沙尘少②,水际东南风月宽③。尽日朱门人不见④,凫鹭引子傍栏杆⑥。[评注]①宗臣:生于1525年,卒于1560年,字子相,明代文学家,“后七子”之一,江苏兴化人。宗臣系嘉靖进士,官至提学副使,曾率众抗击倭寇。著作有《宗子相集》。  相似文献   

4.
《文章流别集》为总集之祖,《文选》承袭而来,但又不同。在文学观念上,《文选》认为文章“随时变改”,而《文章流别》则认为文章“原出五经”;在文体分类与操作上,《文选》不录经、史、子,《文章流别》可能录有五经文字;《文章流别》贵古贱今,《文选》则认为近胜于古。  相似文献   

5.
吴廷翰(1491—1559)是明代杰出的哲学家、诗人,他以朴素唯物主义反对朱熹的客观唯心主义和王守仁的主观唯心主义,其代表性学术著作《吉斋漫录》在日本学术界流传很广。在文学上,他明确反对“蹈袭模拟”,主张诗歌应表现“性情真处”,开晚明公安派文学主张之先河。因其哲学思想的批判锋芒直指为明王朝提倡的宋儒理学和明儒心学,且位卑名微,以至四百年来,他的著作在国内流传甚少,其名亦鲜为人知。近年来国内学者开始重视对吴廷翰的研究,然多限于哲学思想方面。本文拟着重讨论其诗歌创作。1 吴廷翰字嵩伯,号苏原,明南直隶无为州(今安徽无为县)人。正德十六年(1521)进士,历官兵、户二部主事,吏部文选司郎中,山西参议等。嘉靖五年(1526)末,在吏部文选司郎中任上,因刚介秉直,“与当事争执选簿,忤其意”(《乾隆无为州志·本传》),被外调广东佥事。次年九年,他离京赴任。开始了宦  相似文献   

6.
葛荣晋同志《王廷相生平学术编年》(河南人民出版社,下称“年谱”)主要叙述王廷相的思想学术,也涉及廷相的文学活动,关及明中叶文坛领袖、“前七子”首要人物李梦阳。书中有些漏失,本文加以补正。【补】(一)嘉靖元年十二月八日,作《战国策序》。《战国策》(高丽活字本,美国国会图书馆藏)王廷相序末署:“嘉靖改元腊日仪封王廷相  相似文献   

7.
过草堰送袁怀堂节推雷阳诗李春芳送君万里道,意与道俱长。气候殊炎徼,音书渺故乡。岭云迷去(巾宪),江月听鸣榔。不及群雁飞,遥天自一行。〔作者简介〕李春芳(生卒不详,约公元1561年前后在世),明代作家。字子实,号石麓,福建兴化(今福建蒲田人),明嘉靖进士第一,以修撰超擢翰林学士,累官礼部尚书、吏部尚书等,卒谥文定。著作有《贻安堂集》。  相似文献   

8.
骆鸿凯的《文选学》为20世纪现代“选”学史上的一部重要著作,现代“选”学以文学研究为主要模式,有别于传统“选”学以文献研究为主要模式。骆氏其作,正是20世纪以文学研究为模式研究“选”学的佼佼者。骆氏此作对20世纪现代“选”学的贡献有五:对《文选》产生背景的探索,对《文选》编纂者的介绍,对《文选序》的研究,对《文选》学史的研究,对《文选》与《文心雕龙》相互关系的研究。  相似文献   

9.
嘉靖《保宁府志》是明代编纂的记载四川阆中的方志,其中包含了大量的俗字。对嘉靖《保宁府志》中俗字“ ” “ ” “ ”“ ” “ ” “ ”和“ ”进行考释,以冀对嘉靖《保宁府志》的研究和《汉语大字典》《中华字海》等辞书的修订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0.
论茅坤     
茅坤(1512—1601),字顺甫,号鹿门,浙江归安(今湖州)人,明嘉靖十七年(1538)进士。历知青阳(今安徽青阳)、丹徒(今江苏镇江)二县,曾发仓救灾,赈济百姓,颇有政声。迁吏部主事,移吏部稽勋司,坐累,谪广平通判。再迁广西兵备佥事、大名兵备副使。时总督杨溥“叹为奇才,特荐于朝”(《明史》卷287)。但终因忤逆当权,中年落职,乡居约五十余年,万历二十九年(1601)以九十高龄谢世。  相似文献   

11.
《文选》学家们往往把《文选》不录经、子、史的选文范围视为萧统具有“独立的文学”观的证据 ,而忽视了无论从理论上或实际上 ,这都是不合理的。《文论》的这种选文范围是由“非‘文’不选”的文学审美性的宗旨与总集编选的目的与体例共同作用而成的  相似文献   

12.
庸愚子蒋大器《序》是今见研究罗贯中《三国志通俗演义》的第一篇重要文献.其说“前代尝以野史作为评话”云云证明《演义》作者罗贯中为元人;其说“读《书例》曰”云云证明原本有《书例》,数句即《书例》佚文;《演义》原本正名即《三国志通俗演义》;蒋序本《演义》叙事“自汉灵帝中平元年”即公元184年起,嘉靖壬午本《演义》“却说中平元年甲子岁”云云以前千余文字实非蒋序本所有,而是蒋序本《演义》以后,也许就是嘉靖壬午刊本新增的.  相似文献   

13.
孙鑛、余寅与唐鹤徵在明万历年间所编的《今文选》,是孙鑛第二次主持编选明代诗文的产物。孙鑛推崇“前七子”领袖李梦阳,选稿整体遵循其文学价值观,进而表现出选文而不及赋与诗、“止从弘正间始”及重“修辞”轻“理道”等特点。作为续选者与刊刻者的唐鹤徵,其趣尚虽倾向于唐宋派,但却主张辞与理不可分裂,故在续选时增入部分凸显“理道”的文章。由于诸位编者分别与活跃于明代中后期的复古派、唐宋派关系密切,《今文选》遂成为呈现两大流派趣尚交锋的极佳样本。据此则知,清代四库馆臣所谓《今文选》“以李梦阳为宗”的论断,存在偏颇之处。  相似文献   

14.
《昭明文选》是现存的第一部大型诗文总集。从前,“词章中一书而得为‘学’,堪比经之有‘《易》学’、‘《诗》学’等或《说文解字》之蔚成‘许学’者,唯‘《选》学’与‘《红》学’耳。”(钱钟书《管锥编》第四册)近年来,形成一股研究《文心雕龙》的热潮,又有了“龙学”一名。相对而言,若干年来对《昭明文选》的研究,却显得比较冷清,虽然不断地有尤刻、胡刻《文选》影印本出版,有《文选》李善注本重新标点排印出版,有曹道衡、沈玉成点校的高步瀛《文选李注义疏》排印出版,有被誉为近代“知选学者”黄侃的《文选平点》的出版,但是,无庸讳言,我们对《文选》的关心和研究,与“选学”之名很不相称。继《昭明文选译注》(第一册、第二册)之出版,今年八月,长春召开首届《昭明文选》国际学术讨论会。与会学者对《昭明文选》研究的许多重大问题,广泛交流了意见,回顾历史,分析现状,并展望未来。可以预期,《昭明文选》研究将出现一个前所未有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15.
一、《文选》左思《杂诗》注辩误 胡刻李善注《文选》卷二九收左思《杂诗》一首,题下注曰:“冲于时贾充征为记室,不就。因感人年老,故作此诗。”胡氏《考异》卷五谓“此二十字于例不类,非善之旧,必亦并五臣也。今无以考之。” 《文选》注误。唐修《晋书·左思传》不见贾充之征,而谓“齐王同命为记室督,称疾不就。”此亦不确。容略述之。 一、《杂诗》并非作于辞贾充时  相似文献   

16.
光武帝纪一(卷第一) [清乐三堂刊蒋氏本] 元帝时,节侯之孙孝侯以南方卑湿,请徙南阳。天游按:范晔《后汉书·城阳恭王祉传》(以下简称范书)曰:“熊渠卒,子考侯仁嗣。”李贤注引《东观汉记》(以下简称《东观记》),“孝侯”亦作“考侯”。又《文选·南都赋》李善注引《东观汉记》曰:“考侯仁以春陵地势下湿,难以久处,上书愿徒南阳,  相似文献   

17.
唐人试策文对《文选》文章的形制、结构、行文布置等方面有着明显的继承。在体制上,唐人策问忠实套用《文选》策文的“起一承一转一合一收”格式(有所增损)。在行文模式上,唐人对策主要采用《文选》“对问”体,开启行文,推进论说。在行文布置上,唐人试策继承并大力发扬了《文选》论说文“事类联类铺排”的做法。  相似文献   

18.
《文选》“百一”一类,仅存应璩《百一》诗一首。文章探讨了《文选》录入“百一”诗的原因,探讨了“百一”诗名称的含义、“百一”诗在当时的影响以及“百一”诗的特点。  相似文献   

19.
《金瓶梅》成书问题三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探讨《金瓶梅》的成书问题,是《金瓶梅》研究中的一项基础性工作。今就目前国内外学术界关心的三个问题谈一点看法。一、《金瓶梅词话》当成书于万历年间关于《金瓶梅》的创作时代,过去长期流传的是“嘉靖说”。最早提出此说的,当为屠本畯的《山林经济籍》:“相传嘉靖时,……其人沉冤,托之《金瓶梅》。”此则约写于万历三十五年。屠本畯与屠隆是同里同宗,但屠本畯于万历二十九年罢官归里时,屠隆  相似文献   

20.
从情理层面上看,《文选》本身或昭明太子所为,确实存在着诸如《文选序》与《文选》、“彼此失照”、重渊明而选录陶之诗文不多、批评《闲情赋》而收入类其内容的作品等方面的矛盾。然而这些矛盾无一能说明《文选》出于众人之手。没有哪一位作家、哪一篇具体作品的取舍与刘孝绰等学士有关,武帝敕置东宫学士非为编《文选》计,“引纳才学之士”与《文选》的编纂非一回事。从实质上讲,《文选》完全是昭明太子凭一己之力编纂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