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迭词,又称叠字、叠词、迭字、迭音、重言、重字,是将音节相同的词或词素重迭起来使用.古代大量迭词的产生和运用,为《西厢记诸宫调》的作者董解元开辟了一条重要的用词道路,他在师法前人的基础上,不泥陈迹,大胆创新,使其作品既继承古代迭词形式的优点又突破传统书面的局限.  相似文献   

2.
大量使用叠音模糊词是《诗经》语言的显著特点,这一奇特的语言现象却一直被人们所忽视。以模糊语言学理论为指导,从语用学的角度,根据汉语词汇的发展规律考察《诗经》叠音模糊词的成因,认为叠音模糊词的产生是满足民歌音节的要求和表达绘声的需要,同时也是汉语词汇系统内在的发展规律使然。  相似文献   

3.
笔者认为 ,“提提”在《魏风·葛屦》里应读“t姫t姫” ,在《小雅·小弁》里应读“sh姫sh姫”。  相似文献   

4.
《诗经》“德音”考辨刘运兴“德音”一词乃商周习用熟语,于《诗经》中凡12见:1、《邶风·日月》第三章;“乃加之人兮,德音无良.”传曰:“音,声;良,善也.”笺云:“无善恩意之声语于我也.”2、《邶风·谷风》第一章:“德音莫违,及尔同死。”疏曰:“夫妇...  相似文献   

5.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国风民歌是《诗经》的主要精华。这大量的民歌对当时社会的道德风尚、人们的道德水平或多或少、或详或略、或现象或本质地有所反映,闪耀着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伦理思想的光辉,它不仅在历史上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  相似文献   

6.
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不仅以其朴素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生动自然的比兴技巧以及重章叠句的民歌特点,影响两千多年来的文学创作,而且在语言运用上也独具风格。王力先生认为,“《诗经》……反映了周初到春秋中叶文学语言的真实面貌,具有丰富的词汇”。在词汇方面,它除了吸收数目可观的双声、叠韵等联绵词外,还运用了大量叠音词。在三百零五篇中,就有一百零五篇运用了叠音词,总数约三百五十个,出现达六百五十次左右。仅《小雅·出车》一篇,就用了“悄悄’、“彭彭”、“央央”、“赫赫”等十二个不重复的叠音词。这种现象对后世叠音词的发展和运用都有着重要影  相似文献   

7.
文章全面地探讨了《诗经》重复句的各种表现形式及其形成原因,以及这种语言现象对汉语和中国文学形式所产生的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8.
本文比较了《诗经》和《楚辞》的连绵词 ,得出有双声、准双声或叠韵、准叠韵关系的连绵词共达 93 .2 % ,其中叠韵的多于双声的。声调相同的比例约占 70 % ,其中平平式达 4 5 .5 %。这说明连绵词不仅讲究声韵的和谐 ,还讲究声调的和谐。《诗经》连绵词名词多 ,《楚辞》形容词多 ,总和形容词占 4 7.8% ,为主要词类 ,反映了连绵词的描写性。连绵词中同义词、同源词特别丰富 ,这与它们语音不太固定有关  相似文献   

9.
对《诗经》内部双音节同源词在音韵及其意义上进行考证,以辨析“觱发”、“觱沸”的同源关联,两者皆有“盛貌”的意义。其次,在诗文本义分析、引述旁证对“蔽芾”之音义的争论进行定谳,另外,详解“苾芬”一词有“盛貌” 之意,并就其与上述诸词的同源问题提出疑问。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诗经》衍音联绵词的考察,文章分析了衍音联绵词的两种产生方式——变形重叠和语音羡余。变形重叠能使衍音联绵词的意义和语法功能有别于原单音节词,语音羡余则否。  相似文献   

11.
<正>重言词词义有何特点,词义与字义关系如何,应该怎样去学习和掌握重言词词义,这是研究重言词词义所面临的三个基本问题.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对《诗经》重言词词义进行了一次调查.(一)、《诗经》重言词的意义特点.重言词词义特点,综合所见到的资料的看法大致可以概括为三点:1、它是状态形容词,用于摹形、摹声,具有鲜明的感情色彩;2、它是一种模糊语言单位,含义朦胧,难以具体指说;3、意念上各自都有自己的一定的描摹对象.第一点,第二点大家看法一致.第三点有人提出了一种相反的看法.认为在《诗经》中,一个重言词可以和许多性质与范围都不相同的事物搭配起来,用途最广泛.这种说法是不符合《诗经》重言词的使用实际的.  相似文献   

12.
<梁园唱和词>,清傅世垚、程大戴、佟世临三人唱和而成书,长期处于被冷落的地位.唱和时间为康熙三十八年冬至次年春天,唱和地点开封,在词学活动比较平淡的大环境下产生,十分可贵.它在题材与风格方面有鲜明特征,与盛行的浙西词风有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13.
“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用这两句诗来看宋末词人汪元量及其作品,可谓再恰当不过了。汪元量的诗,早在宋、元之际,就被他的同辈作者誉为“诗史”。他身经世变,复罹亡国惨祸,以血泪斑斑的诗篇,谱写了一代衰亡的历史。他的诗作,与同时代的文天祥、谢皋羽、林景熙等爱国诗人比起来,毫无愧色。他们的不朽诗篇,为宋诗作出了一个光辉的结束。但在词的创作上,过去对汪元量却很少有人注意。新出版的《增订湖山类稿》,为我们提供了不少有关汪元量的创作资料,同时也为汪元量的诗词创作增添了光彩。就现存五十二首词作来看,它们所反映的作者生活的切削面更广阔,家国兴亡之感慨更深沉。凡身历承平宫闱,目睹两朝兴衰,随侍三宫流离,归来凭吊江山,莫不情胜意真。在风格上是辛派词人的承续,然豪纵奔逸之势已少,而消沉郁抑之气更浓。后期之作,无论是写景物、言人事,莫不寓有亡国之痛和身世之感,真如凄切寒蝉,为宋词作出了最后的哀鸣。  相似文献   

14.
《红楼梦》儿化词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红楼梦》儿化词初探海洋《红楼梦》因运用北京话而得以广泛流传。北京话因《红楼梦》的提炼和传播而上升到民族共同语的地位。儿化词是北京话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红楼梦》以北京话为主要语体的重要标志。因此,研究《红楼梦》的儿化词,也就了解了北京儿化词的特点。...  相似文献   

15.
本文对<马氏文通>中的"转词" 在句中的位置、所表示的意义,转词与动字、止词、状语、状辞、司词的关系进行了全面的考察和探讨,指出了转词与止词及与状语、状辞发生混淆等问题,并对<马氏文通>转词范围的界定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6.
本文对《淮南子》中的分音词“雠夷”、“狄”、“扬”、“擢对”、“阔解”、“帽凭”、“块阜”、“康梁”、“曼洗”和“兜”进行了诠释。  相似文献   

17.
唐代文学最高成就的诗歌尤其是唐之“一代之胜”的近体诗为明显地脱胎于六朝文学,是由六朝声韵学说直接孕育而成的,杜诗作为唐代诗歌的集大成,无疑更为集中地体现了六朝声韵学说对诗歌艺术发展的深刻影响。因此,从音韵学的角度对杜诗的研究,应当是杜诗学总体中的一个重要方面。但是,历代浩繁的杜诗注本和研究著作,在这方面却几乎留下了一片空白,或间有论及,也只是一鳞半爪,略无体系。从这一意义来看,清代周春的《杜诗双声迭韵谱括略》①对杜诗学研究实具垦荒拓宇的贡献。1 周春(1729—1815),字芚兮,号松霭,晚号黍谷居士,浙江海宁人。周氏平生博学好古,所居插架环列,卧起其  相似文献   

18.
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和王实甫的《西厢记》(以下简称《董西厢》和《王西厢》),是两部闻名中外的名作,历来研究者和研究文章很多,但主要集中在关于作者作品的主题思想、情节结构、艺术成就等方面,对于遣字、用词、造句方面的研究甚少。为此,本文就《王西厢》和《董西厢》里大量迭词的运用,从重迭方式的多样化、迭词集中的高潮、表情达意的丰富多彩等方面进行了比较研究,试图弥补这一遗憾。  相似文献   

19.
20.
“闲金粉,曹、桧不成邦。拔戟异军成特起,非关词派有西江。兀傲故难双。”这是晚清著名词人朱疆村为江西词人文廷式《云起轩词》集题写的《望江南》词。其中“拔戟异军成特起”、“兀傲故难双”的评价,确切指出了文廷式词的特点和地位。关于“异军特起”、“兀傲难双”,可以从三方面来理解。第一,词在唐、五代、南北宋的发展中,汇成巨流,逐渐形成三大流派:即所谓“正宗”的秦柳婉约派,所谓“变声”的苏辛豪放派,以及融合婉约、豪放之长的姜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