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克思、恩格斯在现代文明史上最早对资本主义生产造成的水污染和环境破坏给予全面的揭露与批判,在对人与自然关系作实践唯物主义的论述中已内在地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水利思想,包括水利与气候、水利与农业、东方地理环境与水利的关系。人与水的关系,归根到底是人与人关系的一种反映,体现着人和人之间的利益和道德关系。面对水生态危机,要实现人与自然、人与水的和解,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树立"自然内在价值"观念、建立合理的适合人的本性的生产模式、在共产主义制度下对社会和自然关系的自觉协调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必由之路,也是人水和解的应有之义。深入分析和阐释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水利思想,全面的掌握生态水利思想的基本内涵和解决水生态问题的途径,以指导新形势下的治水实践,为当今人类摆脱全球水危机指明正确的方向。  相似文献   

2.
作为生态先驱的托马斯·哈代,在其小说《无名的裘德》中揭示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的关系异化所招致的自然生态危机、社会生态危机和精神生态危机。在自然生态危机的描绘中,哈代呈现了自然的凋敝残败、模糊缺失;在社会生态危机的描述中,哈代突出了人在异化社会中的孤独感与幻灭感;在精神生态危机的展现中,哈代则强烈对比了人自身异化前后的精神世界。通过对这三种生态危机的书写,哈代旨在警醒时人:生态危机之严重;摆脱桎梏克服异化之必要;重建人与自然、社会、自我和谐关系之重要。而哈代前瞻性的生态思想在21世纪的今天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在弗洛姆看来,人的自然性决定了人对于自然的依赖,然而人又始终是社会的产物,人的社会性决定了人为了自由而必然走出自然。由于现代人在追求自由的过程中将自然视为自由的障碍物,从而对自然进行征服和改造,最终导致自然的异化。然而,人与自然之间尽管存在着矛盾性,但并不必然导致人与自然的冲突。当今频繁爆发生态危机的根源不在于人与自然的矛盾,而在于不健全社会培养的不健全之人,因而要克服生态危机,使人与自然关系走向和谐就必须造就健全的人。  相似文献   

4.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提出要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理论是实践的先导,因此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要有科学理论作为指导。马克思系统地论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相互关系,明确指出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受制于社会形态,因而只有推翻资本主义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才能克服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分离与对立,达到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统一,从而克服生态危机。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制度维度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很强的理论指导意义。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为避免生态危机提供了基本的制度前提。但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体系不完善是当前我国出现生态危机的根源。因此要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系统建设,更好地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整体性优势,从根本上遏制生态问题。  相似文献   

5.
雷蒙德·威廉斯的自然观揭示了当代生态危机的根源在于我们对人与自然的位置、人与自然关系的错误认识。他的自然观启示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必须首先解决生态观念问题。我们必须认清人只是自然的一部分,人与自然应该和谐共处;必须从生态思想传统中吸取精华,建构有利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协调发展,有利于持续发展,有利于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统一的生态文明之道。  相似文献   

6.
生态正义是社会正义向生态环境的延伸,是人们合理利用自然,尊重自然的内在价值,也是人们在生态资源上有同等的使用权利,承担同等的保护义务。首先,生态正义实质是人与人的关系和谐,保障人的生态权利和生态义务的对等,实现生产正义和分配正义。其次,生态正义具有历史和地理的维度,其实践困境也呈现为历史维度和地理维度的两重困境,有着代际不公、区域失衡等问题。再次,生态正义需要从历史维度和地理维度坚持可持续发展、生态权责对等、生态主体协作、生态补偿等原则。最后,生态问题的根源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需要从历史维度上采取可持续的实践方式,协调代内和代际的生态利益,在地理维度上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推进生态治理的国际协作,在全球实行生态经济,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7.
无论是近代法治中的经济人还是现代法治中的社会人,囿于其自身的时代实践,对于遏制生态危机,保障人类社会的永续生存和发展都显得力不从心.生态人假设旨在克服经济人与社会人假设本身无法弥补的缺陷,建立一种既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又有利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全新的价值判断标准,并以此作为环境资源法人性观的逻辑起点.  相似文献   

8.
生态伦理学何以可能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第一部分概述了生态伦理学的缘起、发展和基本观点;第二部分表明生态伦理学关注的是以生态环境为中介,即通过人与自然关系表现出来的人与人的关系;第三部分强调生态伦理学并非为自然规定什么道德准则,而是基于人类的价值观,调整、约束人对自然的态度和行为,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使之更有利于人类的健康生存和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恩格斯论人与自然的关系及其当代意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和自然之间的关系是人类实践活动的认识论维度,注重人类怎样认识自然规律进而改变自然界,它是人和人之间关系形成的基础,具有发生学的意义;而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是人类实践活动的本体论维度,它决定了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开展形式、程度及未来的发展方向.人和自然之间的关系始终与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彼此交织,这二者共同促进了人类文明史的不断进步.马克思恩格斯基于唯物史观的基本原则,透过辩证思维来把握人和自然之间的共生关系,为我们透察当代中国生态问题的特性寻觅了一条切实可行的道路.  相似文献   

10.
生态批评作为文学批评的方法,其新颖性和跨学科令评论家们对“精神生态”的理解见仁见智。精神生态研究两个关系;一是精神内各因素,包括信仰、欲望、动机、情感、人生观、价值观等等之间的关系;二是精神与其外部各因素之间的关系,人的精神内的危机早致了人与其外的危机,因此,探讨精神内的危机以及危机的突围意义更为重要。从总体上看,精神生态危机主要表现在价值观的颠覆与人性的异化和欲望的过度膨胀等精神因子间关系的失衡,因此,解决精神生态危机的有效途径可用艺术来救赎精神和遏制欲望的过度膨胀。  相似文献   

11.
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立体的问题,包括价值、制度与实践三个维度。贯穿这三个维度的核心内容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具体来说,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维度能为我们理解人与自然的真实关系提供价值与理念导向;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维度能以规范人与人之间利益关系的方式,为我们处理人与自然和谐关系提供行为准则: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维度能为我们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找到依靠力量,提供目标指向。  相似文献   

12.
"仁者,浑然与物同体"是儒学的精髓,它向我们昭示了人与天地万物一体并不仅仅是一种思想观念或道德理想,而是可以实现的精神境界和现实行为。这为人类走出生态危机带来了深刻启示:一方面,实现这一境界,需要以去除私欲为中心的修身的工夫,从而从根本上消减以人类私欲膨胀为肇因的生态危机的内在驱动力;另一方面,实现这一境界,需推仁爱之心于万事万物,这也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根本出路。  相似文献   

13.
消费伦理是指人们在消费水平、消费方式、消费环境等问题上产生的道德观念、道德规范,以及对社会消费行为的价值判断和道德评价,内在包含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身关系的三重维度。消费主义作为一种消费价值观念,引导大多数人追求体面的消费,渴求无节制的物质享受和消遣,并把这些当作生活目的和价值,其结果引发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三重伦理困境。超越消费主义,一要树立生命共同体理念,重构人与自然的和谐;二要发挥制度优势,超越资本逻辑;三要扬弃消费异化,构建健康消费方式。  相似文献   

14.
环境问题日益严峻,人类面临生存困境。消除环境问题,实现可持续发展,首先要正确认识和定位人与自然的关系。笔者指出,早在一百多年前,恩格斯就提出了人是自然界的产物,人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为实现“人类同自然界的和解以及人类本身的和解”,人类必须摆正人在自然界中的位置;必须尊重和掌握自然规律,深入地支配人们的生产行为以及预测可能引起的比较长远的社会影响;必须协调物的生产与人的生产的关系;必须认识到私有制是生态危机产生的社会根源,从而建立社会主义。恩格斯关于人与自然关系思想的阐述对于探索解决环境问题的途径、深化认识可持续发展理论具有重大意义,至今仍是我们解决生态问题的行动指南。  相似文献   

15.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潮关涉的一个理论主题,他们针对资本主义社会出现严重的生态危机这一现实,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批判,认为当代资本主义社会里的生态问题源于人对理性万能的崇拜,招致人对自身本性的遗忘;因此他们试图通过人性的复归来人道地占有自然,达成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消弥资本主义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尖锐矛盾."西方马克思主义"从人性角度对生态问题所做的思考,表明他们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的思维向度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6.
论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要素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态要素观是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要素观丰富而深刻,其主要内容包括:人与自然之间是有机一体、和谐共存的生态关系;实践是连接人与自然、人与社会、自然与社会三者之间关系的基础;人与自然的关系跟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相互影响并相互制约.梳理并阐释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要素观,对于构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文明理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和美丽中国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恩格斯的自然观立足于实践,以辩证法为方法论,探寻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在《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转变中的作用》一文中,恩格斯所阐发的自然观主要包括对劳动在人与自然分化过程中的作用的详细考察、对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关系的精辟论述和对人与自然矛盾解决的途径的系统阐释。它给我们的启示在于认清当代生态危机实质是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对抗关系在人与自然关系上的极端表现;解决当代生态危机的根本出路在于从根本上变革不合理的资本主义社会关系和社会制度;处理好人和人之间在占有和使用自然资源上的利益关系,是实现我国现代化建设实践和环境保护双重胜利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经济人”与"生态人"的统一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人与自然的关系原本是依赖关系与实践关系,"经济人"却将其看作利用与被利用、投入与产出的经济关系;囿于此,"经济人"的行为就必然造成生态危机.反思"经济人"行为,走出生态危机的出路是"经济人"与"生态人"的有机统一,即坚持"三个统一"坚持人的发展与自然发展的统一,坚持经济可持续发展与生态化价值目标相统一,坚持经济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资源合理利用相统一.  相似文献   

19.
人与自然的关系之所以被纳入到生态文明的视阈,决不是简单的理论推论,而是现实的呼唤。因为生态文明建设究竞沿着什么路线走,朝着什么方向发展,有其赖以建立的理性条件和现实基础。它的现实基础很简单:这就是日益恶化的生态危机使人们认识到生存问题的严重,使人开始关注自身与自然的关系,认真思考在自然中的位置。人们面对生态危机,需要寻求摆脱危机的路径,这既是人类本能的使然,也是人类的理性使然,更是对人的生存和意义做出的体现时代精神的全新的诠释。本文从分析中国古代生态伦理基本思想入手,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的关系为准则,面对生态危机的现实,重新审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人与自然关系,旨在说明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神圣使命。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的实践思维视界超越传统哲学与西方现代哲学的绝对的实体主义和相对主义思维视界 ,科学地揭示了人以实践的生存方式而双重地存在着 ,即人是受动与能动、自然与社会、科学与文化的双重存在 ,并以此合理地解答了人与世界的关系 ,揭示了人与自然关系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 ,人与人关系的个体与类的统一 ,人与自身关系的科学与人文的统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