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原始社会人人平等”吗?王胡瑞卢梭在1753年曾应第戎科学院征文写出了不朽的《记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他在该书中写道:“自从一个人需要另一个人的帮助的时候起;自从人们觉察到一个人据有两个人食粮的好处的时候起;平等就消失了、私有制就出现了、劳动就成...  相似文献   

2.
卢梭的自然教育思想及其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让·雅克·卢梭是 18世纪法国伟大的启蒙思想家 ,也是世界近代教育史上具有重要影响的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其论著《爱弥尔 - -论教育》一书中 ,他所提倡的“自然教育”不仅是对封建教育制度的全面而深刻地批判 ,同时也提出了一些新的教育观念。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 ,有必要深入探讨卢梭的“自然教育”思想 ,以得到一些有益的启示。一、卢梭“自然教育”思想的提出18世纪末的法国 ,基本上还保持着中世纪封建的教育方式。虽然这时新思想、新科学、新文化和新技术不断涌现 ,但对法国各类学校的影响却很微弱 ,直到法国革命爆发…  相似文献   

3.
冯寿农  李想 《东南学术》2013,(1):128-133
通过重读卢梭的成名处女作《论科学与艺术》,梳理了该文章的论证脉络:卢梭分别从横纵向考察法国现时代和世界的文明古国,揭露了科学艺术的进步引发社会风尚败坏、道德沦丧;他又从内部探究科学艺术之源以及它们的目的和效应,强调奢侈会丧权亡国。笔者发现卢梭真正的目的是对现代性带来的弊端进行大胆的批判,深刻地感到这篇论文具有一种普适价值,它引领读者反思一些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4.
论卢梭的人学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卢梭的人学思想·曹晓青·哲学在一定意义上可以归结为人学,但这并不意味着思想家们都能够自觉地探讨人的问题,故卢梭谓:“人类的各种知识中最有用而又最不完备的,就是关于‘人’的知识。”①在西方哲学史上,卢梭是自觉探讨人的问题的思想家之一,他认为,“你要认...  相似文献   

5.
卢梭独特的思想和性格,不仅导致了法国封建专制制度对他的残酷迫害,也造成了他在启蒙思想界内部的孤立。卢梭1756-1762年在蒙莫朗西“隐庐”写作期!司,与启蒙思想阵营的其他人、包括他最亲密的友人之间嫌隙渐深。他和伏尔泰的矛盾发端于文艺问题。1749年写《论科学j。二术》的时候,他对热衷古典主义文学风格、在宫廷和沙龙里光彩四溢的前辈伏尔泰的贵族化倾向有所批评。伏尔泰针对卢梭所举的中国和拨担的例证,根据元曲《赵氏孤)L》写J《中国孤)L》,以岛担人同化于中国文明来证明文化能战胜武力。《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  相似文献   

6.
2006年8月12—14日,由清华大学外语系和比较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联合发起主办的“翻译全球文化:走向跨学科的理论建构国际研讨会”在北京举行,一大批国际文化理论、翻译理论和比较文学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包括国际文学理论学会主席、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加州大学厄湾分校杰出教授希利斯·米勒,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华盛顿大学人文科学研究中心主任杰拉德·厄利,华盛顿大学国际学者研究院院长詹姆斯·沃希等),多家国际学术期刊主编〔包括《批评探索》(CriticalIn-quiry)、《世界比较文学评论》(Neohelicon)、《国际英语文学评论》(ARI…  相似文献   

7.
《晋阳学刊》去年第1期刊登了吴大英同志《三权分立与反封建斗争》,作者在第二节介绍资产阶级革命时期一些主张三权分立的思想家时,把卢梭与洛克、孟德斯鸠等人相提并论,认为“法国激进的民主主义者卢梭的政治观念比孟德斯鸠更前进了一步。”我觉得这里关于卢梭政治思想的提法有几点不妥,在此提出来与吴大英同志商榷。其一,卢梭并不主张分权。卢梭是法国资产阶级激进民主主义思想家。他对封建专制制度嫉恶如仇。在许多著作中(如《社会契约论》、《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爱弥尔》等),他对封建专制  相似文献   

8.
卢梭《忏悔录》与中国现代自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忏侮录》是十九世纪法国伟大的平民思想家、文学家卢梭的自传,记叙了他从出生到1766年被迫离开圣皮尔岛共50余年间的经历。在这部自传里,卢梭以一种惊世骇俗的大胆,真实地展示了“一个资产阶级个性的‘我’有时像天空一样纯净高远,有时却像阴沟一般肮脏污浊的全部内心生活。”①事实证明,卢梭的确实现了他在作传之前所立下的宏愿:完成了一项“史无前例”的工作。《仟悔录》对世界的影响是巨大的。克鲁泡特金说,像卢梭那样地使一代人的良心沸腾起来的事是从不曾有过的;而法国权威批评家圣·勃夫则称《仟悔录》为“自巴斯喀以来最大…  相似文献   

9.
孟繁伊南 《兰州学刊》2008,(Z1):138-139
文章试图通过对卢梭的两本著作《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爱弥儿》中的部分内容进行分析评论,对卢梭的政治思想以及他的教育思想中对政治思想的体现进行一系列总结,以求达到对卢梭个人有一个公正的评价。  相似文献   

10.
英籍匈牙利科学哲学家伊·拉卡托斯(1922—1974)是现代西方科学哲学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他的科学哲学著作基本上包括在他死后于1978年出版的两卷《哲学文集》之中,第一卷题为《科学研究纲领方法论》,第二卷题为《数学,科学和认识论》。他正是以第一卷(中译本,兰征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年)创立了他的科学哲学理论:“科学研究纲领方法论”。  相似文献   

11.
<正> 1985年8月25日至9月1日,第十六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在联邦德国的斯图加特市召开。这次大会是由历史科学国际委员会发起和主持的。大会的主要领导人是第十六届国际历史科学委员会理事会主席、波兰中世纪史专家、波兰科学院院士亚历山大·盖伊托尔教授,理事会秘书长、法国拜占廷史教授、巴黎第一大学校长爱兰·阿维勒夫人,以及理事会第一副主席美国的吉·艾·克里格教授和第二副主席意大利的迪·德马尔科教授。负责具体等备本届大会工作的组织委员会主席是联邦德国历史协会主席麦耶尔教授等。国际历史科学大会是历史科学综合性的大型国际学术会议。自1900年首届大会在巴黎召开以来,每五年举行一次。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历届大会,以内容丰富、活动广泛、规模盛大、各国学者踊跃参加为其突出特点。  相似文献   

12.
在十七世纪初期,法国有一位不平凡的公民出生,他就是用其心灵力量渗透、改变他那个世纪和以后世纪社会的──雅克·卢梭。而在二十世纪前期的中国,同样有一位才华横溢,以其人格力量和叛逆意识彻底粉碎吃人社会的斗士──鲁迅。他们两人都是单枪匹马、孤身一人进行战斗;他们傲视群雄、蔑视社会,让所有与他们战斗的人都胆战心惊;他们都走过了人生短暂的五十几个春秋。然而,卢梭与鲁迅毕竟生活在两种不同的世纪、两个不同的国度和文明中,他们所表露出来的思想和艺术手法也就自然不同了。对他们不同的思想和艺术手法,我们有必要进行探…  相似文献   

13.
人类文化史已经证明,农耕出现之前,一般说来,人类艺术只描绘动物而不描绘植物。“从动物装饰到植物装饰的过渡,是文化史上最大的进步——从狩猎生活到农业生活的过渡——的象征”。这个著名的论断概括了人类艺术发展的重要事实。在人类进入以植物为艺术描绘对象的时代以后,人们最初描绘植物的动机绝不象我们今天所想象的那样简单。比如我国古代在诗歌中最初以“兴”的形式咏唱树木——这是艺术中描绘树木的最早的方式之一——就是如此。事实证明人们最初以树木为“他物”起兴,主要并不是出于单纯的艺术审美动机,而是有着其他的更为复杂的原因。我们研究树木兴象的起源就是要揭示这个原因及其社会历史根源。 就现存的最古老的诗歌来看,以树木为“他物”起兴的诗,其“所咏之词”多是有关宗族乡里之思和福禄国祚观念的。前者如《诗经》中的《唐·有杕之杜》、《唐·杕杜》;后者如《周南·樛木》、《小雅·南山有台》。“他物”与“所咏之词”之间的这种广泛的一致性并非偶然,它们之  相似文献   

14.
简论卢梭的历史辩证法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简论卢梭的历史辩证法思想毅耘让·雅克·卢梭(1712-1778),是18世纪法国杰出的启蒙思想家、自然神论者、激进民主主义者。对其政治学说在历史上的巨大进步作用,我国学术界已基本形成共识;而对其历史哲学则缺乏深入地探究。本文拟对卢梭的历史辩证法思想作...  相似文献   

15.
彼得·伦吉尔自1963年起至1984年退休时为止任我刊总编辑,于1996年1月10日逝世,终年68岁。他生于奥地利的维也纳,长于澳大利亚,一生主要在法国生活,致力科学与文化的国际交流,做出重大贡献。 在教科文组织的社会科学部门、特别是在《国际社科》编辑部与他共事的同仁和朋友,将会长时间怀念他卓尔不凡的聪明才智、幽默感和百科全书式的文化修养;这种修养乃是中欧、英国和法国优秀文化传  相似文献   

16.
多拿蒂安·阿尔丰斯·弗朗索瓦·萨德侯爵 (DonatianAl phonsesFran oisleMarquisdeSade,174 0~ 1814 )是法国历史上一位颇具传奇色彩的伟大作家。他一生不仅著述颇丰 ,而且其思想和创作对十九世纪的法国乃至西欧文坛产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影响。法国十九世纪著名的文学批评家查理·奥古斯丁·圣伯夫 (CharlesAugustinSainte Benve)在《两个世界的回忆》中给予他很高的评价 :“我敢断定 ,英国诗人拜伦和萨德赋予了我们的现代文明以最大的启迪。事实就是如此 ,只是他们所采取的方法各异 ,一个采取明显、公开的方式 ,另一个则采取较为隐蔽的…  相似文献   

17.
抽象,是二十世纪艺术的主导特征之一,是现代艺术运动的基本“情结”之一。英国著名美学家、《英国美学杂志》创始人哈德罗·奥斯本(Harold Osbrne)指出,不理解“抽象精神”殊难理解现代艺术及现代艺术运动。 对“抽象精神”作深入探索与阐释者,当推德国现代著名艺术史家维赫蒙·沃林格(Wilhekm Worringer)和俄国现代者名画家瓦西里·康定斯基(Wasijg Kandinsky)。沃林格的《抽象与移情》与康定斯基的《论艺术的精神》,是二十  相似文献   

18.
一、神秘体验的三维结构一个有趣的精神现象是: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未能消灭人的神秘感。今天,许多为古人所迷惑不解的现象虽然都被科学阐明了,但是人类仍然有他所不能解的、神秘的东西。人类似乎天性中就有对于终极的、不可知之物的强烈兴趣,而这种兴趣在艺术、审美活动中表现得尤其明显。梅尔文·瑞德和伯特兰姆·杰塞普在其合著的《艺术与人类价值》一书中指出:“那些仍然相信生命神秘性与独特性,相信价值观念的重要性与效果的人们趋向于反抗‘科学主义’,从宗教或艺术的想象性的解放中寻求安慰。”的确,杰出的艺术品往往都有神秘性,伟大的艺术家常常对于神秘之物有一种特殊的敏感和体验。他们倾向于认为:最多的美犹如最高的存在,是神秘的、不可言说的;艺术活动就是要通过超越日常经验的神秘感受去接近与表现这种美。  相似文献   

19.
诗丽有差异     
<正> (一) “丽”作为试赋的特点,早在西汉时扬雄就提出来了。他在《法言·吾子》中说:“诗人之赋丽以则,辞人之赋丽以淫。”其后曹丕在《典论·论文》中区分文体的特点时也指出;“诗赋欲丽。”这里说的“丽”都是指的艺术形式上的雕绘词采。陆机在《文赋》中对  相似文献   

20.
<正> “参验”论,是韩非朴素唯物主义的认识论,也是韩非思想体系的方法论。所谓参验,是参对、比照和证验的意思。早见于《战国策·魏一·西门豹为邺令》,曰:“求其好掩人之美而扬人之丑者而参验之。”又见于《楚辞·九章·惜往日》,作者屈原批评楚怀王说:“弗参验以考实兮,远迁臣而弗思。”韩非在前人基础上,继承了其师荀卿的唯物主义知行观和老聃的朴素辩证法,发扬了前期法家重视现实的改革精神,发展成为他的“参验”论。韩非说:“不举不参之事”,“偶参伍之验,以责陈言之实”(《备内》)。就是说,凡事都必须经过参验,未加参验之事,不可举办。对于陈述的各种言论、见解,要判定其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